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云南通海兴义遗址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区分出四个阶段青铜时代遗存

发布时间:2015-11-23文章出处:云南考古网作者:
  通海兴义遗址发掘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初步区分出了四个阶段的青铜时代遗存。

遗址远眺
 
  一、工作程序和方法

  发掘项目组针对遗址文化堆积的特殊状况,持续对工作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尝试和改进,随着探方深度的增加,四壁的安全加固愈显重要。目前采用了水玻璃、氯化钙、水泥浆相结合使用的化学加固方案,在探方壁上打孔注胶。同时继续结合钢架、钢网焊接支撑的物理加固,努力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做到便于观察四壁剖面。


发掘探方
 
  遗址发现的遗迹并不是特别丰富,目前仅发现灰坑1座、活动面3层。发掘的主要任务是对文化层进行细致的划分,了解地层堆积成因及特点,按最小堆积单位收集遗物、采集样品。在发掘过程中,区分出了3层活动面,并将活动面遗物单独收集。
 
  文化层内遗物有三次收集过程:清理时原地初步收集、过筛收集、水洗收集。清理时初步分拣出小件标本以及陶片、动物骨骼、石块等,小件标本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均采用RTK测量三维坐标。


出土鱼钩


出土网坠

  石块主要分为砂岩和石灰岩,大小较为均匀,部分有火烧和砸击痕迹,应与古人加工食用螺蛳有关。为探讨古人行为模式与石料变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全部石块收集清洗后,逐个辨别记录石块岩质、加工及使用痕迹,最后进行称重统计,量化每层出土石块数量及平均重量。

  其余堆积再过筛两遍:首先采用1.4×1.4厘米的筛网粗筛除去螺蛳壳,分拣出碎小的陶片、骨骼、石块;粗筛网落下的堆积,再采用0.4×0.4厘米的筛网细筛去除细土。过筛完毕后,再将细筛网以上的堆积用水冲洗,再次分拣遗物。从冲洗的堆积内发现了大量细小的动物骨骼、碎陶片及饰品、陶珠、青铜碎渣等遗物。

  每层清理完毕后,均采用AgisoftPhotoScan软件对探方进行三维建模、照相、录像,全面记录探方发掘过程。利用三维模型,导出正摄影像图、剖面图,绘制精确的探方平面图、剖面图等。


地层中螺蛳壳堆积

  样品采集是此次发掘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采集的样品有动物鉴定样品、浮选样品、环境分析样品(孢粉及植硅体)、测年样品、残留物分析样品及备份样品等。采样采用定点采样与随机采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按柱状采样法定点系统采集螺蛳壳样品、环境分析样品。浮选样品随机采集。采集样品除地层可靠外,还采用RTK精确定位,有准确的三维数据。发掘力争以系统、科学的采样,为后续的分析研究、测年提供可靠的样品资料,目前已采集各类样品100余份。遗址中部分器皿用途不明,我们保留部分陶片做残留物分析样品,争取为了解器物用途提供线索。


浮选样品

  目前,我们正尝试将每个地层堆积的体积进行计量,结合各类遗物的出土数量,来量化各时期人类活动的频繁程度。发掘中,考古工地数字管理平台继续发挥作用,考古资料的现场录入确保了信息提取的准确和全面。

  二、目前的发掘收获

  截止11月中旬,T1已清理至地表下4.5米,文化层可以区分为10层,出土各类小件标本300余件。从出土遗物来看,目前清理遗存均属青铜时代,并且陶器阶段性变化明显,初步可以将青铜时代遗存区分为四个阶段。


地层堆积
 
  以②、③层及HDM1(活动面)为代表的遗存,是遗址最晚期阶段。该阶段陶器器型主要有釜、子母口浅钵(器盖?)、罐、刻槽钵等。其中以夹砂红陶的子母口浅钵(器盖?)最具时代特征,在②层中大量出现,在③层中数量减少。


子母口浅钵(盖)
 
  以④、⑤、⑥层为代表的遗存早于最晚阶段。该阶段陶器不见子母口浅钵(器盖?),器型主要有釜、罐、折口盘、浅盘、尊等。其中以新出现的折口盘最具时代特征,其器壁极薄,厚度多在0.2—0.3厘米左右,均为夹细砂红陶,浅腹,口沿处有明显的折棱。折口盘在④层、⑥层中数量较少,在⑤层中大量出现。


折扣盘
 
  HDM2(活动面)、⑦层、HDM3(活动面)为代表的遗存,是目前清理的较早阶段。该阶段陶器不见折扣盘,器型主要以釜、罐为主。釜除了上两个阶段常见的侈口凸弦纹釜以外,还新出现盘口釜。盘口釜口沿弯曲成盘状,壁较厚,内沿多为灰黑色,部分外沿为橙黄色,有少量花边口沿。

  ⑧、⑨、⑩层为目前发现的最早阶段的遗存。该阶段不见侈口凸弦纹釜,大量出现的为盘口釜、盘口罐,盘口多为花边口,陶片表面多有交错的划抹纹饰。盘口釜与侈口带凸弦纹釜之间应有演化关系,以上四个阶段似为连续发展,釜贯穿于四个阶段的始终。

  在接下来即将清理的地层内,是否会继续出现更早期的青铜时代遗存,其面貌如何?还是即将清理至新石器时代遗存?上层青铜时代遗存与下层海东新石器时代遗存之间有无缺环?两者间是继承发展还是突然更迭关系?这些问题的答案深深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期待。(文章来源:云南考古网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云南通海兴义遗址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区分出四个阶段青铜时代遗存

发布时间:2015-11-23

  通海兴义遗址发掘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初步区分出了四个阶段的青铜时代遗存。

遗址远眺
 
  一、工作程序和方法

  发掘项目组针对遗址文化堆积的特殊状况,持续对工作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尝试和改进,随着探方深度的增加,四壁的安全加固愈显重要。目前采用了水玻璃、氯化钙、水泥浆相结合使用的化学加固方案,在探方壁上打孔注胶。同时继续结合钢架、钢网焊接支撑的物理加固,努力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做到便于观察四壁剖面。


发掘探方
 
  遗址发现的遗迹并不是特别丰富,目前仅发现灰坑1座、活动面3层。发掘的主要任务是对文化层进行细致的划分,了解地层堆积成因及特点,按最小堆积单位收集遗物、采集样品。在发掘过程中,区分出了3层活动面,并将活动面遗物单独收集。
 
  文化层内遗物有三次收集过程:清理时原地初步收集、过筛收集、水洗收集。清理时初步分拣出小件标本以及陶片、动物骨骼、石块等,小件标本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均采用RTK测量三维坐标。


出土鱼钩


出土网坠

  石块主要分为砂岩和石灰岩,大小较为均匀,部分有火烧和砸击痕迹,应与古人加工食用螺蛳有关。为探讨古人行为模式与石料变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全部石块收集清洗后,逐个辨别记录石块岩质、加工及使用痕迹,最后进行称重统计,量化每层出土石块数量及平均重量。

  其余堆积再过筛两遍:首先采用1.4×1.4厘米的筛网粗筛除去螺蛳壳,分拣出碎小的陶片、骨骼、石块;粗筛网落下的堆积,再采用0.4×0.4厘米的筛网细筛去除细土。过筛完毕后,再将细筛网以上的堆积用水冲洗,再次分拣遗物。从冲洗的堆积内发现了大量细小的动物骨骼、碎陶片及饰品、陶珠、青铜碎渣等遗物。

  每层清理完毕后,均采用AgisoftPhotoScan软件对探方进行三维建模、照相、录像,全面记录探方发掘过程。利用三维模型,导出正摄影像图、剖面图,绘制精确的探方平面图、剖面图等。


地层中螺蛳壳堆积

  样品采集是此次发掘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采集的样品有动物鉴定样品、浮选样品、环境分析样品(孢粉及植硅体)、测年样品、残留物分析样品及备份样品等。采样采用定点采样与随机采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按柱状采样法定点系统采集螺蛳壳样品、环境分析样品。浮选样品随机采集。采集样品除地层可靠外,还采用RTK精确定位,有准确的三维数据。发掘力争以系统、科学的采样,为后续的分析研究、测年提供可靠的样品资料,目前已采集各类样品100余份。遗址中部分器皿用途不明,我们保留部分陶片做残留物分析样品,争取为了解器物用途提供线索。


浮选样品

  目前,我们正尝试将每个地层堆积的体积进行计量,结合各类遗物的出土数量,来量化各时期人类活动的频繁程度。发掘中,考古工地数字管理平台继续发挥作用,考古资料的现场录入确保了信息提取的准确和全面。

  二、目前的发掘收获

  截止11月中旬,T1已清理至地表下4.5米,文化层可以区分为10层,出土各类小件标本300余件。从出土遗物来看,目前清理遗存均属青铜时代,并且陶器阶段性变化明显,初步可以将青铜时代遗存区分为四个阶段。


地层堆积
 
  以②、③层及HDM1(活动面)为代表的遗存,是遗址最晚期阶段。该阶段陶器器型主要有釜、子母口浅钵(器盖?)、罐、刻槽钵等。其中以夹砂红陶的子母口浅钵(器盖?)最具时代特征,在②层中大量出现,在③层中数量减少。


子母口浅钵(盖)
 
  以④、⑤、⑥层为代表的遗存早于最晚阶段。该阶段陶器不见子母口浅钵(器盖?),器型主要有釜、罐、折口盘、浅盘、尊等。其中以新出现的折口盘最具时代特征,其器壁极薄,厚度多在0.2—0.3厘米左右,均为夹细砂红陶,浅腹,口沿处有明显的折棱。折口盘在④层、⑥层中数量较少,在⑤层中大量出现。


折扣盘
 
  HDM2(活动面)、⑦层、HDM3(活动面)为代表的遗存,是目前清理的较早阶段。该阶段陶器不见折扣盘,器型主要以釜、罐为主。釜除了上两个阶段常见的侈口凸弦纹釜以外,还新出现盘口釜。盘口釜口沿弯曲成盘状,壁较厚,内沿多为灰黑色,部分外沿为橙黄色,有少量花边口沿。

  ⑧、⑨、⑩层为目前发现的最早阶段的遗存。该阶段不见侈口凸弦纹釜,大量出现的为盘口釜、盘口罐,盘口多为花边口,陶片表面多有交错的划抹纹饰。盘口釜与侈口带凸弦纹釜之间应有演化关系,以上四个阶段似为连续发展,釜贯穿于四个阶段的始终。

  在接下来即将清理的地层内,是否会继续出现更早期的青铜时代遗存,其面貌如何?还是即将清理至新石器时代遗存?上层青铜时代遗存与下层海东新石器时代遗存之间有无缺环?两者间是继承发展还是突然更迭关系?这些问题的答案深深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期待。(文章来源:云南考古网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

文章出处:云南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