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发布时间:2005-06-28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于1951年9月,其前身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1958年起与四川省博物馆合署办公。1981年与省博物馆分离,1985年经四川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增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牌子,内设考古一队、考古二队、三星堆工作站、文物保护中心、古建石窟研究设计室、技术修复室、《四川文物》编辑部、办公室、财务科、保卫科、图书信息中心。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门类最齐的文物科研单位,在田野考古、古建筑石窟保护、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等方面有着较强的实力,尤其在古代巴蜀文化的研究、古代壁画、古代青铜器和石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文物考古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所内有较强的科研力量,人才辈出,先后有全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古人类学家秦学圣先生、古文字权威于豪亮先生在所里工作.
  

二、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是该所工作的重点。50年来配合大型基本建设先后进行了成渝铁路、宝成铁路等项目的文物考古调查和发掘,其中有闻名中外的广汉三星堆遗址以及巫山大溪遗址、新都马家大墓、涪陵小田溪战国墓群、邛崃什邡堂遗址、忠县中坝遗址、绵阳木椁汉墓、华蓥安丙墓、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宣汉罗家坝、泸县宋墓群、郪江崖墓群等。

  在建国初期,配合成渝铁路的建设,出土了著名的古人类化石“资阳人”,秦学圣先生是我国体质人类学家,他对“资阳人”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一致的肯定。随后,通过在巫山大溪镇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发掘,确定了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成都市北郊将军碑附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砖厂取土时发现了羊子山土台和一大批墓群,经过发掘,证实这里是古蜀先民的祭拜天地的重要遗迹。从1953年到1995年,先后在重庆巴县的冬笋坝、广元宝轮院、绵竹、什邡等地发掘了大批船棺葬,对巴蜀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此,该所始终把古代巴蜀文化的研究作为全所的科研主攻方向。

  1959年、1980年又在彭县竹瓦街发现两处西周大型铜器窖藏,出土一大批青铜礼器。1980年,在新都马家大墓出土188件精美的战国青铜器。1977年至1986年,该所对荣经县严道古城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共发掘春秋末到秦汉的古墓30多座,发现大批与楚文化有关的文物。1979年—1987年,在青川县出土一批秦国文物,其中“更修田律”木牍和刻有“蜀东工”等20字的铜戈最有价值,反映了秦在商鞅变法后土地制度的变化和蜀地手工业的发达。近20年,还对分布在川西山区这一古代“民族走廊”的石棺葬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使西南地区民族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所的考古发掘工作以三星堆遗址、三峡地区忠县中坝遗址、华蓥安丙墓、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宣汉罗家坝墓群、泸县宋墓群、郪江崖墓群最具代表性,在国际国内都有较大的影响。忠县中坝遗址有着厚度达十几米的文化堆积层,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是三峡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是我国第一个经考古发掘的酒坊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全兴集团以此为契机,适时推出了高档白酒“水井坊”,在国内同行业中独树一帜,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1959年起,开始与“长办”合作,开展峡江地区的考古调查工作。1985年—1997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三峡水库淹没区四川段进行了大规模路的文物调查,动员了上百人的专业队伍,集中了全省文物考古的精英,对沿江十几个县市进行拉网式调查,最后形成了《三峡水库淹没区(四川段)文物保护大纲》,该方案经国家文物局、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审定通过,成为日后三峡地区文物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三、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同样是该所的工作重点.早在1964年就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从当时的成都大学化学系引进一批大学本科生,筹建文物保护队伍,并于上世纪70年代末陆续建立文物保护化学实验室、青铜器修复室;80年代建立文物保护技术队,90年代正式建立文物保护中心。同时所里还设有古建石窟研究设计室和文物技术修复室,与文物保护中心共同承担文物保护任务。多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内各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该所文物保护工作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在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方面,该所专业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研究试验,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新的工艺、工具和材料,根据其年代、种类、质地、破损和腐蚀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法。如三星堆出土的大批青铜大面具、大立人、神树,以及汉代摇钱树等20余项,恢复了原貌,得以长期保存和向世人展示。在石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主持完成100余项全国重点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雅安高颐阙、绵阳平阳府君阙、成都王建墓等石质文物的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和保护工程。

  该所的青铜器文物保护专家在继承青铜文物传统工艺修复技术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域青铜质地文物保护修复方法,先后在三星堆出土青铜神树、神坛、大面具、大立人,彭山出土汉代摇钱树等修复工作中广泛应用,其精湛的工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在青铜器文物保护研究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后在巴蜀青铜器成分分析、巴蜀青铜器铸造工艺、锈蚀机理、封护加固材料、保护工艺等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科研水平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在国内外也具一定影响力。

  石质类文物保护方面,该所专业技术人员在调查勘探、保护技术、材料研究、工程设计施工以及效果检测诸多领域内,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四川气候特点,经过较长时期的研究和多次试验,选用了以有机硅树脂和防水剂3号为主剂,以钛酸丁酯和三乙稀四胺为助剂组成的MSG-8石质文物防风化材料,在大足宝顶石窟和北山石窟、广元千佛崖和皇泽寺、安岳卧佛院藏经洞、巴中南龛石窟、新都桂湖龙藏寺碑等多处石质文物封护加固工程中应用,效果较好。《MSG-8古代风化岩石雕刻品封护加固材料》的研究获文化部1985-1986年度文化科技成果三等奖。以糠醛-丙酮作稀释剂,采用潜伏性固化剂-酮亚胺,再添加其它助剂的改性环氧树脂浆液,在饱水状态下石窟裂隙的灌浆补强和堵水中起到了良好作用,在重庆大足北山136窟防渗加固保护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该成果《潮湿环境下石窟、围岩裂隙灌浆补强材料的研究》获文化部1983-1984年度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闻名于世的乐山大佛,由于千百年的自然风化和人为损坏,已经是病害累累,如何综合治理已成为文物保护界和社会各界十分关心的大问题。由该所主持完成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成果,为乐山大佛的科学保护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基础资料,该成果亦获1992年度国家文物局科技二等奖。

四、古建维修保护
  在50年来古建筑维修保护工作中,先后承担了成都王建墓、武侯祠、通江文庙、巴中南龛、犍为文庙、渠县文庙、富顺文庙、江油窦团山、峨眉山飞来殿、泸县龙脑桥、荣县大佛、广元千佛崖、理县筹边楼、泸定县泸定桥、三台郪江崖墓、广安邓小平故居维修方案的设计和施工。这些项目的完成,既保护了文物,又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很好的游览场所,最有名的包括成都武侯祠、乐山大佛。

五、《四川文物》编辑工作
  《四川文物》是该所的业务部门之一,担负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核心期刊(双月刊)的编辑和发行工作。自1984年创刊以来,已出版112期,刊载各类文章2800多篇、1400万字。全国著名学者夏鼐、张秀熟、徐中舒、苏秉琦等都曾为刊物撰写文章。同时,该刊为所内及全省文博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科研成果的窗口。

六、近来该所专业人员获奖情况汇报及对外合作与交流
  50年来出版、发表了大量的考古发掘简报和学术论文,其中专著有《王建墓》、《三星堆祭祀坑》考古报告和《中国青铜器》(巴蜀卷)、《四川考古论文集》、《四川考古报告集》、《丝路上的文明古国》、《古蜀金沙》、《金沙遗址》《三星堆》、《三星堆奥秘》、《古蜀的辉煌》、《天门》。《华蓥安丙墓》考古发掘报告业已提交文物出版社,《泸县宋墓》考古发掘报告也已完稿,初步完成《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卷)的编写工作。

  该所目前正开展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勘探;中坝遗址、烟堆子遗址、罗家坝墓葬等考古工地的资料整理;瀑布沟水电站淹没区和西攀高速公路沿线考古发掘工作;继续开展自2002年来与日本有关方面开展了南方丝绸之路的文物调查;继续完成与日本有关单位联合开展绵阳木椁汉墓出土漆木器的保护工作;继续开展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四川道教石窟及摩崖造像研究》、《四川古建筑中传统工具的应用》.

  所里建有5千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其中有文物库房和图书资料库房1千平方米;用于文物保护研究及实验室约1200平方米;有文物考古资料整理房和专门的电脑及网络中心;全所有较完善的供水、供电、通风设施。目前我所正积极向国家文物局申报成为国家文物保护重点实验室。

  此外,所里有西南地区文博单位最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办公局域网,文物考古图书有4万多册。

  总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半个世纪的成长历程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

                                                                        (摘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网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文博单位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发布时间:2005-06-28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于1951年9月,其前身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1958年起与四川省博物馆合署办公。1981年与省博物馆分离,1985年经四川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增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牌子,内设考古一队、考古二队、三星堆工作站、文物保护中心、古建石窟研究设计室、技术修复室、《四川文物》编辑部、办公室、财务科、保卫科、图书信息中心。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门类最齐的文物科研单位,在田野考古、古建筑石窟保护、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等方面有着较强的实力,尤其在古代巴蜀文化的研究、古代壁画、古代青铜器和石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文物考古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所内有较强的科研力量,人才辈出,先后有全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古人类学家秦学圣先生、古文字权威于豪亮先生在所里工作.
  

二、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是该所工作的重点。50年来配合大型基本建设先后进行了成渝铁路、宝成铁路等项目的文物考古调查和发掘,其中有闻名中外的广汉三星堆遗址以及巫山大溪遗址、新都马家大墓、涪陵小田溪战国墓群、邛崃什邡堂遗址、忠县中坝遗址、绵阳木椁汉墓、华蓥安丙墓、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宣汉罗家坝、泸县宋墓群、郪江崖墓群等。

  在建国初期,配合成渝铁路的建设,出土了著名的古人类化石“资阳人”,秦学圣先生是我国体质人类学家,他对“资阳人”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一致的肯定。随后,通过在巫山大溪镇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发掘,确定了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成都市北郊将军碑附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砖厂取土时发现了羊子山土台和一大批墓群,经过发掘,证实这里是古蜀先民的祭拜天地的重要遗迹。从1953年到1995年,先后在重庆巴县的冬笋坝、广元宝轮院、绵竹、什邡等地发掘了大批船棺葬,对巴蜀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此,该所始终把古代巴蜀文化的研究作为全所的科研主攻方向。

  1959年、1980年又在彭县竹瓦街发现两处西周大型铜器窖藏,出土一大批青铜礼器。1980年,在新都马家大墓出土188件精美的战国青铜器。1977年至1986年,该所对荣经县严道古城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共发掘春秋末到秦汉的古墓30多座,发现大批与楚文化有关的文物。1979年—1987年,在青川县出土一批秦国文物,其中“更修田律”木牍和刻有“蜀东工”等20字的铜戈最有价值,反映了秦在商鞅变法后土地制度的变化和蜀地手工业的发达。近20年,还对分布在川西山区这一古代“民族走廊”的石棺葬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使西南地区民族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所的考古发掘工作以三星堆遗址、三峡地区忠县中坝遗址、华蓥安丙墓、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宣汉罗家坝墓群、泸县宋墓群、郪江崖墓群最具代表性,在国际国内都有较大的影响。忠县中坝遗址有着厚度达十几米的文化堆积层,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是三峡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是我国第一个经考古发掘的酒坊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全兴集团以此为契机,适时推出了高档白酒“水井坊”,在国内同行业中独树一帜,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1959年起,开始与“长办”合作,开展峡江地区的考古调查工作。1985年—1997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三峡水库淹没区四川段进行了大规模路的文物调查,动员了上百人的专业队伍,集中了全省文物考古的精英,对沿江十几个县市进行拉网式调查,最后形成了《三峡水库淹没区(四川段)文物保护大纲》,该方案经国家文物局、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审定通过,成为日后三峡地区文物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三、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同样是该所的工作重点.早在1964年就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从当时的成都大学化学系引进一批大学本科生,筹建文物保护队伍,并于上世纪70年代末陆续建立文物保护化学实验室、青铜器修复室;80年代建立文物保护技术队,90年代正式建立文物保护中心。同时所里还设有古建石窟研究设计室和文物技术修复室,与文物保护中心共同承担文物保护任务。多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内各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该所文物保护工作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在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方面,该所专业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研究试验,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新的工艺、工具和材料,根据其年代、种类、质地、破损和腐蚀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法。如三星堆出土的大批青铜大面具、大立人、神树,以及汉代摇钱树等20余项,恢复了原貌,得以长期保存和向世人展示。在石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主持完成100余项全国重点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雅安高颐阙、绵阳平阳府君阙、成都王建墓等石质文物的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和保护工程。

  该所的青铜器文物保护专家在继承青铜文物传统工艺修复技术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域青铜质地文物保护修复方法,先后在三星堆出土青铜神树、神坛、大面具、大立人,彭山出土汉代摇钱树等修复工作中广泛应用,其精湛的工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在青铜器文物保护研究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后在巴蜀青铜器成分分析、巴蜀青铜器铸造工艺、锈蚀机理、封护加固材料、保护工艺等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科研水平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在国内外也具一定影响力。

  石质类文物保护方面,该所专业技术人员在调查勘探、保护技术、材料研究、工程设计施工以及效果检测诸多领域内,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四川气候特点,经过较长时期的研究和多次试验,选用了以有机硅树脂和防水剂3号为主剂,以钛酸丁酯和三乙稀四胺为助剂组成的MSG-8石质文物防风化材料,在大足宝顶石窟和北山石窟、广元千佛崖和皇泽寺、安岳卧佛院藏经洞、巴中南龛石窟、新都桂湖龙藏寺碑等多处石质文物封护加固工程中应用,效果较好。《MSG-8古代风化岩石雕刻品封护加固材料》的研究获文化部1985-1986年度文化科技成果三等奖。以糠醛-丙酮作稀释剂,采用潜伏性固化剂-酮亚胺,再添加其它助剂的改性环氧树脂浆液,在饱水状态下石窟裂隙的灌浆补强和堵水中起到了良好作用,在重庆大足北山136窟防渗加固保护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该成果《潮湿环境下石窟、围岩裂隙灌浆补强材料的研究》获文化部1983-1984年度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闻名于世的乐山大佛,由于千百年的自然风化和人为损坏,已经是病害累累,如何综合治理已成为文物保护界和社会各界十分关心的大问题。由该所主持完成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成果,为乐山大佛的科学保护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基础资料,该成果亦获1992年度国家文物局科技二等奖。

四、古建维修保护
  在50年来古建筑维修保护工作中,先后承担了成都王建墓、武侯祠、通江文庙、巴中南龛、犍为文庙、渠县文庙、富顺文庙、江油窦团山、峨眉山飞来殿、泸县龙脑桥、荣县大佛、广元千佛崖、理县筹边楼、泸定县泸定桥、三台郪江崖墓、广安邓小平故居维修方案的设计和施工。这些项目的完成,既保护了文物,又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很好的游览场所,最有名的包括成都武侯祠、乐山大佛。

五、《四川文物》编辑工作
  《四川文物》是该所的业务部门之一,担负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核心期刊(双月刊)的编辑和发行工作。自1984年创刊以来,已出版112期,刊载各类文章2800多篇、1400万字。全国著名学者夏鼐、张秀熟、徐中舒、苏秉琦等都曾为刊物撰写文章。同时,该刊为所内及全省文博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科研成果的窗口。

六、近来该所专业人员获奖情况汇报及对外合作与交流
  50年来出版、发表了大量的考古发掘简报和学术论文,其中专著有《王建墓》、《三星堆祭祀坑》考古报告和《中国青铜器》(巴蜀卷)、《四川考古论文集》、《四川考古报告集》、《丝路上的文明古国》、《古蜀金沙》、《金沙遗址》《三星堆》、《三星堆奥秘》、《古蜀的辉煌》、《天门》。《华蓥安丙墓》考古发掘报告业已提交文物出版社,《泸县宋墓》考古发掘报告也已完稿,初步完成《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卷)的编写工作。

  该所目前正开展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勘探;中坝遗址、烟堆子遗址、罗家坝墓葬等考古工地的资料整理;瀑布沟水电站淹没区和西攀高速公路沿线考古发掘工作;继续开展自2002年来与日本有关方面开展了南方丝绸之路的文物调查;继续完成与日本有关单位联合开展绵阳木椁汉墓出土漆木器的保护工作;继续开展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四川道教石窟及摩崖造像研究》、《四川古建筑中传统工具的应用》.

  所里建有5千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其中有文物库房和图书资料库房1千平方米;用于文物保护研究及实验室约1200平方米;有文物考古资料整理房和专门的电脑及网络中心;全所有较完善的供水、供电、通风设施。目前我所正积极向国家文物局申报成为国家文物保护重点实验室。

  此外,所里有西南地区文博单位最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办公局域网,文物考古图书有4万多册。

  总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半个世纪的成长历程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

                                                                        (摘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网站)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