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长寿先生传略

发布时间:2007-11-2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张长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男,1929年5月出生于上海市。汉族。自幼在上海求学,1945年就读于圣约翰高中,1948年考入圣约翰大学,1950年转学到北京燕京大学,1952年7月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
    1952年7月至1956年7月在清华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任教。
    1956年7月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79年晋升副研究员,1985年晋升研究员。1985年7月至1988年5月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12月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考古研究院授予通讯院士称号。1989年5月退休。
    张长寿在考古研究所工作期间,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曾先后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云南、黑龙江等地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他的主要研究课题是以陕西长安丰镐遗址为中心的西周考古工作,他曾参加和主持丰稿遗址的发掘工作长达30年,在西周文化的分期断代、西周井叔家族墓的发掘、先周时期墓葬的确认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长寿研究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对商周青铜器的考古学研究。他对殷商时期的青铜容器从器形、纹饰、组合等方面综合进行分期研究。对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兽面纹和鸟纹进行型式分析,探索它们的演变过程和年代的关系。他收集某些有族徽铭记的传世青铜器联系考古发现,探讨它们的特征、年代和族属,为同类研究开创了新的途径。
    他在商周玉器、商周车制和其他考古学文化研究方面也有很多成绩。
    张长寿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张家坡西周墓地》(主编,1999年)、《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合著,1999年)、《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主编,2004年)、《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考古学报》1977年2期)、《殷商时期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7年3期)、《殷周青铜容器上鸟纹的断代研究》(合著,《考古学报》1984年3期)、《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合著,《考古学报》1990年2期)、《论井叔铜器》(《文物》1990年7期)、《殷周车制略说》(合著,《中国考古学研究》1986年)、《井叔墓地所见西周轮舆》(合著,《考古学报》1994年2期)、《记沣西新发现的兽面玉饰》(《考古》1987年5期)、《西周的葬玉》(《文物》1993年9期)、《沣西的先周文化遗存》(《考古与文物》2000年2期)、《墙柳与荒帷》(《文物》1992年4期)、《金文历谱与西周王年》(《考古》2002年9期)。

 

张长寿主要学术论著目录
一. 专著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合著),文物出版社,1962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3.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二. 论文与简报
1. 王平:《说銮与金甬》,《考古》1962年第7期,375~376页。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71年安阳后冈发掘简报》(执笔),《考古》1972年第3期,14~25页。
3. 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23~34页。
4. 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271~300页。
5. 张长寿、张孝光:《说伏兔与画  》,《考古》1980年第4期,361~364页。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执笔),《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475~502页。
7. 陈寿:《大保簋的复出和大保诸器》(合著),《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23~30页。
8. 陈寿:《记布伦戴奇收藏的中国青铜器》、《补遗》(合著),《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14~18页;第5期,82页。
9. 丁乙:《周原的建筑遗存和铜器窖藏》,《考古》1982年第4期,398~401页。
10. 张长寿:《记陕西长安沣西新发现的两件铜鼎》,《考古》1983年第3期,244~248页。
11. 陈公柔、张长寿:《殷周青铜容器上鸟纹的断代研究》,《考古学报》1984年第3期,265~285页。
12. 丁乙:《说  和额带》,《考古》1984年第10期,945~948页。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石楼岔沟原始文化遗存》(执笔),《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185~208页。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执笔),《考古》1986年第1期,22~27页。
15. 张长寿、张孝光:《殷周车制略说》,《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139~162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16. 张长寿:《记沣西新发现的兽面玉饰》,《考古》1987年第5期,470~473页。
17. 张长寿、梁星彭:《关中先周青铜文化的类型与周文化的渊源》,《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1~23页。
18. 陈公柔、张长寿:《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考古学报》1990年第2期,137~168页。
19. 张长寿:《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第7期,32~35页。
20. 张长寿:《说“王君穴”——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四》,《文物》1991年第12期,87~89转75页。
21. 张长寿:《墙柳与荒帷——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五》,《文物》1992年第4期,49~52页。
22. 张长寿、张孝光:《西周时期的铜漆木器具——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六》,《考古》1992年第6期,550~558页。
23. 张长寿:《西周的葬玉——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八》,《文物》1993年第9期,55~59页。
24. 张长寿:《论神木出土的刀形端刃玉器》,《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庆祝郑德坤教授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论文集》59~64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
25. 张长寿:《记张家坡出土的西周玉“璇玑”——怀念夏鼐先生》,《文物天地》1994年第2期,17~18页。
26. 张长寿、张孝光:《井叔墓地所见西周轮舆——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七》,《考古学报》1994年第2期,155~172页。
27. 张长寿:《西周的玉柄形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九》,《考古》1994年第6期,551~555页。
28. 张长寿:《关于井叔家族墓地——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一》,《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398~401页,三秦出版社,1993年。
29. 张长寿:《达盨盖铭——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三》,《燕京学报》新二期,163~170页,1996年。
30. 张长寿:《流散的殷墟青铜器》,《中国青铜器全集》第2卷20~26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31. 张长寿:《关于晋侯墓地的几个问题》,《文物》1998年第1期,41~44页。
32. 张长寿:《论屯溪出土的青铜器》,《吴越地区青铜器研究论文集》91~100页,两木出版社,香港,1997年。
33. 张长寿:《西周玉器的改制现象》,《东亚玉器》卷二,213~216页,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出版,香港,1998年。
34. 张长寿:《论泾阳高家堡周墓》,《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上)290~293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35. 仇士华、张长寿:《晋侯墓地M8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和晋侯稣钟》,《考古》1999年第5期,90~92页。
36. 张长寿:《沣西的先周文化遗存》,《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2期,22~27页。
37. 张长寿:《商丘宋城和鹿邑大墓》,《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77~7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8. 张长寿:《张光直和中美在商丘的合作发掘》,《四海为家——纪念考古学家张光直》41~4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39. 张长寿:《西周车制补记》,《石璋如院士百岁祝寿论文集》227~239页,台北南天书局出版,2002年。
40. 张长寿:《晋侯墓地的墓葬序列和晋侯铜器》,《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75~8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41. 张长寿:《金文历谱和西周王年》,《考古》2002年第9期,80~85页。
42. 张长寿:《师酉鼎和师酉盘》,《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395~401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

三. 外文稿和译文
1.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ASS: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ection 9~17, pp.30~64, UNESCO, 1984.
2. Zhang Changshou: China (1600~700BC), History of Humanity, Vol. II, pp.289~296, UNESCO, 1996.  (莫润先翻译)
3. Zhang Changshou: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ing Bronze Vessels From Xin’g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Vol.2,1-2,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K.C.Chang, pp.251~272, 2000. (罗泰翻译)
4. Zhang Changshou: The Xia-Shang-Zhou Chronological Project, Excavations of the Proto-Zhou Culture in Fengxi, Shaanxi,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Vol. 4, 1-4, pp.335~346, 2002. (李润权翻译)
5. 张光直:《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继续探索》,《考古学参考资料》第1期3~21页,文物出版社,1978年。原文载 Archaeology, Vol.30, no.2, pp.186~193,1977.
6. 伊藤道治:《西周文化的起源和宗周》,《考古学参考资料》第1期,43~53页,文物出版社,1978年。原文载《中国古代王朝之形成》附录四。
7. 伊藤道治:《裘卫诸器考——关于西周土地所有制形态的我见》,《考古学参考资料》第5期,22~44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原文载《东洋史研究》第三十七卷第一号,1978年。
8. 林巳奈夫:《欧美搜集、研究中国青铜器的历史》,《考古学参考资料》第7、8期,1~24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原文为《综览》第二章第三节殷周时代青铜器的研究。
9. 陈梦家:《中国青铜器的形制》,《西周铜器断代》525~539页,中华书局,2004年。原文载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 Vol.1,  pp.26~52,1945-1946.

 

商周考古纵横谈——张长寿先生访谈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人员信息库

张长寿先生传略

发布时间:2007-11-21

    张长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男,1929年5月出生于上海市。汉族。自幼在上海求学,1945年就读于圣约翰高中,1948年考入圣约翰大学,1950年转学到北京燕京大学,1952年7月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
    1952年7月至1956年7月在清华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任教。
    1956年7月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79年晋升副研究员,1985年晋升研究员。1985年7月至1988年5月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12月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考古研究院授予通讯院士称号。1989年5月退休。
    张长寿在考古研究所工作期间,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曾先后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云南、黑龙江等地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他的主要研究课题是以陕西长安丰镐遗址为中心的西周考古工作,他曾参加和主持丰稿遗址的发掘工作长达30年,在西周文化的分期断代、西周井叔家族墓的发掘、先周时期墓葬的确认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长寿研究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对商周青铜器的考古学研究。他对殷商时期的青铜容器从器形、纹饰、组合等方面综合进行分期研究。对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兽面纹和鸟纹进行型式分析,探索它们的演变过程和年代的关系。他收集某些有族徽铭记的传世青铜器联系考古发现,探讨它们的特征、年代和族属,为同类研究开创了新的途径。
    他在商周玉器、商周车制和其他考古学文化研究方面也有很多成绩。
    张长寿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张家坡西周墓地》(主编,1999年)、《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合著,1999年)、《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主编,2004年)、《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考古学报》1977年2期)、《殷商时期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7年3期)、《殷周青铜容器上鸟纹的断代研究》(合著,《考古学报》1984年3期)、《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合著,《考古学报》1990年2期)、《论井叔铜器》(《文物》1990年7期)、《殷周车制略说》(合著,《中国考古学研究》1986年)、《井叔墓地所见西周轮舆》(合著,《考古学报》1994年2期)、《记沣西新发现的兽面玉饰》(《考古》1987年5期)、《西周的葬玉》(《文物》1993年9期)、《沣西的先周文化遗存》(《考古与文物》2000年2期)、《墙柳与荒帷》(《文物》1992年4期)、《金文历谱与西周王年》(《考古》2002年9期)。

 

张长寿主要学术论著目录
一. 专著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合著),文物出版社,1962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3.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二. 论文与简报
1. 王平:《说銮与金甬》,《考古》1962年第7期,375~376页。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71年安阳后冈发掘简报》(执笔),《考古》1972年第3期,14~25页。
3. 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23~34页。
4. 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271~300页。
5. 张长寿、张孝光:《说伏兔与画  》,《考古》1980年第4期,361~364页。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执笔),《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475~502页。
7. 陈寿:《大保簋的复出和大保诸器》(合著),《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23~30页。
8. 陈寿:《记布伦戴奇收藏的中国青铜器》、《补遗》(合著),《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14~18页;第5期,82页。
9. 丁乙:《周原的建筑遗存和铜器窖藏》,《考古》1982年第4期,398~401页。
10. 张长寿:《记陕西长安沣西新发现的两件铜鼎》,《考古》1983年第3期,244~248页。
11. 陈公柔、张长寿:《殷周青铜容器上鸟纹的断代研究》,《考古学报》1984年第3期,265~285页。
12. 丁乙:《说  和额带》,《考古》1984年第10期,945~948页。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石楼岔沟原始文化遗存》(执笔),《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185~208页。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执笔),《考古》1986年第1期,22~27页。
15. 张长寿、张孝光:《殷周车制略说》,《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139~162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16. 张长寿:《记沣西新发现的兽面玉饰》,《考古》1987年第5期,470~473页。
17. 张长寿、梁星彭:《关中先周青铜文化的类型与周文化的渊源》,《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1~23页。
18. 陈公柔、张长寿:《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考古学报》1990年第2期,137~168页。
19. 张长寿:《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第7期,32~35页。
20. 张长寿:《说“王君穴”——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四》,《文物》1991年第12期,87~89转75页。
21. 张长寿:《墙柳与荒帷——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五》,《文物》1992年第4期,49~52页。
22. 张长寿、张孝光:《西周时期的铜漆木器具——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六》,《考古》1992年第6期,550~558页。
23. 张长寿:《西周的葬玉——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八》,《文物》1993年第9期,55~59页。
24. 张长寿:《论神木出土的刀形端刃玉器》,《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庆祝郑德坤教授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论文集》59~64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
25. 张长寿:《记张家坡出土的西周玉“璇玑”——怀念夏鼐先生》,《文物天地》1994年第2期,17~18页。
26. 张长寿、张孝光:《井叔墓地所见西周轮舆——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七》,《考古学报》1994年第2期,155~172页。
27. 张长寿:《西周的玉柄形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九》,《考古》1994年第6期,551~555页。
28. 张长寿:《关于井叔家族墓地——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一》,《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398~401页,三秦出版社,1993年。
29. 张长寿:《达盨盖铭——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三》,《燕京学报》新二期,163~170页,1996年。
30. 张长寿:《流散的殷墟青铜器》,《中国青铜器全集》第2卷20~26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31. 张长寿:《关于晋侯墓地的几个问题》,《文物》1998年第1期,41~44页。
32. 张长寿:《论屯溪出土的青铜器》,《吴越地区青铜器研究论文集》91~100页,两木出版社,香港,1997年。
33. 张长寿:《西周玉器的改制现象》,《东亚玉器》卷二,213~216页,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出版,香港,1998年。
34. 张长寿:《论泾阳高家堡周墓》,《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上)290~293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35. 仇士华、张长寿:《晋侯墓地M8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和晋侯稣钟》,《考古》1999年第5期,90~92页。
36. 张长寿:《沣西的先周文化遗存》,《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2期,22~27页。
37. 张长寿:《商丘宋城和鹿邑大墓》,《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77~7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8. 张长寿:《张光直和中美在商丘的合作发掘》,《四海为家——纪念考古学家张光直》41~4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39. 张长寿:《西周车制补记》,《石璋如院士百岁祝寿论文集》227~239页,台北南天书局出版,2002年。
40. 张长寿:《晋侯墓地的墓葬序列和晋侯铜器》,《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75~8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41. 张长寿:《金文历谱和西周王年》,《考古》2002年第9期,80~85页。
42. 张长寿:《师酉鼎和师酉盘》,《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395~401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

三. 外文稿和译文
1.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ASS: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ection 9~17, pp.30~64, UNESCO, 1984.
2. Zhang Changshou: China (1600~700BC), History of Humanity, Vol. II, pp.289~296, UNESCO, 1996.  (莫润先翻译)
3. Zhang Changshou: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ing Bronze Vessels From Xin’g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Vol.2,1-2,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K.C.Chang, pp.251~272, 2000. (罗泰翻译)
4. Zhang Changshou: The Xia-Shang-Zhou Chronological Project, Excavations of the Proto-Zhou Culture in Fengxi, Shaanxi,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Vol. 4, 1-4, pp.335~346, 2002. (李润权翻译)
5. 张光直:《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继续探索》,《考古学参考资料》第1期3~21页,文物出版社,1978年。原文载 Archaeology, Vol.30, no.2, pp.186~193,1977.
6. 伊藤道治:《西周文化的起源和宗周》,《考古学参考资料》第1期,43~53页,文物出版社,1978年。原文载《中国古代王朝之形成》附录四。
7. 伊藤道治:《裘卫诸器考——关于西周土地所有制形态的我见》,《考古学参考资料》第5期,22~44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原文载《东洋史研究》第三十七卷第一号,1978年。
8. 林巳奈夫:《欧美搜集、研究中国青铜器的历史》,《考古学参考资料》第7、8期,1~24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原文为《综览》第二章第三节殷周时代青铜器的研究。
9. 陈梦家:《中国青铜器的形制》,《西周铜器断代》525~539页,中华书局,2004年。原文载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 Vol.1,  pp.26~52,1945-1946.

 

商周考古纵横谈——张长寿先生访谈录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