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预告】“中国石窟寺考古”系列学术讲座(第四至六讲)

发布时间:2022-04-1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和“9·28”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和国家文物局《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推动中国石窟寺考古研究蓬勃发展,现举办“中国石窟寺考古”系列学术讲座,聚焦中国石窟寺考古的理念、方法与研究范式。本次系列学术讲座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承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协办。

  本次系列学术讲座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共十二讲,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由新华网全程直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顾 问:陈星灿 朱岩石 杭 侃 史家珍

  策 划:刘国祥 丛德新

  联系人:栗媛秋 夏立栋 刘清尘

  电话:010-87420950

  2022年4月19日

  第四讲

  讲座题目:回溯过去、正视现实、瞻望未来——关于石窟寺考古报告

  主讲人:李崇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主持人:董新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下午19:00-21:00

  腾讯会议:478774058

  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

  协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李崇峰:(印度)德里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教学与科研领域为印度、中亚和中国的佛教考古与佛教艺术研究;曾任敦煌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兼任(美国)斯坦福(Stanford University)大学合作导师、(英国)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Peer Review委员、(法国)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é)外聘博士生导师、(德国)海德堡科学院(Heidelberg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专项委员会委员(Mitglieder der Kommission)、(意大利)近东与远东研究国际协会(ISMEO)特别会员(Fellow)、(印度)佛教考古学会(SBAA)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过去四十年实地考察了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及海东大多数地面佛寺遗址和石窟寺遗迹,多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等科研项目;代表作有《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以塔庙窟为中心》(新竹: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2年初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初版,2015年再版、2020年修订版)、《续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初版)。

  内容提要:

  中国“佛教考古学”,是宿白(季庚)先生倡首的。佛教考古的对象,主要包括二类、三项内容,即第一类遗迹(地面佛寺遗址、石窟寺遗迹)和第二类遗物。第一类遗迹中的地面佛寺,包括古代社会各阶层舍宅而建的“住宅型佛寺”和按照流行模式辟地新建的“独立型佛寺”两种。前者乃帝王将相、郡县官吏及富贾大族为了宗教信仰,捐献自己名下豪宅或花园作为佛寺并加以适当改造,即文献记载的“舍园为寺”或“舍宅为寺”,如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把竹林精舍献给佛陀,北魏城阳王徽“舍宅为寺”等;后者系独立营造的地面佛寺,由于是辟地新建,少受或不受固有地物限制,在规划设计上可以充分体现佛教经、律及四众的需求,因而受到了各阶层信众的青睐,如贵霜国王迦腻色迦在犍陀罗修建的雀离佛图和北魏灵太后营造的洛阳永宁寺等。至于在河溪旁依山靠崖开凿的石窟寺,既是对地面佛寺的模仿(an imitation of buildings constructed in timber),也可视作同时期砖木结构或泥笆草庐之寺的石化形式(petrified versions of the contemporary brick-and-timber or the humbler wattle mud-and-thatch structures)。这在印度石窟寺和中国早期石窟中反映得颇显著。本讲座包括下述内容:1.佛教考古内涵;2.石窟寺的正规记录;3.崖面遗迹与窟前遗址;4.石窟寺考古报告;5.未来的佛教考古工作。

  第五讲

  讲座题目:中国石窟寺考古研究史概要

  主讲人:李裕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刘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885538146

  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

  协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李裕群,1957年9月19日生,浙江桐乡人。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汉唐研究室副主任、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研究领域为佛教考古与汉唐考古。学术成果主要有《天龙山石窟》、《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古代石窟-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丛书》等专著。

  内容提要:

  石窟寺就是开凿在河畔崖间的宗教寺院,是古代人们进行宗教礼仪活动的场所,也是他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石窟寺的开凿约从4世纪左右开始,一直延续到16世纪。这些石窟寺主要是佛教信徒开凿的,不仅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而且内涵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代佛教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石窟寺考古也可以称为佛教石窟寺考古。

  中国石窟寺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石窟寺考古与石窟寺艺术并不相同,它是运用考古学方法来研究石窟寺及其相关遗迹的一门学科,是通过其遗迹和遗物的研究来揭示宗教历史发展的轨迹的,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畴。

  中国石窟寺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大约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即已开始,迄今已有百余历史,纵观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属于滥创期;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以中国石窟寺考古的创建为标志;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中国石窟寺考古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石窟寺考古进入到了繁荣阶段。这四个阶段展现了中国石窟寺考古调查与研究的历程。

  第六讲

  讲座题目:敦煌莫高窟与中国石窟寺考古

  主讲人:张小刚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

  主持人:郭 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563842216

  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

  协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张小刚,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石窟文献释录与图文互证研究》首席专家,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石窟考古与敦煌学,长期从事敦煌石窟图像研究与河西中小石窟调查与研究工作。2008-2010年受聘为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东洋美术史专业客座研究员,2016年6-7月在法国远东学院东亚文明研究中心访学,曾赴欧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已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部项目或重大项目子课题5项,《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60万字)、《敦煌石窟于阗图像研究》分别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肃南马蹄寺石窟群》获敦煌研究院优秀成果一等奖。

  内容提要: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群,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大量佛经、绘画、社会文书等,由此促生了一门世界性显学——敦煌学。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藏经洞发现后,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等外国探险家接踵而至,骗取和盗走了大量珍贵的敦煌文物。上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张大千、向达、夏鼐、石璋如等纷纷来到敦煌,对莫高窟进行调查、测绘和研究。1944年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有专门的机构对莫高窟进行管理和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莫高窟考古工作蓬勃发展。1951年夏鼐先生发表《漫谈敦煌千佛洞与考古学》,1962年宿白先生在莫高窟作了题为《敦煌七讲》的系列讲座,在理论和方法上为中国石窟寺考古奠定了基础。1963—1966年,1979—1980年,1999年几次对窟前遗址进行清理发掘,发现了一批殿堂遗址和一些新的窟龛。1988—1995年由彭金章领队对莫高窟北区进行了全面科学的清理发掘。樊锦诗等编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出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敦煌研究院将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将保护、研究、弘扬工作不断发扬光大。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通告栏

【讲座预告】“中国石窟寺考古”系列学术讲座(第四至六讲)

发布时间:2022-04-1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和“9·28”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和国家文物局《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推动中国石窟寺考古研究蓬勃发展,现举办“中国石窟寺考古”系列学术讲座,聚焦中国石窟寺考古的理念、方法与研究范式。本次系列学术讲座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承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协办。

  本次系列学术讲座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共十二讲,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由新华网全程直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顾 问:陈星灿 朱岩石 杭 侃 史家珍

  策 划:刘国祥 丛德新

  联系人:栗媛秋 夏立栋 刘清尘

  电话:010-87420950

  2022年4月19日

  第四讲

  讲座题目:回溯过去、正视现实、瞻望未来——关于石窟寺考古报告

  主讲人:李崇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主持人:董新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下午19:00-21:00

  腾讯会议:478774058

  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

  协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李崇峰:(印度)德里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教学与科研领域为印度、中亚和中国的佛教考古与佛教艺术研究;曾任敦煌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兼任(美国)斯坦福(Stanford University)大学合作导师、(英国)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Peer Review委员、(法国)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é)外聘博士生导师、(德国)海德堡科学院(Heidelberg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专项委员会委员(Mitglieder der Kommission)、(意大利)近东与远东研究国际协会(ISMEO)特别会员(Fellow)、(印度)佛教考古学会(SBAA)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过去四十年实地考察了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及海东大多数地面佛寺遗址和石窟寺遗迹,多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等科研项目;代表作有《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以塔庙窟为中心》(新竹: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2年初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初版,2015年再版、2020年修订版)、《续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初版)。

  内容提要:

  中国“佛教考古学”,是宿白(季庚)先生倡首的。佛教考古的对象,主要包括二类、三项内容,即第一类遗迹(地面佛寺遗址、石窟寺遗迹)和第二类遗物。第一类遗迹中的地面佛寺,包括古代社会各阶层舍宅而建的“住宅型佛寺”和按照流行模式辟地新建的“独立型佛寺”两种。前者乃帝王将相、郡县官吏及富贾大族为了宗教信仰,捐献自己名下豪宅或花园作为佛寺并加以适当改造,即文献记载的“舍园为寺”或“舍宅为寺”,如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把竹林精舍献给佛陀,北魏城阳王徽“舍宅为寺”等;后者系独立营造的地面佛寺,由于是辟地新建,少受或不受固有地物限制,在规划设计上可以充分体现佛教经、律及四众的需求,因而受到了各阶层信众的青睐,如贵霜国王迦腻色迦在犍陀罗修建的雀离佛图和北魏灵太后营造的洛阳永宁寺等。至于在河溪旁依山靠崖开凿的石窟寺,既是对地面佛寺的模仿(an imitation of buildings constructed in timber),也可视作同时期砖木结构或泥笆草庐之寺的石化形式(petrified versions of the contemporary brick-and-timber or the humbler wattle mud-and-thatch structures)。这在印度石窟寺和中国早期石窟中反映得颇显著。本讲座包括下述内容:1.佛教考古内涵;2.石窟寺的正规记录;3.崖面遗迹与窟前遗址;4.石窟寺考古报告;5.未来的佛教考古工作。

  第五讲

  讲座题目:中国石窟寺考古研究史概要

  主讲人:李裕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刘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885538146

  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

  协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李裕群,1957年9月19日生,浙江桐乡人。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汉唐研究室副主任、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研究领域为佛教考古与汉唐考古。学术成果主要有《天龙山石窟》、《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古代石窟-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丛书》等专著。

  内容提要:

  石窟寺就是开凿在河畔崖间的宗教寺院,是古代人们进行宗教礼仪活动的场所,也是他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石窟寺的开凿约从4世纪左右开始,一直延续到16世纪。这些石窟寺主要是佛教信徒开凿的,不仅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而且内涵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代佛教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石窟寺考古也可以称为佛教石窟寺考古。

  中国石窟寺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石窟寺考古与石窟寺艺术并不相同,它是运用考古学方法来研究石窟寺及其相关遗迹的一门学科,是通过其遗迹和遗物的研究来揭示宗教历史发展的轨迹的,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畴。

  中国石窟寺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大约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即已开始,迄今已有百余历史,纵观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属于滥创期;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以中国石窟寺考古的创建为标志;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中国石窟寺考古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石窟寺考古进入到了繁荣阶段。这四个阶段展现了中国石窟寺考古调查与研究的历程。

  第六讲

  讲座题目:敦煌莫高窟与中国石窟寺考古

  主讲人:张小刚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

  主持人:郭 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下午15:00-17:00

  腾讯会议:563842216

  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石窟寺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网

  协办: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张小刚,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石窟文献释录与图文互证研究》首席专家,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石窟考古与敦煌学,长期从事敦煌石窟图像研究与河西中小石窟调查与研究工作。2008-2010年受聘为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东洋美术史专业客座研究员,2016年6-7月在法国远东学院东亚文明研究中心访学,曾赴欧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已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部项目或重大项目子课题5项,《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60万字)、《敦煌石窟于阗图像研究》分别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肃南马蹄寺石窟群》获敦煌研究院优秀成果一等奖。

  内容提要: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群,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大量佛经、绘画、社会文书等,由此促生了一门世界性显学——敦煌学。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藏经洞发现后,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等外国探险家接踵而至,骗取和盗走了大量珍贵的敦煌文物。上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张大千、向达、夏鼐、石璋如等纷纷来到敦煌,对莫高窟进行调查、测绘和研究。1944年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有专门的机构对莫高窟进行管理和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莫高窟考古工作蓬勃发展。1951年夏鼐先生发表《漫谈敦煌千佛洞与考古学》,1962年宿白先生在莫高窟作了题为《敦煌七讲》的系列讲座,在理论和方法上为中国石窟寺考古奠定了基础。1963—1966年,1979—1980年,1999年几次对窟前遗址进行清理发掘,发现了一批殿堂遗址和一些新的窟龛。1988—1995年由彭金章领队对莫高窟北区进行了全面科学的清理发掘。樊锦诗等编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出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敦煌研究院将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将保护、研究、弘扬工作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