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安家瑶

发布时间:2014-06-0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姓名: 安家瑶   
出生年月:  1947年8月     
性别: 女     
籍 贯:  山东烟台     
工作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27号,100710    
职称: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职务: 曾任汉唐研究室主任、西安研究室主任     
社会职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荣誉:
   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第欧根尼》(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季刊)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西安皇城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
   秦皇岛玻璃博物馆专家组成员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副组长
   大明宫研究院学术委员
               
学术团体:
    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副主席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MOS/ CHINA )副主席 (2004-- 2012 )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2002——至今 )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2008——至今 )
    亚洲玻璃史学会常务理事(美国)
    亚洲史学会会员(日本)
     国际玻璃大会第十七届技术委员会理事
     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第五、六届理事会理事
     
专业特长:汉唐考古 城址考古
     
研究兴趣:古代玻璃 东西贸易史
     
学历:
  1963-1966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
  1975-1977 甘肃师范大学
  1979-198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工作经历:
    1968-1973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1973-1978 甘肃陇西冶金设备制造厂
    1978-1979 中国中医研究院
    1982——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所获基金:
    1988 德意志考古研究院研究基金
    1988 亚洲文化协会研究基金(美国)
    1992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研究基金
    1993 韩国基金会研究基金
    1996 德国梅因兹博物馆研究基金
    1998    亚洲文化协会研究基金(美国)
 
所获奖励:
     200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5年 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论著 
  已发表论著60余篇,120余万字。
 
与古玻璃器研究有关的代表作有: 
  《玻璃器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
  《莫高窟壁画上的玻璃器皿》,《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425~46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考古学报》,1984年4期,413~448页。
  《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检验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4期,449~458页。
  《北周李贤墓出土的玻璃碗—萨珊玻璃器的发现与研究》,《考古》,1986年2 期,173~181页。           
  《我国古代玻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337~345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试探中国近年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考古》,1990年12期,1116~1126页。
  《陈国公主驸马墓出土的玻璃器皿及有关问题》,《陈国公主驸马墓发掘报告》,179~188页,文物出版社,1993年。
  《中国古代玻璃与日本吉野里玻璃管饰》,《中国考古学论丛》,415~421页,科学出版社,1993年。                                                 
  《蜻蜓眼:中国玻璃的起源》等四篇,《香港文汇报》中国文物专版,1994年7月20日。
  《法门寺唐地宫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259~265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镶嵌玻璃珠的传入与发展》,《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351~368页,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                                
  《玻璃考古三则》,《文物》,2000年1期,89~96页。
  《夹金箔层的玻璃珠》,《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307~313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器》,《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377~387页,香港中文大学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4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技术》,《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113~127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玻璃之路――从汉到唐的玻璃艺术》,《走向盛唐――文化交流与融合》,21~27页,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出版,2005年。
  《北魏玻璃》,《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
  安家瑶、刘俊喜:《大同地区的北魏玻璃器》,《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37~46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广州南汉康陵出土的玻璃器》,《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202~20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安家瑶、冯永驱:《南汉康陵出土的伊斯兰玻璃》,《考古一生——安志敏先生纪念文集》,474~487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
  《辽祖陵1号陪葬墓出土玻璃器》,《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论文集》,500~508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10月。
 
 
在国外发表的论文:
  Observations and Problems in Research: The Contemporary Glass Bead Industry of Northern China  Beads 2 (1990),  pp.5~13.              
  Early Glassware,   Trans. By M. Henderson.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no.12 (c.1987).                
  Dated Islamic Glass in China., 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5 (1991), pp.123~137.
  Glass Trade in Southeast Asia, Ancient Trades and Cultural Contacts in Southeast  Asia pp.127~138,  The Offic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Commission, Bangkok,1996.
  Glass Fragment from Yangzhou,  Proceedings of XV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lass Vol.6.Beijing ,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1995, pp486~490.
  Glass Trade in Southeast Asia,  Ancient Trades and Cultural Contacts in Southeast Asia,Bangkok, 1996, pp127~138.         
  Glass Beads Found at The Yongningsi Temple, Journal of Glass Studies Vol.42, 2000, pp.81~84.
  Glass Vessels and Ornaments of the Wei, 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s Chinese Glass, Edited by Cecilia Braghin, Orientalia Venetiana XIV (2002), pp.45~70.
  When Glass Was Treasured In China, Silk Road Studies VII: Nomads, Traders and Holy Men Along China’s Silk Road, pp.79~94, Asia Society, Brepols, 2003.
  The Art of Glass Along the Silk Road, China Dawn of a Gold Age, 200—750AD, pp57-66,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2004.
  《关于唐含元殿遗址发掘材料有关问题的说明》(町田章翻译),《佛教艺术》238号,99~105页,1998年。
  《唐长安城等六项》,《日中古代都城图集》,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学报,2002年。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迹の再发掘と再检讨》《东アジアの古代都城》,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学报 第66册,57~74页,2003年。
  《唐长安城考古新发见》(日文),载于(日)鹤间和幸、黄晓芬著《中国古代文明》一书,东京,株式会社山川出版社,2006年8月。
  Central Asian-made Glass Ware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East and West—A Collection of Treatise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Professor Young-Pil Kwon’s 70 Years Birthday”, pp83~102, Sol Book Center, Seoul, 2007.(韩文 
  《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与前景》,韩国公州大学《百济学报》,2009 韩国。
  Glasse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Found at Datong, Ancient Glass Research alongthe Silk Road, pp.379~386, World Scientific, New Jersey, 2009.
  Glass Vessels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Found in Guangzhou, Ancient Glass Research along the Silk Road, pp.387~396, World Scientific, New Jersey, 2009. 
  La Transmission Des Secrets De L’art Du Verre”, La Route De La Soie  Un Voyage A Travers La Vie Et La Mort, pp81-84, Bruxelles, Musees royaux d’Art et d’Historie 23 october2009—7 fevrier  2010.
  Glass Vessels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Found at Guangzhou, Glass  along the Silk Road,  pp177~182,  Romisch-Germanischen Zentralmuseums, Band 9, 2010, (德国).
  The Development of Archaeology in China: A Ninety-Years Journey,“Unearthed: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from Northern China”,  pp141~164,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有关考古发掘报告:
  《唐长安西明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1期。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的发掘》,《考古》,1995年12期,,1083~1099 页。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1995—1996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 1997年3期,341~406页。
  《关于唐含元殿遗址发掘材料有关问题的说明》,《考古》,1998年第2期,93~96页。
  《唐长安城圜丘遗址发掘出土》,《中国文物报》, 1999年5月23日第1版。
  《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7期,29~47页。
  《陕西西安隋唐圜丘遗址》,《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1年。
  《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考古新收获》,《考古》,2003年第11期。   
  《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考古获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28日头版。   
  《西安市唐大明宫太液池西岸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年)》,文物出版社,2004年。
  《西安唐大明宫太液池南岸遗址发现大型廊院建筑遗存》,《考古》,2004年第9期。  
  《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的新发现》,《考古》,2005年第12期。
  《西安唐太液池皇家园林遗址》,《200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5年。
  《隋仁寿宫 唐九成宫――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年。(40万字,第二执笔。)
 
其他论文:
  《唐永泰元年—大历元年河西巡抚使判集  伯2942  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 232~264页,中华书局,1982年。
  《唐代黑陶钵考》,《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 415~421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西安沣西出土的唐印本梵文陀罗尼经咒》,《考古》,1998年5期。
  《唐长安西明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唐研究》第六卷,2000年,337~352页。
  《从世界杯到中国的古代足球----蹴鞠》,《人民政协报》,2002年6月22日A3。
  《隋唐“夏宫”----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下册),654~660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唐长安城圜丘的源流》,《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506~51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风华绝代大明宫》,《文明》,2004年第5期,116~129页。
  《唐长安城 理想的地形 辉煌的都市》,《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6期,136~143页。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几个问题》,《论唐代城市建设》,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唐大明宫含元殿龙尾道形制的探讨》,《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691~706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年。
  《汉长安城考古50周年笔谈》,《考古》,2006 年10期。
  《大明宫在期盼》,《人民政协报》,2004年3月11日D1。
  《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3月10日3版。
  《关于参政议政的几点体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3月28日3版。
  《尊师重道 考古一生》,《学问人生(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名家谈》,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协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161~168页。
  《丝绸之路申遗的前景与困难》,《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通讯》,2007年第1期,33~35页。
  《理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制 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立法》,《中国文物报》,2007年3月16日第3版。
  《丝绸之路申遗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持》,《中国文物报》,2008年3月14日第3版。
  《缅怀我的父亲安志敏》,《中国文物报》,2007年10月26日第3版。
  《陪同单霁祥委员检查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政协委员一日征文》,《人民政协报》,2009年12月17日B1版。
  《检查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政协委员一日》,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2月,222~227页。
  《唐代天坛的考古发掘与保护》,《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第4辑, 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1月,14~23页。
  《考古学研究是我国大遗址保护的基础》,《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年第6期,34~35页。
  《倡建中国国家考古学博物馆》,《社科之声—中国社会科学院网访谈录(二)》, 474~47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2013年1月4日第7版。
 
 
学术自传 
  安家瑶,女,1947年8月出生于北京,原籍山东烟台。
 
  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师从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宿白教授。1982年后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唐长安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曾主持西安唐大明宫东朝堂、翰林院、唐长安城西明寺、陕西麟游县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唐长安城圆丘、太液池及丹凤门等多项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这些重要遗址的发掘对隋唐历史的复原有多处补正:
 
  1.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的发掘填补了隋代宫殿建筑的空白,被《中国文物报》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九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发掘,厘清了唐代正殿的形制,并为渤海上京龙泉府和日本平城宫正殿的形制找到了源头。
 
  3.西安隋唐圜丘遗址,早于北京明清天坛一千年,是一处皇帝祭天场所的重要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搞清了隋唐天坛为四层台十二陛阶,与北京明清天坛三层台四陛阶的形制有较大差异,进而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祭天的源流,对礼制的学术研究有重要贡献。
 
  在主持考古发掘的同时,注重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唐大明宫含元殿、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等在发掘后都进行了保护工程,现已对外展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唐大明宫含元殿的保护模式受到国内外的好评。这对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和谐发展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
 
  同时是国内外最早开展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学者之一。通过对考古出土的玻璃器进行器形、工艺和成分的比较,并结合文献记载和壁画上的图像,首次成功地将中国出土玻璃分为进口玻璃和国产玻璃。其中进口的罗马玻璃、萨珊玻璃和伊斯兰玻璃为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证据。国产玻璃则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玻璃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及玻璃在社会宗教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改变了“中国没有玻璃生产”的误解,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相关的多篇论文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引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人员信息库

安家瑶

发布时间:2014-06-05

      
姓名: 安家瑶   
出生年月:  1947年8月     
性别: 女     
籍 贯:  山东烟台     
工作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27号,100710    
职称: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职务: 曾任汉唐研究室主任、西安研究室主任     
社会职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荣誉:
   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第欧根尼》(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季刊)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西安皇城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
   秦皇岛玻璃博物馆专家组成员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副组长
   大明宫研究院学术委员
               
学术团体:
    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副主席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MOS/ CHINA )副主席 (2004-- 2012 )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2002——至今 )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2008——至今 )
    亚洲玻璃史学会常务理事(美国)
    亚洲史学会会员(日本)
     国际玻璃大会第十七届技术委员会理事
     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第五、六届理事会理事
     
专业特长:汉唐考古 城址考古
     
研究兴趣:古代玻璃 东西贸易史
     
学历:
  1963-1966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
  1975-1977 甘肃师范大学
  1979-198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工作经历:
    1968-1973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1973-1978 甘肃陇西冶金设备制造厂
    1978-1979 中国中医研究院
    1982——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所获基金:
    1988 德意志考古研究院研究基金
    1988 亚洲文化协会研究基金(美国)
    1992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研究基金
    1993 韩国基金会研究基金
    1996 德国梅因兹博物馆研究基金
    1998    亚洲文化协会研究基金(美国)
 
所获奖励:
     200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5年 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论著 
  已发表论著60余篇,120余万字。
 
与古玻璃器研究有关的代表作有: 
  《玻璃器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
  《莫高窟壁画上的玻璃器皿》,《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425~46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考古学报》,1984年4期,413~448页。
  《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检验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4期,449~458页。
  《北周李贤墓出土的玻璃碗—萨珊玻璃器的发现与研究》,《考古》,1986年2 期,173~181页。           
  《我国古代玻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337~345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试探中国近年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考古》,1990年12期,1116~1126页。
  《陈国公主驸马墓出土的玻璃器皿及有关问题》,《陈国公主驸马墓发掘报告》,179~188页,文物出版社,1993年。
  《中国古代玻璃与日本吉野里玻璃管饰》,《中国考古学论丛》,415~421页,科学出版社,1993年。                                                 
  《蜻蜓眼:中国玻璃的起源》等四篇,《香港文汇报》中国文物专版,1994年7月20日。
  《法门寺唐地宫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259~265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镶嵌玻璃珠的传入与发展》,《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351~368页,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                                
  《玻璃考古三则》,《文物》,2000年1期,89~96页。
  《夹金箔层的玻璃珠》,《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307~313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器》,《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377~387页,香港中文大学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4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技术》,《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113~127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玻璃之路――从汉到唐的玻璃艺术》,《走向盛唐――文化交流与融合》,21~27页,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出版,2005年。
  《北魏玻璃》,《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
  安家瑶、刘俊喜:《大同地区的北魏玻璃器》,《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37~46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广州南汉康陵出土的玻璃器》,《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202~20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安家瑶、冯永驱:《南汉康陵出土的伊斯兰玻璃》,《考古一生——安志敏先生纪念文集》,474~487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
  《辽祖陵1号陪葬墓出土玻璃器》,《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论文集》,500~508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10月。
 
 
在国外发表的论文:
  Observations and Problems in Research: The Contemporary Glass Bead Industry of Northern China  Beads 2 (1990),  pp.5~13.              
  Early Glassware,   Trans. By M. Henderson.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no.12 (c.1987).                
  Dated Islamic Glass in China., 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5 (1991), pp.123~137.
  Glass Trade in Southeast Asia, Ancient Trades and Cultural Contacts in Southeast  Asia pp.127~138,  The Offic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Commission, Bangkok,1996.
  Glass Fragment from Yangzhou,  Proceedings of XV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lass Vol.6.Beijing ,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1995, pp486~490.
  Glass Trade in Southeast Asia,  Ancient Trades and Cultural Contacts in Southeast Asia,Bangkok, 1996, pp127~138.         
  Glass Beads Found at The Yongningsi Temple, Journal of Glass Studies Vol.42, 2000, pp.81~84.
  Glass Vessels and Ornaments of the Wei, 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s Chinese Glass, Edited by Cecilia Braghin, Orientalia Venetiana XIV (2002), pp.45~70.
  When Glass Was Treasured In China, Silk Road Studies VII: Nomads, Traders and Holy Men Along China’s Silk Road, pp.79~94, Asia Society, Brepols, 2003.
  The Art of Glass Along the Silk Road, China Dawn of a Gold Age, 200—750AD, pp57-66,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2004.
  《关于唐含元殿遗址发掘材料有关问题的说明》(町田章翻译),《佛教艺术》238号,99~105页,1998年。
  《唐长安城等六项》,《日中古代都城图集》,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学报,2002年。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迹の再发掘と再检讨》《东アジアの古代都城》,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学报 第66册,57~74页,2003年。
  《唐长安城考古新发见》(日文),载于(日)鹤间和幸、黄晓芬著《中国古代文明》一书,东京,株式会社山川出版社,2006年8月。
  Central Asian-made Glass Ware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East and West—A Collection of Treatise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Professor Young-Pil Kwon’s 70 Years Birthday”, pp83~102, Sol Book Center, Seoul, 2007.(韩文 
  《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与前景》,韩国公州大学《百济学报》,2009 韩国。
  Glasse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Found at Datong, Ancient Glass Research alongthe Silk Road, pp.379~386, World Scientific, New Jersey, 2009.
  Glass Vessels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Found in Guangzhou, Ancient Glass Research along the Silk Road, pp.387~396, World Scientific, New Jersey, 2009. 
  La Transmission Des Secrets De L’art Du Verre”, La Route De La Soie  Un Voyage A Travers La Vie Et La Mort, pp81-84, Bruxelles, Musees royaux d’Art et d’Historie 23 october2009—7 fevrier  2010.
  Glass Vessels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Found at Guangzhou, Glass  along the Silk Road,  pp177~182,  Romisch-Germanischen Zentralmuseums, Band 9, 2010, (德国).
  The Development of Archaeology in China: A Ninety-Years Journey,“Unearthed: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from Northern China”,  pp141~164,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有关考古发掘报告:
  《唐长安西明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1期。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的发掘》,《考古》,1995年12期,,1083~1099 页。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1995—1996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 1997年3期,341~406页。
  《关于唐含元殿遗址发掘材料有关问题的说明》,《考古》,1998年第2期,93~96页。
  《唐长安城圜丘遗址发掘出土》,《中国文物报》, 1999年5月23日第1版。
  《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7期,29~47页。
  《陕西西安隋唐圜丘遗址》,《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1年。
  《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考古新收获》,《考古》,2003年第11期。   
  《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考古获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28日头版。   
  《西安市唐大明宫太液池西岸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年)》,文物出版社,2004年。
  《西安唐大明宫太液池南岸遗址发现大型廊院建筑遗存》,《考古》,2004年第9期。  
  《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的新发现》,《考古》,2005年第12期。
  《西安唐太液池皇家园林遗址》,《200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5年。
  《隋仁寿宫 唐九成宫――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年。(40万字,第二执笔。)
 
其他论文:
  《唐永泰元年—大历元年河西巡抚使判集  伯2942  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 232~264页,中华书局,1982年。
  《唐代黑陶钵考》,《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 415~421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西安沣西出土的唐印本梵文陀罗尼经咒》,《考古》,1998年5期。
  《唐长安西明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唐研究》第六卷,2000年,337~352页。
  《从世界杯到中国的古代足球----蹴鞠》,《人民政协报》,2002年6月22日A3。
  《隋唐“夏宫”----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下册),654~660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唐长安城圜丘的源流》,《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506~51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风华绝代大明宫》,《文明》,2004年第5期,116~129页。
  《唐长安城 理想的地形 辉煌的都市》,《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6期,136~143页。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几个问题》,《论唐代城市建设》,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唐大明宫含元殿龙尾道形制的探讨》,《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691~706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年。
  《汉长安城考古50周年笔谈》,《考古》,2006 年10期。
  《大明宫在期盼》,《人民政协报》,2004年3月11日D1。
  《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3月10日3版。
  《关于参政议政的几点体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3月28日3版。
  《尊师重道 考古一生》,《学问人生(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名家谈》,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协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161~168页。
  《丝绸之路申遗的前景与困难》,《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通讯》,2007年第1期,33~35页。
  《理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制 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立法》,《中国文物报》,2007年3月16日第3版。
  《丝绸之路申遗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持》,《中国文物报》,2008年3月14日第3版。
  《缅怀我的父亲安志敏》,《中国文物报》,2007年10月26日第3版。
  《陪同单霁祥委员检查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政协委员一日征文》,《人民政协报》,2009年12月17日B1版。
  《检查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政协委员一日》,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2月,222~227页。
  《唐代天坛的考古发掘与保护》,《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第4辑, 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1月,14~23页。
  《考古学研究是我国大遗址保护的基础》,《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年第6期,34~35页。
  《倡建中国国家考古学博物馆》,《社科之声—中国社会科学院网访谈录(二)》, 474~47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2013年1月4日第7版。
 
 
学术自传 
  安家瑶,女,1947年8月出生于北京,原籍山东烟台。
 
  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师从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宿白教授。1982年后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唐长安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曾主持西安唐大明宫东朝堂、翰林院、唐长安城西明寺、陕西麟游县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唐长安城圆丘、太液池及丹凤门等多项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这些重要遗址的发掘对隋唐历史的复原有多处补正:
 
  1.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的发掘填补了隋代宫殿建筑的空白,被《中国文物报》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九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发掘,厘清了唐代正殿的形制,并为渤海上京龙泉府和日本平城宫正殿的形制找到了源头。
 
  3.西安隋唐圜丘遗址,早于北京明清天坛一千年,是一处皇帝祭天场所的重要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搞清了隋唐天坛为四层台十二陛阶,与北京明清天坛三层台四陛阶的形制有较大差异,进而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祭天的源流,对礼制的学术研究有重要贡献。
 
  在主持考古发掘的同时,注重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唐大明宫含元殿、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等在发掘后都进行了保护工程,现已对外展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唐大明宫含元殿的保护模式受到国内外的好评。这对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和谐发展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
 
  同时是国内外最早开展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学者之一。通过对考古出土的玻璃器进行器形、工艺和成分的比较,并结合文献记载和壁画上的图像,首次成功地将中国出土玻璃分为进口玻璃和国产玻璃。其中进口的罗马玻璃、萨珊玻璃和伊斯兰玻璃为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证据。国产玻璃则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玻璃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及玻璃在社会宗教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改变了“中国没有玻璃生产”的误解,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相关的多篇论文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引用。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