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第八次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发布时间:2014-01-23文章出处:作者: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南距舞阳县城22 公里,东北距北舞渡镇2 公里,北临灰河,南依泥河,东接泥河洼蓄滞洪区。贾湖遗址是目前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裴李岗时期文化遗址,已被命名为贾湖文化,距今约9000一7500年。从上世纪80年代至2001年经历了七次发掘,出土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骨笛和原始文字资料以及最早的稻作农业和家猪遗存等,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农业和家畜起源、汉字起源研究中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骨笛等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013年9月至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在漯河市和舞阳县文物部门的配合下,对舞阳贾湖遗址进行了第八次考古发掘。发掘期间,出席“纪念贾湖遗址首次发掘30周年暨贾湖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严文明、巴尔约瑟夫、贝尔伍德等70多位国内外著名考古学家曾到发掘工地考察指导。
   
  此次发掘区域位于贾湖遗址中部,实际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墓葬、房址、灰坑、兽坑等,都属于贾湖文化时期。共清理墓葬97座、房址9座、灰坑25个、兽坑2个。出土陶、石、骨、角、牙等各种质料的器物600余件及大量陶片和动植物遗存。此外还采集了浮选土样、环境学分析样品等多种分析样品,拟开展多学科合作的科技分析工作。

 
  本次发掘范围的地层堆积状况与前七次基本相同。
 
  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大多为东西向,首次发现两座属于晚期的南北向墓葬。墓葬分布密集,叠压打破关系复杂,绝大多数墓葬在墓主头侧随葬有一个陶壶,其他随葬品有骨笛、骨镖、骨镞、骨针、骨叉形器、龟甲、象牙雕板、兽牙、陶钵、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绿松石饰等。
 
  M55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西长2.7米,南北宽1.25米,南部被现代井打破一小部分。墓主经鉴定为一6岁左右儿童,头向西,身高1米,头骨下枕一象牙雕板,头左侧有一圆腹双耳壶,靠近墓坑北壁处还有3件陶器;颈部、腰部、腿部均分布有绿松石串饰,在骨架上的绿松石串饰共计228粒;墓主脚上覆有4个龟甲,内有石子,旁边有獐牙一颗,显示了墓主不同寻常的身份地位。
 
  M55南部1米的与之平行的M58为一成人墓,长约2.4米,宽约1.2米,被现代井、M39、M73和K1打破,墓坑东北角随葬有石磨盘、石磨棒,左胫骨边有一象牙雕板,身上也有大量绿松石串饰。
 
  M90平面略呈梯形,长1.75米,宽0.55米,头向西,头部左侧随葬有一象牙板,肩部有陶壶陶罐陶鼎各一,胫骨两侧有数个龟甲及大量骨镖、骨镞,颈部至膝盖散布大量绿松石串饰。
 
  同样出土有大量绿松石串饰的墓葬还有M56、M62、M65、M73、M75、M81等,主要分布在T0201和T0202,从器物和地层上看年代上属于贾湖二期。这些墓葬均整体起至室内待整理。
 
  M59长1.84米,宽0.82米,在墓主颈侧随葬有绿松石串饰,最大一个呈弧边三角形,长8厘米,宽4厘米,这是贾湖遗址目前发现最大的绿松石器物。另有13粒圆柱形串饰,直径1.5厘米左右。从地层关系和随葬陶器判断,该墓属于贾湖一期。
 
  出土的绿松石串饰大小不一,最大直径有6毫米,最小直径不到3毫米;厚度不均,在1毫米至3毫米之间,可见加工的难度和精度。目前已收集的已有1200余粒,未清理部分所含数量难以估计。在贾湖遗址还是首次发现墓葬中随葬数量如此多的绿松石串饰,而且分布范围集中,都在发掘区西北部,暗示当时可能在墓葬等级和分区上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象牙雕板也是首次在贾湖遗址发现的器物,整体呈“中”字形,共发现7个,其中5个出现在墓葬中,两个出现在祭祀坑中。最长的有32厘米,最短约27厘米,背面平整,正面在中间方形的部分有椭圆形或圆角方形的环状突起,环状突起上钻有4个孔,钻孔方向与长轴垂直,此器物用途待定。
 
  发现房址9座,其中F2为圆形,直径1.8米。其余均为方形,年代为贾湖晚期,保存状况差,较大,都延伸到探方外。
 
 
  F5堆积分上下两层。上层平面呈方形,仅残存居住面,长约4米,宽3.6米,门道位于东南角,宽70厘米。下层平面呈长方形,长约4米,宽2.8米,门道位于房址东侧,宽约1米。在下层居住面30厘米下有南北两个东西向的灰土槽,对称分布于F5下层,各置有人骨架一具,北部的编为M68,南部的编为M69。M68墓主骨骼健壮,被埋葬在宽仅36厘米的墓内,肋骨明显受挤压变形,头部有一钝器击打痕,圆角方形,推测为石斧顶部敲击造成,有可能为墓主的死亡原因。其头部随葬有一陶壶,脚部有一石斧,大腿上搁置一象牙雕板,腰部有两支骨笛,小腿处还有骨镖、獐牙等。M69宽仅40厘米,墓主头部北侧随葬有折肩壶1个、侈口罐1个及一组龟甲,腰部北侧随葬两只骨笛,左足有一獐牙。从死亡状态、埋葬位置、埋葬方式等方面来看,这两个墓葬可能与祭祀或房屋奠基行为相关。
 
  发现灰坑25个,大多为圆形,斜壁平底呈盆状,个别呈袋状,出土遗物有陶片、兽骨、龟甲等。其中H11出土大量兽骨、龟甲及陶片,被墓葬及晚期房址柱洞打破。兽坑两个,SK1位于T0203中部偏北,葬有狗骨架一具。SK2位于T0201中部偏东,出土有一象牙雕板及龟甲等。
 
  贾湖遗址第八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墓葬,出土丰富的遗物,除了前七次发掘中出现过的骨笛、骨叉形器、龟甲、带流陶壶等,还发现了一墓三笛等很多新的重要现象。例如制作精美的象牙雕板,其形制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极为罕见;随葬有大量高质精美绿松石串饰的墓葬,以及有可能作为房屋奠基或祭祀的埋葬现象等。这些发现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贾湖文化的认识,丰富贾湖遗址的文化内涵,还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资料。(蓝万里  张居中  杨玉璋  魏兴涛)
 
(《中国文物报》2014年1月17日8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第八次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发布时间:2014-01-23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南距舞阳县城22 公里,东北距北舞渡镇2 公里,北临灰河,南依泥河,东接泥河洼蓄滞洪区。贾湖遗址是目前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裴李岗时期文化遗址,已被命名为贾湖文化,距今约9000一7500年。从上世纪80年代至2001年经历了七次发掘,出土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骨笛和原始文字资料以及最早的稻作农业和家猪遗存等,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农业和家畜起源、汉字起源研究中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骨笛等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013年9月至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在漯河市和舞阳县文物部门的配合下,对舞阳贾湖遗址进行了第八次考古发掘。发掘期间,出席“纪念贾湖遗址首次发掘30周年暨贾湖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严文明、巴尔约瑟夫、贝尔伍德等70多位国内外著名考古学家曾到发掘工地考察指导。
   
  此次发掘区域位于贾湖遗址中部,实际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墓葬、房址、灰坑、兽坑等,都属于贾湖文化时期。共清理墓葬97座、房址9座、灰坑25个、兽坑2个。出土陶、石、骨、角、牙等各种质料的器物600余件及大量陶片和动植物遗存。此外还采集了浮选土样、环境学分析样品等多种分析样品,拟开展多学科合作的科技分析工作。

 
  本次发掘范围的地层堆积状况与前七次基本相同。
 
  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大多为东西向,首次发现两座属于晚期的南北向墓葬。墓葬分布密集,叠压打破关系复杂,绝大多数墓葬在墓主头侧随葬有一个陶壶,其他随葬品有骨笛、骨镖、骨镞、骨针、骨叉形器、龟甲、象牙雕板、兽牙、陶钵、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绿松石饰等。
 
  M55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西长2.7米,南北宽1.25米,南部被现代井打破一小部分。墓主经鉴定为一6岁左右儿童,头向西,身高1米,头骨下枕一象牙雕板,头左侧有一圆腹双耳壶,靠近墓坑北壁处还有3件陶器;颈部、腰部、腿部均分布有绿松石串饰,在骨架上的绿松石串饰共计228粒;墓主脚上覆有4个龟甲,内有石子,旁边有獐牙一颗,显示了墓主不同寻常的身份地位。
 
  M55南部1米的与之平行的M58为一成人墓,长约2.4米,宽约1.2米,被现代井、M39、M73和K1打破,墓坑东北角随葬有石磨盘、石磨棒,左胫骨边有一象牙雕板,身上也有大量绿松石串饰。
 
  M90平面略呈梯形,长1.75米,宽0.55米,头向西,头部左侧随葬有一象牙板,肩部有陶壶陶罐陶鼎各一,胫骨两侧有数个龟甲及大量骨镖、骨镞,颈部至膝盖散布大量绿松石串饰。
 
  同样出土有大量绿松石串饰的墓葬还有M56、M62、M65、M73、M75、M81等,主要分布在T0201和T0202,从器物和地层上看年代上属于贾湖二期。这些墓葬均整体起至室内待整理。
 
  M59长1.84米,宽0.82米,在墓主颈侧随葬有绿松石串饰,最大一个呈弧边三角形,长8厘米,宽4厘米,这是贾湖遗址目前发现最大的绿松石器物。另有13粒圆柱形串饰,直径1.5厘米左右。从地层关系和随葬陶器判断,该墓属于贾湖一期。
 
  出土的绿松石串饰大小不一,最大直径有6毫米,最小直径不到3毫米;厚度不均,在1毫米至3毫米之间,可见加工的难度和精度。目前已收集的已有1200余粒,未清理部分所含数量难以估计。在贾湖遗址还是首次发现墓葬中随葬数量如此多的绿松石串饰,而且分布范围集中,都在发掘区西北部,暗示当时可能在墓葬等级和分区上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象牙雕板也是首次在贾湖遗址发现的器物,整体呈“中”字形,共发现7个,其中5个出现在墓葬中,两个出现在祭祀坑中。最长的有32厘米,最短约27厘米,背面平整,正面在中间方形的部分有椭圆形或圆角方形的环状突起,环状突起上钻有4个孔,钻孔方向与长轴垂直,此器物用途待定。
 
  发现房址9座,其中F2为圆形,直径1.8米。其余均为方形,年代为贾湖晚期,保存状况差,较大,都延伸到探方外。
 
 
  F5堆积分上下两层。上层平面呈方形,仅残存居住面,长约4米,宽3.6米,门道位于东南角,宽70厘米。下层平面呈长方形,长约4米,宽2.8米,门道位于房址东侧,宽约1米。在下层居住面30厘米下有南北两个东西向的灰土槽,对称分布于F5下层,各置有人骨架一具,北部的编为M68,南部的编为M69。M68墓主骨骼健壮,被埋葬在宽仅36厘米的墓内,肋骨明显受挤压变形,头部有一钝器击打痕,圆角方形,推测为石斧顶部敲击造成,有可能为墓主的死亡原因。其头部随葬有一陶壶,脚部有一石斧,大腿上搁置一象牙雕板,腰部有两支骨笛,小腿处还有骨镖、獐牙等。M69宽仅40厘米,墓主头部北侧随葬有折肩壶1个、侈口罐1个及一组龟甲,腰部北侧随葬两只骨笛,左足有一獐牙。从死亡状态、埋葬位置、埋葬方式等方面来看,这两个墓葬可能与祭祀或房屋奠基行为相关。
 
  发现灰坑25个,大多为圆形,斜壁平底呈盆状,个别呈袋状,出土遗物有陶片、兽骨、龟甲等。其中H11出土大量兽骨、龟甲及陶片,被墓葬及晚期房址柱洞打破。兽坑两个,SK1位于T0203中部偏北,葬有狗骨架一具。SK2位于T0201中部偏东,出土有一象牙雕板及龟甲等。
 
  贾湖遗址第八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墓葬,出土丰富的遗物,除了前七次发掘中出现过的骨笛、骨叉形器、龟甲、带流陶壶等,还发现了一墓三笛等很多新的重要现象。例如制作精美的象牙雕板,其形制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极为罕见;随葬有大量高质精美绿松石串饰的墓葬,以及有可能作为房屋奠基或祭祀的埋葬现象等。这些发现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贾湖文化的认识,丰富贾湖遗址的文化内涵,还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资料。(蓝万里  张居中  杨玉璋  魏兴涛)
 
(《中国文物报》2014年1月17日8版)

作者:

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