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华早期漆器研究》绪论

发布时间:2022-08-01文章出处:“社科文献”公众号作者:洪石

  漆作为制造漆器的主要原材料,又被称为生漆、大漆、天然漆、国漆、土漆等,是漆树上分泌的汁液。中国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漆”,指的均是生漆。作为一种涂料,生漆不同于人造漆。人造漆是随着近代化学工业的发展而诞生的,在古代是没有的。刚刚割出来的漆液是一种乳白色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与空气接触后呈褐色,逐渐变成黑色,其主要成分有四种:漆酚、漆酶、胶质和水分。生漆虽能直接应用,但其中含有较多水分,其所形成的漆膜在色泽和透明度等方面均较差,漆膜性硬且脆,髹饰效果不佳,一般需要加工精制,进行过滤和脱水,并在髹饰器物时视实际需要而加油。油应为桐油。

  “漆器”概念的界定与相关文献记载

  漆器是漆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中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物产各具特色。西汉桓宽《盐铁论·本议》载:“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这些养生送终的物资,需要商人来进行流通,需要工匠来加工或制作。漆器就是如此,从割漆、制漆、选材、制胎、髹丹画、荫室干燥、打磨、制作安装构件和饰件到清理成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工匠。本书所谓的“漆器”是指采用生漆或经过精制的生漆所髹饰的器物,其胎骨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木胎、夹纻胎、布胎、竹胎、金属胎、陶瓷胎、骨胎、皮革胎等,可以是单独一种胎骨,也可以是两种或多种材料组成的胎骨。

浙江出土新石器时代漆器

  “漆器”这一称谓较早见于《汉书·贡禹传》注引魏人如淳曰:“《地理志》河内怀、蜀郡成都、广汉皆有工官。工官,主作漆器物者也。”汉代还称“漆器”为“木器髹者”“釦器”“纻器”等。根据笔者的统计,迄今考古发现的漆器大多为小型的饮食用器,葬具棺椁是最大型的漆器。其实生漆的应用范围很广,并不局限于器具,还可以用于髹饰较为庞大的建筑物。《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这段记载说明,漆城之难不在于漆,而在于没有足够大的荫室。因为髹漆之后的物体需要置于温度、湿度都适宜的环境中才能较快干燥。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85%是生漆最适宜的干燥条件。虽然漆城难成,但殿内则可髹漆。如《汉书·外戚传下》记载:“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颜师古注:“以漆漆物谓之髹。”考古发掘中即发现有髹漆的墓室。如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主体墓室“凿山为藏”,各室的四壁均进行过粉刷。其工序,先以黄褐色的黄泥和石粉等拌成的三合土砂浆均匀地涂抹壁面,再在三合土上髹一层黑褐色的漆,然后在漆面上涂一层朱砂。虽时隔两千多年,颜色仍非常鲜艳。在清理时,朱砂已大部剥落,但各室均有部分保留。另在东、西两侧室的地面上发现有平整的朱砂痕迹,涂抹方法与各室四壁相同,可知墓室地面也髹朱漆。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是“事死如事生”,地下墓室是地上居室的翻版,说明当时存在髹漆的地上居室类建筑,这也与上述《汉书·外戚传下》及相关文献记载相合。

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东侧室髹漆

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前室南壁髹漆

  髹漆之物坚固耐用,不易腐朽变形,又可在其上施纹、嵌饰,千文万华,既实用又美观,是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活条件和表达审美意识的综合体现。最初以生活用器为主,在制造过程中不断被赋予美的内涵。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认识的提高,漆器所具有的美的特性也越来越显著,不仅在选材和造型方面,而且在髹漆和装饰等方面也均有体现。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新安名匠黄成撰写了一部关于漆器制作的专著,名为《髹饰录》。杨明在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说:“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于此有其贡。周制于车,漆饰愈多焉。于弓之六材,亦不可阙,皆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也。”其中“漆之为用也……皆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也”说的正是器物髹漆文画后实用与美观二者兼有的功用。需要指出的是,杨明认为“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不确。考古发现已经证实,漆之为用,至少距今8000余年。竹简为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一般用墨书,而非漆书。

  漆器的制作和使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历史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如《韩非子·十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九旒,食器雕琢,觞酌刻镂,四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古代文献中还有关于漆车的记载,如《周礼·春官·巾车》中有“漆车藩蔽”等记载。前文所引杨明为《髹饰录》作的序中也指出:“周制于车,漆饰愈多焉。”

陶胎漆器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可知,漆器的制造和使用时间比文献中记载的早得多。之前认为,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木胎漆碗是最早的漆器,距今有约7000年的历史。但是,考古新发现不断刷新我们的认识。早在8000年前,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的先民已对漆的性能有所了解并开始使用,这就是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这一发现比之前考古学界认为的最早的漆器提早了1000年。最近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了髹漆的木器残片和木棍各1件,其年代要略早于跨湖桥遗址出土漆器,再次刷新了漆器出现年代的上限。

  漆器不仅包括日常生活用器、礼乐器、葬具等,还包括兵器如弓、箭、盾、甲等,交通工具如车等,其中兵器的柄部等木质部分多髹漆。如前文所述,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朱漆木弓,即是一件兵器。可见,生漆不仅是必要的生活物资,还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受到严格控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周尝为蒙漆园吏。”《周礼·地官·载师》载:“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可见,周代的漆林,其生产基本已归国家掌握,漆园置吏,以司其事。而民间产漆,政府则征收四分之一的赋税,这的确是一种很沉重的剥削,同时也说明经营漆林的经济收入较高。

  随着生漆的广泛应用和漆器制造业的发展,生漆及颜料丹备受重视,并被储之于库,以备百工之用。《礼记·月令》载:“(季春)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规定:“漆园殿,赀啬夫一甲,令、丞及佐各一盾,徒络组各廿给。漆园三岁比殿,赀啬夫二甲而法(废),令、丞各一甲。”由此可知秦国也有漆园,并设啬夫及令、丞、佐等官吏主管漆树的种植与漆的生产,还有考核和问责制度:如果漆园被评为下等,罚漆园的啬夫一甲,县令、丞及佐各一盾,徒络组各二十根;漆园三年连续被评为下等,罚漆园的啬夫二甲、撤职永不叙用,县令、丞各罚一甲。

小青龙遗址出土漆觚

  从文献记载看,在汉代,经营漆林的经济收入颇丰。《史记·货殖列传》载:“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可见,千亩漆林收入与千户侯相等。东汉豪族田庄也有漆树种植及漆器生产。《后汉书·樊宏传》载:“(樊宏)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勠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这是汉代史料中所见最为典型的豪族,其田庄中种植梓树和漆树,并作器物,主要劳动者是童隶。

  关于漆树的种植方法,史无记载。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虽有“种漆”篇,却没讲如何种漆,而讲了漆器的保存和使用方法。《齐民要术·种漆》载:“凡漆器(不问真伪),过客之后,皆须以水净洗,置床箔上,于日中半日许曝之使干,下晡乃收,则坚牢耐久。若不即洗者,盐醋浸润气彻,则皱;器便坏矣。其朱里者,仰而曝之。(朱本和油,性润耐日故。)盛夏连雨,土气蒸热,什器之属,虽不经夏用,六七月中,各须一曝使干。世人见漆器暂在日中,恐其炙坏,合著阴润之地;虽欲爱慎,朽败更速矣。凡木画、服玩、箱、枕之属。入五月,尽,七月、九月中,每经雨,以布缠指,揩令热彻,胶不动作,光净耐久。若不揩拭者,地气蒸热,遍上生衣,厚润彻胶,便皱;动处起发,飒然破矣。”由此可知,漆器需要必要的保养,才能更加坚牢耐久。保养的主要方法是洗净、晒干、揩拭等。(节选自本书绪论,有删减。)

(图文转自:“社科文献”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中华早期漆器研究》绪论

发布时间:2022-08-01

  漆作为制造漆器的主要原材料,又被称为生漆、大漆、天然漆、国漆、土漆等,是漆树上分泌的汁液。中国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漆”,指的均是生漆。作为一种涂料,生漆不同于人造漆。人造漆是随着近代化学工业的发展而诞生的,在古代是没有的。刚刚割出来的漆液是一种乳白色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与空气接触后呈褐色,逐渐变成黑色,其主要成分有四种:漆酚、漆酶、胶质和水分。生漆虽能直接应用,但其中含有较多水分,其所形成的漆膜在色泽和透明度等方面均较差,漆膜性硬且脆,髹饰效果不佳,一般需要加工精制,进行过滤和脱水,并在髹饰器物时视实际需要而加油。油应为桐油。

  “漆器”概念的界定与相关文献记载

  漆器是漆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中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物产各具特色。西汉桓宽《盐铁论·本议》载:“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这些养生送终的物资,需要商人来进行流通,需要工匠来加工或制作。漆器就是如此,从割漆、制漆、选材、制胎、髹丹画、荫室干燥、打磨、制作安装构件和饰件到清理成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工匠。本书所谓的“漆器”是指采用生漆或经过精制的生漆所髹饰的器物,其胎骨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木胎、夹纻胎、布胎、竹胎、金属胎、陶瓷胎、骨胎、皮革胎等,可以是单独一种胎骨,也可以是两种或多种材料组成的胎骨。

浙江出土新石器时代漆器

  “漆器”这一称谓较早见于《汉书·贡禹传》注引魏人如淳曰:“《地理志》河内怀、蜀郡成都、广汉皆有工官。工官,主作漆器物者也。”汉代还称“漆器”为“木器髹者”“釦器”“纻器”等。根据笔者的统计,迄今考古发现的漆器大多为小型的饮食用器,葬具棺椁是最大型的漆器。其实生漆的应用范围很广,并不局限于器具,还可以用于髹饰较为庞大的建筑物。《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这段记载说明,漆城之难不在于漆,而在于没有足够大的荫室。因为髹漆之后的物体需要置于温度、湿度都适宜的环境中才能较快干燥。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85%是生漆最适宜的干燥条件。虽然漆城难成,但殿内则可髹漆。如《汉书·外戚传下》记载:“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颜师古注:“以漆漆物谓之髹。”考古发掘中即发现有髹漆的墓室。如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主体墓室“凿山为藏”,各室的四壁均进行过粉刷。其工序,先以黄褐色的黄泥和石粉等拌成的三合土砂浆均匀地涂抹壁面,再在三合土上髹一层黑褐色的漆,然后在漆面上涂一层朱砂。虽时隔两千多年,颜色仍非常鲜艳。在清理时,朱砂已大部剥落,但各室均有部分保留。另在东、西两侧室的地面上发现有平整的朱砂痕迹,涂抹方法与各室四壁相同,可知墓室地面也髹朱漆。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是“事死如事生”,地下墓室是地上居室的翻版,说明当时存在髹漆的地上居室类建筑,这也与上述《汉书·外戚传下》及相关文献记载相合。

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东侧室髹漆

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前室南壁髹漆

  髹漆之物坚固耐用,不易腐朽变形,又可在其上施纹、嵌饰,千文万华,既实用又美观,是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活条件和表达审美意识的综合体现。最初以生活用器为主,在制造过程中不断被赋予美的内涵。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认识的提高,漆器所具有的美的特性也越来越显著,不仅在选材和造型方面,而且在髹漆和装饰等方面也均有体现。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新安名匠黄成撰写了一部关于漆器制作的专著,名为《髹饰录》。杨明在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说:“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于此有其贡。周制于车,漆饰愈多焉。于弓之六材,亦不可阙,皆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也。”其中“漆之为用也……皆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也”说的正是器物髹漆文画后实用与美观二者兼有的功用。需要指出的是,杨明认为“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不确。考古发现已经证实,漆之为用,至少距今8000余年。竹简为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一般用墨书,而非漆书。

  漆器的制作和使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历史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如《韩非子·十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九旒,食器雕琢,觞酌刻镂,四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古代文献中还有关于漆车的记载,如《周礼·春官·巾车》中有“漆车藩蔽”等记载。前文所引杨明为《髹饰录》作的序中也指出:“周制于车,漆饰愈多焉。”

陶胎漆器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可知,漆器的制造和使用时间比文献中记载的早得多。之前认为,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木胎漆碗是最早的漆器,距今有约7000年的历史。但是,考古新发现不断刷新我们的认识。早在8000年前,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的先民已对漆的性能有所了解并开始使用,这就是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这一发现比之前考古学界认为的最早的漆器提早了1000年。最近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了髹漆的木器残片和木棍各1件,其年代要略早于跨湖桥遗址出土漆器,再次刷新了漆器出现年代的上限。

  漆器不仅包括日常生活用器、礼乐器、葬具等,还包括兵器如弓、箭、盾、甲等,交通工具如车等,其中兵器的柄部等木质部分多髹漆。如前文所述,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朱漆木弓,即是一件兵器。可见,生漆不仅是必要的生活物资,还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受到严格控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周尝为蒙漆园吏。”《周礼·地官·载师》载:“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可见,周代的漆林,其生产基本已归国家掌握,漆园置吏,以司其事。而民间产漆,政府则征收四分之一的赋税,这的确是一种很沉重的剥削,同时也说明经营漆林的经济收入较高。

  随着生漆的广泛应用和漆器制造业的发展,生漆及颜料丹备受重视,并被储之于库,以备百工之用。《礼记·月令》载:“(季春)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规定:“漆园殿,赀啬夫一甲,令、丞及佐各一盾,徒络组各廿给。漆园三岁比殿,赀啬夫二甲而法(废),令、丞各一甲。”由此可知秦国也有漆园,并设啬夫及令、丞、佐等官吏主管漆树的种植与漆的生产,还有考核和问责制度:如果漆园被评为下等,罚漆园的啬夫一甲,县令、丞及佐各一盾,徒络组各二十根;漆园三年连续被评为下等,罚漆园的啬夫二甲、撤职永不叙用,县令、丞各罚一甲。

小青龙遗址出土漆觚

  从文献记载看,在汉代,经营漆林的经济收入颇丰。《史记·货殖列传》载:“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可见,千亩漆林收入与千户侯相等。东汉豪族田庄也有漆树种植及漆器生产。《后汉书·樊宏传》载:“(樊宏)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勠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这是汉代史料中所见最为典型的豪族,其田庄中种植梓树和漆树,并作器物,主要劳动者是童隶。

  关于漆树的种植方法,史无记载。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虽有“种漆”篇,却没讲如何种漆,而讲了漆器的保存和使用方法。《齐民要术·种漆》载:“凡漆器(不问真伪),过客之后,皆须以水净洗,置床箔上,于日中半日许曝之使干,下晡乃收,则坚牢耐久。若不即洗者,盐醋浸润气彻,则皱;器便坏矣。其朱里者,仰而曝之。(朱本和油,性润耐日故。)盛夏连雨,土气蒸热,什器之属,虽不经夏用,六七月中,各须一曝使干。世人见漆器暂在日中,恐其炙坏,合著阴润之地;虽欲爱慎,朽败更速矣。凡木画、服玩、箱、枕之属。入五月,尽,七月、九月中,每经雨,以布缠指,揩令热彻,胶不动作,光净耐久。若不揩拭者,地气蒸热,遍上生衣,厚润彻胶,便皱;动处起发,飒然破矣。”由此可知,漆器需要必要的保养,才能更加坚牢耐久。保养的主要方法是洗净、晒干、揩拭等。(节选自本书绪论,有删减。)

(图文转自:“社科文献”公众号)

作者:洪石

文章出处:“社科文献”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