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预告】“中国石窟寺考古”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至三讲)

发布时间:2022-04-1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和“9·28”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和国家文物局《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推动中国石窟寺考古研究蓬勃发展,现举办“中国石窟寺考古”系列学术讲座,聚焦中国石窟寺考古的理念、方法与研究范式。本次系列学术讲座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承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协办。

  本次系列学术讲座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共十二讲,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由新华网全程直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顾 问:陈星灿 朱岩石 杭 侃 史家珍

  策 划:刘国祥 丛德新

  联系人:栗媛秋 夏立栋 刘清尘

  电 话:010-87420950

  2022年4月14日

  第一讲

  讲座题目:何以云冈?

  主讲人:杭 侃 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主持人:施劲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2年4月15日 星期五 下午19:00-21:00

  腾讯会议:654809282

  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

  协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杭侃,1965年5月生。江苏南通人。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考古、宋元考古、文化遗产。参与和组织了20多个大型展览及图录的编写工作。出版《参差集》等著作,发表《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河北定县两塔基出土净瓶的几个问题》《宋元时期的地方城址》《清明上河图再研究》《试论唐宋时期椅子在中原地区的传播》等论文。

  内容提要:

  云冈石窟在中国石窟造像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宿白先生《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指出: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又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它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新模式,很自然地成为魏国领域内兴造石窟所参考的典型……因此,云冈石窟就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对它研究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一大批石窟的研究工作。

  本次讲座的内容集中在为什么会出现云冈石窟,以及云冈三期石窟的主要特点。

  第二讲

  讲座题目:考古类型学方法在石窟寺研究中的应用——以佛像着衣为例

  主讲人:陈悦新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

  主持人:丛德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165882064

  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

  协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陈悦新,1964年6月生于宁夏银川市。本硕博均就读于北京大学,并在北京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研究。曾先后供职宁夏博物馆、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兼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以佛教考古为主要研究方向,对我国现存主要石窟寺及石刻造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田野调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等3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5-8世纪汉地佛像着衣法式》获北京市第十四届(2016)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内容提要:

  中国的石窟寺艺术中保存着最为丰富的佛教造像,其中的佛像着衣内容既系统又完整,对数量庞大的佛衣和僧衣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索它们外部形态的演化规律,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佛衣和僧衣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较为完备,佛经中对印度佛衣与僧衣有明确规定,说明了它们的缘由、制作、名称、形状、大小、披覆等内容;唐宋汉籍文献中对佛衣与僧衣在汉地的变化也提供了线索。在厘清佛像着衣概念的基础上,以佛衣的披覆层次和披覆形式这两个特征为要项,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将大量存世的印度和汉地佛教造像的佛衣划分为八种类型。这八种类型反映了佛像着衣的演变脉络,展示了当时佛教文化传播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

  第三讲

  讲座题目:永远的龙门石窟

  主讲人:史家珍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主持人: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293621346

  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

  协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史家珍,1963年3月生,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专业,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硕士生导师,现任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一直在文物保护、田野考古一线工作,先后主持发掘了洛阳市孙家洞旧石器时代、汉函谷关遗址、邙山陵墓群等数处大型古代遗址和曹休墓、徐阳墓地等数十座重要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1998年、2007年、2012年、2013年,主持发掘的项目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8年、2008年、2009年,三次荣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2008年以来连续多年获得河南省年度五大考古新发现。20余年来,致力于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工作,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数十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2008年被河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记二等功,2009年被洛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七批优秀专家。2021年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优秀个人。

  内容提要: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宝库,是世界现存公元5-1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用“三个最”给予高度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翔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面对如此精美的石刻艺术品、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身为龙门人,应怀着无限的敬畏之心,去思考、去探索,做好龙门石窟的保护研究与弘扬传承工作。保护研究是基础,只有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弘扬传承与展示利用,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切实实现文物惠民。

  近两年,我们在数十年来龙门石窟保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创新理念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和构建石窟寺保护研究、传承弘扬、展示利用的“洛阳模式”,为全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更多“洛阳经验”和“龙门智慧”,努力促进新时代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创新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通告栏

【讲座预告】“中国石窟寺考古”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至三讲)

发布时间:2022-04-1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和“9·28”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和国家文物局《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推动中国石窟寺考古研究蓬勃发展,现举办“中国石窟寺考古”系列学术讲座,聚焦中国石窟寺考古的理念、方法与研究范式。本次系列学术讲座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承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协办。

  本次系列学术讲座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共十二讲,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由新华网全程直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顾 问:陈星灿 朱岩石 杭 侃 史家珍

  策 划:刘国祥 丛德新

  联系人:栗媛秋 夏立栋 刘清尘

  电 话:010-87420950

  2022年4月14日

  第一讲

  讲座题目:何以云冈?

  主讲人:杭 侃 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主持人:施劲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2年4月15日 星期五 下午19:00-21:00

  腾讯会议:654809282

  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

  协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杭侃,1965年5月生。江苏南通人。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考古、宋元考古、文化遗产。参与和组织了20多个大型展览及图录的编写工作。出版《参差集》等著作,发表《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河北定县两塔基出土净瓶的几个问题》《宋元时期的地方城址》《清明上河图再研究》《试论唐宋时期椅子在中原地区的传播》等论文。

  内容提要:

  云冈石窟在中国石窟造像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宿白先生《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指出: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又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它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新模式,很自然地成为魏国领域内兴造石窟所参考的典型……因此,云冈石窟就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对它研究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一大批石窟的研究工作。

  本次讲座的内容集中在为什么会出现云冈石窟,以及云冈三期石窟的主要特点。

  第二讲

  讲座题目:考古类型学方法在石窟寺研究中的应用——以佛像着衣为例

  主讲人:陈悦新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

  主持人:丛德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165882064

  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

  协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陈悦新,1964年6月生于宁夏银川市。本硕博均就读于北京大学,并在北京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研究。曾先后供职宁夏博物馆、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兼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以佛教考古为主要研究方向,对我国现存主要石窟寺及石刻造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田野调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等3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5-8世纪汉地佛像着衣法式》获北京市第十四届(2016)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内容提要:

  中国的石窟寺艺术中保存着最为丰富的佛教造像,其中的佛像着衣内容既系统又完整,对数量庞大的佛衣和僧衣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索它们外部形态的演化规律,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佛衣和僧衣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较为完备,佛经中对印度佛衣与僧衣有明确规定,说明了它们的缘由、制作、名称、形状、大小、披覆等内容;唐宋汉籍文献中对佛衣与僧衣在汉地的变化也提供了线索。在厘清佛像着衣概念的基础上,以佛衣的披覆层次和披覆形式这两个特征为要项,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将大量存世的印度和汉地佛教造像的佛衣划分为八种类型。这八种类型反映了佛像着衣的演变脉络,展示了当时佛教文化传播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

  第三讲

  讲座题目:永远的龙门石窟

  主讲人:史家珍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主持人: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293621346

  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

  协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史家珍,1963年3月生,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专业,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硕士生导师,现任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一直在文物保护、田野考古一线工作,先后主持发掘了洛阳市孙家洞旧石器时代、汉函谷关遗址、邙山陵墓群等数处大型古代遗址和曹休墓、徐阳墓地等数十座重要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1998年、2007年、2012年、2013年,主持发掘的项目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8年、2008年、2009年,三次荣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2008年以来连续多年获得河南省年度五大考古新发现。20余年来,致力于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工作,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数十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2008年被河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记二等功,2009年被洛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七批优秀专家。2021年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优秀个人。

  内容提要: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宝库,是世界现存公元5-1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用“三个最”给予高度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翔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面对如此精美的石刻艺术品、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身为龙门人,应怀着无限的敬畏之心,去思考、去探索,做好龙门石窟的保护研究与弘扬传承工作。保护研究是基础,只有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弘扬传承与展示利用,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切实实现文物惠民。

  近两年,我们在数十年来龙门石窟保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创新理念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和构建石窟寺保护研究、传承弘扬、展示利用的“洛阳模式”,为全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更多“洛阳经验”和“龙门智慧”,努力促进新时代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创新发展。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