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预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讲座预告

发布时间:2023-11-2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为推进考古研究所人类骨骼考古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人类学组特邀请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中心李丹妮(Daniela Wolin)助理研究员、以色列海法大学考古系博士后樊榕进行学术讲座。

  讲座时间:2023年11月27日14:00-17:00

  讲座地点:王府井大街27号 小山坡会议室

  主持人:王明辉

  联系人:安令雨 (电话&微信:15210715637)

  题目一:商代晚期的坏血病——以殷墟刘家庄北地的证据为例

  演讲者:李丹妮(Daniela Wolin)

  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亨利·鲁斯/ACLS中国研究基金会研究员。2018 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纽约大学、耶鲁大学和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任教,也曾在蒙古和秘鲁进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是使用人骨生物考古学方法来研究暴力、性别和健康等主题,研究中国商代晚期人骨十多年。

  讲座摘要:

  饮食考古通过对视觉文化、文献、制作和盛放食物的器物以及动植物遗存的系统研究来探索古人的饮食与健康。(人骨)生物考古学家能够辨识人体骨骼上例如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症)等病变特征,为饮食考古提供另外一条重要的证据。来源于甲骨文、考古遗存和大量人骨的信息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50年)人群饮食和健康状况的认识。殷墟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人骨学研究,记录并分析了一系列的病理现象,然而,对于坏血病的相关研究仍然相当匮乏。本讲座将列举在殷墟人骨遗存中发现的疑似坏血病的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评估。对殷墟人群罹患坏血病状况和频率的研究能够为我们对殷墟平民的饮食和健康状况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相信结合未来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我们对殷墟社会各阶层人群的生活状况的认识会更加丰富。

  题目二:中国早期社会的生存压力、劳动与社会关系——从贾湖与北阡的人骨考古学入手

  演讲者:樊 榕

  以色列海法大学考古系博士后研究员。2006年和2013年,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取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2021年,于耶鲁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方向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饮食考古、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和人骨社会考古学。所主持的“Physiological stress, workload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early village life before 5000 BP”研究项目和子项目得到美国Wenner Gren人类学基金、Sigma-Xi科研荣誉学会以及多个耶鲁大学校级和院级基金的支持。

  讲座摘要:

  社会复杂化的起源与过程一直是全世界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分层社会的墓葬规格、大小、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聚落大小、分布和规格等各方面都能明显看出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然而,这样的分层社会在早期中国似乎是“突然”出现的。分层社会形成的内驱力是生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还是生产力发展扩大了社会差距?在相对平等的早期聚落内的社会组织结构究竟是怎么样的呢?社会复杂化在各地的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呢?本讲座以新石器时代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理与生态环境但有相似生业方式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和山东即墨北阡遗址的人骨研究为案例,从人骨社会考古学的角度探讨这两个早期村落的生存压力、劳动与社会关系,探索中国早期相对“平等”的社会中可能存在的其中两种模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通告栏

【讲座预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讲座预告

发布时间:2023-11-27

  为推进考古研究所人类骨骼考古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人类学组特邀请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中心李丹妮(Daniela Wolin)助理研究员、以色列海法大学考古系博士后樊榕进行学术讲座。

  讲座时间:2023年11月27日14:00-17:00

  讲座地点:王府井大街27号 小山坡会议室

  主持人:王明辉

  联系人:安令雨 (电话&微信:15210715637)

  题目一:商代晚期的坏血病——以殷墟刘家庄北地的证据为例

  演讲者:李丹妮(Daniela Wolin)

  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亨利·鲁斯/ACLS中国研究基金会研究员。2018 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纽约大学、耶鲁大学和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任教,也曾在蒙古和秘鲁进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是使用人骨生物考古学方法来研究暴力、性别和健康等主题,研究中国商代晚期人骨十多年。

  讲座摘要:

  饮食考古通过对视觉文化、文献、制作和盛放食物的器物以及动植物遗存的系统研究来探索古人的饮食与健康。(人骨)生物考古学家能够辨识人体骨骼上例如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症)等病变特征,为饮食考古提供另外一条重要的证据。来源于甲骨文、考古遗存和大量人骨的信息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50年)人群饮食和健康状况的认识。殷墟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人骨学研究,记录并分析了一系列的病理现象,然而,对于坏血病的相关研究仍然相当匮乏。本讲座将列举在殷墟人骨遗存中发现的疑似坏血病的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评估。对殷墟人群罹患坏血病状况和频率的研究能够为我们对殷墟平民的饮食和健康状况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相信结合未来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我们对殷墟社会各阶层人群的生活状况的认识会更加丰富。

  题目二:中国早期社会的生存压力、劳动与社会关系——从贾湖与北阡的人骨考古学入手

  演讲者:樊 榕

  以色列海法大学考古系博士后研究员。2006年和2013年,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取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2021年,于耶鲁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方向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饮食考古、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和人骨社会考古学。所主持的“Physiological stress, workload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early village life before 5000 BP”研究项目和子项目得到美国Wenner Gren人类学基金、Sigma-Xi科研荣誉学会以及多个耶鲁大学校级和院级基金的支持。

  讲座摘要:

  社会复杂化的起源与过程一直是全世界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分层社会的墓葬规格、大小、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聚落大小、分布和规格等各方面都能明显看出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然而,这样的分层社会在早期中国似乎是“突然”出现的。分层社会形成的内驱力是生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还是生产力发展扩大了社会差距?在相对平等的早期聚落内的社会组织结构究竟是怎么样的呢?社会复杂化在各地的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呢?本讲座以新石器时代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理与生态环境但有相似生业方式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和山东即墨北阡遗址的人骨研究为案例,从人骨社会考古学的角度探讨这两个早期村落的生存压力、劳动与社会关系,探索中国早期相对“平等”的社会中可能存在的其中两种模式。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