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水库消落区大水田遗址的发掘收获
发布时间:2015-01-04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大溪文化的又一重要发现——重庆三峡水库消落区大水田遗址的发掘收获
大水田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伍柏村3社大水田,地处著名的大溪遗址和人民医院遗址之间,现存面积约12000平方米。遗址分布在长江左岸的缓坡台地上,北面距林家湾遗址约2000米,南面距冬瓜包遗址约200米,东面紧邻长江,西面为缓坡台地。
2013年3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在进行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消落区文物安全巡查时发现该遗址。同年4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巫山县文物管理所组织专业人员对遗址开展了专项考古调查和小规模试掘。
为配合三峡水库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工作,2014年3月至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巫山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大水田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共计1300平方米,发现大溪文化、商周、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六朝、唐宋遗迹470余个,其中墓葬258座、灰坑211座、房址1座、沟3条,出土陶、瓷、石、玉、铜、铁、骨质类器物1800余件(套)。发掘过程中,引入了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和聚落考古的理论方法,采用了筛选、浮选、全息三维扫描、电子全站仪测绘、系留气球拍摄、人骨现场鉴定等技术手段全面系统收集和记录考古遗存信息。
大溪文化遗存是本次考古发掘的主要成果,从时代上看,基本涵盖了大溪文化一期至四期,大溪文化一期遗存发现得较少,主要为大溪文化二期、三期遗存,大溪文化四期遗存也有少量发现;遗迹有墓葬212座、房址1座、灰坑208座、沟3条等;出土遗物非常丰富,基本包含了大溪文化代表性器类,其中陶带流鼎、陶单耳杯、陶小型支座、陶铃、陶器座、穿孔石铲、石矛、石环形饰、石动物形饰、石车轮形饰、石人形饰、石人面形饰、骨矛和带规律刻划痕的骨镞为以往大溪文化遗存中不见或少见。

从初步整理结果看,大水田遗址大溪文化遗存的发掘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首先,基本弄清了遗址的性质及变迁情况。考古揭露情况表明,该遗址最早应是作为墓地出现,大溪文化一期墓葬数量少、分布较散乱,均直接打破生土;大溪文化二期墓葬数量多,分布排列有一定规律,是该墓地最繁荣的阶段;大溪文化三期墓葬数量较少,是墓地的衰落期;大溪文化第四期未发现墓葬,出土了大量砺石、石器和骨器原料、毛坯等遗存,基本不见生活类遗存,推测其功能已经转变为制作石器、骨器的生产性遗址。
其次,墓葬葬式较为丰富,展现了大溪文化的一些独特习俗。本次发现的大溪文化墓葬均为竖穴土圹墓,葬式非常丰富,有单人葬和多人合葬,合葬墓以双人合葬居多,另有三人合葬、五人合葬和七人合葬墓各1座;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仰身屈肢葬、侧身屈肢葬和俯身屈肢葬等,以仰身屈肢葬居多,屈肢葬有跪屈葬和蹲屈葬两类,以跪屈葬为多。在合葬墓中,发现人骨叠葬现象,其中既有成人叠葬,也有小孩叠葬于成人胸腹部。另发现3座瓮棺葬,3座陶钵(陶盆或陶盘)覆面墓葬和2座人骨下方铺垫成层鱼骨墓葬。
通过层位关系、出土随葬品分析,大溪文化墓葬体现出时间上的差异,葬式演变关系明确。一期为单人直肢葬,不见合葬和屈肢葬;二期多为屈肢葬,也有少量直肢葬,屈肢葬均为跪屈葬,合葬墓数量较多;三期仍为屈肢葬,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蹲屈葬。
从出土遗存看,大水田遗址的大溪文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考古学文化有密切关联。本次发掘在重庆境内首次发现了大溪文化瓮棺葬,还出土了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型的陶单耳杯、陶器座等遗物,为探讨关庙山类型对这一地区的重要影响提供了新的线索;红陶钵覆面葬的发现也是本次工作的重要收获,这类墓葬集中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及邻近地区,这为探讨峡区内外的文化影响与交流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次发掘出土遗物较为丰富,提供了遗址生业模式、原始艺术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出土的石器,绝大多数为工具,主要有斧、锛、凿三类,结合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野生动物骨骼,尚未发现农作物种子,人骨材料中发现的大量贫血病理等信息,分析其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应为渔猎采集为主。另外,较多造型别致、制作精美的墨石质装饰品体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其造型有人形、人面形、猪形、穿山甲形、车轮形、纽扣形、环形等,其中部分还发现了残损后二次利用的痕迹,表明其在当时具有重要地位。遗址还出土有较多穿孔石铲、大型石斧等非实用器以及一批精美的玉器、骨器,结合大量排列有序的墓葬,为探索大溪文化聚落结构以及社会分层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此外,在大溪文化二期墓葬人骨中还发现两例足骨跪距面,表明当时在生产或是生活中可能存在跽踞习俗,这也是国内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骨跪距面,为探讨当时的跪屈葬以及后来的跽踞习俗源头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水田遗址是一处以大溪文化为主的,兼具多个时代遗存、延续发展的重要遗址。它的发现和发掘,丰富了大溪文化的内涵,必将进一步增进人们对峡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社会的认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代玉彪 白九江 邹后曦)
(《中国文物报》2014年12月5日8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