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通知公告】考古系2024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预报名工作通知

发布时间:2023-09-1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注意:我系接收推免预报名电子版材料截止时间为2023年9月23日上午9:00点前(以邮件发送时间为准),纸质材料面试当天提交。
  考古系2024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预报名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收专业方向及名额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1人,夏商周考古1人,汉唐考古1人,边疆民族考古1人、动物考古1人,体质人类学方向1人。
  二、申请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诚实守信,学风端正。
  (3)须为获得推荐免试资格及名额的2024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4)申请者须热爱考古学,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创新意识,积极向上,身心健康。
  三、申请材料
  申请者需提供如下材料:
  (1)身份证复印件,每学期均注册的学生证复印件;
  (2)自我介绍,要简明扼要,不限格式,注明拟报考导师;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4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申请表》(见附件1);
  (4)本科阶段学习成绩单和排名证明(须加盖推荐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公章);
  (5)提交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单复印件,或其他外语水平证明材料;
  (6)提供两位报考专业所在一级学科领域内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出具的推荐信;(见附件2
  (7)如有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著(译)作,请提供复印件;
  (8)获奖证书;
  (9)《报考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表》(见附件3);
  (10)提交一份考古学学科专业课程的作业,附带教师签字及评语;
  (11)网上报名时需要提交的相关表格。(如系滞后生成的表格,可面试后补交)。
  上述材料扫描件于9月23日上午9:00前提交至邮箱ndd525@163.com,命名方式:2024年***推荐免试预报名材料。请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全部资格审核资料。面试当天考生需提交纸质材料一套,所有材料均需存档备案,考生不得以任何理由索回。
  四、复试安排
  初审合格者电话告知,未通过初审者不另行告知,进入复试名单将在中国考古网(http://www.kaogu.cssn.cn)公布。复试实行差额复试,择优录取。
  1.复试形式:专业课笔试和综合面试(包含专业课面试、外语听力和口试)。
  2.复试分值:总分300分,合格线为180分。其中专业课笔试总分150分,合格线为90分;综合面试(包括专业课面试、外语听力和口试)总分150分,合格线为90分,其中外语听力和口试50分,合格线为30分。
  3. 复试时间及地点:
  笔试科目:考古学专业基础
  面试内容:对申请者的考古学专业综合能力,田野考古实践能力及外语水平等进行考察。
  考试时间:以电话通知为准
  考试地点:考古研究所
  (具体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西裙楼二层考古研究所)
  五、体检
  体检事项另行通知。
  六、复试结果
  面试结果及拟录取名单在中国考古网公示,
  公示网址:http://www.kaogu.cssn.cn/zwb/kgxx/。
  七、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报名
  教育部“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推免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为推免工作统一的信息备案公开平台和网上报考录取系统。
  申请人应按照教育部的时间要求,登录推免服务系统,在系统中注册和填写基本信息,完成网上报名、网上缴费、接受复试确认和待录取确认等环节。
  八、特别说明
  (1)在2024年接收推免生工作中,如果教育部出台新的推免生招生工作要求,我系将按照相关规定顺应调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推免生招生工作正式通知为准。
  (2)未经面试的申请者不予录取。
  (3)未经研招网“推免服务系统”报名的申请者不予录取。
  (4)入学前(2024年9月1日前)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以及受过处分的申请者不予录取。
  (5)在推免申请过程中弄虚作假、提供的材料不真实,一经发现,即取消其申请推免生资格;对已录取者,亦将取消其录取资格和学籍,并按研究生管理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6)申请者如对我系的推荐免试工作有异议,可向监督员提起申诉。考古系研究生招生受理投诉和举报部门电话:010-87420937。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历史学院考古系
2023-9-15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通告栏

【通知公告】考古系2024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预报名工作通知

发布时间:2023-09-15

  注意:我系接收推免预报名电子版材料截止时间为2023年9月23日上午9:00点前(以邮件发送时间为准),纸质材料面试当天提交。
  考古系2024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预报名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收专业方向及名额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1人,夏商周考古1人,汉唐考古1人,边疆民族考古1人、动物考古1人,体质人类学方向1人。
  二、申请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诚实守信,学风端正。
  (3)须为获得推荐免试资格及名额的2024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4)申请者须热爱考古学,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创新意识,积极向上,身心健康。
  三、申请材料
  申请者需提供如下材料:
  (1)身份证复印件,每学期均注册的学生证复印件;
  (2)自我介绍,要简明扼要,不限格式,注明拟报考导师;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4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申请表》(见附件1);
  (4)本科阶段学习成绩单和排名证明(须加盖推荐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公章);
  (5)提交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单复印件,或其他外语水平证明材料;
  (6)提供两位报考专业所在一级学科领域内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出具的推荐信;(见附件2
  (7)如有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著(译)作,请提供复印件;
  (8)获奖证书;
  (9)《报考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表》(见附件3);
  (10)提交一份考古学学科专业课程的作业,附带教师签字及评语;
  (11)网上报名时需要提交的相关表格。(如系滞后生成的表格,可面试后补交)。
  上述材料扫描件于9月23日上午9:00前提交至邮箱ndd525@163.com,命名方式:2024年***推荐免试预报名材料。请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全部资格审核资料。面试当天考生需提交纸质材料一套,所有材料均需存档备案,考生不得以任何理由索回。
  四、复试安排
  初审合格者电话告知,未通过初审者不另行告知,进入复试名单将在中国考古网(http://www.kaogu.cssn.cn)公布。复试实行差额复试,择优录取。
  1.复试形式:专业课笔试和综合面试(包含专业课面试、外语听力和口试)。
  2.复试分值:总分300分,合格线为180分。其中专业课笔试总分150分,合格线为90分;综合面试(包括专业课面试、外语听力和口试)总分150分,合格线为90分,其中外语听力和口试50分,合格线为30分。
  3. 复试时间及地点:
  笔试科目:考古学专业基础
  面试内容:对申请者的考古学专业综合能力,田野考古实践能力及外语水平等进行考察。
  考试时间:以电话通知为准
  考试地点:考古研究所
  (具体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西裙楼二层考古研究所)
  五、体检
  体检事项另行通知。
  六、复试结果
  面试结果及拟录取名单在中国考古网公示,
  公示网址:http://www.kaogu.cssn.cn/zwb/kgxx/。
  七、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报名
  教育部“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推免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为推免工作统一的信息备案公开平台和网上报考录取系统。
  申请人应按照教育部的时间要求,登录推免服务系统,在系统中注册和填写基本信息,完成网上报名、网上缴费、接受复试确认和待录取确认等环节。
  八、特别说明
  (1)在2024年接收推免生工作中,如果教育部出台新的推免生招生工作要求,我系将按照相关规定顺应调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推免生招生工作正式通知为准。
  (2)未经面试的申请者不予录取。
  (3)未经研招网“推免服务系统”报名的申请者不予录取。
  (4)入学前(2024年9月1日前)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以及受过处分的申请者不予录取。
  (5)在推免申请过程中弄虚作假、提供的材料不真实,一经发现,即取消其申请推免生资格;对已录取者,亦将取消其录取资格和学籍,并按研究生管理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6)申请者如对我系的推荐免试工作有异议,可向监督员提起申诉。考古系研究生招生受理投诉和举报部门电话:010-87420937。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历史学院考古系
2023-9-15
 
附件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4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申请表
附件2:专家推荐信
附件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报考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表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