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永川发掘汉东城遗址
发布时间:2015-08-28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代玉彪等



汉东城遗址位于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汉东村6社,地处长江左岸二级阶地,海拔223米。遗址现存面积约10万平方米,保存较好的区域面积为64500平方米,核心分布区面积约20000平方米。遗址南北向地势平整,东西向地势为西高东低的坡状;北隔安子沟与溪咀上相邻,南隔猫儿溪与咀咀上相望,东临长江,西倚对面山。
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汉东城遗址开展了区域性考古调查、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调查面积为12平方公里,确定了遗址周边分布着咀咀上遗址(唐宋)、田塘沟窑址(唐宋)、烟房沟墓群(宋代)、溪咀上遗址(商周、唐宋)、坪坪上墓地(西汉)等5处地下文物,初步掌握了汉东城遗址周边历史地理环境;勘探面积共计12万平方米,探明了遗址各时期遗存的分布范围、保存状况及文化堆积结构,确定了遗址的核心区域以及唐宋时期的功能分区等;发掘面积共计1004平方米,发现城墙、房址、墓葬、灰坑、沟、道路、陶窑等各类遗迹117处,,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汉代、唐宋元及明清各个时期,其中以唐宋遗存为主。除唐宋遗迹外,还包括玉溪坪文化早期陶窑1座、商周墓葬4座和灰坑5座、汉代房址1座及灰坑3座、明清灰坑20座,出土器物小件1200余件(套),器物标本5000余件(套),依质地可分为陶、瓷、石、铜、铁、骨等六大类。
从初步整理结果分析,汉东城遗址唐宋时期遗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收获:
首先,确定了汉东城遗址的性质。本次工作发现了唐宋时期的城墙、高规格石板道路、窑口众多的精品瓷器、设计合理的给排水系统,与唐宋时期县城和集镇的规模和形制相符;结合“唐武德三年析(江津)县地置万春县五年改名万寿县地在汉东驿即今五福镇朱家沱城基砌石尚存居民掘土得碑碣万寿二字隐隐可辨”“万寿故县,唐置宋时废,在汉东驿”等相关文献记载分析,万寿故县应在朱沱镇汉东村一带;同时,城墙为石砌也与考古发现吻合。因此,汉东城遗址可确定为唐、五代、宋初万寿县城、宋元时期汉东镇及汉东水驿所在。
其次,弄清了城墙的走向、功能和构筑特点,发现了城堤一体的城墙体系。汉东城遗址城墙围合形状呈不规则梯形,东部临江和南北两侧陡坎均采用石砌城墙,西侧靠近山丘主要利用突起于地表的土垄为墙,复原周长约1620米,围合面积约96000平方米。城墙构筑具有城堤一体的特点,将防洪堤与防御性城防设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利用地形特点灵活多样构筑城墙体,在缓坡外侧较低处采用条石砌筑,底部条石为丁,上部墙体由条石丁顺砌筑而成,层层向内斜收,每层收分约5厘米,整体收分约20°;缓坡内侧较高处填充沙土、乱石与石屑的混合物。此外,城墙为唐末五代始筑的石砌城墙,年代较早,是这一时期四川盆地乃至南方地区少有的石砌城墙。底部采用条石“丁”砌,墙体采用条石丁顺结合的砌筑方式与南宋晚期修筑的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均采用条石“丁”砌有着不小的差别,后者可能是更强调防御功能在前者的基础上改进加固墙体而形成的。
最后,初步探明了四川盆地唐宋县城遗址的布局与结构。汉东城遗址整体形状呈不甚规整的梯形,街道布局为一横(或为二横,其中一横可能被现代公路所叠压)四纵的布局,通往长江码头的路网发达,与北方城址规划严整的城市格局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墙顶部与当时人们的活动面基本平齐,形成外看城墙巍峨挺拔,内看无墙一马平川城堤一体的建筑特点。汉东城遗址的布局与结构特点是充分掌握了所处台地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因形就势构筑城址而形成的,是滨江台地城址的重要样本,也是探讨四川盆地乃至南方地区唐、五代县城和宋代城镇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汉东城遗址是重庆境内现存遗存最丰富、保存最好、时代延续最长的古遗址之一。通过本次考古工作,廓清了遗址各个时期遗存分布范围和特点,提取了遗址各个时期的环境信息,为探索遗址不同发展阶段聚落形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史、城堤一体城墙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科学制定该遗址文物保护、展示与利用专项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代玉彪 白九江 邹后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