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沈睿文:千年前,“中国制造”铁器何以远销海外?

发布时间:2022-07-19文章出处:中国新闻网作者:孙虹 曾福志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22个遗产点中的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泉州冶铁手工业传承千年的见证。

  地处深山腹地的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为何能成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贸易的回响?“中国制造”铁器如何通过泉州远销海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深度解析。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201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第一时间介入并全面负责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的发掘工作,目前发掘的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如何?

  沈睿文:下草埔遗址位于福建泉州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属于青阳冶铁遗址的一部分。青阳冶铁遗址于1966年发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下草埔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处遗址。

  2019年10月起,在国家文物局统筹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安溪县人民政府联合对下草埔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已发掘2000多平方米(含扩方),发现的重要遗迹包括冶铁炉、石堆、池塘、护坡、房址、地面(DM1)、小丘及众多板结层等,都是在不同阶段整体规划后的结果。

2019年10月起,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安溪县博物馆对下草埔遗址展开考古发掘。中新社发 刘伯怡 摄

  其中,地面(DM1)的出现是下草埔遗址在冶炼过程中一次大的规划行为和重要发展阶段,其下叠压了4个板结层。每个板结层形成后,其表面都是当时的主要活动面,而其北侧的池塘深度也随着地面的形成而逐渐加深,这说明冶场在选址初期便已决定于此处进行长期的冶铁活动。从镶嵌于DM1上的瓷片器型、釉色、纹饰判断,应为南宋至元时期,DM1很可能是冶铁作坊工人主要的日常活动场所。当然,同时也可灵活他用。

  下草埔遗址存在有规划的板结层的独特现象,该技术在国内外还是首次发现。并且,板结层在安溪长坑乡青苑宋代冶铁遗址、长坑乡南斗宋代冶铁遗址等处也有发现。可知,板结层是宋元时期安溪地区冶铁一个典型的地方性特点。

  遗址发掘区包含14级台地,板结层在台地1、2、4、6、7、8、9、11等均有发现,且间距大致等同,在60—80厘米之间。其包含物为黏土、块炼铁颗粒、碎炉渣等,质地坚硬,可能为单质铁含量较高的炉渣锈结,为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硬结层。每当冶炼垃圾堆积到一定的高度,便会在上端以“板结层”的方式进行处理,既起到压实、固定冶炼垃圾的作用,简易有效就地处理冶炼垃圾,也可以作为随后冶炼的一个操作平台。

  因此,安溪宋元冶铁场呈现出自下而上、多依靠山坡修筑冶炉的冶炼方式,而且一旦到了山坡的一定高度,该冶场也就随之弃用,另择其他场所。金相分析还表明,处理冶炼垃圾有个泼水冷却、细碎、平整的过程。此外,炉渣、炉灰堆积位置和次序也具有规划性。

  下草埔遗址面积大、选址科学合理,明显具有整体规划性。从目前的考古发掘和对周边冶铁遗址的调查情况来看,下草埔遗址可谓青阳冶铁遗址群的核心区,很可能属于官方铁场,即青阳铁场。当然,这仍有待今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凿实。

  总之,下草埔遗址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块炼铁冶炼的具体步骤及相关遗存特征,了解遗址内生产与生活的图景,促进构建宋元时期福建乃至长江以南地区冶铁业的技术特点和组织结构。

如今的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发掘现场,600多平方米的保护棚依山势而建。中新社记者 孙虹 摄

  中新社记者:下草埔冶场具有生铁冶炼和块炼铁冶炼模式共存、冶铁炉多样等特点,它在中国古代冶铁史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沈睿文:因技术适应等问题,块炼铁和生铁冶炼技术在中原与边疆地区分别呈现不同发展态势。中原地区以生铁体系为主,边疆地区则多见块炼铁技术,块炼铁和生铁冶炼两种技术体系长期并行发展。中国古代传统钢铁冶炼技术以生铁及生铁制钢技术为核心,已知块炼铁冶炼遗址主要在广西贵港、云南一带,但均未经过系统发掘。

  下草埔遗址是中国首个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冶炼遗址,发现的冶铁炉多样。现发现6座冶铁炉,其中L1、L2为冶炼块炼铁的碗状小高炉,依傍山坡的原生面而修筑。L1、L2、L3炉型比较完整,有投料口、出渣口、鼓风口以及操作平台等。冶铁炉的修筑方法,可与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的记载相印证。L4为锻炉,其附近用磁铁吸附出大量的铁屑,其西侧以薄胎磁灶窑缸为淬火缸。L5原为南宋中期的冶铁炉,南宋末至元代被改造成灶。L6初步判断可能为炒钢炉,具体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下草埔冶铁遗址有着较为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经过对炉渣的检测分析,确认遗址内生铁冶炼技术和块炼铁技术同时存在,实验室分析检测发现使用块炼法固态还原制钢的证据。这很可能是当地的冶铁技术传统。碳十四年代测定和陶瓷类型学研究表明,下草埔遗址的生产集中于宋元时期。到了清代,在安溪、湖头一带冶铁还有生铁和灌钢的工艺。

冶铁炉遗址,图为出渣口。中新社记者 孙虹 摄

  中新社记者:20世纪80年代,在广东台山海域发现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轰动一时,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发现有大量的金、银、铜、铁,这些考古发现与下草埔冶铁遗址有什么关联吗?

  沈睿文:下草埔冶铁遗址出土遗物,按照材质可分为冶炼遗物、钱币、金属器、陶瓷、石块等五大类,根据出土遗物可判断下草埔冶场等级较高。

  其中,冶炼遗物主要包括炉渣、矿石、烧土、炉衬四大类。金属器大致分为铁制品和铜制品两类,铁钉是遗址目前仅见的锻打铁制品之一,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该遗址有锻造活动的存在。铁片、铁块为块炼铁粗加工的产品,是遗址性质的直接证据。

  下草埔冶铁遗址出土的陶瓷器以安溪窑产为主,兼而有多种福建地区宋元时期盛烧的其他窑口,由于与磁灶窑系和德化窑系陶瓷器联系紧密,安溪窑产陶瓷器在本遗址呈现的器物演变和胎釉工艺,同时有泉州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特点。

  宋元时期泉州的铁产品从安溪等山地冶场沿着陆路运至河道,利用河道汇聚泉州,再集中输往海外。“南海一号”发现了大量的铁,其中部分的铁产品经过检测,发现跟福建地区有关,但是是否源自泉州、安溪等地,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遗址发掘现场的石堆上,铁水流过的岁月痕迹仍清晰可见。中新社记者 孙虹 摄

  中新社记者:泉州申遗历时20年,其间几经波折。下草埔冶铁遗址的发现,让泉州在贸易港口之外、作为制造业中心的一面丰满起来,也反映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脉络。您认为下草埔冶铁遗址的发现对申遗有何作用?

  沈睿文:首先,下草埔遗址的发现丰富充实了宋元时期泉州对外贸易的内容。贸易产品从原先的陶瓷器、茶叶、丝绸等,扩充到铁器及铁产品,当时这里生产的铁产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这都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更为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时期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遗址不远处的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展示馆复原了宋元时期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场景。中新社记者 孙虹 摄

  其次,下草埔遗址及周边相关遗址地点均分布于古道、水系周围,贯穿其间的陆路、水路运输系统,将区域内外密切联结,呈现为高度一体化的乡村腹地手工业体系和海港经济体的空间布局和整体形态。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的发掘为上述提供了科学发掘的考古证据。同时,考古发掘也促进了我们对宋元时期安溪冶铁技术和冶铁经济的深入认识。

  受访者简介:

  沈睿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汉唐考古的教学与科研。研究涉及陵墓制度、丧葬习俗、宗教、美术、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以及中古城邑等领域。著有《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隋唐五代》《安禄山服散考》《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等多部著作。2019年至今,主持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下草埔冶铁遗址发掘项目。

(图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沈睿文:千年前,“中国制造”铁器何以远销海外?

发布时间:2022-07-19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22个遗产点中的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泉州冶铁手工业传承千年的见证。

  地处深山腹地的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为何能成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贸易的回响?“中国制造”铁器如何通过泉州远销海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深度解析。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201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第一时间介入并全面负责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的发掘工作,目前发掘的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如何?

  沈睿文:下草埔遗址位于福建泉州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属于青阳冶铁遗址的一部分。青阳冶铁遗址于1966年发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下草埔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处遗址。

  2019年10月起,在国家文物局统筹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安溪县人民政府联合对下草埔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已发掘2000多平方米(含扩方),发现的重要遗迹包括冶铁炉、石堆、池塘、护坡、房址、地面(DM1)、小丘及众多板结层等,都是在不同阶段整体规划后的结果。

2019年10月起,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安溪县博物馆对下草埔遗址展开考古发掘。中新社发 刘伯怡 摄

  其中,地面(DM1)的出现是下草埔遗址在冶炼过程中一次大的规划行为和重要发展阶段,其下叠压了4个板结层。每个板结层形成后,其表面都是当时的主要活动面,而其北侧的池塘深度也随着地面的形成而逐渐加深,这说明冶场在选址初期便已决定于此处进行长期的冶铁活动。从镶嵌于DM1上的瓷片器型、釉色、纹饰判断,应为南宋至元时期,DM1很可能是冶铁作坊工人主要的日常活动场所。当然,同时也可灵活他用。

  下草埔遗址存在有规划的板结层的独特现象,该技术在国内外还是首次发现。并且,板结层在安溪长坑乡青苑宋代冶铁遗址、长坑乡南斗宋代冶铁遗址等处也有发现。可知,板结层是宋元时期安溪地区冶铁一个典型的地方性特点。

  遗址发掘区包含14级台地,板结层在台地1、2、4、6、7、8、9、11等均有发现,且间距大致等同,在60—80厘米之间。其包含物为黏土、块炼铁颗粒、碎炉渣等,质地坚硬,可能为单质铁含量较高的炉渣锈结,为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硬结层。每当冶炼垃圾堆积到一定的高度,便会在上端以“板结层”的方式进行处理,既起到压实、固定冶炼垃圾的作用,简易有效就地处理冶炼垃圾,也可以作为随后冶炼的一个操作平台。

  因此,安溪宋元冶铁场呈现出自下而上、多依靠山坡修筑冶炉的冶炼方式,而且一旦到了山坡的一定高度,该冶场也就随之弃用,另择其他场所。金相分析还表明,处理冶炼垃圾有个泼水冷却、细碎、平整的过程。此外,炉渣、炉灰堆积位置和次序也具有规划性。

  下草埔遗址面积大、选址科学合理,明显具有整体规划性。从目前的考古发掘和对周边冶铁遗址的调查情况来看,下草埔遗址可谓青阳冶铁遗址群的核心区,很可能属于官方铁场,即青阳铁场。当然,这仍有待今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凿实。

  总之,下草埔遗址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块炼铁冶炼的具体步骤及相关遗存特征,了解遗址内生产与生活的图景,促进构建宋元时期福建乃至长江以南地区冶铁业的技术特点和组织结构。

如今的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发掘现场,600多平方米的保护棚依山势而建。中新社记者 孙虹 摄

  中新社记者:下草埔冶场具有生铁冶炼和块炼铁冶炼模式共存、冶铁炉多样等特点,它在中国古代冶铁史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沈睿文:因技术适应等问题,块炼铁和生铁冶炼技术在中原与边疆地区分别呈现不同发展态势。中原地区以生铁体系为主,边疆地区则多见块炼铁技术,块炼铁和生铁冶炼两种技术体系长期并行发展。中国古代传统钢铁冶炼技术以生铁及生铁制钢技术为核心,已知块炼铁冶炼遗址主要在广西贵港、云南一带,但均未经过系统发掘。

  下草埔遗址是中国首个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冶炼遗址,发现的冶铁炉多样。现发现6座冶铁炉,其中L1、L2为冶炼块炼铁的碗状小高炉,依傍山坡的原生面而修筑。L1、L2、L3炉型比较完整,有投料口、出渣口、鼓风口以及操作平台等。冶铁炉的修筑方法,可与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的记载相印证。L4为锻炉,其附近用磁铁吸附出大量的铁屑,其西侧以薄胎磁灶窑缸为淬火缸。L5原为南宋中期的冶铁炉,南宋末至元代被改造成灶。L6初步判断可能为炒钢炉,具体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下草埔冶铁遗址有着较为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经过对炉渣的检测分析,确认遗址内生铁冶炼技术和块炼铁技术同时存在,实验室分析检测发现使用块炼法固态还原制钢的证据。这很可能是当地的冶铁技术传统。碳十四年代测定和陶瓷类型学研究表明,下草埔遗址的生产集中于宋元时期。到了清代,在安溪、湖头一带冶铁还有生铁和灌钢的工艺。

冶铁炉遗址,图为出渣口。中新社记者 孙虹 摄

  中新社记者:20世纪80年代,在广东台山海域发现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轰动一时,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发现有大量的金、银、铜、铁,这些考古发现与下草埔冶铁遗址有什么关联吗?

  沈睿文:下草埔冶铁遗址出土遗物,按照材质可分为冶炼遗物、钱币、金属器、陶瓷、石块等五大类,根据出土遗物可判断下草埔冶场等级较高。

  其中,冶炼遗物主要包括炉渣、矿石、烧土、炉衬四大类。金属器大致分为铁制品和铜制品两类,铁钉是遗址目前仅见的锻打铁制品之一,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该遗址有锻造活动的存在。铁片、铁块为块炼铁粗加工的产品,是遗址性质的直接证据。

  下草埔冶铁遗址出土的陶瓷器以安溪窑产为主,兼而有多种福建地区宋元时期盛烧的其他窑口,由于与磁灶窑系和德化窑系陶瓷器联系紧密,安溪窑产陶瓷器在本遗址呈现的器物演变和胎釉工艺,同时有泉州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特点。

  宋元时期泉州的铁产品从安溪等山地冶场沿着陆路运至河道,利用河道汇聚泉州,再集中输往海外。“南海一号”发现了大量的铁,其中部分的铁产品经过检测,发现跟福建地区有关,但是是否源自泉州、安溪等地,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遗址发掘现场的石堆上,铁水流过的岁月痕迹仍清晰可见。中新社记者 孙虹 摄

  中新社记者:泉州申遗历时20年,其间几经波折。下草埔冶铁遗址的发现,让泉州在贸易港口之外、作为制造业中心的一面丰满起来,也反映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脉络。您认为下草埔冶铁遗址的发现对申遗有何作用?

  沈睿文:首先,下草埔遗址的发现丰富充实了宋元时期泉州对外贸易的内容。贸易产品从原先的陶瓷器、茶叶、丝绸等,扩充到铁器及铁产品,当时这里生产的铁产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这都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更为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时期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遗址不远处的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展示馆复原了宋元时期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场景。中新社记者 孙虹 摄

  其次,下草埔遗址及周边相关遗址地点均分布于古道、水系周围,贯穿其间的陆路、水路运输系统,将区域内外密切联结,呈现为高度一体化的乡村腹地手工业体系和海港经济体的空间布局和整体形态。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的发掘为上述提供了科学发掘的考古证据。同时,考古发掘也促进了我们对宋元时期安溪冶铁技术和冶铁经济的深入认识。

  受访者简介:

  沈睿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汉唐考古的教学与科研。研究涉及陵墓制度、丧葬习俗、宗教、美术、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以及中古城邑等领域。著有《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隋唐五代》《安禄山服散考》《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等多部著作。2019年至今,主持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下草埔冶铁遗址发掘项目。

(图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作者:孙虹 曾福志

文章出处: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