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生命的食粮与人类的“盐”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7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五)

发布时间:2017-05-0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考古所科研处

 
  讲座题目:生命的食粮与人类的“盐”语
  主讲人:李水城 教授 北京大学
  讲座时间:2017年5月12日(星期五)14:00—17:00
  讲座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厅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

  内容提要:  
  “天生曰卤,人生曰盐”。盐是“生命的食粮”,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个印记或许早在亿万年前的生命起源之初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盐兼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几乎浸润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盐的生产和贸易不仅带动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盐在加速社会的复杂化和文明成长的进程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如今,在欧洲的版图上,我们能找到诸多因盐而生的地名:著名音乐家莫扎特的老家-萨尔斯堡,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丹麦首都奥斯陆等,它们都是靠制盐和盐业贸易发展起来的。在前资本主义阶段,盐业甚至对西欧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催化,西班牙的衰败与荷兰的崛起就与掌控盐业贸易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何尝不是如此。山西南部的河东盐池在华夏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渤海南岸-莱州湾沿海盐业的开发是鲁北史前文化发展和商周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演化的关键因素;东周时期,齐国的强盛与称霸与其掌控这个地区的渔盐之利不无关系。同理,地处长江三峡的巴国因盐而兴、亦因盐而废。中国西南的盐都--自贡的出现与发展则与两口盐井的开发有着直接关系。类似的例证还有很多。总之,围绕盐业这个特殊资源的开发与控制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盐是民生必需,也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即便在今天,盐业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仍然是由政府严控的特殊产业。也正因为如此,盐业考古也是一个颇富潜力、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报告者简介:  
  李水城,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1982)、硕士(1988)、博士(1996)。海外访学经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0、2015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06年),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

  研究范围:  
  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西北史前-青铜时代考古、盐业考古、农业的起源于动物驯化、冶金史、环境考古等(曾在山东、四川、甘肃、青海、宁夏、山西、江西、重庆、辽宁、天津、湖南、内蒙古、陕西、海南岛、法国等地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中外合作项目8项。

  现任“史前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代表作:
  《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文物出版社,2009);《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酒泉干骨崖》(文物出版社,2016)。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

  主编《中国盐业考古》(1-3卷,2006、2010、2013)。

  荣誉头衔: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客座研究员;
  国家图书馆特聘教授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British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英国跨学科研究》期刊编委(2014—)。
 
  欢迎所内外考古同仁及学生参加。请参加讲座的所外人员提前联系报名,或通过中国考古网公众微信、微博平台留言进行预约。下一期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六)将邀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研究员和大家分享、交流,敬请关注。

  联系人:张旭、曹蕊  

  联系电话:65234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
二〇一七年五月三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通告栏

生命的食粮与人类的“盐”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7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五)

发布时间:2017-05-04


 
  讲座题目:生命的食粮与人类的“盐”语
  主讲人:李水城 教授 北京大学
  讲座时间:2017年5月12日(星期五)14:00—17:00
  讲座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厅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

  内容提要:  
  “天生曰卤,人生曰盐”。盐是“生命的食粮”,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个印记或许早在亿万年前的生命起源之初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盐兼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几乎浸润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盐的生产和贸易不仅带动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盐在加速社会的复杂化和文明成长的进程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如今,在欧洲的版图上,我们能找到诸多因盐而生的地名:著名音乐家莫扎特的老家-萨尔斯堡,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丹麦首都奥斯陆等,它们都是靠制盐和盐业贸易发展起来的。在前资本主义阶段,盐业甚至对西欧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催化,西班牙的衰败与荷兰的崛起就与掌控盐业贸易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何尝不是如此。山西南部的河东盐池在华夏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渤海南岸-莱州湾沿海盐业的开发是鲁北史前文化发展和商周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演化的关键因素;东周时期,齐国的强盛与称霸与其掌控这个地区的渔盐之利不无关系。同理,地处长江三峡的巴国因盐而兴、亦因盐而废。中国西南的盐都--自贡的出现与发展则与两口盐井的开发有着直接关系。类似的例证还有很多。总之,围绕盐业这个特殊资源的开发与控制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盐是民生必需,也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即便在今天,盐业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仍然是由政府严控的特殊产业。也正因为如此,盐业考古也是一个颇富潜力、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报告者简介:  
  李水城,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1982)、硕士(1988)、博士(1996)。海外访学经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0、2015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06年),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

  研究范围:  
  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西北史前-青铜时代考古、盐业考古、农业的起源于动物驯化、冶金史、环境考古等(曾在山东、四川、甘肃、青海、宁夏、山西、江西、重庆、辽宁、天津、湖南、内蒙古、陕西、海南岛、法国等地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中外合作项目8项。

  现任“史前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代表作:
  《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文物出版社,2009);《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酒泉干骨崖》(文物出版社,2016)。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

  主编《中国盐业考古》(1-3卷,2006、2010、2013)。

  荣誉头衔: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客座研究员;
  国家图书馆特聘教授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British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英国跨学科研究》期刊编委(2014—)。
 
  欢迎所内外考古同仁及学生参加。请参加讲座的所外人员提前联系报名,或通过中国考古网公众微信、微博平台留言进行预约。下一期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六)将邀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研究员和大家分享、交流,敬请关注。

  联系人:张旭、曹蕊  

  联系电话:65234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
二〇一七年五月三日

作者:考古所科研处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