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考古调查报告《丽水保定窑址》发布

发布时间:2022-03-09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查建国 陈炼

  近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第一份考古调查报告《丽水保定窑址》发布,并作为书籍出版。作为龙泉窑重要的地方类型,保定窑址的调查发现,将成为龙泉窑研究的重要补充。

  高校考古力量正在不断走出去

  “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学研究的核心成果之一。《丽水保定窑址》作为复旦大学第一份考古报告,凸显了复旦大学考古学科发展的速度和学科实力。复旦大学考古学科团队聚焦丽水保定窑址,记录了丽水保定窑始烧及早期窑业转移情况、保定窑的衰落与“处窑”、保定窑装烧工艺的演变轨迹、保定窑与周边地区的窑业互动、保定窑的内外销情况等内容,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及时整理出来的报告,通过阐述窑址保存现状、年代推断、保定窑与龙泉窑核心区之间的关系、窑址保护与后续利用等内容,为保定窑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等提供了有力证明。

  据介绍,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生产规模最大的著名窑场,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对外输出产品及窑业技术最多的古代窑场。其窑火延续千年,所生产的青瓷产品不仅在国内有广泛的流布,既为宫廷贵族所喜爱,也被平民广泛使用。同时,其大量外销的历史事实,又曾对世界文明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近百年来对龙泉窑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的考古工作,积累了较多的材料,可以并迫切需要对龙泉窑做综合研究。

  2019年年底,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沈岳明教授主持的“龙泉窑考古学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2020年6月27日,“龙泉窑考古学研究”举行开题会议并启动课题。据悉,该课题内容包括以龙泉为中心的近600处窑场,涉及遗迹遗物、器形胎釉、装烧工艺、装饰技法、国内外的流布等多个研究方面,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可总结为“龙泉窑的始烧问题以及发展谱系的建立”“龙泉窑工艺创新及与宫廷的关系”“龙泉窑的技术交流与影响”“龙泉窑产品的外销和技术的输出”等四项重要研究内容。

  沈岳明表示,课题旨在对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窑场之一的龙泉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全面探索龙泉窑烧制技术谱系,科技创新与取得的成就,充分认识龙泉窑体现的“中国智慧”,确立龙泉窑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龙泉窑作为历史上中国古代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和中外文化与商业交流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其在阐释中华文明和讲述中国文化故事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提供历史上的经验,还可以提升中国的影响力与软实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从龙泉窑到保定窑,复旦考古力量正在不断走出去。在“龙泉窑考古学研究”立项的同时,丽水市莲都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为深化地方窑业认识,同时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委托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持、开展横向课题“丽水保定窑址调查研究”。沈岳明提出,“丽水保定窑虽然位于龙泉窑核心窑区的外围,但是也是属于龙泉窑系统的窑场,对其窑业内涵的深入探索是有必要的,它不仅将为地方传统陶瓷手工业在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提供实证,也将成为龙泉窑研究的重要补充。”于是,在课题需要与项目需求的促成下,2020年7月至8月,沈岳明教授组织丽水市莲都区文物管理保护所相关同志、复旦大学学生,对保定窑展开了田野调查、室内整理、后续研究及报告编写工作。

  加强考古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

  “长期以来,文物考古与研究大多停留在器物学和文物学的层面,远未达到透物见人、见史、见生活、见精神的高度。”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认为,“考古发掘不是最终的目的,需要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任何一件文物或一处遗址,其背后都有历史文化故事。它反映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方式、科学与技术、宗教和信仰、审美和思维等领域的文化继承和创造,记录着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足迹,承载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我们要在考古发掘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研究,成果达到透物见人、见事,把文物背后的文化传播出去。”

  针对“复旦考古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陆建松表示,结合中国考古学的特色、风格、气派,复旦的考古要找准自身定位。我们要将考古学重心从田野发掘延伸到考古材料整理研究,从传统考古学研究转向多学科交叉融合,从发掘研究延伸到考古成果的展示利用,实现“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作用,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此次的陶瓷考古发掘报告只是解决第一层重心转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传播利用陶瓷背后的文化。

  据悉,在保定窑田野调查时,沈岳明调查小组在采集和研究时,就考虑到后面的传播利用;同时选派了跨学科背景的学生参与此次调查,为后续龙泉窑核心区域窑场的探索研究奠定了基础。而在之后的龙泉窑核心区域窑场研究,科技考古将成为支撑研究的重要力量。

  谈及复旦考古学的未来发展,陆建松提出,我们要竭力打造复旦大学的考古品牌。在“十四五”及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科技考古研究院和文博系考古学教研室师生会继续配合“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加强考古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通过主动性考古及参与配合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服务大局,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加大与国内文博机构的合作交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业界竖立复旦大学考古科技辐射与研究的品牌。在考古成果和传统文化普及方面,则需要积极撰写出版科普读物,传播中华民族灿烂历史和优秀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考古调查报告《丽水保定窑址》发布

发布时间:2022-03-09

  近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第一份考古调查报告《丽水保定窑址》发布,并作为书籍出版。作为龙泉窑重要的地方类型,保定窑址的调查发现,将成为龙泉窑研究的重要补充。

  高校考古力量正在不断走出去

  “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学研究的核心成果之一。《丽水保定窑址》作为复旦大学第一份考古报告,凸显了复旦大学考古学科发展的速度和学科实力。复旦大学考古学科团队聚焦丽水保定窑址,记录了丽水保定窑始烧及早期窑业转移情况、保定窑的衰落与“处窑”、保定窑装烧工艺的演变轨迹、保定窑与周边地区的窑业互动、保定窑的内外销情况等内容,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及时整理出来的报告,通过阐述窑址保存现状、年代推断、保定窑与龙泉窑核心区之间的关系、窑址保护与后续利用等内容,为保定窑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等提供了有力证明。

  据介绍,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生产规模最大的著名窑场,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对外输出产品及窑业技术最多的古代窑场。其窑火延续千年,所生产的青瓷产品不仅在国内有广泛的流布,既为宫廷贵族所喜爱,也被平民广泛使用。同时,其大量外销的历史事实,又曾对世界文明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近百年来对龙泉窑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的考古工作,积累了较多的材料,可以并迫切需要对龙泉窑做综合研究。

  2019年年底,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沈岳明教授主持的“龙泉窑考古学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2020年6月27日,“龙泉窑考古学研究”举行开题会议并启动课题。据悉,该课题内容包括以龙泉为中心的近600处窑场,涉及遗迹遗物、器形胎釉、装烧工艺、装饰技法、国内外的流布等多个研究方面,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可总结为“龙泉窑的始烧问题以及发展谱系的建立”“龙泉窑工艺创新及与宫廷的关系”“龙泉窑的技术交流与影响”“龙泉窑产品的外销和技术的输出”等四项重要研究内容。

  沈岳明表示,课题旨在对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窑场之一的龙泉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全面探索龙泉窑烧制技术谱系,科技创新与取得的成就,充分认识龙泉窑体现的“中国智慧”,确立龙泉窑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龙泉窑作为历史上中国古代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和中外文化与商业交流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其在阐释中华文明和讲述中国文化故事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提供历史上的经验,还可以提升中国的影响力与软实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从龙泉窑到保定窑,复旦考古力量正在不断走出去。在“龙泉窑考古学研究”立项的同时,丽水市莲都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为深化地方窑业认识,同时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委托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持、开展横向课题“丽水保定窑址调查研究”。沈岳明提出,“丽水保定窑虽然位于龙泉窑核心窑区的外围,但是也是属于龙泉窑系统的窑场,对其窑业内涵的深入探索是有必要的,它不仅将为地方传统陶瓷手工业在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提供实证,也将成为龙泉窑研究的重要补充。”于是,在课题需要与项目需求的促成下,2020年7月至8月,沈岳明教授组织丽水市莲都区文物管理保护所相关同志、复旦大学学生,对保定窑展开了田野调查、室内整理、后续研究及报告编写工作。

  加强考古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

  “长期以来,文物考古与研究大多停留在器物学和文物学的层面,远未达到透物见人、见史、见生活、见精神的高度。”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认为,“考古发掘不是最终的目的,需要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任何一件文物或一处遗址,其背后都有历史文化故事。它反映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方式、科学与技术、宗教和信仰、审美和思维等领域的文化继承和创造,记录着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足迹,承载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我们要在考古发掘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研究,成果达到透物见人、见事,把文物背后的文化传播出去。”

  针对“复旦考古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陆建松表示,结合中国考古学的特色、风格、气派,复旦的考古要找准自身定位。我们要将考古学重心从田野发掘延伸到考古材料整理研究,从传统考古学研究转向多学科交叉融合,从发掘研究延伸到考古成果的展示利用,实现“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作用,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此次的陶瓷考古发掘报告只是解决第一层重心转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传播利用陶瓷背后的文化。

  据悉,在保定窑田野调查时,沈岳明调查小组在采集和研究时,就考虑到后面的传播利用;同时选派了跨学科背景的学生参与此次调查,为后续龙泉窑核心区域窑场的探索研究奠定了基础。而在之后的龙泉窑核心区域窑场研究,科技考古将成为支撑研究的重要力量。

  谈及复旦考古学的未来发展,陆建松提出,我们要竭力打造复旦大学的考古品牌。在“十四五”及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科技考古研究院和文博系考古学教研室师生会继续配合“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加强考古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通过主动性考古及参与配合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服务大局,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加大与国内文博机构的合作交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业界竖立复旦大学考古科技辐射与研究的品牌。在考古成果和传统文化普及方面,则需要积极撰写出版科普读物,传播中华民族灿烂历史和优秀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陈炼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