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西安南郊曹家堡清理九座秦墓

发布时间:2013-07-22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2013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配合金地城区改造项目,于西安市南郊曹家堡村南发掘清理了9座古墓葬。墓葬保存基本完整,时代特征明确。现将其发掘情况简要报道如下。

 

 


    这9座墓葬均为小型墓葬,其中7座(M1、M3—M7、M9)为竖穴土圹墓,土圹口大底小,壁面向下有收分,四周有生土二层台。1座(M2)为竖穴墓道偏洞式土洞墓,墓道与墓室交接处有一道宽0.2米、深0.1米的凹槽,当为木板封门的板槽,墓室内棺灰下有两道南北向凹槽,凹槽长1.26米,宽约0.16米,两凹槽间距0.5米,槽内残存圆木朽痕,推测棺下原应放置有垫棺圆木。1座(M8)为竖穴墓道直线式土洞墓,坐东朝西,墓道宽于墓室,因盗扰严重未见葬具、人骨及出土随葬品。


    8座墓葬具均为木棺,棺木已朽成灰。大部分人骨架保存较差,葬式清楚的墓葬有7座,均为屈肢葬,其中仰身屈肢葬3座,侧身屈肢葬4座,头向东2座,头向西5座,人骨下肢蜷曲较甚。

 

 


    这批墓葬出土器物很少,除M6、M8以外,其余7座墓葬共出土器物7件,包括1件玉料、6件陶鬲。陶鬲均置于墓主头上方或脚下方,玉器置于手旁侧。陶鬲有夹砂灰陶和红陶两种,器身较矮胖,侈口,巻沿,平裆,锥形足,上部饰粗绳纹,底部为按压窝点纹。个别陶鬲底部残留有烟炱痕迹。


    关于墓葬时代,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陶鬲特征来看,M8时代较晚,应为战国晚期至汉初墓葬,余8座应为战国中期墓葬。这8座战国中期墓葬规格较小,墓葬形制、葬式葬具、出土器物基本相同,且东西排列整齐,之间无打破关系,说明其为同一墓地的同时期墓葬。《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县杜、郑”,今下杜城村即为秦杜县县治之地。这批墓葬出土于曹家堡村南,东距下杜城村约1500米,因此推测该墓地主要为一处战国中期秦人墓地,墓主人应是秦杜县及其附近的一般居民。


    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西安地区秦人墓葬的丧葬制度与秦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探索秦杜县周边墓地的布局提供了实物资料,随着下杜城村周边考古工作的进行,秦杜县及其附近居民墓葬的分布将变得越来越清晰。(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张小丽   刘汉兴)
(《中国文物报》2013年7月19日8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西安南郊曹家堡清理九座秦墓

发布时间:2013-07-22


    2013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配合金地城区改造项目,于西安市南郊曹家堡村南发掘清理了9座古墓葬。墓葬保存基本完整,时代特征明确。现将其发掘情况简要报道如下。

 

 


    这9座墓葬均为小型墓葬,其中7座(M1、M3—M7、M9)为竖穴土圹墓,土圹口大底小,壁面向下有收分,四周有生土二层台。1座(M2)为竖穴墓道偏洞式土洞墓,墓道与墓室交接处有一道宽0.2米、深0.1米的凹槽,当为木板封门的板槽,墓室内棺灰下有两道南北向凹槽,凹槽长1.26米,宽约0.16米,两凹槽间距0.5米,槽内残存圆木朽痕,推测棺下原应放置有垫棺圆木。1座(M8)为竖穴墓道直线式土洞墓,坐东朝西,墓道宽于墓室,因盗扰严重未见葬具、人骨及出土随葬品。


    8座墓葬具均为木棺,棺木已朽成灰。大部分人骨架保存较差,葬式清楚的墓葬有7座,均为屈肢葬,其中仰身屈肢葬3座,侧身屈肢葬4座,头向东2座,头向西5座,人骨下肢蜷曲较甚。

 

 


    这批墓葬出土器物很少,除M6、M8以外,其余7座墓葬共出土器物7件,包括1件玉料、6件陶鬲。陶鬲均置于墓主头上方或脚下方,玉器置于手旁侧。陶鬲有夹砂灰陶和红陶两种,器身较矮胖,侈口,巻沿,平裆,锥形足,上部饰粗绳纹,底部为按压窝点纹。个别陶鬲底部残留有烟炱痕迹。


    关于墓葬时代,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陶鬲特征来看,M8时代较晚,应为战国晚期至汉初墓葬,余8座应为战国中期墓葬。这8座战国中期墓葬规格较小,墓葬形制、葬式葬具、出土器物基本相同,且东西排列整齐,之间无打破关系,说明其为同一墓地的同时期墓葬。《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县杜、郑”,今下杜城村即为秦杜县县治之地。这批墓葬出土于曹家堡村南,东距下杜城村约1500米,因此推测该墓地主要为一处战国中期秦人墓地,墓主人应是秦杜县及其附近的一般居民。


    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西安地区秦人墓葬的丧葬制度与秦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探索秦杜县周边墓地的布局提供了实物资料,随着下杜城村周边考古工作的进行,秦杜县及其附近居民墓葬的分布将变得越来越清晰。(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张小丽   刘汉兴)
(《中国文物报》2013年7月19日8版)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