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潘其风

发布时间:2014-08-2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个人简历
 
  潘其风,男,1935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54年夏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高中毕业,是年夏考进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考古专业(现发展为考古文博学院)。1959年毕业后服从分配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初为研究实习员,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辛勤工作了将近20年后,1978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85年晋升副研究员,1990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刚过完60周岁生日退休。走出大学校门就进入考古所,在一个单位服务了整整36年。

  我们班在华县实习时正值“大跃进”时期,在发掘工地曾有过一些敢想敢干的举动,致使考古所的领导不大放心。为使我们的业务工作能纳入考古所的正规程序,到所后,我班13人被分到安阳小屯和西安汉长安城两处工地集训。我被分配到西安汉城队。1960年冬回所后,被调到人类学家颜闫教授处任助手,由此开始学习从事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工作。
 
  自1961年至1963年间协助颜先生测量整理过华县泉护村元君庙仰韶墓地出土人骨、庙底沟二期文化墓地出土人骨以及大汶口文化的人骨等。

  1964年春被发配到山东黄县龙口进行劳动锻炼,半年后转为四清工作队先后在龙口和山东海阳县东岳大队工作,1965年夏秋之际又转移到山西永齐县侯孟大队做四清工作,直到1966年夏回原单位参加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1970年2月被当作“516嫌疑分子”隔离审查,至当年5月下放到河南息县哲学社会科学部的“五·七”干校集中清查子虚乌有的“516分子”。后又转到明港一炮兵营地参加“运动”。当地老乡调侃称我们为“516兵团”,我们自称为兵团的“磨拖连”。林彪折戟沉沙之后运动停摆止。至1972年5月干校人员全体返回北京原单位。从1964年至1972年整八年不务正业,故自1972年后始觉悟到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应该踏踏实实做些自己的业务工作。

  考古所与古脊椎所成立之初,两所的前辈专家之间曾有过一项君子协定。商定以新石器时代为界,古脊椎所专事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新石器时代以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由考古所负责。涉及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也依此原则划分。颜闫先生来考古所后主要主持新石器时代及以后各个历史阶段墓葬出土人类遗骸的人种学以及病理创伤的研究鉴定。对我来说,专业知识基本上是从头开始学习。自步入该研究领域后,逐渐对之产生了兴趣,而且发现以前所学的考古专业知识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可以拓展我的视野,冲破传统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局限。因此,本人一直致力于将传统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研究相结合的探索。工作期间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始终坚持亲临发掘工地,做现场鉴定并采集标本,同时向同行宣传人骨遗骸的研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意义。故本人工作的足迹遍及全国各省的主要墓葬遗址发掘工地。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人类学。对古代中国人种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以燕山山脉和长江为屏障的三大人种地理分布区,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人种学的依据。

  自1987年以来先后应邀访问过前苏联、美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与外国同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退休前发表的文章
  1,《赤峰、宁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2期。
  2,《陕西华阴横阵的仰韶文化人骨》,《考古》,1977年4期。
  3,《庙地沟二期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报》,1979年2期。
  4,《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种属问题》,《考古学报》,1980年3期。
  5,《大墩子和王因新石器时代人类颌骨的异常变形》,《考古》,1980年2期。
  6,《我国拔牙风俗的源流及其意义》,《考古》,1981年1期。
  7,《广东佛山河宕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人骨》,《人类学学报》,1982年创刊号。
  8,《东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骨的研究》,《考古学报》,1982年2期。
  9,《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考古学报》,1983年2期。
  10,《柳湾墓地人骨的研究》,《青海柳湾》专刊附录,文物出版社1984年。
  11,《江陵马砖一号墓的人骨研究》,《湖北江陵马砖一号墓》专刊附录,文物出版社,1985年。
  12, 《内蒙古凉诚毛庆沟墓地人骨研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
  13,《吉林骚达沟墓葬人骨的研究》,《考古》,1985年10期。
  14,《安阳殷墟头骨研究》,专刊,文物出版社,1985年。
  15,《从颅骨资料看匈奴族的人种》,《纪念夏鼐同志论文集》(二),科学出版社,1986年。
  16,《中国古代居民种系分布初探》,《考古学论文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
  17,《新疆昭苏土墩墓古人类学材料的研究》,《考古学报》,1987年4期。
  18,《洛阳东汉刑徒墓人骨鉴定》,《考古》,1988年3期;《汉魏洛阳故城南郊东汉刑徒墓地》附录,文物出版社,2007年。
  19,《我国青铜时代居民人种类型的分布和演变趋势》,《庆祝苏秉琦考古55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20,《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1986年。
 
退休后已发表文章之篇名
  1996年
  1,《大甸子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专刊《大甸子 —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附录,《科学出版社》,146000字。

  1997年。
  2,Tooth and Facial Morph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Skulls(中国古人颅骨的牙齿与颅面形态),与日本学者 Naohiko Inoue(井上直彦) 等合著, Therapeai Publishing Co.Tokyo, 日本东京。
  3,Dental Disease in the Chinese YinShang Period Whith Respect to Relationships Between Citizens and Slaves与日本学者坂下玲子等合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03:401-408 .
  4,Diet and Discrepancy Between Tooth and Jaw Size in the Yin-Shang period of China与日本学者坂下玲子等合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03:497-505.

  1998年
  5,《大南沟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人骨的观察鉴定与研究》,专刊《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附录,科学出版社,11000字。

  1999年
  6,《河南武陟大司马遗址出土人骨》,《文物》1999年11期,《文物月刊》,7000字。
  7,《内蒙古朱开沟墓地人骨的研究》,专刊《朱开沟墓地》附录,约五万字,文物出版社。
  8,《西藏曲贡墓葬遗址出土人骨》,专刊《曲贡遗址》附录,约5000字,大百科出版社。
  9,《先秦时期中国居民种族类型的地理分布》,《苏秉琦与当代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0字。
  10,《中国古代人种与华夏文明》,《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约10000字。
  11,《1995年及1997年发掘出土的干尸和颅骨的观察研究》,《共同尼雅遗址学术调查报告书》第二卷,〈中村印刷株式会社〉(日本)25000字。

  2000年
  12,《山西曲村西周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报告》,专刊《曲村墓地》附录,科学出版社,60000字。
  13,《关于中国古代人种和族属的考古学研究》,《燕京学报》新九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2000字。
  14,《福州闽候县昙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出土人骨的观察研究》, 〈南方文物〉2000年1期,3500字。

  2004年
  15,《莫高窟北区瘗窟内人骨遗存的鉴定与研究》,专刊《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三卷附录,文物出版社,30000字。
  16,《侯马乔村墓地出土人骨的人类学研究》,专刊《侯马乔村墓地1959~1966》,科学出版社,126000字。
  17,《北京石景山区老山汉墓出土人骨的研究报告》,《文物》,2004年8期,7500字。

  2006年
  18,The questionable contribution of the Neolithic and the Bronze Age to European craniofacial form》,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ol.103,no.1.

  2007年
  19,《碾子坡遗址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专刊《南豳州。碾子坡》附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20000字。

  2008年
  20 ,《20世纪我国古人类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四川文物》,2008年2期,20000字。

  2009年
  21 ,《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墓地出土人骨观察与研究》,《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二)附录10,675-760页,文物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人员信息库

潘其风

发布时间:2014-08-21



个人简历
 
  潘其风,男,1935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54年夏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高中毕业,是年夏考进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考古专业(现发展为考古文博学院)。1959年毕业后服从分配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初为研究实习员,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辛勤工作了将近20年后,1978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85年晋升副研究员,1990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刚过完60周岁生日退休。走出大学校门就进入考古所,在一个单位服务了整整36年。

  我们班在华县实习时正值“大跃进”时期,在发掘工地曾有过一些敢想敢干的举动,致使考古所的领导不大放心。为使我们的业务工作能纳入考古所的正规程序,到所后,我班13人被分到安阳小屯和西安汉长安城两处工地集训。我被分配到西安汉城队。1960年冬回所后,被调到人类学家颜闫教授处任助手,由此开始学习从事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工作。
 
  自1961年至1963年间协助颜先生测量整理过华县泉护村元君庙仰韶墓地出土人骨、庙底沟二期文化墓地出土人骨以及大汶口文化的人骨等。

  1964年春被发配到山东黄县龙口进行劳动锻炼,半年后转为四清工作队先后在龙口和山东海阳县东岳大队工作,1965年夏秋之际又转移到山西永齐县侯孟大队做四清工作,直到1966年夏回原单位参加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1970年2月被当作“516嫌疑分子”隔离审查,至当年5月下放到河南息县哲学社会科学部的“五·七”干校集中清查子虚乌有的“516分子”。后又转到明港一炮兵营地参加“运动”。当地老乡调侃称我们为“516兵团”,我们自称为兵团的“磨拖连”。林彪折戟沉沙之后运动停摆止。至1972年5月干校人员全体返回北京原单位。从1964年至1972年整八年不务正业,故自1972年后始觉悟到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应该踏踏实实做些自己的业务工作。

  考古所与古脊椎所成立之初,两所的前辈专家之间曾有过一项君子协定。商定以新石器时代为界,古脊椎所专事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新石器时代以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由考古所负责。涉及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也依此原则划分。颜闫先生来考古所后主要主持新石器时代及以后各个历史阶段墓葬出土人类遗骸的人种学以及病理创伤的研究鉴定。对我来说,专业知识基本上是从头开始学习。自步入该研究领域后,逐渐对之产生了兴趣,而且发现以前所学的考古专业知识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可以拓展我的视野,冲破传统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局限。因此,本人一直致力于将传统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研究相结合的探索。工作期间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始终坚持亲临发掘工地,做现场鉴定并采集标本,同时向同行宣传人骨遗骸的研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意义。故本人工作的足迹遍及全国各省的主要墓葬遗址发掘工地。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人类学。对古代中国人种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以燕山山脉和长江为屏障的三大人种地理分布区,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人种学的依据。

  自1987年以来先后应邀访问过前苏联、美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与外国同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退休前发表的文章
  1,《赤峰、宁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2期。
  2,《陕西华阴横阵的仰韶文化人骨》,《考古》,1977年4期。
  3,《庙地沟二期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报》,1979年2期。
  4,《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种属问题》,《考古学报》,1980年3期。
  5,《大墩子和王因新石器时代人类颌骨的异常变形》,《考古》,1980年2期。
  6,《我国拔牙风俗的源流及其意义》,《考古》,1981年1期。
  7,《广东佛山河宕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人骨》,《人类学学报》,1982年创刊号。
  8,《东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骨的研究》,《考古学报》,1982年2期。
  9,《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考古学报》,1983年2期。
  10,《柳湾墓地人骨的研究》,《青海柳湾》专刊附录,文物出版社1984年。
  11,《江陵马砖一号墓的人骨研究》,《湖北江陵马砖一号墓》专刊附录,文物出版社,1985年。
  12, 《内蒙古凉诚毛庆沟墓地人骨研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
  13,《吉林骚达沟墓葬人骨的研究》,《考古》,1985年10期。
  14,《安阳殷墟头骨研究》,专刊,文物出版社,1985年。
  15,《从颅骨资料看匈奴族的人种》,《纪念夏鼐同志论文集》(二),科学出版社,1986年。
  16,《中国古代居民种系分布初探》,《考古学论文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
  17,《新疆昭苏土墩墓古人类学材料的研究》,《考古学报》,1987年4期。
  18,《洛阳东汉刑徒墓人骨鉴定》,《考古》,1988年3期;《汉魏洛阳故城南郊东汉刑徒墓地》附录,文物出版社,2007年。
  19,《我国青铜时代居民人种类型的分布和演变趋势》,《庆祝苏秉琦考古55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20,《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1986年。
 
退休后已发表文章之篇名
  1996年
  1,《大甸子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专刊《大甸子 —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附录,《科学出版社》,146000字。

  1997年。
  2,Tooth and Facial Morph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Skulls(中国古人颅骨的牙齿与颅面形态),与日本学者 Naohiko Inoue(井上直彦) 等合著, Therapeai Publishing Co.Tokyo, 日本东京。
  3,Dental Disease in the Chinese YinShang Period Whith Respect to Relationships Between Citizens and Slaves与日本学者坂下玲子等合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03:401-408 .
  4,Diet and Discrepancy Between Tooth and Jaw Size in the Yin-Shang period of China与日本学者坂下玲子等合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03:497-505.

  1998年
  5,《大南沟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人骨的观察鉴定与研究》,专刊《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附录,科学出版社,11000字。

  1999年
  6,《河南武陟大司马遗址出土人骨》,《文物》1999年11期,《文物月刊》,7000字。
  7,《内蒙古朱开沟墓地人骨的研究》,专刊《朱开沟墓地》附录,约五万字,文物出版社。
  8,《西藏曲贡墓葬遗址出土人骨》,专刊《曲贡遗址》附录,约5000字,大百科出版社。
  9,《先秦时期中国居民种族类型的地理分布》,《苏秉琦与当代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0字。
  10,《中国古代人种与华夏文明》,《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约10000字。
  11,《1995年及1997年发掘出土的干尸和颅骨的观察研究》,《共同尼雅遗址学术调查报告书》第二卷,〈中村印刷株式会社〉(日本)25000字。

  2000年
  12,《山西曲村西周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报告》,专刊《曲村墓地》附录,科学出版社,60000字。
  13,《关于中国古代人种和族属的考古学研究》,《燕京学报》新九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2000字。
  14,《福州闽候县昙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出土人骨的观察研究》, 〈南方文物〉2000年1期,3500字。

  2004年
  15,《莫高窟北区瘗窟内人骨遗存的鉴定与研究》,专刊《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三卷附录,文物出版社,30000字。
  16,《侯马乔村墓地出土人骨的人类学研究》,专刊《侯马乔村墓地1959~1966》,科学出版社,126000字。
  17,《北京石景山区老山汉墓出土人骨的研究报告》,《文物》,2004年8期,7500字。

  2006年
  18,The questionable contribution of the Neolithic and the Bronze Age to European craniofacial form》,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ol.103,no.1.

  2007年
  19,《碾子坡遗址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专刊《南豳州。碾子坡》附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20000字。

  2008年
  20 ,《20世纪我国古人类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四川文物》,2008年2期,20000字。

  2009年
  21 ,《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墓地出土人骨观察与研究》,《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二)附录10,675-760页,文物出版社。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