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破解宋代龙窑建造技术之谜——江西赣州七里镇窑址考古获重要发现

发布时间:2015-02-28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七里镇窑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村,分布在贡江与赣雩公路之间的沿江地带,现有窑包堆积16处,遗址总面积2平方公里。七里镇窑自晚唐创烧以来,宋元曾鼎盛一时,到明中期停烧。所烧产品主要有晚唐五代时期的青瓷与白瓷,宋元时期的青白瓷与酱釉瓷以及黑釉瓷,产品曾经漂洋过海外销到韩国与日本等国,是江西宋元四大名窑之一。1959年列为第二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作简况 
 
  为配合国保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找到七里镇窑的代表性产品,弄清七里镇窑的制瓷年代与各时代产品风格,并对其遗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7月至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赣州市博物馆联合对七里镇窑址的周屋坞与赖屋岭两座窑包山进行了主动考古发掘。
 
  周屋坞位于七里镇窑址的东北部,根据以往考古调查的成果,这处窑址盛烧于两宋时期,可以采集到七里镇窑质量最高的代表性产品。而赖屋岭位于七里镇窑址的中南部,更靠近江边,这里能采集到晚唐五代时期七里镇窑年代最早的产品。
 
  按照报批的发掘位置,首先在赖屋岭窑包布置了一条15米×2米的探沟进行发掘,第二天就碰到了一座龙窑(编号为14GQLY1)的窑壁。于是将这条探沟往南北方向扩展,转换成5米×5米与5米×10米的两个探方进行正式发掘,分别编号为14GQLT1与14GQLT2。其中T2随着龙窑窑身不断向北延伸,最后加长到了30米。在发掘过程中又在Y1东侧的窑包断面上调查发现了两条与其平行的龙窑(编号为14GQLY2与14GQLY3),从窑内堆积中采集到的瓷片标本分析,Y2的年代为五代,Y3的年代为北宋。考虑到Y2位于道路旁边,容易遭到破坏,又顺着Y2的位置加开了一条3米×17米的探沟(14GQ T3),对其进行发掘清理。这样,总发掘面积为226平方米。
 
  后在当地热心群众的指认下,在周屋坞窑又发现了一座宽达4米多的龙窑断面,考虑到这条龙窑特别大,而且从其断面上可以看到窑壁高达2.5米以上,于是在这座龙窑的位置上布置了一条10米×20米的探沟(编号为14GQZT1)。周屋坞的这座龙窑(编号为14GQZY1)位于整个窑包山的最西部,为了搞清周屋坞窑业堆积的时代,在这座窑包的最东面布置了一个5米×5米的探方(编号为14GQZT2)进行试掘。在周屋坞窑包山的发掘总面积为225平方米。
 
  发现遗迹与遗物 
 
  截至目前,在两座窑包山的4个发掘区共清理了3条龙窑,出土了近3万件各种釉色的宋元瓷器。
 
  在赖家岭窑包山发掘了2座龙窑。都是坐北朝南,几乎平行,相隔14米。其中14GQLY1开口于③层下,为斜坡长条形龙窑,位于窑包山的最高处,目前已揭露的长度为27米,窑头部分保存较好,窑门、火膛都清晰可见,窑尾在早年被村民建房时破坏。龙窑尾部断面宽3.32米,窑壁高0.70米;中部最宽处达3.90米,窑壁最高有1.05米。这是一条因窑顶塌陷而废弃的龙窑,可以看到塌陷下来的窑顶楔形砖以及窑床上排列整齐的匣体柱遗迹。中部较宽处每行放置16列匣钵,装烧的主要是一种素面的青白瓷碗,在窑尾则混合装烧青白瓷与酱釉瓷碗,产品时代特征为南宋。另外一条龙窑14GQLY2开口于④层下,也是斜坡长条形龙窑,位于14GQLY1的东侧,属于窑包山地势较低矮的地段。目前只揭露窑尾一部分,探知残存长度为17米,头部宽2.23米,尾部宽2米。窑壁最高有1.20米,但明显看出有一次加高改建的痕迹。窑壁除了用砖,还使用了喇叭形支座等窑具来砌筑。窑床上的残留瓷器主要是带泥团支钉支烧痕的青瓷,所以推断这是一条五代时期烧造青瓷的龙窑。
 
  在周屋坞窑包山的西部发掘了一座龙窑(编号为14GQZY1),坐北朝南,这条龙窑开口于②层下,但这里的②层堆积属于南宋时期的堆积,主要包含物为酱釉瓷及破碎的匣钵等窑业垃圾。最下面一层窑床是建在主要包含物为唇口、高圈足青白瓷碗为主的北宋中晚期窑业垃圾层之上,因此,这条龙窑的时代上限为北宋中晚期,下限为南宋中期。该龙窑目前只残存窑后段,左壁残长19.56米,右壁残长20.85米,坡度为11度,比较平缓。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是一条特大型龙窑,虽然发掘部分属于窑尾,但最宽处仍达到了4.27米。更为特别的是,这条龙窑保存的窑壁最高处达到了3.60米,并从高到低依次保存有a、b、c、d、e、f、g、h共8个层次的窑壁和挡火墙及烟室(编号Ya~Yh)。

周屋坞宋代龙窑全景照
 
  出土遗物以瓷器和匣钵、垫饼等装烧工具为主,属于窑业垃圾。瓷器主要有五代时期的青瓷、北宋早期的乳白瓷、北宋至南宋时期的青白瓷与酱釉瓷、南宋至元代的黑釉瓷等五个品种,不见有明代的窑业垃圾。因此,从目前出土瓷器来判断,七里镇窑应始烧于五代,终烧于元代。
 
  重要成果
 
  此次对七里镇窑址的考古发掘,是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1986和1991年之后的第三次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成果。
 
  浙江省博物馆原副馆长、长期从事古窑址考古与古陶瓷研究的李刚先生在十年前发表的一篇《古代龙窑研究》论文中曾感叹:“龙窑是古代中国南方焙烧陶瓷的主要窑型,但因没有文献记载,加之各地发现的古代龙窑均已坍塌成废墟,故诸如龙窑的焙烧方法、演化原因、排烟状况等问题成为长期困惑着人们的谜团。……关于古代龙窑的结构,过去人们论之甚少,而对一些关键问题,或含糊其辞,或不敢越雷池一步。其中, 窑门、投柴孔和窑尾的结构就是三个难点。……实际上, 古代龙窑结构中最关键的问题在窑尾排烟部分。”因此,这次考古发掘的最主要成果不在于新出土了什么精美的瓷器,而在于调查并发掘揭露了几座宽度达到4米左右的特大型龙窑,特别是在周屋坞窑包揭露的南宋龙窑(即14GQZY1),保存了高达3米多的窑壁和8个层次的完整窑尾,对破解长期困扰考古界的宋代龙窑建造技术之谜带来了希望。

周屋坞龙窑总平面图
 
  首先,这座龙窑的砖砌窑壁最高处通高达到了3.6米,这是目前全国所见窑壁保存最高的龙窑。而以前发现的宋代龙窑壁高一般不到1米。
 
  其次,这座龙窑是目前全国所见窑室最大的宋代龙窑。目前能看到的只是龙窑的窑尾部分,但其最大内空仍然达到了4.27米,如果是龙窑中段,保守估计中部最宽处可达4.6米以上(最近在附近的袁屋岭窑包上已经探测发现了一座内空达到4.9米的类似龙窑)。这比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宽仅2米左右的宋元龙窑大了一倍还多。
 
  正因为这座龙窑特别高大,所以保留了最全、最丰富的宋代窑炉建造技术信息,超出了以前对宋元龙窑的常规性认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观察窑壁上保留的经过高温烧烤产生的窑汗痕迹,第一次让世人知道龙窑有多高。参加过窑址考古的同行都知道,以前发掘的龙窑,窑壁一般都残存很矮的一段,大都不超过1米,基本上见不到窑顶的踪迹。所以只能知道龙窑有多长,有多宽,而不知道有多高。以至于李刚先生曾经感慨说:“因在浙江等地发现的古代龙窑,窑顶均已坍塌,所以无法得知它们(尤其是早期龙窑)的高度,致使个别专家浮想联翩:用明火叠烧坯件的龙窑,窑室不需要很高,装窑与出窑时,窑工是爬着进出的;早期龙窑可能是爬进去装窑,敲破窑顶取出器物的,等等。”而这次在周屋坞发掘出来的宋代龙窑,由于保存了高达3.6米的窑壁,就给破解龙窑的高度带来了机遇。经过观察窑壁上的窑汗痕迹,多处测量的结果显示,一个层次的龙窑的窑尾部分高度都在0.7米。考虑到窑头有火膛会增加窑壁高度,再根据赖屋岭发现的窑顶塌陷但窑壁保留完整的高度测算,龙窑的高度也就在1米左右,最高不超过1.2米。这个数字与在窑址上采集到的因超高而倒塌变形、粘连在一起的装碗漏斗形匣钵(其宽边在0.6厘米)一般不超过15层是可以相互验证的。所以,周屋坞龙窑的窑壁最高处虽然通高达到了3.6米,但这是由7个层次的龙窑窑壁相互叠加而产生的数字,并不是它一次装窑烧造时就有这么高。
 
  这座龙窑保留了7次改、扩建的痕迹:从窑址平面图上可以看到,这座龙窑从南往北共存在8个层次的窑炉遗迹,上面7个窑炉是在Yh基础上,不断向后延伸和向两侧扩大建造的。这种改、扩建的痕迹在窑壁上也清晰可见,而且在窑尾完整保留了6个层次的挡火墙和烟室。这种在原地通过多次加高、加长、加大来延续龙窑寿命的筑窑方法,在其他宋元窑址中也有应用,是一种常见的节能环保的筑窑方法。但周屋坞龙窑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改、扩建次数最多的龙窑,因此,也可能是延烧寿命最长的龙窑。按前面测算的龙窑一个层次0.7米的高度来计算,本来6个层次的龙窑高度要达到4.2米高,但目前只有2.3米,几乎减少了一半的空间高度,这样就节省了窑砖和建造时间。
 
  东侧窑壁残留的10多层窑顶烧结块,揭示了这座龙窑的窑顶建造方法。许多专家在听到一座龙窑的宽度达到4米以上时都觉得不可思议,首先想到的是这么宽大的龙窑如何筑顶,是否在窑中间会有中间柱来支撑。在讨论这座龙窑的高度时可以看到,这座特大型龙窑的窑壁很薄,只有一层砖厚(约13厘米),外面是乱砖填充,初看只像是一堵护坡墙而已,怎么也难相信这是宽达4米多的龙窑窑墙。这么薄的窑砖墙,如何承受跨度达4米多的窑顶重量?通过观察发现,这座龙窑很可能是先用竹片起劵,并用竹枝编织好窑顶,再用粘土、沙子、卵石搅拌的混凝土糊顶。这种窑顶烧结块是如此密集地叠压在一起,说明它是一次性的,开窑后就会被砸毁,然后掀开窑顶,以便搬运瓷器出窑。从采集到的窑顶混凝土观察,它的烧结度非常高,硬度达到甚至超过现代的混凝土。这种使用堪比现代混凝土的材料来构造窑顶的先进技术,彻底颠覆了过去考古学家们所认为的唐宋龙窑如古墓一样用砖块券顶砌造的推测,不但第一次知道了龙窑窑顶的新筑法,可以见识到龙窑究竟有多高,还证明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就发明了一种类似水泥的新型建筑材料,这可以说是我国科技考古领域的一大新发现。
 
  窑尾烟室的挡土墙在左侧留下过火通道,以及左侧窑壁上不见右侧窑壁大量残存窑顶混凝土块,揭示这种龙窑有在左侧留下过火通道的设计。这种设计与在赖屋岭发掘的同时期龙窑(即14GQLY1)有明显不同,事实上以前所见到的龙窑,都如14GQLY1一样,在窑室的窑床上装满了一排排的匣钵柱,是不会在一侧留下通道的。这个通道有什么作用呢?首先从其左侧窑壁没有保留一点窑顶混凝土块分析,开窑时首先从这一侧开始揭顶;从其在窑床上留下的灰痕分析,龙窑的投柴孔设在窑顶的左侧,并不像一般龙窑设在窑壁的两侧;从这条通道直通窑尾、并在窑尾左侧留有窑门分析,窑工满窑和开窑时,是可以从窑头和窑尾两头进出的。这种头、尾都设窑门的龙窑,是以前发掘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的。这种设计,对于装烧量如此之大的龙窑来说是非常科学的,除了可以避免产品全部从窑头的窑门进出,搬运距离太长,费时费工的毛病,还可以灵活替坯户安排瓷器的窑位,窑顶很可能是从中间向前或向后分段糊筑的。因此,宋代龙窑既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可以容窑工方便进出,也没有因为窑壁太矮而要求窑工“爬着进出”。它是分段先满好窑,再分段糊筑窑顶。在产品烧成之后,又分段把窑顶拆除,取出产品。
 
  周屋坞南宋龙窑完整保存的6个层次的窑尾烟室,说明宋元龙窑存在烟囱的设计。以前由于资料有限,很多专家以为斜坡形龙窑就像一根卧倒的烟囱,其坡度本身就具有烟囱抽力的作用,所以在窑尾不用再设烟囱,只需留排烟孔就行了。另外,周屋坞龙窑窑尾挡火墙上的排烟孔不是设在墙底,而是设在墙顶,也与马蹄窑的排烟孔一搬设在窑底,形成倒焰或半倒焰不同,说明龙窑烧造是用平焰或升焰,不用担心窑底的坯件烧不熟。
 
  周屋坞宋代龙窑在发掘时,窑室内填满了一层层纯净的沙土,基本不见匣钵与瓷片等窑业垃圾,揭示这座龙窑的产品烧成率非常高,每次烧成开窑后,可以快速清窑,再填沙进行新的一次装烧。这也与常见的龙窑窑床内遗留有大量未出窑的窑业垃圾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分析,周屋坞南宋龙窑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烧成率,是由于其通过降低窑高,限制匣钵柱的层高,来防止匣钵柱因套烧层数太多,造成超高超重而导致底层匣钵开裂,引起匣钵柱倾斜甚至倒塌发生。因此,这种通过扩大窑室窑床宽度来弥补因降低窑室窑床高度而减少的窑室装烧量,达到在不减产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烧成率的方法,是一次行之有效、非常成功的技术创新,可以说是窑业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
 
  总之,这座周屋坞南宋龙窑保留的龙窑建造技术信息,除了因残缺前段而没法复原窑门的砌筑技法外,诸如窑高、窑顶砌造方法、投柴孔的设置、窑尾的构造结构等建造龙窑的技术难题,都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技术信息,因此,这是一次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窑址考古发现。这座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为“高、大、全”的宋代龙窑所揭示出来的筑窑技术信息,将改写我国甚至东亚的窑业技术发展史,留给后人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专家论证  
 
  2014年12月29日,七里镇窑址2014年度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在赣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在踏勘现场之后,对发掘出土的罕见大龙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研究员对这次发现罕见大龙窑遗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对科学展示七里镇窑址的制瓷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再次说明了考古发掘对做好国保单位的保护与展示工作的重要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认为,七里镇窑址发掘出来的宋代特大型龙窑,是考古界第一次对一座完全由窑业垃圾堆积而成的窑包山进行科学解剖,发现的经多次改扩建的特大型龙窑,对了解宋元窑址中窑包山的成因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并为东南亚地区发现的特大型龙窑找到了发源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岳明研究员和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栗建安研究员都对能在江西七里镇窑见到如此大型的宋代龙窑感到惊喜,并与浙江、福建发现的大型龙窑进行了对比,对宋代龙窑建筑技术进行了探讨。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任志禄研究员对这次窑址考古发掘将工作重点放在窑炉烧造技术的研究,不像以前许多窑址发掘者都把注意力放在出土瓷器上,给予了高度赞赏。故宫博物院王光尧研究员则建议加大发掘力度,扩大发掘面积,并对周边与窑业生产相关的文化遗存进行全面勘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表示,将把七里镇窑址的考古发掘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列为2015年江西省所的重点工作之一,加大工作力度,一定要把七里镇窑址保护好,并科学展示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最后,专家们经过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七里镇窑址考古发掘工作科学、规范,层位关系清楚,遗迹、遗物丰富。发现了从五代到元代的清晰地层,对探讨七里镇窑的生产史和青白瓷的始烧年代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在周屋坞揭示的一处多次改扩建的宋代龙窑遗迹,最宽达到4.2米,窑尾遗迹保存较好,对研究宋代龙窑的体量大小和装烧量提供了新资料,是古代窑炉考古的重大发现。
 
  建议加大考古发掘和研究力度,扩大发掘面积,并对周边与窑业生产相关的文化遗存进行全面勘查。
 
  鉴于七里镇窑址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建议尽快启动七里镇窑址国保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时启动七里镇窑址公园的规划编制工作,做到全面、长久保护好七里镇窑址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及时对已发现的重要窑炉遗迹采取保护措施。
 
  撰稿:肖发标  余盛华  刘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破解宋代龙窑建造技术之谜——江西赣州七里镇窑址考古获重要发现

发布时间:2015-02-28

  七里镇窑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村,分布在贡江与赣雩公路之间的沿江地带,现有窑包堆积16处,遗址总面积2平方公里。七里镇窑自晚唐创烧以来,宋元曾鼎盛一时,到明中期停烧。所烧产品主要有晚唐五代时期的青瓷与白瓷,宋元时期的青白瓷与酱釉瓷以及黑釉瓷,产品曾经漂洋过海外销到韩国与日本等国,是江西宋元四大名窑之一。1959年列为第二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作简况 
 
  为配合国保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找到七里镇窑的代表性产品,弄清七里镇窑的制瓷年代与各时代产品风格,并对其遗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7月至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赣州市博物馆联合对七里镇窑址的周屋坞与赖屋岭两座窑包山进行了主动考古发掘。
 
  周屋坞位于七里镇窑址的东北部,根据以往考古调查的成果,这处窑址盛烧于两宋时期,可以采集到七里镇窑质量最高的代表性产品。而赖屋岭位于七里镇窑址的中南部,更靠近江边,这里能采集到晚唐五代时期七里镇窑年代最早的产品。
 
  按照报批的发掘位置,首先在赖屋岭窑包布置了一条15米×2米的探沟进行发掘,第二天就碰到了一座龙窑(编号为14GQLY1)的窑壁。于是将这条探沟往南北方向扩展,转换成5米×5米与5米×10米的两个探方进行正式发掘,分别编号为14GQLT1与14GQLT2。其中T2随着龙窑窑身不断向北延伸,最后加长到了30米。在发掘过程中又在Y1东侧的窑包断面上调查发现了两条与其平行的龙窑(编号为14GQLY2与14GQLY3),从窑内堆积中采集到的瓷片标本分析,Y2的年代为五代,Y3的年代为北宋。考虑到Y2位于道路旁边,容易遭到破坏,又顺着Y2的位置加开了一条3米×17米的探沟(14GQ T3),对其进行发掘清理。这样,总发掘面积为226平方米。
 
  后在当地热心群众的指认下,在周屋坞窑又发现了一座宽达4米多的龙窑断面,考虑到这条龙窑特别大,而且从其断面上可以看到窑壁高达2.5米以上,于是在这座龙窑的位置上布置了一条10米×20米的探沟(编号为14GQZT1)。周屋坞的这座龙窑(编号为14GQZY1)位于整个窑包山的最西部,为了搞清周屋坞窑业堆积的时代,在这座窑包的最东面布置了一个5米×5米的探方(编号为14GQZT2)进行试掘。在周屋坞窑包山的发掘总面积为225平方米。
 
  发现遗迹与遗物 
 
  截至目前,在两座窑包山的4个发掘区共清理了3条龙窑,出土了近3万件各种釉色的宋元瓷器。
 
  在赖家岭窑包山发掘了2座龙窑。都是坐北朝南,几乎平行,相隔14米。其中14GQLY1开口于③层下,为斜坡长条形龙窑,位于窑包山的最高处,目前已揭露的长度为27米,窑头部分保存较好,窑门、火膛都清晰可见,窑尾在早年被村民建房时破坏。龙窑尾部断面宽3.32米,窑壁高0.70米;中部最宽处达3.90米,窑壁最高有1.05米。这是一条因窑顶塌陷而废弃的龙窑,可以看到塌陷下来的窑顶楔形砖以及窑床上排列整齐的匣体柱遗迹。中部较宽处每行放置16列匣钵,装烧的主要是一种素面的青白瓷碗,在窑尾则混合装烧青白瓷与酱釉瓷碗,产品时代特征为南宋。另外一条龙窑14GQLY2开口于④层下,也是斜坡长条形龙窑,位于14GQLY1的东侧,属于窑包山地势较低矮的地段。目前只揭露窑尾一部分,探知残存长度为17米,头部宽2.23米,尾部宽2米。窑壁最高有1.20米,但明显看出有一次加高改建的痕迹。窑壁除了用砖,还使用了喇叭形支座等窑具来砌筑。窑床上的残留瓷器主要是带泥团支钉支烧痕的青瓷,所以推断这是一条五代时期烧造青瓷的龙窑。
 
  在周屋坞窑包山的西部发掘了一座龙窑(编号为14GQZY1),坐北朝南,这条龙窑开口于②层下,但这里的②层堆积属于南宋时期的堆积,主要包含物为酱釉瓷及破碎的匣钵等窑业垃圾。最下面一层窑床是建在主要包含物为唇口、高圈足青白瓷碗为主的北宋中晚期窑业垃圾层之上,因此,这条龙窑的时代上限为北宋中晚期,下限为南宋中期。该龙窑目前只残存窑后段,左壁残长19.56米,右壁残长20.85米,坡度为11度,比较平缓。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是一条特大型龙窑,虽然发掘部分属于窑尾,但最宽处仍达到了4.27米。更为特别的是,这条龙窑保存的窑壁最高处达到了3.60米,并从高到低依次保存有a、b、c、d、e、f、g、h共8个层次的窑壁和挡火墙及烟室(编号Ya~Yh)。

周屋坞宋代龙窑全景照
 
  出土遗物以瓷器和匣钵、垫饼等装烧工具为主,属于窑业垃圾。瓷器主要有五代时期的青瓷、北宋早期的乳白瓷、北宋至南宋时期的青白瓷与酱釉瓷、南宋至元代的黑釉瓷等五个品种,不见有明代的窑业垃圾。因此,从目前出土瓷器来判断,七里镇窑应始烧于五代,终烧于元代。
 
  重要成果
 
  此次对七里镇窑址的考古发掘,是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1986和1991年之后的第三次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成果。
 
  浙江省博物馆原副馆长、长期从事古窑址考古与古陶瓷研究的李刚先生在十年前发表的一篇《古代龙窑研究》论文中曾感叹:“龙窑是古代中国南方焙烧陶瓷的主要窑型,但因没有文献记载,加之各地发现的古代龙窑均已坍塌成废墟,故诸如龙窑的焙烧方法、演化原因、排烟状况等问题成为长期困惑着人们的谜团。……关于古代龙窑的结构,过去人们论之甚少,而对一些关键问题,或含糊其辞,或不敢越雷池一步。其中, 窑门、投柴孔和窑尾的结构就是三个难点。……实际上, 古代龙窑结构中最关键的问题在窑尾排烟部分。”因此,这次考古发掘的最主要成果不在于新出土了什么精美的瓷器,而在于调查并发掘揭露了几座宽度达到4米左右的特大型龙窑,特别是在周屋坞窑包揭露的南宋龙窑(即14GQZY1),保存了高达3米多的窑壁和8个层次的完整窑尾,对破解长期困扰考古界的宋代龙窑建造技术之谜带来了希望。

周屋坞龙窑总平面图
 
  首先,这座龙窑的砖砌窑壁最高处通高达到了3.6米,这是目前全国所见窑壁保存最高的龙窑。而以前发现的宋代龙窑壁高一般不到1米。
 
  其次,这座龙窑是目前全国所见窑室最大的宋代龙窑。目前能看到的只是龙窑的窑尾部分,但其最大内空仍然达到了4.27米,如果是龙窑中段,保守估计中部最宽处可达4.6米以上(最近在附近的袁屋岭窑包上已经探测发现了一座内空达到4.9米的类似龙窑)。这比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宽仅2米左右的宋元龙窑大了一倍还多。
 
  正因为这座龙窑特别高大,所以保留了最全、最丰富的宋代窑炉建造技术信息,超出了以前对宋元龙窑的常规性认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观察窑壁上保留的经过高温烧烤产生的窑汗痕迹,第一次让世人知道龙窑有多高。参加过窑址考古的同行都知道,以前发掘的龙窑,窑壁一般都残存很矮的一段,大都不超过1米,基本上见不到窑顶的踪迹。所以只能知道龙窑有多长,有多宽,而不知道有多高。以至于李刚先生曾经感慨说:“因在浙江等地发现的古代龙窑,窑顶均已坍塌,所以无法得知它们(尤其是早期龙窑)的高度,致使个别专家浮想联翩:用明火叠烧坯件的龙窑,窑室不需要很高,装窑与出窑时,窑工是爬着进出的;早期龙窑可能是爬进去装窑,敲破窑顶取出器物的,等等。”而这次在周屋坞发掘出来的宋代龙窑,由于保存了高达3.6米的窑壁,就给破解龙窑的高度带来了机遇。经过观察窑壁上的窑汗痕迹,多处测量的结果显示,一个层次的龙窑的窑尾部分高度都在0.7米。考虑到窑头有火膛会增加窑壁高度,再根据赖屋岭发现的窑顶塌陷但窑壁保留完整的高度测算,龙窑的高度也就在1米左右,最高不超过1.2米。这个数字与在窑址上采集到的因超高而倒塌变形、粘连在一起的装碗漏斗形匣钵(其宽边在0.6厘米)一般不超过15层是可以相互验证的。所以,周屋坞龙窑的窑壁最高处虽然通高达到了3.6米,但这是由7个层次的龙窑窑壁相互叠加而产生的数字,并不是它一次装窑烧造时就有这么高。
 
  这座龙窑保留了7次改、扩建的痕迹:从窑址平面图上可以看到,这座龙窑从南往北共存在8个层次的窑炉遗迹,上面7个窑炉是在Yh基础上,不断向后延伸和向两侧扩大建造的。这种改、扩建的痕迹在窑壁上也清晰可见,而且在窑尾完整保留了6个层次的挡火墙和烟室。这种在原地通过多次加高、加长、加大来延续龙窑寿命的筑窑方法,在其他宋元窑址中也有应用,是一种常见的节能环保的筑窑方法。但周屋坞龙窑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改、扩建次数最多的龙窑,因此,也可能是延烧寿命最长的龙窑。按前面测算的龙窑一个层次0.7米的高度来计算,本来6个层次的龙窑高度要达到4.2米高,但目前只有2.3米,几乎减少了一半的空间高度,这样就节省了窑砖和建造时间。
 
  东侧窑壁残留的10多层窑顶烧结块,揭示了这座龙窑的窑顶建造方法。许多专家在听到一座龙窑的宽度达到4米以上时都觉得不可思议,首先想到的是这么宽大的龙窑如何筑顶,是否在窑中间会有中间柱来支撑。在讨论这座龙窑的高度时可以看到,这座特大型龙窑的窑壁很薄,只有一层砖厚(约13厘米),外面是乱砖填充,初看只像是一堵护坡墙而已,怎么也难相信这是宽达4米多的龙窑窑墙。这么薄的窑砖墙,如何承受跨度达4米多的窑顶重量?通过观察发现,这座龙窑很可能是先用竹片起劵,并用竹枝编织好窑顶,再用粘土、沙子、卵石搅拌的混凝土糊顶。这种窑顶烧结块是如此密集地叠压在一起,说明它是一次性的,开窑后就会被砸毁,然后掀开窑顶,以便搬运瓷器出窑。从采集到的窑顶混凝土观察,它的烧结度非常高,硬度达到甚至超过现代的混凝土。这种使用堪比现代混凝土的材料来构造窑顶的先进技术,彻底颠覆了过去考古学家们所认为的唐宋龙窑如古墓一样用砖块券顶砌造的推测,不但第一次知道了龙窑窑顶的新筑法,可以见识到龙窑究竟有多高,还证明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就发明了一种类似水泥的新型建筑材料,这可以说是我国科技考古领域的一大新发现。
 
  窑尾烟室的挡土墙在左侧留下过火通道,以及左侧窑壁上不见右侧窑壁大量残存窑顶混凝土块,揭示这种龙窑有在左侧留下过火通道的设计。这种设计与在赖屋岭发掘的同时期龙窑(即14GQLY1)有明显不同,事实上以前所见到的龙窑,都如14GQLY1一样,在窑室的窑床上装满了一排排的匣钵柱,是不会在一侧留下通道的。这个通道有什么作用呢?首先从其左侧窑壁没有保留一点窑顶混凝土块分析,开窑时首先从这一侧开始揭顶;从其在窑床上留下的灰痕分析,龙窑的投柴孔设在窑顶的左侧,并不像一般龙窑设在窑壁的两侧;从这条通道直通窑尾、并在窑尾左侧留有窑门分析,窑工满窑和开窑时,是可以从窑头和窑尾两头进出的。这种头、尾都设窑门的龙窑,是以前发掘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的。这种设计,对于装烧量如此之大的龙窑来说是非常科学的,除了可以避免产品全部从窑头的窑门进出,搬运距离太长,费时费工的毛病,还可以灵活替坯户安排瓷器的窑位,窑顶很可能是从中间向前或向后分段糊筑的。因此,宋代龙窑既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可以容窑工方便进出,也没有因为窑壁太矮而要求窑工“爬着进出”。它是分段先满好窑,再分段糊筑窑顶。在产品烧成之后,又分段把窑顶拆除,取出产品。
 
  周屋坞南宋龙窑完整保存的6个层次的窑尾烟室,说明宋元龙窑存在烟囱的设计。以前由于资料有限,很多专家以为斜坡形龙窑就像一根卧倒的烟囱,其坡度本身就具有烟囱抽力的作用,所以在窑尾不用再设烟囱,只需留排烟孔就行了。另外,周屋坞龙窑窑尾挡火墙上的排烟孔不是设在墙底,而是设在墙顶,也与马蹄窑的排烟孔一搬设在窑底,形成倒焰或半倒焰不同,说明龙窑烧造是用平焰或升焰,不用担心窑底的坯件烧不熟。
 
  周屋坞宋代龙窑在发掘时,窑室内填满了一层层纯净的沙土,基本不见匣钵与瓷片等窑业垃圾,揭示这座龙窑的产品烧成率非常高,每次烧成开窑后,可以快速清窑,再填沙进行新的一次装烧。这也与常见的龙窑窑床内遗留有大量未出窑的窑业垃圾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分析,周屋坞南宋龙窑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烧成率,是由于其通过降低窑高,限制匣钵柱的层高,来防止匣钵柱因套烧层数太多,造成超高超重而导致底层匣钵开裂,引起匣钵柱倾斜甚至倒塌发生。因此,这种通过扩大窑室窑床宽度来弥补因降低窑室窑床高度而减少的窑室装烧量,达到在不减产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烧成率的方法,是一次行之有效、非常成功的技术创新,可以说是窑业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
 
  总之,这座周屋坞南宋龙窑保留的龙窑建造技术信息,除了因残缺前段而没法复原窑门的砌筑技法外,诸如窑高、窑顶砌造方法、投柴孔的设置、窑尾的构造结构等建造龙窑的技术难题,都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技术信息,因此,这是一次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窑址考古发现。这座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为“高、大、全”的宋代龙窑所揭示出来的筑窑技术信息,将改写我国甚至东亚的窑业技术发展史,留给后人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专家论证  
 
  2014年12月29日,七里镇窑址2014年度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在赣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在踏勘现场之后,对发掘出土的罕见大龙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研究员对这次发现罕见大龙窑遗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对科学展示七里镇窑址的制瓷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再次说明了考古发掘对做好国保单位的保护与展示工作的重要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认为,七里镇窑址发掘出来的宋代特大型龙窑,是考古界第一次对一座完全由窑业垃圾堆积而成的窑包山进行科学解剖,发现的经多次改扩建的特大型龙窑,对了解宋元窑址中窑包山的成因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并为东南亚地区发现的特大型龙窑找到了发源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岳明研究员和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栗建安研究员都对能在江西七里镇窑见到如此大型的宋代龙窑感到惊喜,并与浙江、福建发现的大型龙窑进行了对比,对宋代龙窑建筑技术进行了探讨。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任志禄研究员对这次窑址考古发掘将工作重点放在窑炉烧造技术的研究,不像以前许多窑址发掘者都把注意力放在出土瓷器上,给予了高度赞赏。故宫博物院王光尧研究员则建议加大发掘力度,扩大发掘面积,并对周边与窑业生产相关的文化遗存进行全面勘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表示,将把七里镇窑址的考古发掘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列为2015年江西省所的重点工作之一,加大工作力度,一定要把七里镇窑址保护好,并科学展示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最后,专家们经过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七里镇窑址考古发掘工作科学、规范,层位关系清楚,遗迹、遗物丰富。发现了从五代到元代的清晰地层,对探讨七里镇窑的生产史和青白瓷的始烧年代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在周屋坞揭示的一处多次改扩建的宋代龙窑遗迹,最宽达到4.2米,窑尾遗迹保存较好,对研究宋代龙窑的体量大小和装烧量提供了新资料,是古代窑炉考古的重大发现。
 
  建议加大考古发掘和研究力度,扩大发掘面积,并对周边与窑业生产相关的文化遗存进行全面勘查。
 
  鉴于七里镇窑址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建议尽快启动七里镇窑址国保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时启动七里镇窑址公园的规划编制工作,做到全面、长久保护好七里镇窑址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及时对已发现的重要窑炉遗迹采取保护措施。
 
  撰稿:肖发标  余盛华  刘龙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