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预告】赴外考古系列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0-12-03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展示近年来赴外考古的重要成果,增进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联合主办“赴外考古系列学术讲座”,特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六位主讲嘉宾分享赴外考古发掘收获和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第一讲

  讲座题目:走进神王世界:埃及卡尔纳克北部孟图神庙发掘记

  主讲人:贾笑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主持人:朱岩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4日(周五)晚上19:00-21:00

  腾讯会议:218 211 098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

  主讲人简介:

  贾笑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外国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埃联合孟图神庙发掘与研究项目中方执行领队。

  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考古专业,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期间于2004至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书,师从王巍先生从事东亚考古方向研究,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国史前考古学、中国文明起源和世界文明比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内容提要:

  中埃联合孟图神庙区考古队是中国第一支走进埃及的中国考古队,于2016年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2018年10月23日-29日赴埃进行学术访问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和埃及文物部长哈立德·阿纳尼,在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的见证下,在开罗总理府签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文物部合作和互助协议》。10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中心主任、中埃联合考古项目中方总负责人王巍与埃及文物部古埃及文物司司长、中埃联合考古项目埃方总负责人艾曼·阿什马维在吉萨签署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协议。同年11月29日,中埃联合考古队在孟图神庙遗址区举行了开工仪式。

  孟图神的形象通常以鹰头人身的形象出现,头顶太阳圆盘和两根羽毛,后期也有牛头人身或布里斯神牛的形象。它是古埃及最为重要的神祇之一,孟图神崇拜起源于底比斯(现卢克索)地区,底比斯也是它的崇拜中心。关于孟图神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埃及古王国第六王朝时期(约公元前 24至公元前 22 世纪),到了十二王朝时期,随着阿蒙神的兴起强大,孟图神的地位不断下降,最终成为了底比斯的地区主神,也被称为“底比斯之主”。到了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孟图神则以战神、守护神的形象出现在文献中。

  孟图神庙区始建于新王国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约公元前1391至前1355年,位于卡尔纳克主神太阳神阿蒙神庙北侧。后由第三十王朝的法老在原有基础上修复扩建,该神庙拥有独立的泥砖围墙、塔门、方尖碑等建筑,在神庙主体建筑西侧还有一个小型圣湖。

  在2018-2019、2019-2020两个发掘季节中,考古队首先完成了对孟图神庙区的清理,使得湮埋在杂草中长达70余年的遗址重见天日,在接下来的发掘工作中,考古队在遗址中选取了两个工作区域,总共发掘了2000平方米:区域1位于南围墙处的奥西里斯神殿区;区域2位于孟图神庙西南角与玛阿特神庙相连的部分。另外,考古队也对遗址区内现存和发掘出土的建筑构件上的铭文展开了系统记录和研究,并对相关遗迹、遗物做了初步的应急保护工作。

  第二讲

  讲座题目: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遗址的发掘与收获

  主讲人:刘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主持人:朱岩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5日(周六)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541 991 324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

  主讲人简介:

  刘涛,1976年5月生,1999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先后参加了陕西扶风周原遗址、河南洛阳汉魏城遗址、江苏扬州唐宋城遗址、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等的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现主要负责汉魏洛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近年来,随队赴乌兹别克斯坦,参加中乌联合明铁佩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国家古籍整理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各一项,出版发掘报告1部,专著2部,发表发掘简报、论文30余篇。

  内容提要:

  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南缘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明铁佩遗址,是盆地内一座重要的城址,至今地面上仍可见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墙、马面、角楼和城内的夯土台基等遗迹。前苏联学者一般认为该城可能与中国文献记载的大宛国都“贰师城”有关。

  自2012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了迄今为止该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获取的丰富的考古资料表明,作为公元前后费尔干纳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古城,明铁佩古城不仅有完整的内外两重城圈的结构、有功能完善的城墙、城门、马面等城防设施,城内外也有规模宏大的大型建筑和道路系统,也有建筑格局清晰,功能完备的手工业作坊,城外发现的墓葬区则进一步扩大了古城的文化内涵,其极有可能与中文文献记载的大宛国都有关。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将使得国际中亚考古学界重新认识明铁佩遗址,重新定位明铁佩古城在费尔干纳盆地和古代中亚历史上的地位。

  第三讲

  讲座题目:西北大学中亚考古工作的新进展

  主讲人:王建新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教授

  主持人: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6日(周日)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108 158 229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

  主讲人简介:

  王建新,1953年6月生,北京市人,1982年7月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起曾先后担任西北大学考古教研室主任、考古学系主任、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作为学科带头人长期主持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建设工作。在此期间,倡导确立了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的十六个字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以考古学为价值认知体系、以文化遗产保存科学为价值保存体系、以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为价值传承体系的“三位一体”学科架构。

  现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首席考古学家、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中国考古、东北亚考古、中亚考古、游牧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十余项。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沿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足迹,从河西走廊、新疆东天山,走到了中亚西天山,初步廓清了古代康居和月氏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与分布范围,形成了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取得了中国学者在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内容提要:

  一、西北大学中亚考古的历程和主要工作方法

  二、撒马尔罕撒扎干遗址的考古发现

  三、拜松拉巴特墓地的考古收获

  四、乌尊谢尔哈拉卡特墓地的考古发现

  五、乌尊契纳尔古城和墓地的考古发现

  六、泰尔梅兹周边地区古代佛教遗存的考古调查

  七、费尔干纳盆地四国联合考古的进展

  西北大学考古学术团队以古代月氏文化探索为切入点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站在东方的视角研究古代中亚,挑战国际学术界的一些主流观点。

  2009年以来,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学术机构合作,在中亚西天山地区开展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工作。在工作中采用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考古工作方式,弘扬中国特色的大遗址考古的理念和方法,坚持多学科、多单位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确认了中亚地区古代康居和月氏文化的特征及分布范围,厘清了古代月氏与贵霜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对贵霜文化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开创了费尔干纳盆地多国联合考古的新形式、新局面。

  第四讲

  讲座题目:中美地区古代文明概述和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主讲人: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主持人: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11日(周五)晚上19:00-21:00

  腾讯会议:957 143 088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

  主讲人简介:

  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外国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课题“玛雅城邦科潘遗址发掘和中美地区文明综合研究”首席专家,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和卢斯基金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中国文明起源、中美地区古代文明。

  内容提要:

  “中美地区(Mesoamerica)”是一个文化区域,包括墨西哥中部和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伯利兹和洪都拉斯西部,是古代美洲大陆最发达的文明核心地区。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美地区先民开始了玉米的培育和种植,奠定了文明发展的经济基础。公元前1200年,以墨西哥湾地区为中心,形成中美地区的母文明“奥尔梅克Olmec”文明,出现土筑金字塔、祭祀场所和巨型石雕,影响深远。公元前500年,该文明突然衰落,但在公元前300年前后,三个文明中心随之而起,分别为墨西哥盆地的特奥提瓦坎(Teotihuacan)文明、瓦哈卡谷地的扎波特克(Zapotec)文明和玛雅(Maya)文明。特奥提瓦坎为整个古代美洲最大的城市,面积20平方公里,有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和羽蛇金字塔等仪式建筑,刻意将自己打造成至高无上的宗教圣地,在公元500年前后突然衰落。玛雅文明的繁荣时间为公元300年至800年,城邦林立,有发达的历法和完备的文字,萨满式宗教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国王即最高级的萨满,通过复杂的祭祀仪式,在致幻状态下沟通天地,保证宇宙的正常运转和万物的茂盛生长。玛雅文明在公元900年也突然衰落,城邦大多被废弃,湮没在丛林中。在特奥提瓦坎所在的墨西哥盆地,阿兹特克帝国于公元14世纪兴起,在墨西哥现在的首都墨西哥城建立水上都城提诺奇蒂特兰,继承了中美地区的文明传统,直至1521年被西班牙人征服。2015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玛雅著名城邦洪都拉斯科潘遗址进行发掘,开启了中国学者在中美地区的第一个考古项目,一直持续至今。发掘地点为一处与科潘王室有密切关系的贵族院落,发现了贵族墓葬、精美随葬品、内容丰富的石雕等,为了解科潘王国发展史和宗教内涵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推荐书目及文献:

  1.Susan Taube Evens 2015: Ancient Mexico and Central America, Thames & Hudson

  2.George L. Cowgill 2015: Ancient Teotihuac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Michael. D. Coe and Stephen D. Houston 2015: The Maya, Thames & Hudson

  4.W. Fash: Scribes, Warriors and Kings – the City of Copan and the Ancient Maya, Thames & Hudson, 2001.

  5.玛雅彩绘和雕刻陶器数据库 http://mayavase.com

  6.中美地区古代文明综合数据库http://www.famsi.org/mayawriting/codices/dresden.html

  第五讲

  讲座题目:罗马尼亚多布若瓦茨遗址2019年度发掘与收获

  主讲人:温成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主持人: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12日(周六)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733 747 813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

  主讲人简介:

  温成浩,男, 201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考古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西北地区史前考古、欧亚大陆青铜时代考古。

  内容提要:

  2019年7-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赴罗马尼亚多布若瓦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本年度发掘完整揭露了一座库库滕文化早期晚段(Cucuteni A3)的红烧土房屋,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红烧土房屋构件残块、石器、彩陶片及动物骨骼等遗物。该发掘系中国考古工作者首次踏足古老欧洲的核心地区所开展的田野考古项目。此处聚落遗址的揭示为我们研究黑海周边地区在铜石并用时代的面貌和内涵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同时也为我国史前文化的跨区域对比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

  第六讲

  讲座题目:漠北寻踪: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发掘与研究

  主讲人:周立刚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员

  主持人: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13日(周日)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553 798 822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

  主讲人简介:

  周立刚,博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考古和古人类食谱研究,先后负责曹操高陵陵园遗址、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匈奴墓地等田野考古项目。在SCI、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十余篇,撰写或主编的著作有《洛基山下问考古》《举箸观史:东周到汉代中原先民食谱研究》《龙出漠北显华章——高勒毛都2号墓地中蒙联合考古记》。

  内容提要:

  2017年至2019年,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调查,并清理了M189和M10两座不同规模的匈奴墓葬。本次调查新发现138座不同类型的墓葬,进一步丰富了对匈奴墓葬形制的认识。所发掘的两座墓葬都属于北匈奴贵族遗存,其中M189等级较高,主墓、陪葬墓及祭祀遗迹等要素比较完整;M10属于等级较低的贵族墓,是目前为止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且保存完好的甲字形积石墓,出土的首例成套动物纹银马饰、无金属饰件和伞盖的马车对于研究匈奴贵族内部等级制度有着重要价值。这两座墓葬的随葬品都呈现出多种文化因素混合的特征,说明欧亚大陆文化交流对匈奴贵族的生活及丧葬习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多个测年结果反映出相对准确的下葬时间以及盗扰活动发生时间,对于北匈奴及相关历史事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欢迎所内外考古同仁及师生参加。

  联系人:宁点点、王海燕

  邮箱:kg-cx@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

  2020年12月3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通告栏

【讲座预告】赴外考古系列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0-12-0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展示近年来赴外考古的重要成果,增进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联合主办“赴外考古系列学术讲座”,特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六位主讲嘉宾分享赴外考古发掘收获和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第一讲

  讲座题目:走进神王世界:埃及卡尔纳克北部孟图神庙发掘记

  主讲人:贾笑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主持人:朱岩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4日(周五)晚上19:00-21:00

  腾讯会议:218 211 098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

  主讲人简介:

  贾笑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外国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埃联合孟图神庙发掘与研究项目中方执行领队。

  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考古专业,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期间于2004至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书,师从王巍先生从事东亚考古方向研究,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国史前考古学、中国文明起源和世界文明比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内容提要:

  中埃联合孟图神庙区考古队是中国第一支走进埃及的中国考古队,于2016年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2018年10月23日-29日赴埃进行学术访问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和埃及文物部长哈立德·阿纳尼,在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的见证下,在开罗总理府签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文物部合作和互助协议》。10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中心主任、中埃联合考古项目中方总负责人王巍与埃及文物部古埃及文物司司长、中埃联合考古项目埃方总负责人艾曼·阿什马维在吉萨签署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协议。同年11月29日,中埃联合考古队在孟图神庙遗址区举行了开工仪式。

  孟图神的形象通常以鹰头人身的形象出现,头顶太阳圆盘和两根羽毛,后期也有牛头人身或布里斯神牛的形象。它是古埃及最为重要的神祇之一,孟图神崇拜起源于底比斯(现卢克索)地区,底比斯也是它的崇拜中心。关于孟图神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埃及古王国第六王朝时期(约公元前 24至公元前 22 世纪),到了十二王朝时期,随着阿蒙神的兴起强大,孟图神的地位不断下降,最终成为了底比斯的地区主神,也被称为“底比斯之主”。到了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孟图神则以战神、守护神的形象出现在文献中。

  孟图神庙区始建于新王国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约公元前1391至前1355年,位于卡尔纳克主神太阳神阿蒙神庙北侧。后由第三十王朝的法老在原有基础上修复扩建,该神庙拥有独立的泥砖围墙、塔门、方尖碑等建筑,在神庙主体建筑西侧还有一个小型圣湖。

  在2018-2019、2019-2020两个发掘季节中,考古队首先完成了对孟图神庙区的清理,使得湮埋在杂草中长达70余年的遗址重见天日,在接下来的发掘工作中,考古队在遗址中选取了两个工作区域,总共发掘了2000平方米:区域1位于南围墙处的奥西里斯神殿区;区域2位于孟图神庙西南角与玛阿特神庙相连的部分。另外,考古队也对遗址区内现存和发掘出土的建筑构件上的铭文展开了系统记录和研究,并对相关遗迹、遗物做了初步的应急保护工作。

  第二讲

  讲座题目: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遗址的发掘与收获

  主讲人:刘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主持人:朱岩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5日(周六)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541 991 324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

  主讲人简介:

  刘涛,1976年5月生,1999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先后参加了陕西扶风周原遗址、河南洛阳汉魏城遗址、江苏扬州唐宋城遗址、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等的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现主要负责汉魏洛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近年来,随队赴乌兹别克斯坦,参加中乌联合明铁佩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国家古籍整理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各一项,出版发掘报告1部,专著2部,发表发掘简报、论文30余篇。

  内容提要:

  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南缘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明铁佩遗址,是盆地内一座重要的城址,至今地面上仍可见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墙、马面、角楼和城内的夯土台基等遗迹。前苏联学者一般认为该城可能与中国文献记载的大宛国都“贰师城”有关。

  自2012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了迄今为止该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获取的丰富的考古资料表明,作为公元前后费尔干纳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古城,明铁佩古城不仅有完整的内外两重城圈的结构、有功能完善的城墙、城门、马面等城防设施,城内外也有规模宏大的大型建筑和道路系统,也有建筑格局清晰,功能完备的手工业作坊,城外发现的墓葬区则进一步扩大了古城的文化内涵,其极有可能与中文文献记载的大宛国都有关。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将使得国际中亚考古学界重新认识明铁佩遗址,重新定位明铁佩古城在费尔干纳盆地和古代中亚历史上的地位。

  第三讲

  讲座题目:西北大学中亚考古工作的新进展

  主讲人:王建新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教授

  主持人: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6日(周日)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108 158 229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

  主讲人简介:

  王建新,1953年6月生,北京市人,1982年7月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起曾先后担任西北大学考古教研室主任、考古学系主任、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作为学科带头人长期主持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建设工作。在此期间,倡导确立了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的十六个字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以考古学为价值认知体系、以文化遗产保存科学为价值保存体系、以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为价值传承体系的“三位一体”学科架构。

  现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首席考古学家、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中国考古、东北亚考古、中亚考古、游牧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十余项。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沿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足迹,从河西走廊、新疆东天山,走到了中亚西天山,初步廓清了古代康居和月氏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与分布范围,形成了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取得了中国学者在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内容提要:

  一、西北大学中亚考古的历程和主要工作方法

  二、撒马尔罕撒扎干遗址的考古发现

  三、拜松拉巴特墓地的考古收获

  四、乌尊谢尔哈拉卡特墓地的考古发现

  五、乌尊契纳尔古城和墓地的考古发现

  六、泰尔梅兹周边地区古代佛教遗存的考古调查

  七、费尔干纳盆地四国联合考古的进展

  西北大学考古学术团队以古代月氏文化探索为切入点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站在东方的视角研究古代中亚,挑战国际学术界的一些主流观点。

  2009年以来,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学术机构合作,在中亚西天山地区开展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工作。在工作中采用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考古工作方式,弘扬中国特色的大遗址考古的理念和方法,坚持多学科、多单位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确认了中亚地区古代康居和月氏文化的特征及分布范围,厘清了古代月氏与贵霜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对贵霜文化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开创了费尔干纳盆地多国联合考古的新形式、新局面。

  第四讲

  讲座题目:中美地区古代文明概述和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主讲人: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主持人: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11日(周五)晚上19:00-21:00

  腾讯会议:957 143 088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

  主讲人简介:

  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外国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课题“玛雅城邦科潘遗址发掘和中美地区文明综合研究”首席专家,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和卢斯基金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中国文明起源、中美地区古代文明。

  内容提要:

  “中美地区(Mesoamerica)”是一个文化区域,包括墨西哥中部和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伯利兹和洪都拉斯西部,是古代美洲大陆最发达的文明核心地区。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美地区先民开始了玉米的培育和种植,奠定了文明发展的经济基础。公元前1200年,以墨西哥湾地区为中心,形成中美地区的母文明“奥尔梅克Olmec”文明,出现土筑金字塔、祭祀场所和巨型石雕,影响深远。公元前500年,该文明突然衰落,但在公元前300年前后,三个文明中心随之而起,分别为墨西哥盆地的特奥提瓦坎(Teotihuacan)文明、瓦哈卡谷地的扎波特克(Zapotec)文明和玛雅(Maya)文明。特奥提瓦坎为整个古代美洲最大的城市,面积20平方公里,有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和羽蛇金字塔等仪式建筑,刻意将自己打造成至高无上的宗教圣地,在公元500年前后突然衰落。玛雅文明的繁荣时间为公元300年至800年,城邦林立,有发达的历法和完备的文字,萨满式宗教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国王即最高级的萨满,通过复杂的祭祀仪式,在致幻状态下沟通天地,保证宇宙的正常运转和万物的茂盛生长。玛雅文明在公元900年也突然衰落,城邦大多被废弃,湮没在丛林中。在特奥提瓦坎所在的墨西哥盆地,阿兹特克帝国于公元14世纪兴起,在墨西哥现在的首都墨西哥城建立水上都城提诺奇蒂特兰,继承了中美地区的文明传统,直至1521年被西班牙人征服。2015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玛雅著名城邦洪都拉斯科潘遗址进行发掘,开启了中国学者在中美地区的第一个考古项目,一直持续至今。发掘地点为一处与科潘王室有密切关系的贵族院落,发现了贵族墓葬、精美随葬品、内容丰富的石雕等,为了解科潘王国发展史和宗教内涵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推荐书目及文献:

  1.Susan Taube Evens 2015: Ancient Mexico and Central America, Thames & Hudson

  2.George L. Cowgill 2015: Ancient Teotihuac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Michael. D. Coe and Stephen D. Houston 2015: The Maya, Thames & Hudson

  4.W. Fash: Scribes, Warriors and Kings – the City of Copan and the Ancient Maya, Thames & Hudson, 2001.

  5.玛雅彩绘和雕刻陶器数据库 http://mayavase.com

  6.中美地区古代文明综合数据库http://www.famsi.org/mayawriting/codices/dresden.html

  第五讲

  讲座题目:罗马尼亚多布若瓦茨遗址2019年度发掘与收获

  主讲人:温成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主持人: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12日(周六)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733 747 813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

  主讲人简介:

  温成浩,男, 201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考古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西北地区史前考古、欧亚大陆青铜时代考古。

  内容提要:

  2019年7-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赴罗马尼亚多布若瓦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本年度发掘完整揭露了一座库库滕文化早期晚段(Cucuteni A3)的红烧土房屋,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红烧土房屋构件残块、石器、彩陶片及动物骨骼等遗物。该发掘系中国考古工作者首次踏足古老欧洲的核心地区所开展的田野考古项目。此处聚落遗址的揭示为我们研究黑海周边地区在铜石并用时代的面貌和内涵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同时也为我国史前文化的跨区域对比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

  第六讲

  讲座题目:漠北寻踪: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发掘与研究

  主讲人:周立刚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员

  主持人: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0年12月13日(周日)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553 798 822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

  主讲人简介:

  周立刚,博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考古和古人类食谱研究,先后负责曹操高陵陵园遗址、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匈奴墓地等田野考古项目。在SCI、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十余篇,撰写或主编的著作有《洛基山下问考古》《举箸观史:东周到汉代中原先民食谱研究》《龙出漠北显华章——高勒毛都2号墓地中蒙联合考古记》。

  内容提要:

  2017年至2019年,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调查,并清理了M189和M10两座不同规模的匈奴墓葬。本次调查新发现138座不同类型的墓葬,进一步丰富了对匈奴墓葬形制的认识。所发掘的两座墓葬都属于北匈奴贵族遗存,其中M189等级较高,主墓、陪葬墓及祭祀遗迹等要素比较完整;M10属于等级较低的贵族墓,是目前为止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且保存完好的甲字形积石墓,出土的首例成套动物纹银马饰、无金属饰件和伞盖的马车对于研究匈奴贵族内部等级制度有着重要价值。这两座墓葬的随葬品都呈现出多种文化因素混合的特征,说明欧亚大陆文化交流对匈奴贵族的生活及丧葬习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多个测年结果反映出相对准确的下葬时间以及盗扰活动发生时间,对于北匈奴及相关历史事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欢迎所内外考古同仁及师生参加。

  联系人:宁点点、王海燕

  邮箱:kg-cx@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研处、外国考古研究室

  2020年12月3日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