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单思伟: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何以成就中华文明?

发布时间:2023-05-09文章出处:中国新闻网作者:单思伟

  长江中游是古史传说中的苗蛮之地。《战国策》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样的地区,无论是在文献记载中,还是在大众固有印象中,在史前时期应该都属于落后的蛮荒之地。但经过几十年来不断的考古发现和深入研究,其逐渐揭开了几千年的神秘面纱,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历史图景。

航拍屈家岭遗址。图片来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长江中游史前文化变迁与文明进程状况如何?

  考古研究表明,在距今约5000多年的屈家岭文化形成之前,长江中游长期处于多个文化系统林立分据的境况。大致以汉水与长江为界,分为西北部的鄂西北豫西南,东部的汉东平原,西南部的汉西及澧阳平原。三大块地区,也对应了三个有不同文化传统的文化区及人群,类似历史时期的三国格局。只是结局不同,史前时期是来自东部的屈家岭文化吞并了西北部、西南部广大地区,完成了长江中游的统一。屈家岭文化在统一长江中游地区的基础上,还大规模对外扩张,深刻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格局。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蛋壳黑彩陶片。图片来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1979年,湖南澧县发现了城头山古城,1991年经试掘得以确认,这应该是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城址,一直延续使用到屈家岭文化时期。上世纪90年代初,又在湖北天门发现并确定石家河古城,此后经历了一系列考古工作,证实了这是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城址。至今,长江中游已发现约20座史前古城,广泛分布在江汉平原、澧阳平原及南襄盆地的南缘。一座座史前城池,演绎了多少战争与史歌,也为大家提供了古今对话的良机。考古研究告诉人们,这个时期的长江中游,不再是离散的原始部落,而是有空前膨胀的人口,发达的农业经济,数量众多的大型公共建筑,统一的宗教信仰,复杂的社会分层与分化,更有强大的公共权力,显示出不落后于中原的文明盛况,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的高峰,也是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常德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周建平 摄

  长江中游主要史前文化与传说部族如何对应?

  学界一般认为,屈家岭文化与其后继者石家河文化的族属是三苗,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及其后续文化的族属是华夏,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及后续文化是东夷,由此构成中国古代三大部族。

  从文化谱系角度来看,三苗文化的形成、发展均与东夷文化有莫大的关系,是东夷文化不断进入到长江中游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国语·楚语下》:“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描述的应该是三苗承袭了东夷的一些行为、习俗。考古研究认为,屈家岭文化及后续的石家河文化分别是在吸收融合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文化因素后形成的,承袭了大汶口文化若干特征,与文献所载有一定程度契合。

2012年2月,考古队对湖北省沙洋县城河遗址进行勘探发掘。这处遗址规模约70万平方米,为目前发现的中国第二大石家河文化时期城址,至少距今4500年。吴奇勇 摄

  从大的时空来看,在屈家岭文化形成之前的数千年,中原文化是长期领先于南方文化的,并持续对南方地区进行征服与渗透。如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就曾深入到长江中游的峡江地区。距今7000年的后冈一期文化曾进入到江汉平原,推动了汉东地区文化的兴起。距今6000年的以“花鸟纹”彩陶闻名的西阴文化,对长江中游进行过长期的渗透,导致了南方多个文化的重组。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发展吸收了诸多中原文化基因。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彩陶罐。图片来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然而屈家岭文化形成后,南北局势发生了改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吕氏春秋·召类》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这些记载反映的是屈家岭文化主动对外扩张,并与中原华夏文化发生碰撞、争斗的史实。考古材料和相关文献均表明,三苗在与华夏争斗的早期阶段,即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早期,是处于强势地位的。考古研究认为,屈家岭文化向北扩张主要分为三条路线:一是沿丹江上游溯流而上至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推动了泉护文化向庙底沟二期文化的转化;二是越过伏牛山一线,往北至中原地区,导致了秦王寨文化的衰落;三是从淮河上游顺流而下至皖北,再北上、东进到达山东及邻近地区,促进了大汶口文化中期向晚期的转变。总体来说,屈家岭文化的扩张,深刻影响了北方地区同时期文化,引发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范围文化格局的变动。

屈家岭文化对外扩张路线示意图(红色区域为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范围)。图片来自受访者

  近几年的考古发现也在不断充实相关证据,如河南南阳黄山遗址、驻马店国楼遗址,都发现了大面积的屈家岭文化聚落,表明原属华夏部族控制的豫西南地区已被三苗部族纳入势力版图。远在中原腹地的洛阳苏羊遗址发现了大量屈家岭文化器物,但这是文化的影响,还是人群的迁徙,尚有待考证。

工作人员在河南南阳黄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清理作业。高嵩 摄

  何以成就中华文明?

  三苗与华夏的战争持续千余年,在四千多年前终于有了结果。中原华夏部族在禹的带领下,发动了两大部族的决定性战争,即文献记载的“禹征三苗”。而《墨子·非攻》记载:“昔者三苗大乱……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描述的应该是东夷也参加了此次战争。来自中原、被认为属于“早期夏文化”的煤山文化大规模南进,大规模进入到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开始瓦解,或部分融入到煤山文化南方地区类型中。长江中游自此真正纳入到中原华夏文化系统。

  总而言之,中国史前三大部族在史前传说时代一直处于合纵连横、彼此争斗的状态,呈现出漩涡状的复杂三角关系。正是这种动态复杂的交互关系,加速了三大部族文化的融合,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结构的形成。

  作者简介: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单思伟

  单思伟,考古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及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新石器考古、田野考古与聚落考古,重点关注长江中游史前文化与文明进程。目前主要负责湖北襄阳凤凰咀史前城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亚洲考古)、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考古科学:报道)、Heritage Science(遗产科学)、《考古》《江汉考古》等权威和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学术专著《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1部。

(图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单思伟: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何以成就中华文明?

发布时间:2023-05-09

  长江中游是古史传说中的苗蛮之地。《战国策》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样的地区,无论是在文献记载中,还是在大众固有印象中,在史前时期应该都属于落后的蛮荒之地。但经过几十年来不断的考古发现和深入研究,其逐渐揭开了几千年的神秘面纱,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历史图景。

航拍屈家岭遗址。图片来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长江中游史前文化变迁与文明进程状况如何?

  考古研究表明,在距今约5000多年的屈家岭文化形成之前,长江中游长期处于多个文化系统林立分据的境况。大致以汉水与长江为界,分为西北部的鄂西北豫西南,东部的汉东平原,西南部的汉西及澧阳平原。三大块地区,也对应了三个有不同文化传统的文化区及人群,类似历史时期的三国格局。只是结局不同,史前时期是来自东部的屈家岭文化吞并了西北部、西南部广大地区,完成了长江中游的统一。屈家岭文化在统一长江中游地区的基础上,还大规模对外扩张,深刻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格局。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蛋壳黑彩陶片。图片来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1979年,湖南澧县发现了城头山古城,1991年经试掘得以确认,这应该是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城址,一直延续使用到屈家岭文化时期。上世纪90年代初,又在湖北天门发现并确定石家河古城,此后经历了一系列考古工作,证实了这是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城址。至今,长江中游已发现约20座史前古城,广泛分布在江汉平原、澧阳平原及南襄盆地的南缘。一座座史前城池,演绎了多少战争与史歌,也为大家提供了古今对话的良机。考古研究告诉人们,这个时期的长江中游,不再是离散的原始部落,而是有空前膨胀的人口,发达的农业经济,数量众多的大型公共建筑,统一的宗教信仰,复杂的社会分层与分化,更有强大的公共权力,显示出不落后于中原的文明盛况,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的高峰,也是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常德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周建平 摄

  长江中游主要史前文化与传说部族如何对应?

  学界一般认为,屈家岭文化与其后继者石家河文化的族属是三苗,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及其后续文化的族属是华夏,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及后续文化是东夷,由此构成中国古代三大部族。

  从文化谱系角度来看,三苗文化的形成、发展均与东夷文化有莫大的关系,是东夷文化不断进入到长江中游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国语·楚语下》:“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描述的应该是三苗承袭了东夷的一些行为、习俗。考古研究认为,屈家岭文化及后续的石家河文化分别是在吸收融合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文化因素后形成的,承袭了大汶口文化若干特征,与文献所载有一定程度契合。

2012年2月,考古队对湖北省沙洋县城河遗址进行勘探发掘。这处遗址规模约70万平方米,为目前发现的中国第二大石家河文化时期城址,至少距今4500年。吴奇勇 摄

  从大的时空来看,在屈家岭文化形成之前的数千年,中原文化是长期领先于南方文化的,并持续对南方地区进行征服与渗透。如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就曾深入到长江中游的峡江地区。距今7000年的后冈一期文化曾进入到江汉平原,推动了汉东地区文化的兴起。距今6000年的以“花鸟纹”彩陶闻名的西阴文化,对长江中游进行过长期的渗透,导致了南方多个文化的重组。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发展吸收了诸多中原文化基因。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彩陶罐。图片来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然而屈家岭文化形成后,南北局势发生了改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吕氏春秋·召类》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这些记载反映的是屈家岭文化主动对外扩张,并与中原华夏文化发生碰撞、争斗的史实。考古材料和相关文献均表明,三苗在与华夏争斗的早期阶段,即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早期,是处于强势地位的。考古研究认为,屈家岭文化向北扩张主要分为三条路线:一是沿丹江上游溯流而上至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推动了泉护文化向庙底沟二期文化的转化;二是越过伏牛山一线,往北至中原地区,导致了秦王寨文化的衰落;三是从淮河上游顺流而下至皖北,再北上、东进到达山东及邻近地区,促进了大汶口文化中期向晚期的转变。总体来说,屈家岭文化的扩张,深刻影响了北方地区同时期文化,引发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范围文化格局的变动。

屈家岭文化对外扩张路线示意图(红色区域为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范围)。图片来自受访者

  近几年的考古发现也在不断充实相关证据,如河南南阳黄山遗址、驻马店国楼遗址,都发现了大面积的屈家岭文化聚落,表明原属华夏部族控制的豫西南地区已被三苗部族纳入势力版图。远在中原腹地的洛阳苏羊遗址发现了大量屈家岭文化器物,但这是文化的影响,还是人群的迁徙,尚有待考证。

工作人员在河南南阳黄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清理作业。高嵩 摄

  何以成就中华文明?

  三苗与华夏的战争持续千余年,在四千多年前终于有了结果。中原华夏部族在禹的带领下,发动了两大部族的决定性战争,即文献记载的“禹征三苗”。而《墨子·非攻》记载:“昔者三苗大乱……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描述的应该是东夷也参加了此次战争。来自中原、被认为属于“早期夏文化”的煤山文化大规模南进,大规模进入到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开始瓦解,或部分融入到煤山文化南方地区类型中。长江中游自此真正纳入到中原华夏文化系统。

  总而言之,中国史前三大部族在史前传说时代一直处于合纵连横、彼此争斗的状态,呈现出漩涡状的复杂三角关系。正是这种动态复杂的交互关系,加速了三大部族文化的融合,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结构的形成。

  作者简介: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单思伟

  单思伟,考古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及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新石器考古、田野考古与聚落考古,重点关注长江中游史前文化与文明进程。目前主要负责湖北襄阳凤凰咀史前城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亚洲考古)、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考古科学:报道)、Heritage Science(遗产科学)、《考古》《江汉考古》等权威和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学术专著《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1部。

(图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作者:单思伟

文章出处: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