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印群

发布时间:2007-08-1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最新更新于2013年3月8日)

 

 

民族:满族

学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博士后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考古研究所  
 

学 术 自 传


    1965年6月,我出生于丹东鸭绿江畔。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攻读于泉城济南,分别于1986年和1989年在山东大学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博士生阶段是在天津南开园度过的,于香港回归之际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赴京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后在考古所工作至今。


    1999年秋冬季,我参加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发掘;2002年夏秋季,带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北京队积极参加对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该次发掘是九十年代以来北京考古发掘出土西周青铜器最多的一次;同年带领北京队参加长江三峡遗址抢救性发掘,发掘西周、东周及汉代遗存;2003年春至2004年初,参加殷墟安钢工地抢救性发掘,发掘了大量商代墓葬、灰坑、房基等,后又参加发掘简报及报告的编写。自1998年起,我即参加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的撰写,独立完成其中的第八章,图文并茂,总计约十万字。我独立完成的第一部专著《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获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全额资助,2001年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中国史研究动态》专门发表书评,予以充分肯定。我独立翻译了原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教授的英文力作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一书最新版,该译本约40万字,于2002年以《古代中国考古学》冠名,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我独立完成的第二部专著《先秦考古探微》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全书30余万字。2005年,我应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的邀请,赴日本进行弥生时代早期青铜器的中日比较研究,我完成的研究报告《论三角援青铜戈入滇的经过及嬗变——兼谈与日本青铜戈的相似因素》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并已经在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的刊物上正式发表(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报告》第130集,2006年3月出版)。2007年,我主持进行了重点课题“东周偪阳城址考古调查”,经多次实地踏察与钻探,发现并确认了其城垣、城门和宫殿区等,为进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近几年,我一直在进行殷墟(孝民屯)安钢工地发掘报告的整理。通过在安阳殷墟所参加的发掘和整理,我对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我撰写的论文《论琉璃河遗址殷遗民墓的陶簋》发表于《考古学集刊》第18集,该刊由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2011年底,我参加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于河南安阳举办的“殷商文明暨傅说文化研究高端论坛”,被推选为殷商文化学会理事。我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论圆顶山秦早期墓地车马坑之殷文化因素》已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K21《先秦、秦汉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喜欢的格言: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主要代表作


    1、《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 2003年获考古所优秀科研成果奖。独著。


    2、《古代中国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独译。


    3、《先秦考古探微》,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出版。独著。


    4、《由墓葬制度看殷遗民文化特色嬗变之不平衡性》,《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4期。独著。


    5、《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考古》,2000年第12期。第一作者,合著。


    6、《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合著。


    7、《论三角援青铜戈入滇的经过及嬗变——兼谈与日本青铜戈的相似因素》,(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报告》第130集,2006年出版。独著。


    8、《论琉璃河遗址殷遗民墓的陶簋》,《考古学集刊》18,科学出版社2010年。独著。


    9、《改革开放30年来的殷遗民问题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0年出版。独著。


   10、《论圆顶山秦早期墓地车马坑之殷文化因素》,《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该论文已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K21《先秦、秦汉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独著。

 代表作阅读:
 
 《论春秋时期鲁东南殉人墓随葬青铜礼器的特点——兼谈莒、薛文化因素之异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人员信息库

印群

发布时间:2007-08-15

(最新更新于2013年3月8日)

 

 

民族:满族

学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博士后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考古研究所  
 

学 术 自 传


    1965年6月,我出生于丹东鸭绿江畔。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攻读于泉城济南,分别于1986年和1989年在山东大学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博士生阶段是在天津南开园度过的,于香港回归之际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赴京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后在考古所工作至今。


    1999年秋冬季,我参加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发掘;2002年夏秋季,带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北京队积极参加对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该次发掘是九十年代以来北京考古发掘出土西周青铜器最多的一次;同年带领北京队参加长江三峡遗址抢救性发掘,发掘西周、东周及汉代遗存;2003年春至2004年初,参加殷墟安钢工地抢救性发掘,发掘了大量商代墓葬、灰坑、房基等,后又参加发掘简报及报告的编写。自1998年起,我即参加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的撰写,独立完成其中的第八章,图文并茂,总计约十万字。我独立完成的第一部专著《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获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全额资助,2001年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中国史研究动态》专门发表书评,予以充分肯定。我独立翻译了原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教授的英文力作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一书最新版,该译本约40万字,于2002年以《古代中国考古学》冠名,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我独立完成的第二部专著《先秦考古探微》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全书30余万字。2005年,我应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的邀请,赴日本进行弥生时代早期青铜器的中日比较研究,我完成的研究报告《论三角援青铜戈入滇的经过及嬗变——兼谈与日本青铜戈的相似因素》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并已经在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的刊物上正式发表(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报告》第130集,2006年3月出版)。2007年,我主持进行了重点课题“东周偪阳城址考古调查”,经多次实地踏察与钻探,发现并确认了其城垣、城门和宫殿区等,为进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近几年,我一直在进行殷墟(孝民屯)安钢工地发掘报告的整理。通过在安阳殷墟所参加的发掘和整理,我对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我撰写的论文《论琉璃河遗址殷遗民墓的陶簋》发表于《考古学集刊》第18集,该刊由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2011年底,我参加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于河南安阳举办的“殷商文明暨傅说文化研究高端论坛”,被推选为殷商文化学会理事。我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论圆顶山秦早期墓地车马坑之殷文化因素》已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K21《先秦、秦汉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喜欢的格言: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主要代表作


    1、《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 2003年获考古所优秀科研成果奖。独著。


    2、《古代中国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独译。


    3、《先秦考古探微》,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出版。独著。


    4、《由墓葬制度看殷遗民文化特色嬗变之不平衡性》,《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4期。独著。


    5、《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考古》,2000年第12期。第一作者,合著。


    6、《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合著。


    7、《论三角援青铜戈入滇的经过及嬗变——兼谈与日本青铜戈的相似因素》,(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报告》第130集,2006年出版。独著。


    8、《论琉璃河遗址殷遗民墓的陶簋》,《考古学集刊》18,科学出版社2010年。独著。


    9、《改革开放30年来的殷遗民问题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0年出版。独著。


   10、《论圆顶山秦早期墓地车马坑之殷文化因素》,《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该论文已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K21《先秦、秦汉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独著。

 代表作阅读:
 
 《论春秋时期鲁东南殉人墓随葬青铜礼器的特点——兼谈莒、薛文化因素之异同》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