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西安汉长安城北渭桥遗址发掘再获成果

发布时间:2015-08-20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作者:渭桥考古队
西安汉长安城北渭桥遗址发掘再获成果——发现渭桥北端、渭河北岸,确定渭河北移时间上限
 
  渭桥遗址地处陕西西安北郊汉长安城北侧,自2012年4月发现以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组成的渭桥考古队,先后对位于厨城门之外的厨城门桥群(一号桥、三号桥、四号桥、五号桥)、洛城门之外的洛城门桥等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相关发现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社会各界引起持续关注。  
 
  2014年的渭桥考古工作继续集中在厨城门桥群区域,包括2012~2013年度厨城门一号桥第一发掘点的南部及其以北200米处的高铁征地范围、厨城门四号桥、五号桥发掘区等多个地点,并对延伸到北三环以南的厨城门诸桥、草滩镇王家堡桥开展了考古勘探。年度主要收获如下:
 
  在对2012~2013年厨城门一号桥发掘区南部的局部解剖中,在一号桥废弃后渭河河道内形成的第八层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瓷、铜、铁、银各种质地遗物,以铜钱为主,种类以“半两”“五铢”“货泉”“大泉五十”“开元通宝”居多,但也有一定种类的宋、明、淸时期钱币。在多个地点清理的第8层内,出土最晚的钱币为4枚“乾隆通宝”及1枚越南钱币“景兴通宝”铜钱(后黎朝显宗黎维褍景兴年间( 1740~1777年)铸,相当于清乾隆五至四十二年),进一步确定了第八层堆积的形成的上限不超过清代,揭示出至迟到乾隆时期,发掘区一带尚为渭河的主河道所在,而渭河的大规模北移则应发生在乾隆或乾隆之后的某个时期。  


厨城门一号桥北端发掘遗存分布图
 
  而在该区域的解剖清理中,还在长方形石构件上发现浅浮雕图案,其中一石构件相邻侧面浅浮雕朱雀、青龙,另一石构件相邻侧面浅浮雕朱雀、白虎,这种多个神兽浮雕于同一石刻上的情况,在长安地区汉代石刻上为首次发现。  
 
  在对2012~2013年发掘区北侧200米左右的高铁动车运用所施工区域开展的考古发掘中(T1),清理确定出渭桥的北端,并在北端向南约23米左右的东侧桥桩向东18.4米的发掘范围内,清理出南北宽约10米左右的北高南低的一条用竹片编织成筐并内填瓦、石、淤泥块等组成的埽岸。其埽由竹片编制,暴露出来的埽大多呈圆柱形、椭圆形,长约1.2~1.5米,直径约0.5~0.8米左右。而据调查,在已被破坏的渭桥北端的西侧区域,亦曾发现过埽的迹象。在埽岸及渭桥北端发现后,清代乾隆之前的渭河北岸得以确定。与此同时,在埽岸南侧的第八层中还暴露出一条古船的局部。埽岸、桥端及古船的发现填补了长安段渭河考古的空白。  
 
  对四号桥进行了小面积发掘,在有限的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桥桩41根,大体确定四号桥东西两侧桥桩之间的宽度在15米左右。  
 
  对五号桥2013年发掘区南侧被挖沙破坏区域的抢救性清理中,清理出一处东西长29米,南北最宽处12米、高约2.1米的以木板、圆木、卵石构筑的水中设施一处。其北半部已被挖沙破坏,南侧保存大体完整。北侧残缘与2013年发掘区发现卵石堆积的南侧残缘间距约33米,据二者之间的挖沙剖面调查,其间再无桥桩、卵石等存在。从发现情况看,“五号桥”以卵石为特征的堆积形态,与已发现的厨城门桥一号桥的木梁柱桥桩构造完全不同,其性质和功能尚待进一步工作确定。

  厨城门一号桥2012~2013年发掘区向南约420米的一号桥桥桩埋藏区,在2014年秋季遭到挖沙破坏,考古队在抢救性清理的过程中(T3),在一号桥分布区西侧约5米的位置,发现4根开口标高低于一号桥桥桩顶部标高约3.6米左右的木桩,其东西两侧木桩外皮之间宽约12米,其是否为另外一座古桥,目前尚在发掘之中。

  此外,在厨城门一号桥北端发掘区(T1)、南侧发掘区(T3)清理的直立、倾斜桥桩的上部,均未有榫卯构件保存。其顶端均存在明显的砍、锯痕迹,且顶部高程基本持平,显示渭桥桥桩曾遭到巨大的人为破坏。

  通过2014年度的渭桥勘探、发掘,进一步确定以厨城门一号桥为中心,在东西四百余米的范围内,密集分布着至少5座大型桥梁,如此密度的古代桥梁的发现,不仅在以往考古发掘中未见,填补了桥梁考古的空白,且对于汉唐时期长安城附近交通网络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此外,随着渭桥北端与渭河北岸的确定,古代长安城段渭河的所在就有了准确的地理坐标,为与渭河变迁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难得的实物资料。(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5年8月14日第8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西安汉长安城北渭桥遗址发掘再获成果

发布时间:2015-08-20

西安汉长安城北渭桥遗址发掘再获成果——发现渭桥北端、渭河北岸,确定渭河北移时间上限
 
  渭桥遗址地处陕西西安北郊汉长安城北侧,自2012年4月发现以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组成的渭桥考古队,先后对位于厨城门之外的厨城门桥群(一号桥、三号桥、四号桥、五号桥)、洛城门之外的洛城门桥等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相关发现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社会各界引起持续关注。  
 
  2014年的渭桥考古工作继续集中在厨城门桥群区域,包括2012~2013年度厨城门一号桥第一发掘点的南部及其以北200米处的高铁征地范围、厨城门四号桥、五号桥发掘区等多个地点,并对延伸到北三环以南的厨城门诸桥、草滩镇王家堡桥开展了考古勘探。年度主要收获如下:
 
  在对2012~2013年厨城门一号桥发掘区南部的局部解剖中,在一号桥废弃后渭河河道内形成的第八层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瓷、铜、铁、银各种质地遗物,以铜钱为主,种类以“半两”“五铢”“货泉”“大泉五十”“开元通宝”居多,但也有一定种类的宋、明、淸时期钱币。在多个地点清理的第8层内,出土最晚的钱币为4枚“乾隆通宝”及1枚越南钱币“景兴通宝”铜钱(后黎朝显宗黎维褍景兴年间( 1740~1777年)铸,相当于清乾隆五至四十二年),进一步确定了第八层堆积的形成的上限不超过清代,揭示出至迟到乾隆时期,发掘区一带尚为渭河的主河道所在,而渭河的大规模北移则应发生在乾隆或乾隆之后的某个时期。  


厨城门一号桥北端发掘遗存分布图
 
  而在该区域的解剖清理中,还在长方形石构件上发现浅浮雕图案,其中一石构件相邻侧面浅浮雕朱雀、青龙,另一石构件相邻侧面浅浮雕朱雀、白虎,这种多个神兽浮雕于同一石刻上的情况,在长安地区汉代石刻上为首次发现。  
 
  在对2012~2013年发掘区北侧200米左右的高铁动车运用所施工区域开展的考古发掘中(T1),清理确定出渭桥的北端,并在北端向南约23米左右的东侧桥桩向东18.4米的发掘范围内,清理出南北宽约10米左右的北高南低的一条用竹片编织成筐并内填瓦、石、淤泥块等组成的埽岸。其埽由竹片编制,暴露出来的埽大多呈圆柱形、椭圆形,长约1.2~1.5米,直径约0.5~0.8米左右。而据调查,在已被破坏的渭桥北端的西侧区域,亦曾发现过埽的迹象。在埽岸及渭桥北端发现后,清代乾隆之前的渭河北岸得以确定。与此同时,在埽岸南侧的第八层中还暴露出一条古船的局部。埽岸、桥端及古船的发现填补了长安段渭河考古的空白。  
 
  对四号桥进行了小面积发掘,在有限的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桥桩41根,大体确定四号桥东西两侧桥桩之间的宽度在15米左右。  
 
  对五号桥2013年发掘区南侧被挖沙破坏区域的抢救性清理中,清理出一处东西长29米,南北最宽处12米、高约2.1米的以木板、圆木、卵石构筑的水中设施一处。其北半部已被挖沙破坏,南侧保存大体完整。北侧残缘与2013年发掘区发现卵石堆积的南侧残缘间距约33米,据二者之间的挖沙剖面调查,其间再无桥桩、卵石等存在。从发现情况看,“五号桥”以卵石为特征的堆积形态,与已发现的厨城门桥一号桥的木梁柱桥桩构造完全不同,其性质和功能尚待进一步工作确定。

  厨城门一号桥2012~2013年发掘区向南约420米的一号桥桥桩埋藏区,在2014年秋季遭到挖沙破坏,考古队在抢救性清理的过程中(T3),在一号桥分布区西侧约5米的位置,发现4根开口标高低于一号桥桥桩顶部标高约3.6米左右的木桩,其东西两侧木桩外皮之间宽约12米,其是否为另外一座古桥,目前尚在发掘之中。

  此外,在厨城门一号桥北端发掘区(T1)、南侧发掘区(T3)清理的直立、倾斜桥桩的上部,均未有榫卯构件保存。其顶端均存在明显的砍、锯痕迹,且顶部高程基本持平,显示渭桥桥桩曾遭到巨大的人为破坏。

  通过2014年度的渭桥勘探、发掘,进一步确定以厨城门一号桥为中心,在东西四百余米的范围内,密集分布着至少5座大型桥梁,如此密度的古代桥梁的发现,不仅在以往考古发掘中未见,填补了桥梁考古的空白,且对于汉唐时期长安城附近交通网络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此外,随着渭桥北端与渭河北岸的确定,古代长安城段渭河的所在就有了准确的地理坐标,为与渭河变迁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难得的实物资料。(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5年8月14日第8版)

作者:渭桥考古队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