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论坛日程安排
联系人:刘清尘 崔秀琳
电 话:010-87420950
2024年1月20日
第一场
题目:新密新砦:早期夏都说——早期夏文化的考古学实证
主讲人:赵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主持人:徐良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内容提要:
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东南22.5公里处,其最先引人注目的是早于二里头文化的所谓“新砦期”的存在。新砦期是经1979年首次试掘之后提出的,经1999-2000年发掘之后得以确认。新砦遗址大致分为三期,第一期为王湾三期文化晚期,第二期为介于王湾三期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新砦期”,第三期为二里头文化早期。其中,经碳十四测年,新砦期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850-公元前1750年。自2002年开始,对新砦遗址的探索步入聚落布局研究阶段,至今先后发掘了城墙、城壕、浅穴式大型建筑——“墠”、宫殿式大型建筑基址及手工业作坊区,详细调查了新砦遗址所在的双洎河流域先秦时期聚落等遗迹。结合中国古典文献记载,认为新砦遗址应是“夏启之居”和“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之所,从而为夏代早期都城提供了考古学实证。
主讲人简介:
赵春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河南新砦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硕士生导师,中国古都学会理事。198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9月分配到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从事田野考古工作。1989-1991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班学习,期间到海南岛黎族地区进行民族学考察。1997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导师为严文明先生。1999-2001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前往河南新密新砦遗址进行发掘和整理。2001年8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论文集20余部,代表作有《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新砦遗址与新砦文化研究》等。
第二场
题目:偃师商城规划特征的探索与认识
主讲人:陈国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主持人:徐良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内容提要:
偃师商城是一座规划特征十分明晰的先秦时期城址。40年来,经过考古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积累了大量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信息。防御体系、核心区、贮藏区、手工业设施、交通体系和水资源利用体系的逐步探明为了解规划视角下城址的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奠定了基础。结合相关发现可知,偃师商城在营建之初的选址中遵循了“经水若泽”的理念,在营造中体现出了“方里而井”的观念,空间格局上具有“一核、二环、三路、多区”的向心式封闭型网格状特征。这一特征是对二里头都邑网格状规划特征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具体体现。
主讲人简介:
陈国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夏商考古。1999-2015年,参与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纂。2015年,调入偃师商城考古队,目前主持偃师商城遗址的发掘工作。曾先后参与或主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考古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项目。先后参与或主持编纂多部考古发掘报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代表作有《洛阳盆地先秦时期遗址:1997-2007年区域系统调查报告》《偃师商城小城城市空间格局的新认识》等。
第三场
题目:西汉钱币及其铸造
主讲人:徐龙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主持人:朱岩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内容提要:
西汉时期对钱币形态、铸钱技术和铸钱政策的探索,为后世铸钱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铸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讲座将从钱币形态、铸钱政策和铸钱遗址等方面,以考古发现为依据,阐述西汉铸钱研究的成果。西汉钱币有半两、五铢和莽钱三大类,据此可以把西汉铸钱明确分为西汉早、中、晚、新莽、更始5个时期。在铸钱政策方面,经历了由西汉前期放任铸造,到中期中央专铸,再到新莽时期中央总管、地方分铸三个阶段。在铸钱技术方面,有直流浇铸(块范工艺)和叠铸两种,各自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在铸钱遗址研究方面,根据发现的铸钱遗址和遗物,基本确定了上林三官及新莽前、后锺官所在地。汉代铸钱考古学研究为考古学和钱币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主讲人简介:
徐龙国,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长期在汉长安城遗址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参加并主持了汉长安城宫城、城门、道路、梨园路汉墓和唐代粮仓的发掘,参加了山东临淄商王村战国秦汉墓地、齐国故城手工业冶铸等遗址的考古发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代铸钱手工业考古学研究”。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与编写和出版考古报告2部,发表论文、简报80余篇。
第四场
题目:承启与变革:中商时期的制骨工艺与制骨手工业
主讲人:李志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主持人:朱岩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内容提要:
制骨手工业是商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从商代早期到商代晚期制骨工艺、手工业规模、专业化程度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一变化的具体过程以往由于发掘资料的限制等原因尚不清楚。近年来由于洹北商城制骨作坊的考古发现、精细发掘、现场的同步鉴定与记录先行等发掘方法与鉴定、分析理念的改进,使得中商时期制骨手工业的特色与具体特征得以较好地揭示。本次报告首次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商时期的制骨工艺并探讨制骨手工业的相关问题,揭示中商时期制骨工艺与制骨手工业的主要特征,以及“中商”时期制骨工艺与手工业对二里头文化-早商与晚商制骨工艺与手工业的“承启”与变革。
主讲人简介:
李志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硕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先后在夏商周考古研究室、考古科技与实验研究中心工作,现主要从事动物考古、生业考古、手工业考古等研究。已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田野考古简报、学术论文与动物考古报告40余篇,联合主编(副主编)丛书《殷墟出土骨角牙蚌器》,主持翻译《动物考古学》《伟大的考古学家》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