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玉文化蕴含深厚中华文明基因——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

发布时间:2022-09-13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明海英

  中国先民用玉历史悠久,玉文化内涵深厚。通过多学科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更为详细的考古学年代框架,让研究者发现了过去难以发现的角度。围绕玉器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价值,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给玉文化研究带来的机遇等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玉器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有怎样的价值?

  王巍:我国商周文化的独有特点——精美的玉石雕刻,是世界上其他古文明所没有的。这也是玉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独特价值。以玉为美、以玉为贵、将玉比德、崇尚玉,是中华文明的特点之一。考古发现,约9000年前,我国先民已开始认识和使用玉。在中国古代人的观念中,玉就是石中美者,选择具有特殊色泽或质感的石头作为装饰,最早主要是玉玦和玉坠饰。世界上最早的玉耳环距今8000年,就是在内蒙古赤峰一带被发现的。这些玉玦(耳环)制作精美,往往还配有一件长条形的玉吊坠。玉质为岫岩玉,表面十分光滑。这表明,约8000年前,人们就已经能够辨认出这类玉料,并掌握了琢玉的工艺和技术。兴隆洼文化玉玦和玉坠的组合及其制作技术,向南向东传播,至迟在约7000年前,到达长江下游地区;向东北传播到俄罗斯沿海和日本列岛中部,成为古代东方史前至夏商周时期文明的代表性装饰。  

  随着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出现了贵贱和贫富的分化,权贵阶层把自己掌握的这些珍贵的玉石器作为等级的象征,玉被作为尊贵身份的标志,社会进入了以玉为贵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玉,往往是龙、鸟、龟等形象,表明一定的等级身份。距今53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长江下游和中原地区,大约同时出现了龙的形象。其中,尤以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安徽南部的凌家滩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之间的相似性最为突出,都流行以玉为贵的风俗。而玉器中流行玉龙、玉鸟、玉龟、玉人,且造型特点存在相似之处。

  后来,人们把玉与祥瑞、德性相联系,这就是将玉比德。进入夏王朝后,在原来只是表明身份尊贵的基础上,玉器又成为礼仪用具,包括重要的祭祀活动用具等,这标志着社会进入以玉为礼的时代。夏王朝创造的以玉戈、玉璋、玉刀、玉钺构成的仪仗用具等表明,象征贵族等级身份的玉礼器制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文化,并为商周王朝所继承,一直持续到西周时期,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制度。在辽宁喀左牛河梁遗址群,发现了一个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的大型高等级石构墓葬群,数十个小山头上发现用石块垒砌的方形积石墓葬和圆形祭坛,出土了制作精美的玉器,以玉人、玉龙、玉鸟、玉龟、圆环形玉璧、圆筒形玉箍等为代表。在一座较高的山头上,发现周围用石砌围墙构筑,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长方形土台,很可能是举行大型祭祀的祭坛。

  总之,从玉文化发展的阶段性角度来看,主要经历了从距今约9000年至距今6000年前后的以玉为美,到距今约5500—4500年的以玉为贵,再到夏商周时期的以玉藏礼,最后到汉代的以玉为瑞等发展阶段。可以说,玉与中华文明起源、社会分化、人民精神生活,以及手工业、雕琢技术发展等紧密相连,玉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玉文化研究带来了哪些机遇?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后,我们把玉看作中华文明形成之后的一个特征,作为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珍贵手工业制品。因而,除了从技术层面研究玉之外,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条件下,玉被赋予的政治、制度、文明含义是不同的。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隆洼遗址发掘的距今约8000年前的玉器,制作相当精致,基本上都是一对耳环带一个吊坠,但只有少数人能够佩戴这样的首饰。这表明,约8000年前就开始出现社会分化的迹象。进入以玉为贵的时代,玉被赋予丰富的精神内涵,很多地方近神的权利往往都是以特殊的玉器来表现,比如良渚时期的玉琮、玉璧,后石家河时期精美的玉器,都是当时通神的工具,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途径。玉在这个层面就不同于一般的装饰品,这些造型多样、内涵丰富的动物玉器,与王权、等级、身份相关。同时,玉的原料、制作、使用为王权所控制,逐渐发展成为高端手工业、高技术含量手工业,这种专业化路径是技术文明的重要表现。因而,同样是玉器工艺研究,从玉、玉器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艺术含义及其制作工艺研究,就上升到对琢玉工艺、琢玉生产组织与王权、文明关系的研究。不仅研究怎么做玉,还研究玉器制作作坊、组织与皇室、王权的关系。把玉与社会、玉与人的信仰等作为重点,来深化玉与当时的信仰体系,以及信仰体系与王权的关系研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玉文化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将玉文化研究和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相联系,将玉和王权、玉和信仰等相关联的研究,相比20年前有巨大的飞跃。此外,之前玉文化研究者多数为收藏家或博物馆领域的学者。而从红山文化、良渚玉器研究开始,即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考古学家在玉文化研究中逐渐成为主角,这也促使玉文化研究走向了深入。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9日第2489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玉文化蕴含深厚中华文明基因——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

发布时间:2022-09-13

  中国先民用玉历史悠久,玉文化内涵深厚。通过多学科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更为详细的考古学年代框架,让研究者发现了过去难以发现的角度。围绕玉器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价值,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给玉文化研究带来的机遇等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玉器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有怎样的价值?

  王巍:我国商周文化的独有特点——精美的玉石雕刻,是世界上其他古文明所没有的。这也是玉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独特价值。以玉为美、以玉为贵、将玉比德、崇尚玉,是中华文明的特点之一。考古发现,约9000年前,我国先民已开始认识和使用玉。在中国古代人的观念中,玉就是石中美者,选择具有特殊色泽或质感的石头作为装饰,最早主要是玉玦和玉坠饰。世界上最早的玉耳环距今8000年,就是在内蒙古赤峰一带被发现的。这些玉玦(耳环)制作精美,往往还配有一件长条形的玉吊坠。玉质为岫岩玉,表面十分光滑。这表明,约8000年前,人们就已经能够辨认出这类玉料,并掌握了琢玉的工艺和技术。兴隆洼文化玉玦和玉坠的组合及其制作技术,向南向东传播,至迟在约7000年前,到达长江下游地区;向东北传播到俄罗斯沿海和日本列岛中部,成为古代东方史前至夏商周时期文明的代表性装饰。  

  随着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出现了贵贱和贫富的分化,权贵阶层把自己掌握的这些珍贵的玉石器作为等级的象征,玉被作为尊贵身份的标志,社会进入了以玉为贵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玉,往往是龙、鸟、龟等形象,表明一定的等级身份。距今53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长江下游和中原地区,大约同时出现了龙的形象。其中,尤以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安徽南部的凌家滩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之间的相似性最为突出,都流行以玉为贵的风俗。而玉器中流行玉龙、玉鸟、玉龟、玉人,且造型特点存在相似之处。

  后来,人们把玉与祥瑞、德性相联系,这就是将玉比德。进入夏王朝后,在原来只是表明身份尊贵的基础上,玉器又成为礼仪用具,包括重要的祭祀活动用具等,这标志着社会进入以玉为礼的时代。夏王朝创造的以玉戈、玉璋、玉刀、玉钺构成的仪仗用具等表明,象征贵族等级身份的玉礼器制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文化,并为商周王朝所继承,一直持续到西周时期,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制度。在辽宁喀左牛河梁遗址群,发现了一个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的大型高等级石构墓葬群,数十个小山头上发现用石块垒砌的方形积石墓葬和圆形祭坛,出土了制作精美的玉器,以玉人、玉龙、玉鸟、玉龟、圆环形玉璧、圆筒形玉箍等为代表。在一座较高的山头上,发现周围用石砌围墙构筑,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长方形土台,很可能是举行大型祭祀的祭坛。

  总之,从玉文化发展的阶段性角度来看,主要经历了从距今约9000年至距今6000年前后的以玉为美,到距今约5500—4500年的以玉为贵,再到夏商周时期的以玉藏礼,最后到汉代的以玉为瑞等发展阶段。可以说,玉与中华文明起源、社会分化、人民精神生活,以及手工业、雕琢技术发展等紧密相连,玉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玉文化研究带来了哪些机遇?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后,我们把玉看作中华文明形成之后的一个特征,作为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珍贵手工业制品。因而,除了从技术层面研究玉之外,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条件下,玉被赋予的政治、制度、文明含义是不同的。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隆洼遗址发掘的距今约8000年前的玉器,制作相当精致,基本上都是一对耳环带一个吊坠,但只有少数人能够佩戴这样的首饰。这表明,约8000年前就开始出现社会分化的迹象。进入以玉为贵的时代,玉被赋予丰富的精神内涵,很多地方近神的权利往往都是以特殊的玉器来表现,比如良渚时期的玉琮、玉璧,后石家河时期精美的玉器,都是当时通神的工具,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途径。玉在这个层面就不同于一般的装饰品,这些造型多样、内涵丰富的动物玉器,与王权、等级、身份相关。同时,玉的原料、制作、使用为王权所控制,逐渐发展成为高端手工业、高技术含量手工业,这种专业化路径是技术文明的重要表现。因而,同样是玉器工艺研究,从玉、玉器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艺术含义及其制作工艺研究,就上升到对琢玉工艺、琢玉生产组织与王权、文明关系的研究。不仅研究怎么做玉,还研究玉器制作作坊、组织与皇室、王权的关系。把玉与社会、玉与人的信仰等作为重点,来深化玉与当时的信仰体系,以及信仰体系与王权的关系研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玉文化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将玉文化研究和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相联系,将玉和王权、玉和信仰等相关联的研究,相比20年前有巨大的飞跃。此外,之前玉文化研究者多数为收藏家或博物馆领域的学者。而从红山文化、良渚玉器研究开始,即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考古学家在玉文化研究中逐渐成为主角,这也促使玉文化研究走向了深入。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9日第2489期)

作者:明海英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