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相龙

发布时间:2014-07-23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1、基本信息

男,中共党员,1983年9月出生于河南泌阳。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2、教育经历(从大学本科开始,按时间倒排序)

2007/09-2012/0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方向,理学博士

2003/09-2007/07,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历史学学士

3、工作经历(按时间倒排序)

2014/07-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12/07-2014/07,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考古方向,博士后/讲师。

4、学术简介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为碳十四测年、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年代学课题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主要任务责任人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生业课题与年代学课题。主要论著如下:

[1] 陈相龙、张雅军、仝涛、张旭、王明辉、李林辉、赤列次仁:《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早期金属时代的生业经济与区域互动:来自故如甲木和曲踏的证据》,《考古》2023年第4期。

[2] Chen, XL. 2023. Radiocarbon da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archeology: An overview.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11. doi: 10.3389/feart.2023.1064717.

[3] 陈相龙:《中原地区夏商时期社会变迁的生业经济基础》,《南方文物》2022年第6期。

[4] 陈相龙、王明辉、王鹏:《河北张家口白庙墓地东周人群华夏化的生业经济基础》,《第四纪研究》2022年第42卷第4期。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陈相龙执笔):《放射性碳素报告》(四八),《考古》2022年第7期。

[6] 陈相龙:《食性分析研究历程》,见《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第四卷·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第1373-1387页。

[7] 陈相龙:《食性分析研究简史与新动向》,见《科技考古》(第六辑),科学出版社,2021年,第111-125页。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陈相龙执笔):《放射性碳素报告》(四七),《考古》2021年第7期。

[9] 陈相龙:《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生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南方文物》2021年第1期。

[10] 陈相龙、袁靖、杨苗苗、陈爱东、杨梦菲、左豪瑞、马颖:《陕西凤翔北斗坊马牲饲养方式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20年6期。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陈相龙执笔):《放射性碳素报告》(四六),《考古》2020年第7期。

[12] 陈相龙、杨剑、侯富任、王晓阳:《宁夏隆德沙塘北塬遗址生业经济研究》,《南方文物》2020年第2期。

[13] 陈相龙、李志鹏、赵海涛:《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号巨型坑遗迹出土动物的饲养方式》,《第四纪研究》2020年第20卷第2期,第407-417页。

[14] 陈相龙:《青铜时代世界体系视角下早期中国的生业经济》,《中国文物报》2020年9月4日第6版。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陈相龙执笔):《放射性碳素报告》(四五),《考古》2019年第7期。

[16] 陈相龙、吴业恒、李志鹏:《从中沟与王圪垱遗址看公元前三千纪前后洛阳盆地的生业经济》,《第四纪研究》2019年第39卷第1期,第197~208页。

[17] 陈相龙:《从家畜饲养方式看距今4000年前后中原与甘青地区生业经济的分化》,见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编《早期中国研究》(第3辑),北京: 文物出版社,第91~110页。

[18] 陈相龙、尤悦、吴倩:《从家畜饲养方式看新郑望京楼遗址夏商时期农业复杂化进程》,《南方文物》2018年第2期,第200~207页。

[19] 陈相龙、于建军、尤悦:《碳、氮稳定同位素所见喀拉苏墓地的葬马习俗》,《西域研究》2017年等4期,第49~98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

[20] 陈相龙:《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与农业考古研究新进展》,《农业考古》2017年第6期,第13~25页。

[21] 陈相龙、方燕明、胡耀武、侯彦峰、吕鹏、宋国定、袁靖、Michael Richards:《稳定同位素分析对史前生业经济复杂化的启示:以河南禹州瓦店遗址为例》,《华夏考古》2017年等4期,第70~79页。

[22] 陈相龙:《南海I号沉船遗址碳-14年代检测报告》,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南海I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620~631页。

[23] 陈相龙、郭小宁、王炜林、胡松梅、杨苗苗、吴妍、胡耀武:《陕北神圪垯墚遗址4000a BP前后生业经济的稳定同位素记录》,《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7年第47卷第1期,第 95~103页。

[24] 陈相龙、吕鹏、金英熙、贾笑冰、赵欣、袁靖:《从渔猎采集到食物生产:大量广鹿岛小珠山遗址动物驯养的稳定同位素记录》,《南方文物》2017年第1期,第142~149页。

[25] 陈相龙、郭小宁、胡耀武、王炜林、王昌燧:《陕西神木木柱柱梁遗址先民食谱研究》,《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5期,第129~135页。

[26] 陈相龙,、罗运兵、胡耀武、朱俊英、王昌燧:《青龙泉遗址随葬猪牲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江汉考古》2015年第5期,第107~115页。

[27] 陈相龙、李悦、刘欢、陈洪海、王振.:《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马坑内马骨的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南方文物》2014年第1期,第82~85页。

[28] 陈相龙、袁靖、胡耀武、何驽、王昌燧:《陶寺遗址家畜饲养策略初探》,《考古》2012年第9期,第75~82页。

[29] 陈相龙:《科技考古助力中华文明探源》,《人民日报》2023年1月7日第7版。

[30] 陈相龙、王迪:《继续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走向深入》,《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9日第4版。

[31] 陈相龙:《科技考古助推中国考古学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7日第6版。

[32] 陈相龙:《从生业到技术:广域王权国家的诞生》,《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年7月13日第9版。

[33] 陈相龙:《见物见人见道——《圭拉那魁兹: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觅食与早期农业》中译本读后》,《文汇报·文汇学人》2019年12月6日第7版。

[34] 陈相龙:《骨骼遗存所见舌尖上的古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3日。

[35] 陈相龙、潘玉灵、吕鹏:《实践中思索 砥砺中前行》,《中国文物报》2017年4月28日。

[36] 陈相龙:《第六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中国文物报》2015年12月4日第5版。

[37] 陈相龙:《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揭秘古代家畜的起源与饲养策略》,《中国文物报》2015年3月27日第5版。

[38] Chen XL, Guo XN, Wang WL, Hu SM, Yang MM, Wu Y, and Hu YW. 2017. The subsistence patterns of the Shengedaliang site (~4,000 yr BP) revealed by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s in northern Shaanxi,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0(2):268-276.

[39] Chen XL, Fang YM, Hu YW, Hou YF, Lü P, Yuan J, Song GD, Fuller BT, and Richards MP. 2016. Isotop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Late Longshan Period (ca. 4200-3900 BP) Dietary Complexity before the Onset of State-Level Societies at the Wadian Site in the Ying River Valley, Central Plains,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 26(5): 808-817.

[40] Chen XL, Hu SM, Hu YW, Ma RY, Wang WL, Lu P, and Wang CS. 2016. Raising practices of Neolithic livestock evidenced by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the Wei River valley, North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 26(1):42-52.

[41] WangX, Zhao ZJ, Zhong H, Chen XL and Hu YW. 2022. Manuring and land exploitation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late Longshan (2200–1900 BCE) China: Implications of stable isotopes of archaeobotanical remain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22, 148, 105691. doi: 10.1016/j.jas.2022.105691.

[42] 尤悦、袁广阔、刘朝彦、崔宗亮、陈相龙、梁蒙、臧硕、刘天洋、王凯迪:《河南濮阳古河济地区马庄遗址黄牛的出现和利用》,《第四纪研究》2022第42卷第4期。

[43] 袁靖主编、陈相龙参编:《中国科技考古讲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

[44] 张雅军、陈相龙主编:《科技考古》(第5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

[45] 王巍、袁靖、王明辉、贾笑冰、李新伟、彭小军、叶晓红、翟少冬、陈相龙、李志鹏、吕鹏、黄益飞、刘煜、赵春燕、岳洪彬、赵欣、王树芝、刘建国、叶茂林、何毓灵、韩建华:《科技助力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百年纪念》,《科学世界》2021年第10期。

[46] Zhu SM, Li FJ, Chen XL, Fu XG, Hu YW, 2020. Subsistence and health in Middle Neolithic (9000-7000 BP) southern China: new evidence from the Dingsishan site. Antiquity 95(379): 13-26.

[47] 唐自华、王学烨、陈相龙、田亚岐、胡松梅、郁菁、袁靖:《凤翔雍山血池遗址北斗坊地点牛、马牙釉质的锶同位素研究》,《考古与文物》2020年6期。

[48] Yuan J, Roderick Campbell, Castellano Lorenzo, Chen XL, 2020. Subsistence and persistence: agri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through the Neolithic to Bronze Age transition. Antiquity 94(376): 1-16.

[49] 尤悦、于建军、陈相龙、李悦:《早期铁器时代游牧人群用马策略初探》,《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第99~111页。

[50] 武庄、袁靖、赵欣、陈相龙:《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遗址出土家犬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第155~161页。

[51] 夏秀敏、孙周勇、杨利平、康宁武、陈相龙、王昌燧、吴妍:《陕北榆林王阳畔遗址的植硅体分析》,《人类学学报》2016年第35卷第2期,第257~266页。

[52] 尤悦、王建新、赵欣、凌雪、陈相龙、马健、任萌、袁靖:《新疆石人子沟遗址出土双峰驼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第四纪研究》2014年第34卷第1期,第173~186页。金锐、陈相龙、宋国定:《全站仪代码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的运用与研究》,《江汉考古》2011年第4期,第97~101页。

[53] Wu Y, Guo XN, Wang WL, Chen XL, Zhao ZJ, Xia XM, and Yang YM. 2017. Red pigments and Boraginaceae leaves in mortuary ritual of late Neolithic China: A case study of Shengedaliang site. 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 80(2): 231-238.

[54] Hu YW, Hu SM, Wang WL, Wu XH, Marshall FB, Chen XL, Hou LL, and Wang CS. 2014. Earliest evidence for commensal processes of cat domestication. PNAS 111(1): 116-12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人员信息库

陈相龙

发布时间:2014-07-23

1、基本信息

男,中共党员,1983年9月出生于河南泌阳。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2、教育经历(从大学本科开始,按时间倒排序)

2007/09-2012/0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方向,理学博士

2003/09-2007/07,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历史学学士

3、工作经历(按时间倒排序)

2014/07-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12/07-2014/07,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考古方向,博士后/讲师。

4、学术简介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为碳十四测年、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年代学课题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主要任务责任人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生业课题与年代学课题。主要论著如下:

[1] 陈相龙、张雅军、仝涛、张旭、王明辉、李林辉、赤列次仁:《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早期金属时代的生业经济与区域互动:来自故如甲木和曲踏的证据》,《考古》2023年第4期。

[2] Chen, XL. 2023. Radiocarbon da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archeology: An overview.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11. doi: 10.3389/feart.2023.1064717.

[3] 陈相龙:《中原地区夏商时期社会变迁的生业经济基础》,《南方文物》2022年第6期。

[4] 陈相龙、王明辉、王鹏:《河北张家口白庙墓地东周人群华夏化的生业经济基础》,《第四纪研究》2022年第42卷第4期。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陈相龙执笔):《放射性碳素报告》(四八),《考古》2022年第7期。

[6] 陈相龙:《食性分析研究历程》,见《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第四卷·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第1373-1387页。

[7] 陈相龙:《食性分析研究简史与新动向》,见《科技考古》(第六辑),科学出版社,2021年,第111-125页。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陈相龙执笔):《放射性碳素报告》(四七),《考古》2021年第7期。

[9] 陈相龙:《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生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南方文物》2021年第1期。

[10] 陈相龙、袁靖、杨苗苗、陈爱东、杨梦菲、左豪瑞、马颖:《陕西凤翔北斗坊马牲饲养方式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20年6期。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陈相龙执笔):《放射性碳素报告》(四六),《考古》2020年第7期。

[12] 陈相龙、杨剑、侯富任、王晓阳:《宁夏隆德沙塘北塬遗址生业经济研究》,《南方文物》2020年第2期。

[13] 陈相龙、李志鹏、赵海涛:《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号巨型坑遗迹出土动物的饲养方式》,《第四纪研究》2020年第20卷第2期,第407-417页。

[14] 陈相龙:《青铜时代世界体系视角下早期中国的生业经济》,《中国文物报》2020年9月4日第6版。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陈相龙执笔):《放射性碳素报告》(四五),《考古》2019年第7期。

[16] 陈相龙、吴业恒、李志鹏:《从中沟与王圪垱遗址看公元前三千纪前后洛阳盆地的生业经济》,《第四纪研究》2019年第39卷第1期,第197~208页。

[17] 陈相龙:《从家畜饲养方式看距今4000年前后中原与甘青地区生业经济的分化》,见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编《早期中国研究》(第3辑),北京: 文物出版社,第91~110页。

[18] 陈相龙、尤悦、吴倩:《从家畜饲养方式看新郑望京楼遗址夏商时期农业复杂化进程》,《南方文物》2018年第2期,第200~207页。

[19] 陈相龙、于建军、尤悦:《碳、氮稳定同位素所见喀拉苏墓地的葬马习俗》,《西域研究》2017年等4期,第49~98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

[20] 陈相龙:《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与农业考古研究新进展》,《农业考古》2017年第6期,第13~25页。

[21] 陈相龙、方燕明、胡耀武、侯彦峰、吕鹏、宋国定、袁靖、Michael Richards:《稳定同位素分析对史前生业经济复杂化的启示:以河南禹州瓦店遗址为例》,《华夏考古》2017年等4期,第70~79页。

[22] 陈相龙:《南海I号沉船遗址碳-14年代检测报告》,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南海I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620~631页。

[23] 陈相龙、郭小宁、王炜林、胡松梅、杨苗苗、吴妍、胡耀武:《陕北神圪垯墚遗址4000a BP前后生业经济的稳定同位素记录》,《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7年第47卷第1期,第 95~103页。

[24] 陈相龙、吕鹏、金英熙、贾笑冰、赵欣、袁靖:《从渔猎采集到食物生产:大量广鹿岛小珠山遗址动物驯养的稳定同位素记录》,《南方文物》2017年第1期,第142~149页。

[25] 陈相龙、郭小宁、胡耀武、王炜林、王昌燧:《陕西神木木柱柱梁遗址先民食谱研究》,《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5期,第129~135页。

[26] 陈相龙,、罗运兵、胡耀武、朱俊英、王昌燧:《青龙泉遗址随葬猪牲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江汉考古》2015年第5期,第107~115页。

[27] 陈相龙、李悦、刘欢、陈洪海、王振.:《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马坑内马骨的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南方文物》2014年第1期,第82~85页。

[28] 陈相龙、袁靖、胡耀武、何驽、王昌燧:《陶寺遗址家畜饲养策略初探》,《考古》2012年第9期,第75~82页。

[29] 陈相龙:《科技考古助力中华文明探源》,《人民日报》2023年1月7日第7版。

[30] 陈相龙、王迪:《继续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走向深入》,《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9日第4版。

[31] 陈相龙:《科技考古助推中国考古学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7日第6版。

[32] 陈相龙:《从生业到技术:广域王权国家的诞生》,《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年7月13日第9版。

[33] 陈相龙:《见物见人见道——《圭拉那魁兹: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觅食与早期农业》中译本读后》,《文汇报·文汇学人》2019年12月6日第7版。

[34] 陈相龙:《骨骼遗存所见舌尖上的古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3日。

[35] 陈相龙、潘玉灵、吕鹏:《实践中思索 砥砺中前行》,《中国文物报》2017年4月28日。

[36] 陈相龙:《第六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中国文物报》2015年12月4日第5版。

[37] 陈相龙:《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揭秘古代家畜的起源与饲养策略》,《中国文物报》2015年3月27日第5版。

[38] Chen XL, Guo XN, Wang WL, Hu SM, Yang MM, Wu Y, and Hu YW. 2017. The subsistence patterns of the Shengedaliang site (~4,000 yr BP) revealed by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s in northern Shaanxi,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0(2):268-276.

[39] Chen XL, Fang YM, Hu YW, Hou YF, Lü P, Yuan J, Song GD, Fuller BT, and Richards MP. 2016. Isotop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Late Longshan Period (ca. 4200-3900 BP) Dietary Complexity before the Onset of State-Level Societies at the Wadian Site in the Ying River Valley, Central Plains,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 26(5): 808-817.

[40] Chen XL, Hu SM, Hu YW, Ma RY, Wang WL, Lu P, and Wang CS. 2016. Raising practices of Neolithic livestock evidenced by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the Wei River valley, North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 26(1):42-52.

[41] WangX, Zhao ZJ, Zhong H, Chen XL and Hu YW. 2022. Manuring and land exploitation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late Longshan (2200–1900 BCE) China: Implications of stable isotopes of archaeobotanical remain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22, 148, 105691. doi: 10.1016/j.jas.2022.105691.

[42] 尤悦、袁广阔、刘朝彦、崔宗亮、陈相龙、梁蒙、臧硕、刘天洋、王凯迪:《河南濮阳古河济地区马庄遗址黄牛的出现和利用》,《第四纪研究》2022第42卷第4期。

[43] 袁靖主编、陈相龙参编:《中国科技考古讲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

[44] 张雅军、陈相龙主编:《科技考古》(第5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

[45] 王巍、袁靖、王明辉、贾笑冰、李新伟、彭小军、叶晓红、翟少冬、陈相龙、李志鹏、吕鹏、黄益飞、刘煜、赵春燕、岳洪彬、赵欣、王树芝、刘建国、叶茂林、何毓灵、韩建华:《科技助力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百年纪念》,《科学世界》2021年第10期。

[46] Zhu SM, Li FJ, Chen XL, Fu XG, Hu YW, 2020. Subsistence and health in Middle Neolithic (9000-7000 BP) southern China: new evidence from the Dingsishan site. Antiquity 95(379): 13-26.

[47] 唐自华、王学烨、陈相龙、田亚岐、胡松梅、郁菁、袁靖:《凤翔雍山血池遗址北斗坊地点牛、马牙釉质的锶同位素研究》,《考古与文物》2020年6期。

[48] Yuan J, Roderick Campbell, Castellano Lorenzo, Chen XL, 2020. Subsistence and persistence: agri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through the Neolithic to Bronze Age transition. Antiquity 94(376): 1-16.

[49] 尤悦、于建军、陈相龙、李悦:《早期铁器时代游牧人群用马策略初探》,《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第99~111页。

[50] 武庄、袁靖、赵欣、陈相龙:《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遗址出土家犬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第155~161页。

[51] 夏秀敏、孙周勇、杨利平、康宁武、陈相龙、王昌燧、吴妍:《陕北榆林王阳畔遗址的植硅体分析》,《人类学学报》2016年第35卷第2期,第257~266页。

[52] 尤悦、王建新、赵欣、凌雪、陈相龙、马健、任萌、袁靖:《新疆石人子沟遗址出土双峰驼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第四纪研究》2014年第34卷第1期,第173~186页。金锐、陈相龙、宋国定:《全站仪代码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的运用与研究》,《江汉考古》2011年第4期,第97~101页。

[53] Wu Y, Guo XN, Wang WL, Chen XL, Zhao ZJ, Xia XM, and Yang YM. 2017. Red pigments and Boraginaceae leaves in mortuary ritual of late Neolithic China: A case study of Shengedaliang site. 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 80(2): 231-238.

[54] Hu YW, Hu SM, Wang WL, Wu XH, Marshall FB, Chen XL, Hou LL, and Wang CS. 2014. Earliest evidence for commensal processes of cat domestication. PNAS 111(1): 116-120.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