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预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8讲)

发布时间:2019-05-3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科研处

讲座题目:史前晚期(6000-3000BC)的伊朗高原北部:离散型区域网络的兴起与衰落

主讲人:哈桑·法兹里·纳什里(Hassan Fazeli Nashli)

伊朗德黑兰大学考古学系教授

主持人: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翻 译:温成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博士

讲座时间:2019 年6 月3 日(星期一) 14:30—16:00

讲座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厅

主  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

主讲人简介:

  哈桑·法兹里·纳什为伊朗德黑兰大学考古学系教授,2019年春季担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访问教授,并开设文研课程“伊朗考古:从旧石器时代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纳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伊朗新石器时代到铜石并用时代晚期考古(10000-3000BC),特别是手工业专业化和社会复杂化进程。近20年来在伊朗中部高原、法尔斯和北部地区的19 处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对于深刻理解上述地区的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十分重视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和多学科分析手段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并与英国、美国、意大利、加拿大和德国等地考古学家开展了大量的多学科合作项目。

内容提要:

  近几十年来,随着对伊朗中部高原北侧平原地区的一系列考古遗址的聚落考古调查和发掘、类型学以及碳素测年等工作的推进,该区域史前晚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发展序列的绝对年代框架得以建立。在此基础上,区域内聚落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和非连续性与史前晚期涌现出的多重考古学信息(生业经济策略、物质文化和考古学可见的关键性技术如冶金、制陶、串饰和石器生产等)以及区域和跨区域的长距离贸易网络相交织。然而,贵重域外品的贸易和先进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交流(可能以强调社会区隔为目的)并未造成集中型社会组织的出现。伊朗中部高原地区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村落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于公元前三千年之后便迅速衰落。相比之下,拥有相似自然地理环境的土库曼斯坦南部科佩达格山脉地区则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社会进程:以众多政治体的兴起为代表的 “城市革命”在3000BC 前后达到顶峰。这些政治体作为区域权力中心一直存续至青铜时代(1700BC)。该讲座将对伊朗中部高原地区社会复杂化的兴起和衰落进行梳理,并对背后的社会机制予以探讨。

  欢迎所内外考古同仁及师生参加,请参加讲座的所外同志提前来电报名,进行预约。

  联系人:李宏飞、王海燕

  邮 箱:kg-cx@cass.org.cn

  联系电话:010—6513553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

2019年5月28日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通告栏

【讲座预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8讲)

发布时间:2019-05-31

讲座题目:史前晚期(6000-3000BC)的伊朗高原北部:离散型区域网络的兴起与衰落

主讲人:哈桑·法兹里·纳什里(Hassan Fazeli Nashli)

伊朗德黑兰大学考古学系教授

主持人: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翻 译:温成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博士

讲座时间:2019 年6 月3 日(星期一) 14:30—16:00

讲座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厅

主  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

主讲人简介:

  哈桑·法兹里·纳什为伊朗德黑兰大学考古学系教授,2019年春季担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访问教授,并开设文研课程“伊朗考古:从旧石器时代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纳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伊朗新石器时代到铜石并用时代晚期考古(10000-3000BC),特别是手工业专业化和社会复杂化进程。近20年来在伊朗中部高原、法尔斯和北部地区的19 处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对于深刻理解上述地区的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十分重视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和多学科分析手段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并与英国、美国、意大利、加拿大和德国等地考古学家开展了大量的多学科合作项目。

内容提要:

  近几十年来,随着对伊朗中部高原北侧平原地区的一系列考古遗址的聚落考古调查和发掘、类型学以及碳素测年等工作的推进,该区域史前晚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发展序列的绝对年代框架得以建立。在此基础上,区域内聚落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和非连续性与史前晚期涌现出的多重考古学信息(生业经济策略、物质文化和考古学可见的关键性技术如冶金、制陶、串饰和石器生产等)以及区域和跨区域的长距离贸易网络相交织。然而,贵重域外品的贸易和先进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交流(可能以强调社会区隔为目的)并未造成集中型社会组织的出现。伊朗中部高原地区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村落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于公元前三千年之后便迅速衰落。相比之下,拥有相似自然地理环境的土库曼斯坦南部科佩达格山脉地区则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社会进程:以众多政治体的兴起为代表的 “城市革命”在3000BC 前后达到顶峰。这些政治体作为区域权力中心一直存续至青铜时代(1700BC)。该讲座将对伊朗中部高原地区社会复杂化的兴起和衰落进行梳理,并对背后的社会机制予以探讨。

  欢迎所内外考古同仁及师生参加,请参加讲座的所外同志提前来电报名,进行预约。

  联系人:李宏飞、王海燕

  邮 箱:kg-cx@cass.org.cn

  联系电话:010—6513553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

2019年5月28日

责编:韩翰

作者:科研处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