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预告】“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十至十二讲)

发布时间:2021-09-2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国考古网、河南省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办“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共十五讲,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由新华网全程直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第十讲

  讲座题目:浅谈仰韶文化晚期遗存——以蓝田新街遗址为例

  主讲人:邸楠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主持人:何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下午19:00-21:00

  腾讯会议:987 150 296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邸楠,1984年生,博士,副研究馆员。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专业,先后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16年入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参与神木石峁、靖边庙梁等多处新石器遗址发掘项目。2018年受单位派遣,赴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研修学习。目前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已发表简报及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考古报告2部。

  内容提要:

  仰韶文化晚期遗存是仰韶文化发展与演变序列中重要的一环,但因为目前晚期遗存内涵丰富的典型遗址发掘较少,与仰韶文化早期、中期遗存相比,基础发掘与研究尚不充分。

  蓝田新街遗址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年来发掘的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以仰韶文化晚期遗存构成了遗址的主体,遗迹遗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也是迄今为止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晚期遗存最为丰富的一次发现,这批资料对于深化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次讲座以蓝田新街遗址的考古发现为契入点,回顾了仰韶晚期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历程,运用借鉴聚落考古、实验考古、环境考古、生业考古等相关方法与成果,以个案研究为基础,通过梳理介绍历年来的仰韶晚期遗存的发掘研究成果,从宏观层面对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聚落形态及社会发展等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十一讲

  讲座题目:山西仰韶时期的考古历程与主要成果

  主讲人:薛新明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魏兴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188 172 176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薛新明,男,山西临县人,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二级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是“山西文博拔尖骨干人才”、山西“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入选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研究工作,参与或主持了翼城枣园、北撖、临汾桃园、侯马东呈王、垣曲下马等遗址和临汾下靳、芮城清凉寺史前墓地等四十余处古代遗存的田野调查、考古发掘,其中枣园遗址是迄今山西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芮城清凉寺史前墓地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发掘项目还荣获了2003~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曾经参加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和“指南针项目—古代盐业的创造与发明”等国家级课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支助项目”一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发掘报告80余篇,主编的大型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清凉寺史前墓地》(全三册)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2018年又获得两年一度的“山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另外,还有多篇学术论文先后获得“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百部(篇)工程”二等奖。

  内容提要: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南北狭长,西以滔滔南下的黄河为堑,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屏,中部是低山、丘陵隔开的小型盆地,素称“表里山河”,西南角的陕晋豫交界地区为古中原核心,北部是农牧业交汇融合的互动舞台。山西仰韶时期的考古工作以1949、1990年为界经过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各有重点目标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是枣园文化,分布在晋南与豫西地区,当时的村落绝大部分规模较小,经历了艰难的创业和以翼城北撖遗存为代表的文化发展,部族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陕晋豫交界地区与来自陕西关中的半坡文化发生了交流与融合。不同的传统激发了先民们的生活热情,以芮城东庄村为代表的部族综合了北撖、半坡两大流派的特色,形成了著名的庙底沟文化,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彩陶艺术浪潮,这个既浪漫又务实的强盛集团将他们的文化理念以极快的速度向周边扩展,不仅通过吕梁及晋中盆地边缘向北传播,在大同一带与其他部族融合,而且影响所及东到大海,西上甘青,北抵大漠,南越长江,创造出史前时期绝无仅有的奇迹。进入仰韶晚期阶段,庞大的庙底沟文化集团分化为不同的地域文化,为后来的社会复杂化与文明的起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十二讲

  讲座题目:小小怀抱大西阴村——西阴遗址的两次发掘与研究

  主讲人:田建文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研究馆员

  主持人:赵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961 313 651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田建文,1965年2月生于山西襄汾,1984年7月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毕业后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至今,期间1986年9月到1989年6月到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读硕士研究生,2004年被评为研究馆员,兼任山西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教授等。30多年来一直从事田野考古工作,主持了1994年10、11月夏县西阴村第二次发掘工作,参加编写大型考古报告四部和20余篇中、小型考古报告,撰写了100余篇专业文章,涉猎黄河流域新石器及夏商、晋文化、秦汉、宋金元等不同时代的研究。

  内容提要:

  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发掘了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提出彩陶来自中亚一带的古文化,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怀疑。中国学者李济先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性质是极复杂的……所以若是要得关于这两点肯定的答案,我们只有把中国境内史前的遗址完全考察一次。不作这种功夫,这问题是解决不了的。”1926年2月5日,他与袁复礼先生在山西南部汾河流域,3月24日发现了面积大、陶片多的西阴村遗址,李济在《西阴村史前的遗存》说:“这个小小的怀抱就是我们挖掘那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动机。”

  1926年10月15日至12月初,他们发掘西阴村遗址,这不但是中国学者所独立主持发掘的第一个遗址,而且还体现着中国考古学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发掘结果是“比较西阴村全体的遗存与安特生所分的六期,那西阴村的遗存最接近于仰韶期”。杨建芳1962年提出仰韶文化“西阴村类型”的概念,1993年张忠培命名为“西阴文化”;接着1994年10、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工作;2006年2月余西云《西阴文化:中国文明的滥觞》出版。

  所以,从早期中国考古学者的田野考古及研究的实践,到西阴村遗存的自身特点,在中国现代考古学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欢迎所内外考古同仁及师生参加。

  策 划:刘国祥 毋慧芳

  联系人:宁点点 17610692525

          郭苏惠 18511970863

          贾一凡 1372187339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1年9月22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通告栏

【讲座预告】“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十至十二讲)

发布时间:2021-09-22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国考古网、河南省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办“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共十五讲,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由新华网全程直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第十讲

  讲座题目:浅谈仰韶文化晚期遗存——以蓝田新街遗址为例

  主讲人:邸楠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主持人:何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下午19:00-21:00

  腾讯会议:987 150 296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邸楠,1984年生,博士,副研究馆员。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专业,先后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16年入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参与神木石峁、靖边庙梁等多处新石器遗址发掘项目。2018年受单位派遣,赴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研修学习。目前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已发表简报及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考古报告2部。

  内容提要:

  仰韶文化晚期遗存是仰韶文化发展与演变序列中重要的一环,但因为目前晚期遗存内涵丰富的典型遗址发掘较少,与仰韶文化早期、中期遗存相比,基础发掘与研究尚不充分。

  蓝田新街遗址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年来发掘的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以仰韶文化晚期遗存构成了遗址的主体,遗迹遗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也是迄今为止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晚期遗存最为丰富的一次发现,这批资料对于深化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次讲座以蓝田新街遗址的考古发现为契入点,回顾了仰韶晚期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历程,运用借鉴聚落考古、实验考古、环境考古、生业考古等相关方法与成果,以个案研究为基础,通过梳理介绍历年来的仰韶晚期遗存的发掘研究成果,从宏观层面对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聚落形态及社会发展等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十一讲

  讲座题目:山西仰韶时期的考古历程与主要成果

  主讲人:薛新明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魏兴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188 172 176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薛新明,男,山西临县人,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二级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是“山西文博拔尖骨干人才”、山西“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入选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研究工作,参与或主持了翼城枣园、北撖、临汾桃园、侯马东呈王、垣曲下马等遗址和临汾下靳、芮城清凉寺史前墓地等四十余处古代遗存的田野调查、考古发掘,其中枣园遗址是迄今山西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芮城清凉寺史前墓地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发掘项目还荣获了2003~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曾经参加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和“指南针项目—古代盐业的创造与发明”等国家级课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支助项目”一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发掘报告80余篇,主编的大型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清凉寺史前墓地》(全三册)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2018年又获得两年一度的“山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另外,还有多篇学术论文先后获得“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百部(篇)工程”二等奖。

  内容提要: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南北狭长,西以滔滔南下的黄河为堑,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屏,中部是低山、丘陵隔开的小型盆地,素称“表里山河”,西南角的陕晋豫交界地区为古中原核心,北部是农牧业交汇融合的互动舞台。山西仰韶时期的考古工作以1949、1990年为界经过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各有重点目标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是枣园文化,分布在晋南与豫西地区,当时的村落绝大部分规模较小,经历了艰难的创业和以翼城北撖遗存为代表的文化发展,部族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陕晋豫交界地区与来自陕西关中的半坡文化发生了交流与融合。不同的传统激发了先民们的生活热情,以芮城东庄村为代表的部族综合了北撖、半坡两大流派的特色,形成了著名的庙底沟文化,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彩陶艺术浪潮,这个既浪漫又务实的强盛集团将他们的文化理念以极快的速度向周边扩展,不仅通过吕梁及晋中盆地边缘向北传播,在大同一带与其他部族融合,而且影响所及东到大海,西上甘青,北抵大漠,南越长江,创造出史前时期绝无仅有的奇迹。进入仰韶晚期阶段,庞大的庙底沟文化集团分化为不同的地域文化,为后来的社会复杂化与文明的起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十二讲

  讲座题目:小小怀抱大西阴村——西阴遗址的两次发掘与研究

  主讲人:田建文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研究馆员

  主持人:赵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961 313 651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田建文,1965年2月生于山西襄汾,1984年7月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毕业后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至今,期间1986年9月到1989年6月到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读硕士研究生,2004年被评为研究馆员,兼任山西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教授等。30多年来一直从事田野考古工作,主持了1994年10、11月夏县西阴村第二次发掘工作,参加编写大型考古报告四部和20余篇中、小型考古报告,撰写了100余篇专业文章,涉猎黄河流域新石器及夏商、晋文化、秦汉、宋金元等不同时代的研究。

  内容提要:

  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发掘了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提出彩陶来自中亚一带的古文化,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怀疑。中国学者李济先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性质是极复杂的……所以若是要得关于这两点肯定的答案,我们只有把中国境内史前的遗址完全考察一次。不作这种功夫,这问题是解决不了的。”1926年2月5日,他与袁复礼先生在山西南部汾河流域,3月24日发现了面积大、陶片多的西阴村遗址,李济在《西阴村史前的遗存》说:“这个小小的怀抱就是我们挖掘那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动机。”

  1926年10月15日至12月初,他们发掘西阴村遗址,这不但是中国学者所独立主持发掘的第一个遗址,而且还体现着中国考古学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发掘结果是“比较西阴村全体的遗存与安特生所分的六期,那西阴村的遗存最接近于仰韶期”。杨建芳1962年提出仰韶文化“西阴村类型”的概念,1993年张忠培命名为“西阴文化”;接着1994年10、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工作;2006年2月余西云《西阴文化:中国文明的滥觞》出版。

  所以,从早期中国考古学者的田野考古及研究的实践,到西阴村遗存的自身特点,在中国现代考古学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欢迎所内外考古同仁及师生参加。

  策 划:刘国祥 毋慧芳

  联系人:宁点点 17610692525

          郭苏惠 18511970863

          贾一凡 1372187339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1年9月22日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