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预告】“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四至六讲)

发布时间:2021-09-0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国考古网、河南省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办“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共十五讲,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由新华网全程直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第四讲

  讲座题目: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考古收获及相关认识

  主讲人:李世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馆员

  主持人: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下午19:00-21:00

  腾讯会议:442 424 489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李世伟,男,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2016年进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现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馆员。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先后参与或主持安阳曹操高陵陵园、鹤壁鹿台、灵宝底董、驻马店双高楼、高明楼、渑池仰韶村等遗址的考古发掘以及相关考古勘探工作。

  内容提要: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发现并命名了中国第一支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在仰韶文化研究史上以及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百年来,仰韶村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均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考古收获。其中,近年开展的系统性考古勘探和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加深了对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社会面貌、聚落布局、功能分区及聚落形态发展演变等方面的了解,为研究该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类别、形制、技术等提供了新材料,对探究豫西地区史前社会的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发掘中收集的各类样品和标本,为多学科多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材料。

  第五讲

  讲座题目:郑州地区仰韶文化发现与研究

  主讲人:顾万发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党支部书记、院长、研究馆员

  主持人: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397 361 952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顾万发,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考古学专业。现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研究馆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河南省一级期刊《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下旬刊《华夏文明》主编,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

  自参加工作以来,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项目,并参与负责中埃、中罗合作的“中华文明走出去”工作。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3项、国家田野考古质量奖一等奖1项等省部级专业奖项及荣誉称号9项。

  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考古以及中国早期艺术史研究、公众考古学传播研究。出版专著有《田野考古与艺术史研究论文集》《文明之光——古都郑州探索与研究》《灵氛与圣光——大气光象考古学的理论与案例研究》等专著,主编国家级出版学术著作13部,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及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

  内容提要:

  郑州地区位居天地之中,是最早开展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仰韶文化遗存分布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经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其中青台遗址、秦王寨遗址等更是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相起始。不少著名考古学家都在郑州仰韶文化考古工作中取得重要成绩。近10年来,以“寻找中国丝绸之源”课题、“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工程为依托,考古工作者在郑州双槐树、汪沟、尚岗杨、青台、点军台等一大批仰韶文化遗址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新发现,对于进一步认识5300年左右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天地之中的郑洛地区的文化面貌及其仰韶文化中晚期在整个黄河流域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案例。

  第六讲

  讲座题目:花开中国——庙底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主讲人:樊温泉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主持人:赵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612 275 630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樊温泉,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新郑站站长、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教授,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在田野考古第一线,先后在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曾主持或参加过邓州穰东、新密黄寨、浚县鹿台、新安县西沃、麻峪、马河、太涧、渑池关家、唐河回龙寺、郾城赫家台、鹿邑栾台、南阳龚营、三门峡庙底沟、方城平高台等遗址及桐柏月河春秋墓地、三门峡虢国墓地、新郑郑韩故城、淅川毛坪楚墓等考古发掘项目。

  其研究领域主要为新石器时代和商周考古学,先后撰写了60余篇考古报告、简报、论文,出版了《郑韩故城兴弘花园和热电厂墓地》、《新郑西亚斯东周墓地》、《华夏之花—庙底沟彩陶选粹》、《中国中原地区的古代人群》、《新郑天利两周墓地》、《新郑郜楼两周墓地》等9部报告及专著,其中《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一)》、《郑韩故城双楼墓地》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郑韩故城出土东周陶文整理研究》。2018年4月,主持发掘的“新郑郑韩故城遗址”项目,荣获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10月,“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考古发掘又荣获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三等奖。

  内容提要: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南部的湖滨区韩庄村,是1953年秋季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调查队首先发现的,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考古队在此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4480平方米,发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庙底沟二期文化,并出版了《庙底沟与三里桥》一书。

  2002年,根据三门峡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庙底沟遗址进行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8000平方米,发现了以庙底沟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众多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

  通过对庙底沟遗址的整理,不难发现,以该遗址为代表的庙底沟文化是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中分布最广、影响力最强的文化。这一时期已经拥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复杂化的社会结构,出现了大型的中心聚落和繁荣的手工业。

  庙底沟文化的彩陶,鲜艳多彩,构图丰富,变化多端,寓意深刻,以彩陶为标识的文化因素向周边扩张推进,影响了东到海岱、西达甘青、南至长江、北抵燕山的广大区域,这正是后来中国历史演进的核心区域。所以,庙底沟文化的彩陶,不仅是庙底沟文化的标识,它所蕴藏的文化意义更标志着华夏主体族群的确立和早期中国文化共同体的开始形成。

  欢迎所内外考古同仁及师生参加。

  策 划:刘国祥 毋慧芳

  联系人:宁点点 17610692525

          郭苏惠 18511970863

          贾一凡 1372187339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1年9月7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通告栏

【讲座预告】“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四至六讲)

发布时间:2021-09-07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国考古网、河南省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办“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共十五讲,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由新华网全程直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第四讲

  讲座题目: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考古收获及相关认识

  主讲人:李世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馆员

  主持人: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下午19:00-21:00

  腾讯会议:442 424 489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李世伟,男,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2016年进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现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馆员。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先后参与或主持安阳曹操高陵陵园、鹤壁鹿台、灵宝底董、驻马店双高楼、高明楼、渑池仰韶村等遗址的考古发掘以及相关考古勘探工作。

  内容提要: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发现并命名了中国第一支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在仰韶文化研究史上以及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百年来,仰韶村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均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考古收获。其中,近年开展的系统性考古勘探和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加深了对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社会面貌、聚落布局、功能分区及聚落形态发展演变等方面的了解,为研究该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类别、形制、技术等提供了新材料,对探究豫西地区史前社会的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发掘中收集的各类样品和标本,为多学科多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材料。

  第五讲

  讲座题目:郑州地区仰韶文化发现与研究

  主讲人:顾万发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党支部书记、院长、研究馆员

  主持人: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397 361 952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顾万发,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考古学专业。现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研究馆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河南省一级期刊《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下旬刊《华夏文明》主编,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

  自参加工作以来,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项目,并参与负责中埃、中罗合作的“中华文明走出去”工作。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3项、国家田野考古质量奖一等奖1项等省部级专业奖项及荣誉称号9项。

  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考古以及中国早期艺术史研究、公众考古学传播研究。出版专著有《田野考古与艺术史研究论文集》《文明之光——古都郑州探索与研究》《灵氛与圣光——大气光象考古学的理论与案例研究》等专著,主编国家级出版学术著作13部,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及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

  内容提要:

  郑州地区位居天地之中,是最早开展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仰韶文化遗存分布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经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其中青台遗址、秦王寨遗址等更是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相起始。不少著名考古学家都在郑州仰韶文化考古工作中取得重要成绩。近10年来,以“寻找中国丝绸之源”课题、“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工程为依托,考古工作者在郑州双槐树、汪沟、尚岗杨、青台、点军台等一大批仰韶文化遗址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新发现,对于进一步认识5300年左右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天地之中的郑洛地区的文化面貌及其仰韶文化中晚期在整个黄河流域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案例。

  第六讲

  讲座题目:花开中国——庙底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主讲人:樊温泉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主持人:赵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612 275 630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樊温泉,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新郑站站长、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教授,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在田野考古第一线,先后在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曾主持或参加过邓州穰东、新密黄寨、浚县鹿台、新安县西沃、麻峪、马河、太涧、渑池关家、唐河回龙寺、郾城赫家台、鹿邑栾台、南阳龚营、三门峡庙底沟、方城平高台等遗址及桐柏月河春秋墓地、三门峡虢国墓地、新郑郑韩故城、淅川毛坪楚墓等考古发掘项目。

  其研究领域主要为新石器时代和商周考古学,先后撰写了60余篇考古报告、简报、论文,出版了《郑韩故城兴弘花园和热电厂墓地》、《新郑西亚斯东周墓地》、《华夏之花—庙底沟彩陶选粹》、《中国中原地区的古代人群》、《新郑天利两周墓地》、《新郑郜楼两周墓地》等9部报告及专著,其中《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一)》、《郑韩故城双楼墓地》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郑韩故城出土东周陶文整理研究》。2018年4月,主持发掘的“新郑郑韩故城遗址”项目,荣获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10月,“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考古发掘又荣获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三等奖。

  内容提要: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南部的湖滨区韩庄村,是1953年秋季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调查队首先发现的,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考古队在此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4480平方米,发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庙底沟二期文化,并出版了《庙底沟与三里桥》一书。

  2002年,根据三门峡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庙底沟遗址进行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8000平方米,发现了以庙底沟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众多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

  通过对庙底沟遗址的整理,不难发现,以该遗址为代表的庙底沟文化是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中分布最广、影响力最强的文化。这一时期已经拥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复杂化的社会结构,出现了大型的中心聚落和繁荣的手工业。

  庙底沟文化的彩陶,鲜艳多彩,构图丰富,变化多端,寓意深刻,以彩陶为标识的文化因素向周边扩张推进,影响了东到海岱、西达甘青、南至长江、北抵燕山的广大区域,这正是后来中国历史演进的核心区域。所以,庙底沟文化的彩陶,不仅是庙底沟文化的标识,它所蕴藏的文化意义更标志着华夏主体族群的确立和早期中国文化共同体的开始形成。

  欢迎所内外考古同仁及师生参加。

  策 划:刘国祥 毋慧芳

  联系人:宁点点 17610692525

          郭苏惠 18511970863

          贾一凡 1372187339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1年9月7日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