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预告】“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一至三讲)

发布时间:2021-09-0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国考古网、河南省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办“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共十五讲,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由新华网全程直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第一讲

  讲座题目:从文化到文明化——仰韶文化百年历程及其文明化成就

  主讲人:魏兴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主持人:施劲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下午19:00-21:00

  腾讯会议:906 927 557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魏兴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毕业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高层次(B类)人才,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制订国家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田野考古钻探记录规范》。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综合研究。主持发掘的平顶山蒲城店遗址获得2003-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二等奖。学术成果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现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承担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考古项目研究工作。

  内容提要:

  仰韶文化是我国发现和命名的第一支史前文化,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地域最广、延续时间最长、内涵极其丰富、主干性的新石器文化,在我国史前文化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鼎盛期仰韶中期已经出现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仰韶文化百年研究史可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20~40年代,仰韶文化开始发现、文化特征被初步认识和仰韶文化被确立。第二阶段,上世纪50~80年代,获得重大研究成果,文化框架基本搭建,主要成就包括类型划分、分期、分区、社会发展阶段及多学科研究等。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今,是社会复杂化研究、开始全方位复原历史和多学科研究更多开展的阶段。

  根据已有材料,豫晋陕交界地区仰韶中期庙底沟期是在当地仰韶初期、早期基础上发展而来,在整个文化中最为发达,也最早发生社会复杂化现象,因此出现的文明化应属于原生文明。郑州西北仰韶中晚期文化也十分繁盛,文明化程度甚高,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仰韶文化研究业已取得丰硕成果,其中文明化应是其最高成就。与文明化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应当是今后仰韶文化研究的重点内容,是该文化一百年研究基础上向新的目标进发的主要方向。

  第二讲

  讲座题目: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主讲人:韩建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主持人:刘海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院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426 497 114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在中国新石器考古和商周考古、中国上古史、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比较等领域。带队参与发掘的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获评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当前主持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的考古发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研究”。出版专著《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等17部,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

  内容提要:

  仰韶文化时当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黄河中游及附近地区,是中国发现最早、范围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考古学文化,自发现伊始就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前身裴李岗文化等当中已经出现较为先进的宇宙观、宗教观、伦理观、历史观,以及较为先进的天文、数学、符号、音乐知识等,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距今6000年以后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期,早先形成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进一步发展,社会开始了普遍复杂化的过程,仰韶文化率先迈入前早期国家状态,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距今5000多年仰韶文化后期已经正式进入文明社会,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核心。仰韶文化后期的社会有着稳定内敛、生死有度、重贵轻富、井然有礼、朴实执中等特质,可称之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

  第三讲

  讲座题目:仰韶文化与中原文明:从农业起源到城市革命

  主讲人:张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副院长、副教授

  主持人: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426 732 154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张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数字考古专委会副主任。讲授《田野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技术专题》、《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英文)》、《GIS考古与空间分析》等课程。学术研究方向涉及田野考古、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景观考古理论与方法、考古大数据分析等。主持河南漯河郝家台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参与的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时庄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连续获评2019、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参与《田野考古工作规程(2009)》的修订,主持制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WW2015-002-T)》行业标准,参与科技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英国科学院牛顿高级奖学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出版有学术专著《中原核心区文明起源研究》(2021)、《GIS与考古学空间分析》(2014)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内容提要:

  仰韶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仰韶文化不仅最早在中原地区命名和发掘,而且仰韶文化本身兴起于中原、发展壮大于中原,是“早期中国文化圈”的核心,也是华夏文明的根基所在。讲座以仰韶文化与中原文明为题,涉及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兴起的环境生态背景、文化发展谱系、生业经济模式、社会组织结构、观念与意识形态等内容,通过对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综合梳理,力图给大家展示一幅有关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发展壮大的完整画卷。

  农业的发生与城市的起源是人类早期历史上的两次重大“革命”,本讲座从支撑仰韶文化的粟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成熟谈起,直至中原地区早期城市国家的出现为止,以农业和城市为重点,关注仰韶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文明化的进程,谈谈以仰韶文化为起点的中原华夏文明的独特之处。田野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新兴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不断支撑着现代考古学的进步,为我们揭示出越来越多有关仰韶文化的历史奥秘。

  欢迎所内外考古同仁及师生参加。

  策 划:刘国祥

  毋慧芳

  联系人:宁点点 17610692525

  郭苏惠 18511970863

  贾一凡 1372187339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1年9月1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通告栏

【讲座预告】“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一至三讲)

发布时间:2021-09-01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国考古网、河南省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办“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共十五讲,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由新华网全程直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第一讲

  讲座题目:从文化到文明化——仰韶文化百年历程及其文明化成就

  主讲人:魏兴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主持人:施劲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下午19:00-21:00

  腾讯会议:906 927 557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魏兴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毕业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高层次(B类)人才,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制订国家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田野考古钻探记录规范》。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综合研究。主持发掘的平顶山蒲城店遗址获得2003-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二等奖。学术成果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现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承担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考古项目研究工作。

  内容提要:

  仰韶文化是我国发现和命名的第一支史前文化,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地域最广、延续时间最长、内涵极其丰富、主干性的新石器文化,在我国史前文化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鼎盛期仰韶中期已经出现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仰韶文化百年研究史可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20~40年代,仰韶文化开始发现、文化特征被初步认识和仰韶文化被确立。第二阶段,上世纪50~80年代,获得重大研究成果,文化框架基本搭建,主要成就包括类型划分、分期、分区、社会发展阶段及多学科研究等。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今,是社会复杂化研究、开始全方位复原历史和多学科研究更多开展的阶段。

  根据已有材料,豫晋陕交界地区仰韶中期庙底沟期是在当地仰韶初期、早期基础上发展而来,在整个文化中最为发达,也最早发生社会复杂化现象,因此出现的文明化应属于原生文明。郑州西北仰韶中晚期文化也十分繁盛,文明化程度甚高,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仰韶文化研究业已取得丰硕成果,其中文明化应是其最高成就。与文明化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应当是今后仰韶文化研究的重点内容,是该文化一百年研究基础上向新的目标进发的主要方向。

  第二讲

  讲座题目: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主讲人:韩建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主持人:刘海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院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426 497 114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在中国新石器考古和商周考古、中国上古史、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比较等领域。带队参与发掘的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获评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当前主持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的考古发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研究”。出版专著《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等17部,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

  内容提要:

  仰韶文化时当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黄河中游及附近地区,是中国发现最早、范围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考古学文化,自发现伊始就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前身裴李岗文化等当中已经出现较为先进的宇宙观、宗教观、伦理观、历史观,以及较为先进的天文、数学、符号、音乐知识等,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距今6000年以后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期,早先形成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进一步发展,社会开始了普遍复杂化的过程,仰韶文化率先迈入前早期国家状态,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距今5000多年仰韶文化后期已经正式进入文明社会,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核心。仰韶文化后期的社会有着稳定内敛、生死有度、重贵轻富、井然有礼、朴实执中等特质,可称之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

  第三讲

  讲座题目:仰韶文化与中原文明:从农业起源到城市革命

  主讲人:张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副院长、副教授

  主持人: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426 732 154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张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数字考古专委会副主任。讲授《田野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技术专题》、《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英文)》、《GIS考古与空间分析》等课程。学术研究方向涉及田野考古、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景观考古理论与方法、考古大数据分析等。主持河南漯河郝家台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参与的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时庄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连续获评2019、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参与《田野考古工作规程(2009)》的修订,主持制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WW2015-002-T)》行业标准,参与科技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英国科学院牛顿高级奖学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出版有学术专著《中原核心区文明起源研究》(2021)、《GIS与考古学空间分析》(2014)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内容提要:

  仰韶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仰韶文化不仅最早在中原地区命名和发掘,而且仰韶文化本身兴起于中原、发展壮大于中原,是“早期中国文化圈”的核心,也是华夏文明的根基所在。讲座以仰韶文化与中原文明为题,涉及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兴起的环境生态背景、文化发展谱系、生业经济模式、社会组织结构、观念与意识形态等内容,通过对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综合梳理,力图给大家展示一幅有关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发展壮大的完整画卷。

  农业的发生与城市的起源是人类早期历史上的两次重大“革命”,本讲座从支撑仰韶文化的粟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成熟谈起,直至中原地区早期城市国家的出现为止,以农业和城市为重点,关注仰韶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文明化的进程,谈谈以仰韶文化为起点的中原华夏文明的独特之处。田野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新兴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不断支撑着现代考古学的进步,为我们揭示出越来越多有关仰韶文化的历史奥秘。

  欢迎所内外考古同仁及师生参加。

  策 划:刘国祥

  毋慧芳

  联系人:宁点点 17610692525

  郭苏惠 18511970863

  贾一凡 1372187339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1年9月1日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