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2021︱边疆考古:牛河梁上乾坤大,通天洞里日月长

发布时间:2022-06-27文章出处:澎湃新闻网作者:王鹏

  新冠疫情持续,对2021年中国考古的田野工作影响颇大。但考古人员积极复工,创造工作机会,全年的考古工作仍然亮点频出。

  继“考古2019”和“考古2020”之后,澎湃新闻·私家历史连续第三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9位学者撰写“考古2021”总结性稿件,对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做全时段、全方位梳理,以飨读者。

  2021年中国边疆地区的考古工作成果斐然,新发现引人注目。现将边疆及相关地区史前和先秦时期的考古收获择要汇总如下。

  辽宁

  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马鞍桥山遗址、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

  马鞍桥山遗址位于建平县太平庄镇石台沟村南约800米的一道称为“马鞍桥”的小山梁上,南距牛河梁遗址、西北距红山后遗址均约60公里。2021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发掘遗址面积1000平方米,确认该遗址系一处红山文化早期的聚落。聚落整体保存完好,经过精心规划和布局,东侧有人工挖掘的形制规整的壕沟围绕,房址成排分布其内,北部发现一座与祭祀活动相关的人工堆积的大型土台遗迹,环壕外侧分布有墓地和窑址等。此次发掘初步获取了与红山文化早期人群生产生活相关的重要信息。

马鞍桥山遗址

  牛河梁遗址位于朝阳市建平县与凌源市交界处。2021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发掘遗址面积800平方米,发现了对称布局的建筑、完备的排水设施和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遗物。这些现象在“坛、庙、冢”等重要发现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典型特征的“礼”的形成时间向前推进了近千年,为进一步认识红山社会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型聚落:水泉遗址

  水泉遗址位于朝阳市建平县朱碌科镇刘杖子村。2021年,辽宁大学、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在遗址北端发掘遗址面积120平方米,发现灰坑30个,墓葬6座,地面式房址1座;在遗址西部的城址东北角发掘遗址面积200平方米,发现地面式房址2座、灰坑44个、城墙墙基及壕沟1段。本年度的发掘确认了该遗址文化堆积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主,城外发掘区夏家店下层文化之上为魏营子类型阶段的墓地。同时也明确了遗址内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的结构布局。

  黑龙江

  乌苏里江岸边的早期玉文化:小南山遗址

  小南山遗址位于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的小南山。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1年重点对小南山遗址东坡南、北两端石制品集中分布区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540平方米。清理墓葬7座,灰坑4个,沟3条,灶4个,疑似道路的条带状石碓遗迹1条。出土遗物绝大多数为石制品,总计30000余件,主要为石片和碎屑,还有一定数量的镞、矛、刮削器等工具,以及石叶、细石叶、细石核等反映较复杂制作技术的标本。可复原陶器较少,大部分为破碎陶片,总计约2000余块,另外发现玉器12件。本年度的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小南山一期遗存的内容,基本掌握了一期遗存在遗址内的分布情况;在小南山遗址新发现和确认了少量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进一步补充了小南山遗址的内涵;发现大量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深化了对原来确定的小南山四期文化遗存的认识;新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地,并且从层位上确定了叠层葬的墓葬形式;对出土猛犸象地层进行确认,有助于了解小南山遗址的猛犸象化石的分布情况。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

  嫩江流域的渔猎采集文化:洪河遗址

  洪河遗址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洪河村南约1公里处,嫩江中游右岸的二级台地上。2021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共揭露遗址面积约1250米,发现房址15座,地臼11个,墓葬5座,灰坑18座,灰沟2条,窑址1座,出土陶、石、骨角蚌器等器物近500件,分属于新石器时代,两周、辽时期,以新石器时代为主。本年度的发掘为讨论昂昂溪文化环壕聚落的结构、发展变化以及昂昂溪文化居民的埋葬习俗、丧葬观念等提供了新材料。

  内蒙古

  辽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聚落:乌兰图嘎遗址

  乌兰图嘎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乌兰图嘎嘎查,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发掘遗址面积4000余平方米,揭露房址70余座,灰坑40余座,墓葬1座。遗址内遗迹分布密集,包含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三个时期的遗存。兴隆洼文化遗存包括房址10余座和部分灰坑,较为集中地分布于遗址中部。房址皆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房址呈东北—西南向成排分布,最大的一座房址位于这一时期聚落的中心,面积100平方米以上。赵宝沟文化遗存包括房址约20座和部分灰坑,除发掘区域东北部以外均有分布。这一时期的房址多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一般不过30平方米。出土陶器或陶片的纹饰多为窄细的之字纹或带有篦点的几何纹。陶器的可辨器形主要有筒形罐或假圈足钵。红山文化遗存包括房址30余座和部分灰坑。除发掘区域西北部以外均有分布。这一时期的房址多为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出土遗物极少,有夹砂灰陶弧线之字纹筒形罐,磨盘、磨棒、石耜等。本次发掘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房址保存相对较好,出土遗物较多,是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为探索兴隆文化与赵宝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乌兰图嘎遗址

  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小塘山遗址

  小塘山遗址位于赤峰市宁城县三座店镇小塘土沟村,处于一较高山丘的顶部。2021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宁城县文物保护中心对小塘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遗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房址40余座、窖穴与灰坑32座、墓葬6座、陶窑1座,另外还发现“马面”式建筑、道路等,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蚌器等各类器物标本750余件。结合小塘山遗址发现的遗迹及出土遗物,可确定该遗址是距今4000年至34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小塘山遗址的发掘,对深入探讨夏家店下层文化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组织结构、聚落布局及生产生活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河套地区的龙山时代聚落:后城咀城址、沙日塔拉遗址

  后城咀石城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由瓮城、外城、内城构成,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1150米,面积约138万平方米,是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已知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时期石城址。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石城的瓮城部分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新揭露城门、台基、城墙、壕沟、地下通道、墓葬、灰坑等遗迹20余处,出土玉铲、玉璧、玉料、陶罐、石镞、骨笄、骨镞、猪下颌骨等重要遗物20余件。目前发掘已经辨明了后城咀石城由双壕沟、内外瓮城以及城墙构成的半月形防御建筑,是中国北方已知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城防体系,为研究河套地区文明进程以及社会复杂化历程提供了新的资料,对探讨中国北方地带史前文化与文明起源以及揭示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后城咀石城发掘区航拍

  沙日塔拉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面积约50万平方米。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伊金霍洛旗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对沙日塔拉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年度发掘遗址面积500平方米,清理房址8座、灰坑及灰沟30处,墓葬31座,路面2条,灶址1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角蚌器等遗物150余件。遗存年代大致与朱开沟遗址第二、三期相当,为探索朱开沟文化的不同地方类型提供了新材料。此外,遗址出土有数量丰富的玉器、海贝饰、贝饰等,为研究鄂尔多斯高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沙日塔拉遗址

  甘肃

  仰韶文化早期大型环壕聚落:圪垯川遗址

  圪垯川遗址位于张家川县大阳镇,渭河支流南河和松树河交汇处。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发掘清理包括仰韶、齐家、汉代、宋明时期遗迹950余处。仰韶时期遗存自仰韶早期延续至仰韶晚期,发现了仰韶文化早期大型环壕聚落,面积8万平方米左右。聚落中心为广场,周边为向心分布的成组房屋,外围为近圆形三重环壕。环壕外东南部疑似有陶窑区,西北部疑似有墓葬区,显示该聚落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中心广场发现大型圆形袋状粮仓一座,底部保存近0.4-0.6米的炭化粟黍遗存。出土遗物有陶、石、骨、角类等,以彩陶为主,陶器组合包括尖底瓶、圜底盆、圜底钵、侈口筒腹罐、葫芦瓶、瓮、器盖等。仰韶早期史家类型壕聚落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较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仰韶文化早期环壕聚落之一,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表明陇西黄土高原是仰韶文化发展的又一中心,证实该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和社会复杂化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仰韶文化早期大型粮仓及粟黍遗存的发现,对探讨仰韶早期中国北方地区粟黍农业的建立及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线索。

  仰韶文化晚期大型环壕聚落:南佐遗址

  南佐遗址位于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泾河支流蒲河和马莲河之间的董志塬上,历年的发掘工作表明,南佐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高等级环壕聚落。2021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南佐遗址展开第三阶段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勘探工作,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通过发掘,在遗址核心区发现了主次分明的大型建筑区和大型宫殿式建筑F1及其附属建筑,F1面积超过630平方米,在同时期无出其右。在F2内发现了大量高等级的礼器和大量的炭化水稻遗存以及动物骨骼,炭化水稻出土数量较多,在黄土高原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极为罕见。一号夯土台西侧的解剖性发掘,基本确认了大型夯土台基的结构、年代及壕沟结构。南佐遗址的考古发现,对正确认识黄河中游及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龙山时代超大型聚落:桥村遗址

  桥村遗址位于平凉市灵台县西北约20千米的西屯镇桥村。历年的考古工作表明,桥村遗址是一处主体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核心区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聚落。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此发掘遗址面积275平方米,清理龙山时代晚期长方形坑、灰坑、墓葬、房址、道路(踩踏面)、沟等各类遗迹280余处,出土龙山时代晚期陶瓦标本2800余件。通过发掘基本掌握了遗址核心区东南部的地层序列和遗迹类型。发掘确认的道路遗存,为揭示遗址核心区路网系统提供了重要证据。沟的发现为遗址核心区外围可能存在环壕提供了重要线索。沟内堆积中发现的大量陶瓦标本,为研究史前建筑形制及中国建筑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

桥村遗址

桥村遗址出土西周青玉双孔斧

  马家窑、寺洼文化聚落:寺洼遗址

  寺洼遗址位于定西市临洮县寺洼山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寺洼遗址主要包含马家窑文化和寺洼文化遗存。现已发掘寺洼文化大型墓地一处,清理出百余座墓葬,发现诸多寺洼文化墓葬习俗的新线索。发现并初步确认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聚落一处,已清理出房址18座、墓葬1座、窑炉2座,以及大量灰坑、窖穴等遗存。2021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是确认了寺洼遗址北部存在马家窑文化半山期聚落,同时可能存在半山墓地,有望填补这一领域的诸多空白。

  两周时期的大型聚落:石家·遇村遗址

  石家·遇村遗址位于庆阳市宁县早胜镇,马莲河以东、九龙河以南、无日天沟河以北的早胜原上。近年的考古发掘已初步确认该遗址是一处两周时期大型聚落,并由此建立起陇东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新发现一处战国、秦汉时期墓地,已探明约两百座墓葬。目前试掘5座,年代从战国晚期延续至西汉初。从族属上看,与西戎密切相关。本年度的工作丰富了石家·遇村遗址两周时期聚落的内涵。

石家墓地南北两区分布

遇村遗址

  新疆

  阿尔泰山南麓的史前洞穴:通天洞遗址

  通天洞遗址是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的一处花岗岩洞穴遗址。自2016年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其开展主动性考古工作,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连续地层,取得构建北疆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重大突破。2021年的考古工作主要是对T1515与T0118的继续清理,合计发掘面积31平方米,出土遗物160余件。除出土细石器外,在T1515的一个浅层灰坑中发现少量夹砂陶片、动物碎骨与大量灰烬,浮选出较多植物遗存。通天洞遗址的考古工作将新疆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至距今4.5万年前,其距今约13000-8900年乃至更早的连续细石器文化层,为进一步明确新疆细石器技术及其时间框架奠定了基础。距今约5000年的炭化小麦、黍颗粒,侧面说明阿尔泰山南麓与华北地区在四五千年前即有文化联系。

通天洞遗址

  伊犁河谷的青铜时代大型聚落:吉仁台沟口遗址

  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西天山伊犁河谷的东端。自2015年以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此连续进行了多年的考古工作,确认这是一处青铜时代的大型聚落,其中石构高台“王陵”建筑最为引人注目。2021年依据考古勘探结果,在高台遗存西北部布设10×10米探方2个,清理出炭窑一座,与2018年居住区发现的2座炭窑形制一致,测年数据均在距今4500年前后。其内出土2件鹿角、1件人工铁制品,对冶金史研究及伊犁地区早期文化遗存的探寻具有重大意义。近三年的考古发掘,明确高台遗存是一处大型方形覆斗状墓葬,主要由地上高冢和半地下墓室两部分构成。地上高冢为边长近120米的正方形,方向为北偏东3度,面积1.44万平方米。四周有石砌围墙,外围铺有一周红土,边缘高约1-1.5米,中心高约5米。是目前为止在新疆乃至欧亚草原发现的史前时期面积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墓葬建筑遗存。

吉仁台沟口遗址全景

  阿拉套山前的青铜时代大型聚落:呼斯塔遗址

  呼斯塔遗址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查干屯格乡北部,阿拉套山前的呼斯塔草原。以往的考古工作确认该遗址为一处由核心区与外围遗迹组成的、面积达12平方千米的青铜时代聚落址。其中核心区由多间房屋建筑,环绕房屋建筑的院墙,以及院落外部的城墙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21年的考古工作,一是确认院落南门所在,并对门址进行了发掘。二是对院落之外的城墙进行了勘察和发掘,结果表明城墙可基本围合成不规则长条形;西城墙外侧存在一道与之大体平行的石墙,其北端通向核心区西侧河道,或与西墙共同构成一道引水渠。此外,对城址西南墓地中的一座塚墓进行了发掘,确认该处墓地与城址属于同一时期,且可与城址相对应。

呼斯塔遗址墓葬区Z1

  帕米尔高原东麓的青铜时代遗址群:阿克塔拉遗址

  阿克塔拉遗址位于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尔镇乌普拉特村西约4千米处,遗址所在为典型雅丹地貌,陶器、石器、铜器等遗物散布于高矮大小不一的黄土丘中间。前期考古调查已发现遗址点20余处,分布面积超5平方千米。2021年,南京大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阿克塔拉遗址1、3号遗址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50平方米,清理出火膛、灰堆、灰坑、灰沟、活动面等遗迹15处,出土陶、石、铜等各类遗物94件。遗物以陶片、石器为多,前者均为夹砂陶,可修复者几乎不见;后者以磨制石器居多,主要为石磨盘、石杵、石锤等。发掘结果表明,阿克塔拉遗址群至少存在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一是以遗址点1为代表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前1500年,文化内涵以夹砂黑灰陶、磨制石器和小件青铜器为特点;另一是以遗址点3为代表的汉晋时期遗存,年代约为公元3世纪左右,以夹砂红陶为代表,不见石器。另外,调查发现各遗址点可能作为不同的功能规划区,如在遗址点9采集到大量青铜炼渣,或许为一处青铜冶炼遗址,而调查中所见一处火膛的测年数据则暗示阿克塔拉遗址群不排除有更早文化遗存的可能性。

阿克塔拉遗址发掘的石磨盘、石杵

  青海

  宗日文化聚落:宗日遗址

  为进一步推动宗日文化的研究,自2020年起,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对宗日遗址展开了进一步的考古发掘。2021年发掘区(Ⅳ、Ⅲ区)位于遗址的东一、二台地,发掘面积达6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12座,壕沟1处,出土文物丰富。经过两个年度的发掘,现已基本理清宗日遗址东一、二台地的遗存分布状况。壕沟的发现为寻找宗日人群居址、探索宗日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线索。新的墓葬材料,为研究当时的葬俗与社会化进程增添了新的实物依据。宗日遗址是宗日文化唯一经过考古发掘的遗址,这些新成果对深入研究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发展演变、生业模式以及人群扩散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宗日遗址全景

宗日遗址发掘的宗日式陶器

  诺木洪文化聚落:夏尔雅玛可布遗址

  夏尔雅玛可布遗址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隆乡河东村,是一处居址、墓地兼而有之的诺木洪文化遗址,居址区面积约3.5万平方米,墓葬区面积约12万平方米,年代为公元前1400-前1050年。2021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在居址区清理遗迹35个,包括居住面2处、土坯墙1堵、木构建筑1处、冶铸遗存1处、瓮棺1座、石堆4个、灰堆6个、灰坑9个、火塘10个,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铜器、木器、编织物等遗物和动植物遗存。墓葬区共发掘墓葬25座,祭祀坑3个。墓葬分布有成排、成列的趋势,排列密集但少有打破关系。墓葬为平面呈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皆有木椁,均为二次扰乱葬。随葬品数量丰富,有陶罐、装饰品及小件青铜器等。本年度的考古发掘为研究诺木洪文化的内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西藏

  高海拔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渔猎文化聚落:玛不错遗址

  玛不错遗址位于康马县南部海拔4400余米的玛不错湖滨,地处西藏腹心地带,年代距今约4000年,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时代湖滨渔猎文化遗址。自2020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大学在此发掘了10处墓葬、火塘、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贝饰、滑石珠、玉管珠等遗物。墓葬有石棺墓、竖穴土坑墓两类,陶器装饰纹样以刻划纹为主,风格与横断山区同期遗存类似。玛不错遗址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对建立西藏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探索人类适应高寒缺氧的极端环境过程及策略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雅鲁藏布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发现:拉颇遗址

  拉颇遗址位于林芝市波密县倾多镇巴康村巴托卡自然村,地处波得藏布左岸二级台地,东北高、西南低,海拔高度2800余米。2021年10月-11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拉颇遗址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计81平方米,发现柱洞27个、墓葬1座、灰坑2座,出土石器、骨器、陶片、动物骨骼、植物种子等珍贵遗物。此次发掘出土的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数量较少。打制石器多为以水晶刮削器、边刮器、端刮器、石叶为代表的细石器,少量为砍砸器、盘状砍砸器。磨制石器有双孔石刀、石凿、石斧、石纺轮等。陶器均为平底器,器类主要为陶钵和陶罐,多采用手制泥条盘筑制法,少数经慢轮修整。陶系以夹砂陶为主,有黑灰陶、灰陶、红褐陶,器表多经磨光。器表纹饰有绳纹、弦纹、斜线方格纹、附加堆纹、附加泥条、指甲纹、乳钉纹等。出土骨器可辨识者主要为骨锥和骨针。通过对出土的植物标本进行测年,确定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拉颇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填补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建立西藏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具有重要作用。

拉颇遗址出土的水晶石叶

  贵州

  夜郎文化的考古新发现:大坡遗址

  大坡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青山镇范家寨村铜鼓山组,地处南北盘江流域中间,为云贵高原向黔中过渡的梯级状斜坡地带。遗址分布在高约65米的大坡山顶上,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2021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清理夜郎文化灰坑16个、房址5座。出土遗物有玉石器、陶器、铜器、骨角牙器四大类,其中以陶器数量最丰富,玉石器次之。陶器因后期扰动,多为碎片,以夹砂绳纹橙黄陶为主,可辨器形有敞口罐、纺轮、坩埚、支脚、陶串珠等;玉石器包括石刀、范、吊坠、支脚、磨石,玉管、锛、玦等;铜器保存非常差,多为铜渣,可辨器形仅有铜针;骨角牙器有穿孔牙饰、骨钩、鹿角等。大坡遗址的发掘为夜郎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丰富了夜郎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大坡遗址

大坡遗址发掘的牙饰

  海南

  南海沙丘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生活:湾仔头遗址

  湾仔头遗址位于海南省万宁市东澳镇神州半岛湾仔头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沙丘遗址。2021年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本年度发现的遗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陶器呈大面积密集分布的状况,包括夹粗砂陶和夹细砂陶两种。陶色以红陶为主,另有少量灰褐陶。器表多施绳纹,可辨器型有罐、釜、杯和圈足器等。石器以小型的梯形石斧和石锛为主,另有少量凹石和砺石。根据遗物特征,推测湾仔头遗址的年代约距今4000年左右。(海报设计:祝碧晨 图片编辑:张颖)

(图文转自:澎湃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考古2021︱边疆考古:牛河梁上乾坤大,通天洞里日月长

发布时间:2022-06-27

  新冠疫情持续,对2021年中国考古的田野工作影响颇大。但考古人员积极复工,创造工作机会,全年的考古工作仍然亮点频出。

  继“考古2019”和“考古2020”之后,澎湃新闻·私家历史连续第三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9位学者撰写“考古2021”总结性稿件,对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做全时段、全方位梳理,以飨读者。

  2021年中国边疆地区的考古工作成果斐然,新发现引人注目。现将边疆及相关地区史前和先秦时期的考古收获择要汇总如下。

  辽宁

  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马鞍桥山遗址、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

  马鞍桥山遗址位于建平县太平庄镇石台沟村南约800米的一道称为“马鞍桥”的小山梁上,南距牛河梁遗址、西北距红山后遗址均约60公里。2021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发掘遗址面积1000平方米,确认该遗址系一处红山文化早期的聚落。聚落整体保存完好,经过精心规划和布局,东侧有人工挖掘的形制规整的壕沟围绕,房址成排分布其内,北部发现一座与祭祀活动相关的人工堆积的大型土台遗迹,环壕外侧分布有墓地和窑址等。此次发掘初步获取了与红山文化早期人群生产生活相关的重要信息。

马鞍桥山遗址

  牛河梁遗址位于朝阳市建平县与凌源市交界处。2021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发掘遗址面积800平方米,发现了对称布局的建筑、完备的排水设施和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遗物。这些现象在“坛、庙、冢”等重要发现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典型特征的“礼”的形成时间向前推进了近千年,为进一步认识红山社会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型聚落:水泉遗址

  水泉遗址位于朝阳市建平县朱碌科镇刘杖子村。2021年,辽宁大学、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在遗址北端发掘遗址面积120平方米,发现灰坑30个,墓葬6座,地面式房址1座;在遗址西部的城址东北角发掘遗址面积200平方米,发现地面式房址2座、灰坑44个、城墙墙基及壕沟1段。本年度的发掘确认了该遗址文化堆积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主,城外发掘区夏家店下层文化之上为魏营子类型阶段的墓地。同时也明确了遗址内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的结构布局。

  黑龙江

  乌苏里江岸边的早期玉文化:小南山遗址

  小南山遗址位于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的小南山。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1年重点对小南山遗址东坡南、北两端石制品集中分布区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540平方米。清理墓葬7座,灰坑4个,沟3条,灶4个,疑似道路的条带状石碓遗迹1条。出土遗物绝大多数为石制品,总计30000余件,主要为石片和碎屑,还有一定数量的镞、矛、刮削器等工具,以及石叶、细石叶、细石核等反映较复杂制作技术的标本。可复原陶器较少,大部分为破碎陶片,总计约2000余块,另外发现玉器12件。本年度的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小南山一期遗存的内容,基本掌握了一期遗存在遗址内的分布情况;在小南山遗址新发现和确认了少量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进一步补充了小南山遗址的内涵;发现大量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深化了对原来确定的小南山四期文化遗存的认识;新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地,并且从层位上确定了叠层葬的墓葬形式;对出土猛犸象地层进行确认,有助于了解小南山遗址的猛犸象化石的分布情况。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

  嫩江流域的渔猎采集文化:洪河遗址

  洪河遗址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洪河村南约1公里处,嫩江中游右岸的二级台地上。2021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共揭露遗址面积约1250米,发现房址15座,地臼11个,墓葬5座,灰坑18座,灰沟2条,窑址1座,出土陶、石、骨角蚌器等器物近500件,分属于新石器时代,两周、辽时期,以新石器时代为主。本年度的发掘为讨论昂昂溪文化环壕聚落的结构、发展变化以及昂昂溪文化居民的埋葬习俗、丧葬观念等提供了新材料。

  内蒙古

  辽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聚落:乌兰图嘎遗址

  乌兰图嘎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乌兰图嘎嘎查,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发掘遗址面积4000余平方米,揭露房址70余座,灰坑40余座,墓葬1座。遗址内遗迹分布密集,包含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三个时期的遗存。兴隆洼文化遗存包括房址10余座和部分灰坑,较为集中地分布于遗址中部。房址皆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房址呈东北—西南向成排分布,最大的一座房址位于这一时期聚落的中心,面积100平方米以上。赵宝沟文化遗存包括房址约20座和部分灰坑,除发掘区域东北部以外均有分布。这一时期的房址多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一般不过30平方米。出土陶器或陶片的纹饰多为窄细的之字纹或带有篦点的几何纹。陶器的可辨器形主要有筒形罐或假圈足钵。红山文化遗存包括房址30余座和部分灰坑。除发掘区域西北部以外均有分布。这一时期的房址多为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出土遗物极少,有夹砂灰陶弧线之字纹筒形罐,磨盘、磨棒、石耜等。本次发掘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房址保存相对较好,出土遗物较多,是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为探索兴隆文化与赵宝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乌兰图嘎遗址

  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小塘山遗址

  小塘山遗址位于赤峰市宁城县三座店镇小塘土沟村,处于一较高山丘的顶部。2021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宁城县文物保护中心对小塘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遗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房址40余座、窖穴与灰坑32座、墓葬6座、陶窑1座,另外还发现“马面”式建筑、道路等,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蚌器等各类器物标本750余件。结合小塘山遗址发现的遗迹及出土遗物,可确定该遗址是距今4000年至34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小塘山遗址的发掘,对深入探讨夏家店下层文化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组织结构、聚落布局及生产生活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河套地区的龙山时代聚落:后城咀城址、沙日塔拉遗址

  后城咀石城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由瓮城、外城、内城构成,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1150米,面积约138万平方米,是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已知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时期石城址。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石城的瓮城部分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新揭露城门、台基、城墙、壕沟、地下通道、墓葬、灰坑等遗迹20余处,出土玉铲、玉璧、玉料、陶罐、石镞、骨笄、骨镞、猪下颌骨等重要遗物20余件。目前发掘已经辨明了后城咀石城由双壕沟、内外瓮城以及城墙构成的半月形防御建筑,是中国北方已知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城防体系,为研究河套地区文明进程以及社会复杂化历程提供了新的资料,对探讨中国北方地带史前文化与文明起源以及揭示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后城咀石城发掘区航拍

  沙日塔拉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面积约50万平方米。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伊金霍洛旗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对沙日塔拉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年度发掘遗址面积500平方米,清理房址8座、灰坑及灰沟30处,墓葬31座,路面2条,灶址1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角蚌器等遗物150余件。遗存年代大致与朱开沟遗址第二、三期相当,为探索朱开沟文化的不同地方类型提供了新材料。此外,遗址出土有数量丰富的玉器、海贝饰、贝饰等,为研究鄂尔多斯高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沙日塔拉遗址

  甘肃

  仰韶文化早期大型环壕聚落:圪垯川遗址

  圪垯川遗址位于张家川县大阳镇,渭河支流南河和松树河交汇处。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发掘清理包括仰韶、齐家、汉代、宋明时期遗迹950余处。仰韶时期遗存自仰韶早期延续至仰韶晚期,发现了仰韶文化早期大型环壕聚落,面积8万平方米左右。聚落中心为广场,周边为向心分布的成组房屋,外围为近圆形三重环壕。环壕外东南部疑似有陶窑区,西北部疑似有墓葬区,显示该聚落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中心广场发现大型圆形袋状粮仓一座,底部保存近0.4-0.6米的炭化粟黍遗存。出土遗物有陶、石、骨、角类等,以彩陶为主,陶器组合包括尖底瓶、圜底盆、圜底钵、侈口筒腹罐、葫芦瓶、瓮、器盖等。仰韶早期史家类型壕聚落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较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仰韶文化早期环壕聚落之一,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表明陇西黄土高原是仰韶文化发展的又一中心,证实该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和社会复杂化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仰韶文化早期大型粮仓及粟黍遗存的发现,对探讨仰韶早期中国北方地区粟黍农业的建立及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线索。

  仰韶文化晚期大型环壕聚落:南佐遗址

  南佐遗址位于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泾河支流蒲河和马莲河之间的董志塬上,历年的发掘工作表明,南佐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高等级环壕聚落。2021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南佐遗址展开第三阶段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勘探工作,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通过发掘,在遗址核心区发现了主次分明的大型建筑区和大型宫殿式建筑F1及其附属建筑,F1面积超过630平方米,在同时期无出其右。在F2内发现了大量高等级的礼器和大量的炭化水稻遗存以及动物骨骼,炭化水稻出土数量较多,在黄土高原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极为罕见。一号夯土台西侧的解剖性发掘,基本确认了大型夯土台基的结构、年代及壕沟结构。南佐遗址的考古发现,对正确认识黄河中游及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龙山时代超大型聚落:桥村遗址

  桥村遗址位于平凉市灵台县西北约20千米的西屯镇桥村。历年的考古工作表明,桥村遗址是一处主体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核心区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聚落。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此发掘遗址面积275平方米,清理龙山时代晚期长方形坑、灰坑、墓葬、房址、道路(踩踏面)、沟等各类遗迹280余处,出土龙山时代晚期陶瓦标本2800余件。通过发掘基本掌握了遗址核心区东南部的地层序列和遗迹类型。发掘确认的道路遗存,为揭示遗址核心区路网系统提供了重要证据。沟的发现为遗址核心区外围可能存在环壕提供了重要线索。沟内堆积中发现的大量陶瓦标本,为研究史前建筑形制及中国建筑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

桥村遗址

桥村遗址出土西周青玉双孔斧

  马家窑、寺洼文化聚落:寺洼遗址

  寺洼遗址位于定西市临洮县寺洼山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寺洼遗址主要包含马家窑文化和寺洼文化遗存。现已发掘寺洼文化大型墓地一处,清理出百余座墓葬,发现诸多寺洼文化墓葬习俗的新线索。发现并初步确认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聚落一处,已清理出房址18座、墓葬1座、窑炉2座,以及大量灰坑、窖穴等遗存。2021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是确认了寺洼遗址北部存在马家窑文化半山期聚落,同时可能存在半山墓地,有望填补这一领域的诸多空白。

  两周时期的大型聚落:石家·遇村遗址

  石家·遇村遗址位于庆阳市宁县早胜镇,马莲河以东、九龙河以南、无日天沟河以北的早胜原上。近年的考古发掘已初步确认该遗址是一处两周时期大型聚落,并由此建立起陇东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新发现一处战国、秦汉时期墓地,已探明约两百座墓葬。目前试掘5座,年代从战国晚期延续至西汉初。从族属上看,与西戎密切相关。本年度的工作丰富了石家·遇村遗址两周时期聚落的内涵。

石家墓地南北两区分布

遇村遗址

  新疆

  阿尔泰山南麓的史前洞穴:通天洞遗址

  通天洞遗址是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的一处花岗岩洞穴遗址。自2016年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其开展主动性考古工作,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连续地层,取得构建北疆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重大突破。2021年的考古工作主要是对T1515与T0118的继续清理,合计发掘面积31平方米,出土遗物160余件。除出土细石器外,在T1515的一个浅层灰坑中发现少量夹砂陶片、动物碎骨与大量灰烬,浮选出较多植物遗存。通天洞遗址的考古工作将新疆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至距今4.5万年前,其距今约13000-8900年乃至更早的连续细石器文化层,为进一步明确新疆细石器技术及其时间框架奠定了基础。距今约5000年的炭化小麦、黍颗粒,侧面说明阿尔泰山南麓与华北地区在四五千年前即有文化联系。

通天洞遗址

  伊犁河谷的青铜时代大型聚落:吉仁台沟口遗址

  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西天山伊犁河谷的东端。自2015年以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此连续进行了多年的考古工作,确认这是一处青铜时代的大型聚落,其中石构高台“王陵”建筑最为引人注目。2021年依据考古勘探结果,在高台遗存西北部布设10×10米探方2个,清理出炭窑一座,与2018年居住区发现的2座炭窑形制一致,测年数据均在距今4500年前后。其内出土2件鹿角、1件人工铁制品,对冶金史研究及伊犁地区早期文化遗存的探寻具有重大意义。近三年的考古发掘,明确高台遗存是一处大型方形覆斗状墓葬,主要由地上高冢和半地下墓室两部分构成。地上高冢为边长近120米的正方形,方向为北偏东3度,面积1.44万平方米。四周有石砌围墙,外围铺有一周红土,边缘高约1-1.5米,中心高约5米。是目前为止在新疆乃至欧亚草原发现的史前时期面积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墓葬建筑遗存。

吉仁台沟口遗址全景

  阿拉套山前的青铜时代大型聚落:呼斯塔遗址

  呼斯塔遗址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查干屯格乡北部,阿拉套山前的呼斯塔草原。以往的考古工作确认该遗址为一处由核心区与外围遗迹组成的、面积达12平方千米的青铜时代聚落址。其中核心区由多间房屋建筑,环绕房屋建筑的院墙,以及院落外部的城墙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21年的考古工作,一是确认院落南门所在,并对门址进行了发掘。二是对院落之外的城墙进行了勘察和发掘,结果表明城墙可基本围合成不规则长条形;西城墙外侧存在一道与之大体平行的石墙,其北端通向核心区西侧河道,或与西墙共同构成一道引水渠。此外,对城址西南墓地中的一座塚墓进行了发掘,确认该处墓地与城址属于同一时期,且可与城址相对应。

呼斯塔遗址墓葬区Z1

  帕米尔高原东麓的青铜时代遗址群:阿克塔拉遗址

  阿克塔拉遗址位于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尔镇乌普拉特村西约4千米处,遗址所在为典型雅丹地貌,陶器、石器、铜器等遗物散布于高矮大小不一的黄土丘中间。前期考古调查已发现遗址点20余处,分布面积超5平方千米。2021年,南京大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阿克塔拉遗址1、3号遗址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50平方米,清理出火膛、灰堆、灰坑、灰沟、活动面等遗迹15处,出土陶、石、铜等各类遗物94件。遗物以陶片、石器为多,前者均为夹砂陶,可修复者几乎不见;后者以磨制石器居多,主要为石磨盘、石杵、石锤等。发掘结果表明,阿克塔拉遗址群至少存在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一是以遗址点1为代表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前1500年,文化内涵以夹砂黑灰陶、磨制石器和小件青铜器为特点;另一是以遗址点3为代表的汉晋时期遗存,年代约为公元3世纪左右,以夹砂红陶为代表,不见石器。另外,调查发现各遗址点可能作为不同的功能规划区,如在遗址点9采集到大量青铜炼渣,或许为一处青铜冶炼遗址,而调查中所见一处火膛的测年数据则暗示阿克塔拉遗址群不排除有更早文化遗存的可能性。

阿克塔拉遗址发掘的石磨盘、石杵

  青海

  宗日文化聚落:宗日遗址

  为进一步推动宗日文化的研究,自2020年起,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对宗日遗址展开了进一步的考古发掘。2021年发掘区(Ⅳ、Ⅲ区)位于遗址的东一、二台地,发掘面积达6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12座,壕沟1处,出土文物丰富。经过两个年度的发掘,现已基本理清宗日遗址东一、二台地的遗存分布状况。壕沟的发现为寻找宗日人群居址、探索宗日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线索。新的墓葬材料,为研究当时的葬俗与社会化进程增添了新的实物依据。宗日遗址是宗日文化唯一经过考古发掘的遗址,这些新成果对深入研究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发展演变、生业模式以及人群扩散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宗日遗址全景

宗日遗址发掘的宗日式陶器

  诺木洪文化聚落:夏尔雅玛可布遗址

  夏尔雅玛可布遗址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隆乡河东村,是一处居址、墓地兼而有之的诺木洪文化遗址,居址区面积约3.5万平方米,墓葬区面积约12万平方米,年代为公元前1400-前1050年。2021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在居址区清理遗迹35个,包括居住面2处、土坯墙1堵、木构建筑1处、冶铸遗存1处、瓮棺1座、石堆4个、灰堆6个、灰坑9个、火塘10个,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铜器、木器、编织物等遗物和动植物遗存。墓葬区共发掘墓葬25座,祭祀坑3个。墓葬分布有成排、成列的趋势,排列密集但少有打破关系。墓葬为平面呈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皆有木椁,均为二次扰乱葬。随葬品数量丰富,有陶罐、装饰品及小件青铜器等。本年度的考古发掘为研究诺木洪文化的内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西藏

  高海拔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渔猎文化聚落:玛不错遗址

  玛不错遗址位于康马县南部海拔4400余米的玛不错湖滨,地处西藏腹心地带,年代距今约4000年,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时代湖滨渔猎文化遗址。自2020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大学在此发掘了10处墓葬、火塘、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贝饰、滑石珠、玉管珠等遗物。墓葬有石棺墓、竖穴土坑墓两类,陶器装饰纹样以刻划纹为主,风格与横断山区同期遗存类似。玛不错遗址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对建立西藏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探索人类适应高寒缺氧的极端环境过程及策略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雅鲁藏布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发现:拉颇遗址

  拉颇遗址位于林芝市波密县倾多镇巴康村巴托卡自然村,地处波得藏布左岸二级台地,东北高、西南低,海拔高度2800余米。2021年10月-11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拉颇遗址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计81平方米,发现柱洞27个、墓葬1座、灰坑2座,出土石器、骨器、陶片、动物骨骼、植物种子等珍贵遗物。此次发掘出土的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数量较少。打制石器多为以水晶刮削器、边刮器、端刮器、石叶为代表的细石器,少量为砍砸器、盘状砍砸器。磨制石器有双孔石刀、石凿、石斧、石纺轮等。陶器均为平底器,器类主要为陶钵和陶罐,多采用手制泥条盘筑制法,少数经慢轮修整。陶系以夹砂陶为主,有黑灰陶、灰陶、红褐陶,器表多经磨光。器表纹饰有绳纹、弦纹、斜线方格纹、附加堆纹、附加泥条、指甲纹、乳钉纹等。出土骨器可辨识者主要为骨锥和骨针。通过对出土的植物标本进行测年,确定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拉颇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填补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建立西藏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具有重要作用。

拉颇遗址出土的水晶石叶

  贵州

  夜郎文化的考古新发现:大坡遗址

  大坡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青山镇范家寨村铜鼓山组,地处南北盘江流域中间,为云贵高原向黔中过渡的梯级状斜坡地带。遗址分布在高约65米的大坡山顶上,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2021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清理夜郎文化灰坑16个、房址5座。出土遗物有玉石器、陶器、铜器、骨角牙器四大类,其中以陶器数量最丰富,玉石器次之。陶器因后期扰动,多为碎片,以夹砂绳纹橙黄陶为主,可辨器形有敞口罐、纺轮、坩埚、支脚、陶串珠等;玉石器包括石刀、范、吊坠、支脚、磨石,玉管、锛、玦等;铜器保存非常差,多为铜渣,可辨器形仅有铜针;骨角牙器有穿孔牙饰、骨钩、鹿角等。大坡遗址的发掘为夜郎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丰富了夜郎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大坡遗址

大坡遗址发掘的牙饰

  海南

  南海沙丘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生活:湾仔头遗址

  湾仔头遗址位于海南省万宁市东澳镇神州半岛湾仔头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沙丘遗址。2021年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本年度发现的遗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陶器呈大面积密集分布的状况,包括夹粗砂陶和夹细砂陶两种。陶色以红陶为主,另有少量灰褐陶。器表多施绳纹,可辨器型有罐、釜、杯和圈足器等。石器以小型的梯形石斧和石锛为主,另有少量凹石和砺石。根据遗物特征,推测湾仔头遗址的年代约距今4000年左右。(海报设计:祝碧晨 图片编辑:张颖)

(图文转自:澎湃新闻网)

作者:王鹏

文章出处:澎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