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军:史前陶器的成型技术(上)
编者按:202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了“百年之际:问题与探索”学术研讨会。考古邦借此机会,围绕文明起源研究以及湖南在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地位等有关问题,采访了全国各地考古工作者。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负责人彭小军副研究员分享了关于史前陶器成型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讨论了湖南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在制陶技术上的主要贡献。现将采访内容整理成上下两篇,与君共赏!
作者简介:
彭小军,1985年出生,陕西省泾阳县人。200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学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学习,201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留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主持湖北城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研究兴趣为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史前制陶工艺研究。
考古邦:陶器是史前考古研究的重点对象,请问,目前学界在陶器研究方面有什么新进展?您在史前陶器成型技术方面有精深研究,中国史前陶器主要有哪些成型方法?
彭小军:陶器是我们面对的最丰富的古代遗物之一,对其制作工艺流程的观察与分析是陶器研究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考古学上能识别的制陶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制备、坯体成型、修整、装饰、烧制等环节。除此之外,陶坯在操作台成型之后至入窑烧制之前的生产过程中,还会经历至少数次搬运以及稍长时间的阴干等工序。
在这些工序中,坯体成型是核心步骤,其技术和方法也最受考古工作者的关注。在中国考古学最初的数年里,安特生、阿尔纳、李济、梁思永等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论著中,或多或少地对陶器成型技术有所涉猎。只是这些观察较为零散,尚未形成系统的论述。
吴金鼎(左)与梁思永(右)
直到20世纪30年代,《城子崖》报告的出版极大深化了中国古代陶器成型技术的研究。在这部报告中,执笔陶器分析章节的吴金鼎先生,把陶器成型技术分为手制、范制、轮制等具体类别,并且总结了每类技术的痕迹样式和判断标准。吴金鼎先生提到的“范制”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拍打成器比较接近,“轮制”即我们常说的快轮制陶技术,唯有“手制”是“捏塑”或其他步骤不是十分明确。吴先生关于城子崖出土陶器成型技术的总结在中国古代制陶技术研究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该领域以后的继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与范式。
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城子崖》
城子崖之后,吴金鼎先生又对河南安阳高井台子遗址出土陶器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观察,并将成型技术归纳为模制、手制、范制及圈泥法等方式。尤其“圈泥法”与“模制”技术的明确提出,丰富了学界对于中国古代陶器成型技术的认识。
上世纪30年代末期,吴金鼎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史前的陶器》出版。在这部系统论述中国史前制陶工艺的专著中,他将史前陶器的成型技术分为手模法、范制法、拍打法、轮制法,而手模制法包括以前说的圈泥法、手制、模制等。这部著作是吴金鼎先生在“翻遍了所有已出版的关于中国史前陶器的书籍”、“亲身观摩了数万片已出土的陶片实物”、“实习原始制作陶器的方法”的基础上完成的。
几乎与此同时,苏秉琦先生在宝鸡斗鸡台墓地出土陶鬲的观察中,发现了不同方式的模制工艺,进一步丰富了学界对制陶技术对认知。
吴金鼎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史前的陶器》
苏秉琦先生编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
吴金鼎先生和苏秉琦先生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考古学在该领域的成就,实际上也开创了“实物观察+民族学调查+实验考古”的制陶技术研究范式。这一阶段,识别出了手制、范制、轮制、模制、圈泥法等成型技术。当然,有些技术名词的内涵与我们今天的认识可能并不完全等同。比如,20世纪50年代末,李仰松先生在云南佤族的调查中指出,“手制陶器中除捏塑法之外,我们还发现有泥圈盘筑法”。可见,他所理解的“手制”至少包括捏塑法和泥圈盘筑法,与吴金鼎先生稍有不同。
当代黎族泥片贴筑制陶法的大致步骤
上世纪80年代,俞伟超、牟永抗二位先生识别出泥片贴塑法。几乎同时,李文杰先生开展了大量的开拓性研究工作,在甘肃大地湾遗址识别出模具敷泥法,并且通过实物观察和模拟实验,分析了城背溪、大溪、屈家岭、仰韶、陶寺等考古学文化的成型技术。李文杰先生将史前陶器成型技术分为手制、模制、轮制三类,手制又分为捏塑、泥片贴筑、泥条筑成等方法。这一分类是在中国考古学数十年积累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较为全面科学。
泥条盘筑法
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
此外,钟华南先生曾认为部分大汶口、龙山文化的蛋壳高柄杯采用注浆法成型。
迄今为止,我们关于陶器成型技术的研究案例已较为丰富,尤其探源工程专门设置有制陶技术研究的子课题,不少的博硕士论文也开始关注制陶技术研究,成型技术的识别和分类相对较为全面了。捏塑、泥条盘筑、泥片贴筑、模制、轮制等成型技术在很多遗址也都能够看到。
“泥条拉坯成型技术”的大致步骤及流程示意图
不过,有些技术似乎还没有发现于相关的考古案例之中。我们在科潘遗址的发掘期间,李新伟老师曾安排付永旭和我前往一处土著制陶作坊调查,那里的工匠采用的是“拉拽”的方法制陶,先在陶泥中央挖出小窝,然后一手贴紧陶泥窝外侧,另一手在泥窝内侧不断挤压拉拽,使陶泥变薄变高,最终形成陶坯。这类方法在国外的一些制陶文献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国内的考古研究中似乎没有提及。另外,就是不同成型技术之间的可能存在“结合”的现象。我们曾梳理过国内民族学资料,并结合二里头遗址的实物观察和在广西靖西的模拟实验,提出过“泥条拉坯成型技术”。该技术是泥条筑成与快轮制陶结合的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该技术在大汶口、龙山、屈家岭、二里头文化的遗存中都有使用。
(图文转自:湖南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