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洱海地区史前文化的最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4-09-18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洱海地区史前文化的最新发现——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第二次发掘的收获
 
  宾川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省宾川县城北金牛镇白羊村以西400米的桑园河东岸,属金沙江支流河旁台地上的聚落遗址。遗址高出河面约6米,由于70年代当地村民挑遗址灰土改造附近农田,对遗址造成了严重破坏,目前保存最好的中心部分高出周围耕地约3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呈椭圆形土台状。 
 
  1973年至1974年,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曾对遗址的南部进行清理发掘,基本确定了遗址的主要内涵和年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遗址分布范围的基本情况还不够明确,对遗迹的层位判断不明确,层位和伴出物间的关系不清晰,总体信息量不够等。 
 
  为了弄清白羊村遗址的文化内涵、编年和在区域文化发展序列中的的地位和影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本次发掘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发掘,重新划分遗址的层位,搞清遗址层位和伴出物及层位和遗迹间的关系;通过多学科介入,尽可能多的获取古代信息;重新构建古遗址年代学框架;对遗址内涵研究和价值的阐释能够有所推进;为遗址的后期保护、展示、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野外发掘开展之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对遗址周边进行了钻探,确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并获取古环境研究样品。应用航飞测图、拍取全景图片;三维激光扫描遗址核心区,对发掘前遗址全景作详细的资料记录,利用RTK布方测绘。 
 
  第二次发掘区位于现存遗址核心区域(土台)南侧,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布5×10米探方两个,清理堆积厚度约5.5米。地层共分为25层,其中第①层、第②a层为现代地层,②b层为明、清时期地层,第③层至第25层为早期文化层。早期文化堆积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共清理遗迹1200余个,其中灰坑242个、房址18座、土坑墓17座、瓮棺葬5座、火堆11处、火塘4处、灶1处及活动面、大量柱洞等遗迹。 
 
  各时期的灰坑均以圆形、椭圆形为主,无明显差异。房址包括浅基槽内垫柱础石、基槽内立木柱及半地穴式三种,可能也存在直接在地面立木柱建房的形式。垫柱础石的房址仅见于晚期堆积,半地穴式房址见于中期,基槽内立木柱及地面立木柱的房址存在于遗址各时期。以F5为例。

  F5平面呈长方形,部分压于T2北隔梁下。由南部、西部的长条形沟槽、东部的柱洞以及房内居住面组成,东西长4.4米,南北已清理部分长2.3米。共有柱洞27个,其中东部居住面边缘8个、南侧沟槽内14个、西侧沟槽内3个,居住面内2个。27个柱洞中,沟槽内的柱洞形制规整,尺寸基本一致,排列近直线,位于房屋东部居住面边缘的8个柱洞排列无明显线状规律,大小不一。沟槽转角处的柱洞直径略大,可能为承重柱。房址内残存两块居住面,主要分布在房内东部及中部偏南区域,平面形状不规则。东部的居住面特征明显,为浅黄色沙土,纯净、致密,坚硬,平整,未见包含物,厚2~6厘米。中部偏南区域的居住面土质土色较东部略杂,包含部分细小碎石颗粒,厚约2厘米。居住面坚硬板结,可能建造时经过夯打,居住时由于长期踩踏形成硬面。从房址结构可以推测,修建房屋时,先在四周下挖基槽,深约30厘米;再在基槽内立木柱,房屋转角处立更粗的木柱以承重;居住面以纯净黄沙土铺垫并经夯打。房址内未发现用火遗迹,可能用火区域未清理,也有可能是室外用火。 
 
  土坑墓17座,其中16座属于晚期墓葬,包括二次葬、断肢葬、合葬、单人葬等。早期墓葬仅发现了一座,为M17。 
 
  M17,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长2.62、宽1、深0.88米,墓底平,墓向20°。单人仰身直肢葬,墓主上肢平放于身体两侧,下肢并拢,似被捆绑,足端骨骼压于胫骨腓骨之上。头端随葬陶器,壶1件、折腹钵2件、椭圆形盘1件、罐1件、小罐1件。人骨右侧锁骨、肱骨表面见红色粉末状物质,带粘性。股骨间的填土也有小面积红色粉末状物质。 
 
  瓮棺葬5座,均属晚期,均埋葬未成年个体。 
 
  发掘出土小件、陶片标本一千两百余件。大量的石器出于中、晚期地层和遗迹中,多磨制,以斧、锛、凿、镞、刀、镰为主;晚期陶器以釜、罐类为主,有圈足器、带流器。中期陶器器型丰富,以侈口罐、折沿罐、敛口钵为主,有少量大口径、厚器壁的陶片,出现大量磨光陶片,纹饰陶片数量增多,以磨光线条纹为特色,另有大量由蓖点纹、梯格纹组成的几何纹饰、刻划交叉线纹、戳印点线纹等,有少量细绳纹、圆圈纹、乳丁纹等。早期陶器以侈口罐、小口罐、折腹钵为主,有较多敛口器、卷沿器等;陶片多内外磨光,纹饰精细、复杂;纹饰中磨光线条纹少见,以压印蓖点纹、梯格纹(点线纹)组成的几何图案为多,另有较多刻划纹、少量附加堆纹、细绳纹等,部分器物口沿唇部饰锯齿纹;刻划纹多施于器物颈、肩部,点线纹多施于上腹部,或至口沿。 
 
  洱海区域的遗址年代较为准确的只有剑川海门口遗址。磨光纹饰陶片在其他周边遗址少见,如附近的大理银梭岛遗址、永平新光遗址、元谋大墩子遗址等,海门口遗址一期、元谋大墩子遗址出有磨光纹饰陶片。海门口遗址一期年代为距今3700年左右,白羊村遗址的三期刻划纹饰和海门口遗址一期的相似,二者年代可能差别不大。二期的陶器及纹饰和永平新光遗址、大理银梭岛遗址二期的相似,年代大致在距今3800~4000年左右。一期年代不会超过距今4200年,约为距今4000~4200年。目前,超过距今4200年的遗址只有银梭岛一期,两者之间还有差别。因此推测白羊村遗址年代约为距今3700至4200年。 
 
  此次发掘,达到了预期学术目的:通过科学发掘,细分了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搞清遗址层位和伴出物及层位和遗迹间的关系;通过多学科介入,提取了大量有效的原始资料信息;通过对浮选样品的碳十四年代测定,重新构建遗址年代学框架,推进对遗址内涵研究和价值的阐释;为遗址的后期保护、展示、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是云南第一次将数字考古技术、数字管理平台贯穿发掘始终,工作理念、创新意识显著。把新思维、技术的应用同传统考古方法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发掘工作进行期间,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组来工地进行实地检查,对遗址发掘工作也给予较好评价,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中国文物报》2014年9月12日8版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闵锐 何林珊)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洱海地区史前文化的最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4-09-18

洱海地区史前文化的最新发现——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第二次发掘的收获
 
  宾川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省宾川县城北金牛镇白羊村以西400米的桑园河东岸,属金沙江支流河旁台地上的聚落遗址。遗址高出河面约6米,由于70年代当地村民挑遗址灰土改造附近农田,对遗址造成了严重破坏,目前保存最好的中心部分高出周围耕地约3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呈椭圆形土台状。 
 
  1973年至1974年,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曾对遗址的南部进行清理发掘,基本确定了遗址的主要内涵和年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遗址分布范围的基本情况还不够明确,对遗迹的层位判断不明确,层位和伴出物间的关系不清晰,总体信息量不够等。 
 
  为了弄清白羊村遗址的文化内涵、编年和在区域文化发展序列中的的地位和影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本次发掘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发掘,重新划分遗址的层位,搞清遗址层位和伴出物及层位和遗迹间的关系;通过多学科介入,尽可能多的获取古代信息;重新构建古遗址年代学框架;对遗址内涵研究和价值的阐释能够有所推进;为遗址的后期保护、展示、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野外发掘开展之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对遗址周边进行了钻探,确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并获取古环境研究样品。应用航飞测图、拍取全景图片;三维激光扫描遗址核心区,对发掘前遗址全景作详细的资料记录,利用RTK布方测绘。 
 
  第二次发掘区位于现存遗址核心区域(土台)南侧,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布5×10米探方两个,清理堆积厚度约5.5米。地层共分为25层,其中第①层、第②a层为现代地层,②b层为明、清时期地层,第③层至第25层为早期文化层。早期文化堆积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共清理遗迹1200余个,其中灰坑242个、房址18座、土坑墓17座、瓮棺葬5座、火堆11处、火塘4处、灶1处及活动面、大量柱洞等遗迹。 
 
  各时期的灰坑均以圆形、椭圆形为主,无明显差异。房址包括浅基槽内垫柱础石、基槽内立木柱及半地穴式三种,可能也存在直接在地面立木柱建房的形式。垫柱础石的房址仅见于晚期堆积,半地穴式房址见于中期,基槽内立木柱及地面立木柱的房址存在于遗址各时期。以F5为例。

  F5平面呈长方形,部分压于T2北隔梁下。由南部、西部的长条形沟槽、东部的柱洞以及房内居住面组成,东西长4.4米,南北已清理部分长2.3米。共有柱洞27个,其中东部居住面边缘8个、南侧沟槽内14个、西侧沟槽内3个,居住面内2个。27个柱洞中,沟槽内的柱洞形制规整,尺寸基本一致,排列近直线,位于房屋东部居住面边缘的8个柱洞排列无明显线状规律,大小不一。沟槽转角处的柱洞直径略大,可能为承重柱。房址内残存两块居住面,主要分布在房内东部及中部偏南区域,平面形状不规则。东部的居住面特征明显,为浅黄色沙土,纯净、致密,坚硬,平整,未见包含物,厚2~6厘米。中部偏南区域的居住面土质土色较东部略杂,包含部分细小碎石颗粒,厚约2厘米。居住面坚硬板结,可能建造时经过夯打,居住时由于长期踩踏形成硬面。从房址结构可以推测,修建房屋时,先在四周下挖基槽,深约30厘米;再在基槽内立木柱,房屋转角处立更粗的木柱以承重;居住面以纯净黄沙土铺垫并经夯打。房址内未发现用火遗迹,可能用火区域未清理,也有可能是室外用火。 
 
  土坑墓17座,其中16座属于晚期墓葬,包括二次葬、断肢葬、合葬、单人葬等。早期墓葬仅发现了一座,为M17。 
 
  M17,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长2.62、宽1、深0.88米,墓底平,墓向20°。单人仰身直肢葬,墓主上肢平放于身体两侧,下肢并拢,似被捆绑,足端骨骼压于胫骨腓骨之上。头端随葬陶器,壶1件、折腹钵2件、椭圆形盘1件、罐1件、小罐1件。人骨右侧锁骨、肱骨表面见红色粉末状物质,带粘性。股骨间的填土也有小面积红色粉末状物质。 
 
  瓮棺葬5座,均属晚期,均埋葬未成年个体。 
 
  发掘出土小件、陶片标本一千两百余件。大量的石器出于中、晚期地层和遗迹中,多磨制,以斧、锛、凿、镞、刀、镰为主;晚期陶器以釜、罐类为主,有圈足器、带流器。中期陶器器型丰富,以侈口罐、折沿罐、敛口钵为主,有少量大口径、厚器壁的陶片,出现大量磨光陶片,纹饰陶片数量增多,以磨光线条纹为特色,另有大量由蓖点纹、梯格纹组成的几何纹饰、刻划交叉线纹、戳印点线纹等,有少量细绳纹、圆圈纹、乳丁纹等。早期陶器以侈口罐、小口罐、折腹钵为主,有较多敛口器、卷沿器等;陶片多内外磨光,纹饰精细、复杂;纹饰中磨光线条纹少见,以压印蓖点纹、梯格纹(点线纹)组成的几何图案为多,另有较多刻划纹、少量附加堆纹、细绳纹等,部分器物口沿唇部饰锯齿纹;刻划纹多施于器物颈、肩部,点线纹多施于上腹部,或至口沿。 
 
  洱海区域的遗址年代较为准确的只有剑川海门口遗址。磨光纹饰陶片在其他周边遗址少见,如附近的大理银梭岛遗址、永平新光遗址、元谋大墩子遗址等,海门口遗址一期、元谋大墩子遗址出有磨光纹饰陶片。海门口遗址一期年代为距今3700年左右,白羊村遗址的三期刻划纹饰和海门口遗址一期的相似,二者年代可能差别不大。二期的陶器及纹饰和永平新光遗址、大理银梭岛遗址二期的相似,年代大致在距今3800~4000年左右。一期年代不会超过距今4200年,约为距今4000~4200年。目前,超过距今4200年的遗址只有银梭岛一期,两者之间还有差别。因此推测白羊村遗址年代约为距今3700至4200年。 
 
  此次发掘,达到了预期学术目的:通过科学发掘,细分了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搞清遗址层位和伴出物及层位和遗迹间的关系;通过多学科介入,提取了大量有效的原始资料信息;通过对浮选样品的碳十四年代测定,重新构建遗址年代学框架,推进对遗址内涵研究和价值的阐释;为遗址的后期保护、展示、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是云南第一次将数字考古技术、数字管理平台贯穿发掘始终,工作理念、创新意识显著。把新思维、技术的应用同传统考古方法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发掘工作进行期间,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组来工地进行实地检查,对遗址发掘工作也给予较好评价,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中国文物报》2014年9月12日8版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闵锐 何林珊)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