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流域贵州段已发现31处人类遗址 考古发掘正有序进行
发布时间:2016-01-11文章出处:贵州都市网—贵州都市报作者:李坚
1月10日,2016西南考古协作会暨贵州赤水河流域史前至汉晋时期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会在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召开,这是以西南地区考古协作为主题的会议首次在遵义召开。近年来,赤水河沿岸发现了31处人类遗址,特别是在土城镇周边发现的众多史前至汉晋时期古遗址、古墓葬和重要文物,对研究赤水河流域以及西南地区的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在赤水河岸的习水县土城镇召开这次会议,就是想通过协作交流的方式,推动这一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开展。”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在开幕式上表示。
赤水河流域贵州段31处遗址分布图。
黄金湾遗址中发现形似“靴子”的文物,最后经过确认是残缺的陶足。
高速公路改线 避开古人类遗址
赤水河是我国母亲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经过贵州仁怀、习水、赤水等县市后,最终于四川省的合江县汇入了长江。
“赤水河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河水含沙量较高,河水呈赤黄色而得名。”习水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也正是因为河水含沙量大,因此在河岸形成了很多冲积扇状的小沙丘平地,这就为古人类在沿河两岸生活,留下遗址形成了先天的条件。
“赤水河沿岸此前是贵州考古的薄弱地区之一,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才发现了这31处人类遗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二室副主任、黄金湾考古队队长张改课介绍,第一阶段是1940年至1980年,河岸陆续发现了磨制石器;第二阶段是零星墓葬的清理,其间发现了仁怀合马梅子坳、大渡口,习水土城崖墓,赤水复兴镇马鞍山崖墓,习水隆兴陶罐汉墓和仁怀卢缸嘴汉代遗址等。
“2009年,为配合仁赤高速公路建设,调查发现了赤水市板桥,习水县黄金湾、官仓坝等遗址后,赤水河流域的考古研究才迎来了第三阶段的大发展时期。”张改课介绍,2009年发现黄金湾遗址后,高速公路还为此进行了改线,避开了这处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新石器时期至汉晋时期人类遗址。
从那个时候起,贵州考古研究所就开始着手对赤水河流域进行系统的调查工作,加上2015年为配合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建设,目前已经在赤水河沿岸发现史前至汉晋时期阶地遗址31处,其中多处遗址中发现汉代墓葬;而在石灰岩地区,还发现了多处洞穴遗址。
根据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贵州赤水河流古遗址的时代跨越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汉、魏晋南北朝等不同的时期。从地理分布来看,除了茅台以上及主要支流尚未开展系统调查外,已在赤水河贵州段发现的遗址中,下游有2处,中游有17处,上游有12处。早年发现的墓葬基本可以确定与遗址存在一定的关联。
黄金湾遗址发现的陶器
黄金湾遗址发现的陶器
黄金湾遗址中发现的古代铁剑和陶器
黄金湾遗址发掘出珍贵“陶足”
昨天,来自北京、四川、重庆、云南和广西等地的多位考古学界专家齐聚习水县土城镇,重点考察了黄金湾遗址现场和文物标本,贵州都市报记者随同探访了发掘现场,实地探访了黄金湾遗址,得知考古队员又发掘出了一对形如靴子的陶足。
黄金湾遗址位于习水县土城镇黄金湾村新阳组方家坝大桥旁,赤水河东岸。“于2009年被发现,2014年和2015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张改课介绍,文化遗存分布在黄金湾小河与赤水河交汇处的赤水河东岸一级阶地之上,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贵州赤水河流域规模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至汉晋时期古遗址。
“遗址不仅有墓葬,还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张改课介绍,经过他们对现场土质、土色和出土遗物的研究,将AI区的地层堆积分为了9层,时代上大致可以分成5个时期,最上面是近现代时期的土层,第2至4层是明清及近现代时期的土层,第5层可能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第6、7层属于两汉时期,最下面的第8、9层可以追随到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遗迹在这5个时期都有一定的重叠,“比如在两汉时期发现的墓葬之下,还有人类活动留下的房屋遗迹,不同时期的人类先后生活在黄金湾这个地方。”
记者在墓葬发掘现场看到,目前大量的文物已经清理出来,还有少量的文物正在发掘中,现场还有几具人类的遗骸正在清理中。墓葬中的一些随葬品因年代久远损害比较严重,部分陶罐已经破碎,不过也有少量随墓主人下葬的铁刀、铁剑、铁矛等兵器较好的保留下来。记者发现在一座三人合葬墓中,其中一位墓主人旁的铜柄铁剑看得出来配有木质的剑鞘,整体保存较好。除了有待提取的一些铁质兵器之外,目前考古队已经发掘出来保存的有5把,均采用专业的塑料薄膜密封,记者发现最长的两把不足一米,另外三把长度仅有二三十厘米长。
在展览馆,记者不仅发现了传统的陶罐类文物,还有“子母鸡”和一座有人在划船的陶制文物。一些原本残缺不全的破碎陶俑,经过考古队员的拼接,基本还原成了陶俑原始的模样。“这个陶俑看起来就像一双现代的靴子,但实际上是人形陶俑身上的足部。”张改课介绍,这个文物是在2015年8月15日,由他们的同事登记进入陈列室的。
黄金湾遗址现场出土的小型陶俑
专家分析黔北或属亚巴蜀文化区
根据张改课的介绍,目前黄金湾遗址发现的文物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骨器等,其中包含完整和可修复器物不少于600余件(组)。同时,遗址中还出土有较多动物碎骨,据初步鉴定,主要有鱼、蚌、猪、牛、羊、狗、鹿等,反映了家畜饲养和渔猎经济的发达。
“其中我们还发现有少量带有文字的文物,但是字数很少,目前正在进行深入研究,以明晰他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根据张改课在《贵州赤水河流域相关发现与认识》的报告中提到,在黄金湾遗址中,出土了4件有文字的文物,其中三块是刻在陶器上,两片中都有一个“王”字;另外一件是铜质印章,根据相关古文字研究的专家辨认后,印章上的文字可能是繁体的“徹”字,记者查询了网上资料显示,这个“徹”字有作为墓主人名字的可能,字体本身的一层含义是春秋时期的一种税收制度,但这些文物上的文字具体是什么字,到底有何寓意,还有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
根据现场专家的介绍,可以分析出,从史前至商周时期,川渝地区早期文化有着沿南北向河流峡谷(横江、赤水河、乌江)向贵州北部地区发展的趋势。汉开“西南夷”时期,汉王朝以“巴蜀地区”为前沿支撑,由北向南推进,主要的交通道路有南夷道、赤水河通道、乌江通道等;这些通道经过黔中地区,便可转进北盘江流域,与珠江水系沟通。
“通过对这些遗址的持续发掘与整理,深入研究聚落结构和当时的环境社会背景,可以分析出贵州北部可能受到川渝地区古文化影响,可能是‘亚巴蜀文化区’的组成部分。”张改课介绍,通过对这些遗址的研究,可以发现赤水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存,在时代与文化特征上与巴蜀地区古文化有较多的联系。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即受到川渝地区古文化影响。
赤水河流域古代遗存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汉代遗存广泛分布,他们既有典型的汉文化因素,也有巴蜀地区古文化的因素,似乎反映出,汉武帝拓疆,开发西南夷,采用分巴割蜀的策略,在黔北地区设置犍为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逐渐衰退,这种状况可能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并最终在宋明时期形成土司制度。(原标题:让赤水河告诉我们—两岸已发现51处人类遗址 考古发掘正有序进行 原文刊于《贵州都市报》2016年1月11日A5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