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预告】“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十三至十五讲)

发布时间:2021-09-2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国考古网、河南省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办“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共十五讲,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由新华网全程直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第十三讲

  讲座题目:山西临汾桃园遗址仰韶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主讲人:郑媛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副院长、副研究馆员

  主持人:何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下午19:00-21:00

  腾讯会议:212 376 540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郑媛,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及研究、公众考古实践研究、博物馆管理等工作。曾主持临汾桃园新石器遗址、襄汾小王新石器遗址、洪洞坊堆-永凝堡遗址、稷山玉壁城遗址、晋中郝家沟明清墓葬等考古调查或发掘工作。组织各类考古公益讲座、考古文化周、考古新闻发布会、考古现场开放日、文化遗产日活动等公众考古及考古志愿者活动,主持创办“考古汇”新媒体平台,曾与多家报刊合作举办“考古大讲堂”“发现山西”等考古科普专栏,发表有《试探“磁州窑类型”陶瓷中化妆土与黑彩剔填结合的艺术成就》、《公众渴望走近考古——“走近考古 步入宋金”公益讲座调查问卷分析》、《试论在中国建立“公众考古学”的必要性》、《临汾桃园史前遗址考古发掘》、《山西临汾桃园遗址T0534发掘简报》等文章及考古报告。

  内容提要:

  山西临汾桃园遗址是位于山西省南部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16年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庙底沟文化、西王村类型、东下冯类型,以及东周时期的灰坑、房址、墓葬等遗迹及其遗物,其中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且典型。这些遗存中,发现一处上下叠压的五边形房址F2、F5,形制特殊,面积较大,结构保存较完整,为探讨仰韶文化中期建筑技术、房屋营造特点、使用功能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另外,还出土了一批造型规整、纹饰华丽丰富的大型彩陶器,也属庙底沟文化时期少见的彩陶精品,为了解史前社会的彩陶艺术、制陶技术、文化信仰等内容提供支撑。通过对桃园遗址聚落结构、遗迹组合及文化内涵的初步认识,以及与豫西、关中同类遗址遗存的比较分析,认为临汾桃园遗址应为庙底沟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聚落遗址。一方面,再次印证出晋南地区无疑是史前庙底沟文化核心区域之一;另一方面,从这一时期考古发现反映出来的社会复杂化程度,让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文明形成的一个雏形和预演。

  第十四讲

  讲座题目:仰韶文化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发展——植物考古证据

  主讲人:赵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孙周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院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438 617 946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西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6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1997-1998年在美国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做博士后。1999年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曾先后获得并主持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等10余项科研项目。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百余篇,并著有《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

  内容提要:

  植物考古是一个科技考古研究领域,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和分析古代植物遗存,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农业起源是植物考古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中国的农业起源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以种植水稻为特点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起源。仰韶文化是北方旱作农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新的植物考古发现显示,仰韶文化早期先民已经开始从事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的旱作农业,但当时的农耕生产活动尚未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社会经济主体,通过采集劳动获得的可食用野生植物仍然是当时的重要食物资源之一。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仰韶文化经济生活中的农耕生产比重逐渐增强,采集活动作用逐渐降低。发展到仰韶文化中晚期,通过采集野生植物获取食物资源的必要性已经微不足道了,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生产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仰韶文化的经济主体,中国北方地区正式进入了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主导经济的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的建立为随后的华夏文明起源奠定了基础。

  第十五讲

  讲座题目:大仰韶:彩陶与信仰

  主讲人: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主持人:赵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347 112 379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王仁湘,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现受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员。主编主撰各类著作一百多种,主要学术著作有《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半窗意象》、《凡世与神界》、《藏王陵》、《混沌初开》、《饮食与中国文化》、《往古的滋味》、《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大仰韶》、《方圆一体——玉琮研究》、《守望昆仑》等。近年重点关注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信仰内涵研究,相关撰述即将陆续出版。

  内容提要:

  考古对仰韶的了解,经历了近100年的时光。黄河流域及邻近区域的彩陶,主要指仰韶彩陶,我们习惯上一般没有将它归入信仰范畴进行研究,或者只是少有选择地进行了研究,其实它们全都是造神运动中的艺术作品。在仰韶人通过彩陶表现的信仰图景中,我们发现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仰韶文化彩陶上其实并不少见构图简略的神面纹,有时就出现在容器和权杖类器具上。最简略的神面有时只表现眼形,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仰韶彩陶上的神面像多简化为几何纹,鸟、鱼和猪被仰韶人取作神灵的造像原型,应当是具有深意的。

  新石器时代,是一个艺术时代。史前艺术的真谛,是信仰认同,艺术是信仰飘扬的旗帜。对仰韶彩陶我们没有理由排除在信仰范畴之外。一些新发现与再发现,让人确信仰韶的真面目,部分的还掩藏在面纱之后。这面纱会一点点揭开,仰韶的真相会越来越清晰。

  考古学研究的目标,不应当只关注物质文化和经济形态,在关注环境、人口、资源与消费影响到文明与国家形成的同时,还要注重精神文化的建构,信仰认同的研究,这我们多少有些忽略了。我们忽略的恰恰可能是比物质文化更重要的东西,是更能体现文明特质的所在。

  欢迎所内外考古同仁及师生参加。

  策 划:刘国祥

         毋慧芳

  联系人:宁点点 17610692525

          郭苏惠 18511970863

          贾一凡 1372187339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1年9月29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通告栏

【讲座预告】“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十三至十五讲)

发布时间:2021-09-29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国考古网、河南省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办“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共十五讲,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由新华网全程直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第十三讲

  讲座题目:山西临汾桃园遗址仰韶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主讲人:郑媛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副院长、副研究馆员

  主持人:何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下午19:00-21:00

  腾讯会议:212 376 540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郑媛,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及研究、公众考古实践研究、博物馆管理等工作。曾主持临汾桃园新石器遗址、襄汾小王新石器遗址、洪洞坊堆-永凝堡遗址、稷山玉壁城遗址、晋中郝家沟明清墓葬等考古调查或发掘工作。组织各类考古公益讲座、考古文化周、考古新闻发布会、考古现场开放日、文化遗产日活动等公众考古及考古志愿者活动,主持创办“考古汇”新媒体平台,曾与多家报刊合作举办“考古大讲堂”“发现山西”等考古科普专栏,发表有《试探“磁州窑类型”陶瓷中化妆土与黑彩剔填结合的艺术成就》、《公众渴望走近考古——“走近考古 步入宋金”公益讲座调查问卷分析》、《试论在中国建立“公众考古学”的必要性》、《临汾桃园史前遗址考古发掘》、《山西临汾桃园遗址T0534发掘简报》等文章及考古报告。

  内容提要:

  山西临汾桃园遗址是位于山西省南部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16年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庙底沟文化、西王村类型、东下冯类型,以及东周时期的灰坑、房址、墓葬等遗迹及其遗物,其中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且典型。这些遗存中,发现一处上下叠压的五边形房址F2、F5,形制特殊,面积较大,结构保存较完整,为探讨仰韶文化中期建筑技术、房屋营造特点、使用功能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另外,还出土了一批造型规整、纹饰华丽丰富的大型彩陶器,也属庙底沟文化时期少见的彩陶精品,为了解史前社会的彩陶艺术、制陶技术、文化信仰等内容提供支撑。通过对桃园遗址聚落结构、遗迹组合及文化内涵的初步认识,以及与豫西、关中同类遗址遗存的比较分析,认为临汾桃园遗址应为庙底沟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聚落遗址。一方面,再次印证出晋南地区无疑是史前庙底沟文化核心区域之一;另一方面,从这一时期考古发现反映出来的社会复杂化程度,让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文明形成的一个雏形和预演。

  第十四讲

  讲座题目:仰韶文化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发展——植物考古证据

  主讲人:赵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孙周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院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438 617 946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西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6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1997-1998年在美国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做博士后。1999年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曾先后获得并主持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等10余项科研项目。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百余篇,并著有《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

  内容提要:

  植物考古是一个科技考古研究领域,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和分析古代植物遗存,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农业起源是植物考古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中国的农业起源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以种植水稻为特点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起源。仰韶文化是北方旱作农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新的植物考古发现显示,仰韶文化早期先民已经开始从事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的旱作农业,但当时的农耕生产活动尚未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社会经济主体,通过采集劳动获得的可食用野生植物仍然是当时的重要食物资源之一。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仰韶文化经济生活中的农耕生产比重逐渐增强,采集活动作用逐渐降低。发展到仰韶文化中晚期,通过采集野生植物获取食物资源的必要性已经微不足道了,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生产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仰韶文化的经济主体,中国北方地区正式进入了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主导经济的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的建立为随后的华夏文明起源奠定了基础。

  第十五讲

  讲座题目:大仰韶:彩陶与信仰

  主讲人: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主持人:赵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347 112 379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王仁湘,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现受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员。主编主撰各类著作一百多种,主要学术著作有《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半窗意象》、《凡世与神界》、《藏王陵》、《混沌初开》、《饮食与中国文化》、《往古的滋味》、《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大仰韶》、《方圆一体——玉琮研究》、《守望昆仑》等。近年重点关注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信仰内涵研究,相关撰述即将陆续出版。

  内容提要:

  考古对仰韶的了解,经历了近100年的时光。黄河流域及邻近区域的彩陶,主要指仰韶彩陶,我们习惯上一般没有将它归入信仰范畴进行研究,或者只是少有选择地进行了研究,其实它们全都是造神运动中的艺术作品。在仰韶人通过彩陶表现的信仰图景中,我们发现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仰韶文化彩陶上其实并不少见构图简略的神面纹,有时就出现在容器和权杖类器具上。最简略的神面有时只表现眼形,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仰韶彩陶上的神面像多简化为几何纹,鸟、鱼和猪被仰韶人取作神灵的造像原型,应当是具有深意的。

  新石器时代,是一个艺术时代。史前艺术的真谛,是信仰认同,艺术是信仰飘扬的旗帜。对仰韶彩陶我们没有理由排除在信仰范畴之外。一些新发现与再发现,让人确信仰韶的真面目,部分的还掩藏在面纱之后。这面纱会一点点揭开,仰韶的真相会越来越清晰。

  考古学研究的目标,不应当只关注物质文化和经济形态,在关注环境、人口、资源与消费影响到文明与国家形成的同时,还要注重精神文化的建构,信仰认同的研究,这我们多少有些忽略了。我们忽略的恰恰可能是比物质文化更重要的东西,是更能体现文明特质的所在。

  欢迎所内外考古同仁及师生参加。

  策 划:刘国祥

         毋慧芳

  联系人:宁点点 17610692525

          郭苏惠 18511970863

          贾一凡 1372187339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1年9月29日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