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吴耀利

发布时间:2014-08-2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人物简介:
  姓名:吴耀利,性别:男,1947年9月出生,籍贯四川省梓潼县。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72-197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中国考古学。1978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师从新中国老一辈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专攻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留考古研究所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2007年退休。在考古所工作以来,长期在陕西和河南等地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曾主持和参加陕西临潼白家、兰田泄湖、子长栾家坪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以及陕南、关中和陕北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河南巩县铁生沟、汝州李楼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以及豫西、豫中和豫东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1994年主持和参加南水北调中线前期规划工程在重庆巫山欧家老屋遗址、魏家梁子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丹江口水库库区的考古调查;1996年参加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发掘香港南丫岛大湾遗址的工作;1997年参加与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合作发掘香港马湾岛东湾仔遗址的工作,并于2007年退休前赴港参加东湾仔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报告的整理与编写。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始社会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毕生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
 
学术成果:
  1、《试论后岗仰韶文化的年代与分期》,《考古与文物》,1984年6期。
  2、《陕西临潼白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11期。
  3、《汉水上游和渭河流域“前仰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性质问题》,《考古》,1984年11期。
  4、《史前考古学中的时代划分问题》,《史前研究》,1985年1期。
  5、《略论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的起源》,《史前研究》,1987年2期。
  6、《篮田县泄湖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年。
  7、《篮田县泄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年。
  8、《我国最早的彩陶在世界早期彩陶中的位置》,《史前研究》,1988年辑刊。
  9、《古文字学家商博良》,《世界文物》丛书第一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
  10、《丹麦著名考古学家汤姆森》,《世界文物》丛书第一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年。
  11、《陕西篮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12期。
  12、《子长县栾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
  13、《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社会和人文科学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
  14、《陕西篮田泄湖遗址》,《考古学报》,1991年4期。
  15、《陕西子长县栾家评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1年9期。
  16、《汝州李楼龙山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年。
  17、《临潼白家村》,巴蜀出版社,1994年。
  18、《河南汝州李楼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94年1期。
  19、《早期农耕文化》和《龙山文化》,载侯仁之主编《黄河文化》第二编第二章和第四章,华艺出版社,1994年。
  20、《中国远古暨三代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21、《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农业》,《农业考古》,1994年1期。
  22、《水选法在我国考古发掘中的首次应用》,《文物天地》,1994年3期。
  23、《水选法在我国考古发掘中的应用》,《考古》,1994年4期。
  24、《河南汝州李楼遗址发现龙山文化的碳化稻米》,《光明日报》,1994年
  25、《巫山县欧家老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年。
  26、《巫山县魏家梁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年。
  27、《北首岭下层遗存的复原研究》,《考古与文物》,1996年4期。
  28、《四川巫山魏家梁子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8期。
  29、《试论魏家梁子文化》,《考古》,1996年8期。
  30、《PREHISTORIC RICE AGRICULTURE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G (黄河流域的史前稻作农业)》,《BULLETION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15-1996(印度洋、太平洋史前学会年报,1996年15卷)》。
  31、《评〈农业的出现〉》,《农业考古》,1997年1期。
  32、《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陶三足器初论》,《考古》,1997年3期。
  33、《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届毕业生论文集《跋涉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8年。
  34、《港澳史前文化的序列及与大陆的关系》,西安半坡博物馆编西安半坡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1998年。
  35、《香港的考古发现与历史回顾》,为《香港对二十一世纪中国人之意义》学术讨论会提供的论文,1998年,香港。
  36、《再论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的起源》,《远望集(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37、《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6期。
  38、《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五十年》,《考古》,1999年9期。
  39、《中国史前农业在世界史前农业中的地位》,《神农文化—稻作农业起源与炎帝文化暨第三界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农业考古》2000年3期。
  40、《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三个重要问题》,《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2000年。
  41、《中原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中原文物》,2001年4期。
  42、《中国史前聚落形态的演变》,《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3、《仰韶文化的发现》,《跋涉集续》,文物出版社,2005年。
  44、《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农业考古》,2005年1期。
  45、《关于红山文化的内涵问题》,《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
  46、《从考古与历史的整合看中原文明起源的方式》,《中原文物》,2006年2期。
  47、《甑皮岩与华南史前洞穴遗址》,《华南及东南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
  48、《论考古学中的边际文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
  49、《枣阳雕龙碑》,科学出版社,2006年。
  50、《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51、《世博会展示考古学成就的舞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10日。
  52、《小口双耳尖底瓶不是“侑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4日。
 
获奖情况:
  1、参与编写的《临潼白家村》考古发掘研究报告获1996年夏鼐考古学奖鼓励奖。
  2、主持编写的2004年中国社科基金项目《枣阳雕龙碑》考古发掘研究报告获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考古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3、作为主编和撰稿者之一参与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考古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获2012年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学术自传:
  本人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一辈子,几十年只干了这一件事。今天,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从1950年以前仅仅简单地了解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新石器时代文化,至今天了解到的分布于全国各地以不同区系、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显现的数十个考古学文化;初步建立起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类型的框架。从传统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摇篮的观点,到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的事实,都极大的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原始社会的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起源的格局肇始于史前时代、奠基在史前时代。正是在史前时代奠定了我们中华文明其后数千年绵绵不绝、从未中断的雄厚基础。我为此也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让人感到欣慰的。然而,“人生易老天难老。”学术无止境。我虽然已经走下了不断前进中的学术列车,但攀登考古学高峰,自有后来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人员信息库

吴耀利

发布时间:2014-08-22



人物简介:
  姓名:吴耀利,性别:男,1947年9月出生,籍贯四川省梓潼县。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72-197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中国考古学。1978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师从新中国老一辈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专攻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留考古研究所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2007年退休。在考古所工作以来,长期在陕西和河南等地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曾主持和参加陕西临潼白家、兰田泄湖、子长栾家坪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以及陕南、关中和陕北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河南巩县铁生沟、汝州李楼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以及豫西、豫中和豫东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1994年主持和参加南水北调中线前期规划工程在重庆巫山欧家老屋遗址、魏家梁子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丹江口水库库区的考古调查;1996年参加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发掘香港南丫岛大湾遗址的工作;1997年参加与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合作发掘香港马湾岛东湾仔遗址的工作,并于2007年退休前赴港参加东湾仔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报告的整理与编写。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始社会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毕生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
 
学术成果:
  1、《试论后岗仰韶文化的年代与分期》,《考古与文物》,1984年6期。
  2、《陕西临潼白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11期。
  3、《汉水上游和渭河流域“前仰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性质问题》,《考古》,1984年11期。
  4、《史前考古学中的时代划分问题》,《史前研究》,1985年1期。
  5、《略论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的起源》,《史前研究》,1987年2期。
  6、《篮田县泄湖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年。
  7、《篮田县泄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年。
  8、《我国最早的彩陶在世界早期彩陶中的位置》,《史前研究》,1988年辑刊。
  9、《古文字学家商博良》,《世界文物》丛书第一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
  10、《丹麦著名考古学家汤姆森》,《世界文物》丛书第一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年。
  11、《陕西篮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12期。
  12、《子长县栾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
  13、《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社会和人文科学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
  14、《陕西篮田泄湖遗址》,《考古学报》,1991年4期。
  15、《陕西子长县栾家评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1年9期。
  16、《汝州李楼龙山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年。
  17、《临潼白家村》,巴蜀出版社,1994年。
  18、《河南汝州李楼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94年1期。
  19、《早期农耕文化》和《龙山文化》,载侯仁之主编《黄河文化》第二编第二章和第四章,华艺出版社,1994年。
  20、《中国远古暨三代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21、《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农业》,《农业考古》,1994年1期。
  22、《水选法在我国考古发掘中的首次应用》,《文物天地》,1994年3期。
  23、《水选法在我国考古发掘中的应用》,《考古》,1994年4期。
  24、《河南汝州李楼遗址发现龙山文化的碳化稻米》,《光明日报》,1994年
  25、《巫山县欧家老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年。
  26、《巫山县魏家梁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年。
  27、《北首岭下层遗存的复原研究》,《考古与文物》,1996年4期。
  28、《四川巫山魏家梁子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8期。
  29、《试论魏家梁子文化》,《考古》,1996年8期。
  30、《PREHISTORIC RICE AGRICULTURE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G (黄河流域的史前稻作农业)》,《BULLETION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15-1996(印度洋、太平洋史前学会年报,1996年15卷)》。
  31、《评〈农业的出现〉》,《农业考古》,1997年1期。
  32、《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陶三足器初论》,《考古》,1997年3期。
  33、《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届毕业生论文集《跋涉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8年。
  34、《港澳史前文化的序列及与大陆的关系》,西安半坡博物馆编西安半坡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1998年。
  35、《香港的考古发现与历史回顾》,为《香港对二十一世纪中国人之意义》学术讨论会提供的论文,1998年,香港。
  36、《再论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的起源》,《远望集(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37、《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6期。
  38、《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五十年》,《考古》,1999年9期。
  39、《中国史前农业在世界史前农业中的地位》,《神农文化—稻作农业起源与炎帝文化暨第三界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农业考古》2000年3期。
  40、《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三个重要问题》,《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2000年。
  41、《中原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中原文物》,2001年4期。
  42、《中国史前聚落形态的演变》,《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3、《仰韶文化的发现》,《跋涉集续》,文物出版社,2005年。
  44、《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农业考古》,2005年1期。
  45、《关于红山文化的内涵问题》,《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
  46、《从考古与历史的整合看中原文明起源的方式》,《中原文物》,2006年2期。
  47、《甑皮岩与华南史前洞穴遗址》,《华南及东南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
  48、《论考古学中的边际文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
  49、《枣阳雕龙碑》,科学出版社,2006年。
  50、《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51、《世博会展示考古学成就的舞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10日。
  52、《小口双耳尖底瓶不是“侑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4日。
 
获奖情况:
  1、参与编写的《临潼白家村》考古发掘研究报告获1996年夏鼐考古学奖鼓励奖。
  2、主持编写的2004年中国社科基金项目《枣阳雕龙碑》考古发掘研究报告获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考古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3、作为主编和撰稿者之一参与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考古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获2012年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学术自传:
  本人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一辈子,几十年只干了这一件事。今天,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从1950年以前仅仅简单地了解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新石器时代文化,至今天了解到的分布于全国各地以不同区系、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显现的数十个考古学文化;初步建立起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类型的框架。从传统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摇篮的观点,到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的事实,都极大的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原始社会的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起源的格局肇始于史前时代、奠基在史前时代。正是在史前时代奠定了我们中华文明其后数千年绵绵不绝、从未中断的雄厚基础。我为此也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让人感到欣慰的。然而,“人生易老天难老。”学术无止境。我虽然已经走下了不断前进中的学术列车,但攀登考古学高峰,自有后来人。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