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湖南长沙铜官窑遗址2016年度考古发掘工作

发布时间:2016-06-22文章出处:湖南考古作者:张兴国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3月启动了长沙铜官窑遗址2016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本年度发掘区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石渚湖村石渚组,属于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范围以南的环境控制地带。据以往考古调查发掘工作成果,该区域历史遗存丰富,自中晚唐以来便是一处重要的聚落,不仅有与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范围内共时的唐五代窑业遗存,也有明清时期的窑业与生活遗存,只是由于该区域近现代建筑活动频繁,历史遗存保存状况不佳,故而未被列入长沙铜官窑遗址的保护范围。但“石渚”二字对长沙铜官窑遗址而言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去共同发掘。
 

石渚发掘区位置示意图


图二 “黑石号”沉船出土“草市石渚”题记碗
 
  “石渚”通常解释为水中的石质小洲,石渚湖村的石渚原也是石渚湖西南一处高出水面的石质小洲,西面与湘江之中的蔡家洲隔江相望。“石渚”之名最早见于唐代澧州诗人李群玉描写长沙铜官窑瓷器生产场景的《石渚》一诗,在著名的“黑石号”沉船所装载的长沙铜官窑外销瓷器中也有一个书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的题记碗,这证明唐代石渚是一个以生产瓷器而享誉海内外的草市,长沙铜官窑遗址在唐代是以“石渚”之名而为世人所知的。五代以后石渚的制瓷业衰败而未见宋代的窑业遗存,但石渚仍是一处重要的人类聚居区,在长沙铜官窑遗址表面常见有宋元时期铜钱、瓷器残件等遗物,明清时期石渚窑业再度兴起,出现以老窑上为中心以生产缸罐为主的窑场,并再次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集市“石渚市”。据文史资料记载,1992年在石渚南约1.5公里的石门矶路段江堤内侧挖出一块光绪二十八年的汉白玉石碑,其上有“石渚市”字样,碑文内容为长沙县衙整顿市场秩序的条规告示,地方志中也有“石株市”的记载,石渚市在清末和民国初年时仍十分繁荣,码头、街道、店铺、寺庙等一应俱全,主要居民有舒、甘、李三大姓氏,其中舒姓还组成一实力雄厚的石渚船帮,并牵头联合善化、湘阴、浏阳、澧县的船户组成一个五合一的大船帮。(曾敬仪:《石渚话古市》,《望城文史》第11期。)
 
 

石渚发掘区第一阶段探方分布图
 
  鉴于“石渚”的重要性,我们计划对该区域开展大面积的考古发掘,探寻可能还存在的历史遗存,进一步充实“石渚”与长沙铜官窑遗址的内涵。由于工程征拆等事项尚未完结,目前的考古发掘在石渚老街两侧的易家坪和樊家坪两地小范围内开展,共布5×5㎡探方20个,实际发掘面积475平方米。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已清理完近现代建筑基址与生活垃圾,进入了明清时期的废弃堆积层,已清理的遗迹有一座清代早期的砖室木棺夫妻合葬墓(M1)、1处清代的灰坑(H1),已揭露一条初步判定为明末清初时期的河卵石路面(L1),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
 

M1被清理之后
 
  M1在考古队进场之前已遭盗掘,经村民举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我所与省文物鉴定中心依法对被盗墓葬进行了司法鉴定,并在考古队进场后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M1位于易家坪所处台地的北坡,该墓葬用青砖砌券顶墓室,墓室顶部已被破坏,仅存底部,墓砖之间用三合土粘合,较为完整的墓砖尺寸为长22、宽14、厚6.5-5厘米,端面模印“易氏祖墓”四字。残存的墓室内有两副保存较好木棺,松木质,通体髹黑漆,棺盖与棺身之间有榫卯契合,棺盖已被人为扰动,顶部稍窄长,头端略宽高,脚端略窄矮;两棺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大且高者居左,其内仅存男性遗骸一具;小且低者居右,内尚存残损的衣物,但不见遗骸,当为女性墓主所有。因墓室被盗扰,棺内积水,且有恶臭,清理现场未见随葬物品,但公安机关立案后收缴了九片扇骨,经鉴定为一折扇的组件,包括7片扇骨和2片扇柄,均为竹质,2片扇柄保存相对完好,扇柄头部位有一直径为0.15厘米的孔,扇柄柄头宽0.5、柄为宽0.6、厚0.3、长23.5厘米,柄外侧刻划有隶体文字,字迹漫漶不清,扇骨都有残缺,较完好者长23.1厘米,扇柄和扇骨头部均施有一层黑漆。当地民众传言此折扇出于右侧女性木棺之内。
 
  从已有的考古发现来看,折扇作为随葬品出现于墓葬中最早见于明代,流行于明清时期,尤其是常见于南方地区明代晚期之后的墓葬,这与明代晚期折扇的广为流行有关。M1随葬的折扇因仅存扇骨,具体时代尚无法确定,从墓葬形制和地层关系推测M1为清代早期古墓的可能性最大。墓葬所体现的“男尊女卑”观念和折扇文化对研究明清时期石渚地方文化具有重要价值。H1与L1性质尚不明确,有待继续清理,此处从略。
 

清理L1
 
  石渚发掘区表层近现代建筑垃圾中混杂有大量长沙铜官窑窑业遗物,包括大量瓷器残件和一些匣钵、火照等窑具,瓷器品类有碗、壶、盏、碾槽、碟、罐等,釉面以青釉为主,少量乳浊白釉,装饰技法有釉下诗文、釉下褐绿彩绘等,多见釉下褐绿彩绘花鸟纹瓷碟残片,彩绘精炼生动,此外还有少量特殊色泽的瓷片,可能是窑变所致,为研究长沙铜官窑瓷器的呈色机理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这些标本所使用的制瓷技术和瓷器产品与石渚湖北岸一带谭家坡、瓦渣坪等窑场之间并没有显著区别,证实石渚窑场是长沙铜官窑遗址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在整个“草市石渚”的产销体系中占据着很关键的位置。遗憾的是历年的基建工程对石渚原始地貌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当地村民反映当年兴修石渚机台和湘江大道时都挖出过许多窑业遗物。尽管如此,对石渚的进一步考古发掘依然值得期待。

青釉褐绿彩绘花鸟纹瓷碟残件
 
  除了长沙铜官窑唐五代窑业遗物之外,此次考古工作还获取了不少明清时期的历史遗物,以青花瓷为主,器类多为碗、杯、盘残件,以小型器为主,可辨识的文字款识有 “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年造”、 “万福攸同”、“大清雍正年制”、“佳器”、“福”、“贵”、“寿”等,纹样主题有葡萄、蕉叶、缠枝花草、菊花、凤鸟、蝗虫、鱼、花瓶等。这批历史遗物中既有粗糙的本土青花,也不乏可能来自景德镇的精细青花瓷,从侧面证实了明清时期石渚市的热闹与繁华,它们充实了湖南陶瓷考古标本库,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明清地方物质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原文刊于:湖南考古 主办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湖南长沙铜官窑遗址2016年度考古发掘工作

发布时间:2016-06-22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3月启动了长沙铜官窑遗址2016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本年度发掘区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石渚湖村石渚组,属于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范围以南的环境控制地带。据以往考古调查发掘工作成果,该区域历史遗存丰富,自中晚唐以来便是一处重要的聚落,不仅有与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范围内共时的唐五代窑业遗存,也有明清时期的窑业与生活遗存,只是由于该区域近现代建筑活动频繁,历史遗存保存状况不佳,故而未被列入长沙铜官窑遗址的保护范围。但“石渚”二字对长沙铜官窑遗址而言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去共同发掘。
 

石渚发掘区位置示意图


图二 “黑石号”沉船出土“草市石渚”题记碗
 
  “石渚”通常解释为水中的石质小洲,石渚湖村的石渚原也是石渚湖西南一处高出水面的石质小洲,西面与湘江之中的蔡家洲隔江相望。“石渚”之名最早见于唐代澧州诗人李群玉描写长沙铜官窑瓷器生产场景的《石渚》一诗,在著名的“黑石号”沉船所装载的长沙铜官窑外销瓷器中也有一个书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的题记碗,这证明唐代石渚是一个以生产瓷器而享誉海内外的草市,长沙铜官窑遗址在唐代是以“石渚”之名而为世人所知的。五代以后石渚的制瓷业衰败而未见宋代的窑业遗存,但石渚仍是一处重要的人类聚居区,在长沙铜官窑遗址表面常见有宋元时期铜钱、瓷器残件等遗物,明清时期石渚窑业再度兴起,出现以老窑上为中心以生产缸罐为主的窑场,并再次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集市“石渚市”。据文史资料记载,1992年在石渚南约1.5公里的石门矶路段江堤内侧挖出一块光绪二十八年的汉白玉石碑,其上有“石渚市”字样,碑文内容为长沙县衙整顿市场秩序的条规告示,地方志中也有“石株市”的记载,石渚市在清末和民国初年时仍十分繁荣,码头、街道、店铺、寺庙等一应俱全,主要居民有舒、甘、李三大姓氏,其中舒姓还组成一实力雄厚的石渚船帮,并牵头联合善化、湘阴、浏阳、澧县的船户组成一个五合一的大船帮。(曾敬仪:《石渚话古市》,《望城文史》第11期。)
 
 

石渚发掘区第一阶段探方分布图
 
  鉴于“石渚”的重要性,我们计划对该区域开展大面积的考古发掘,探寻可能还存在的历史遗存,进一步充实“石渚”与长沙铜官窑遗址的内涵。由于工程征拆等事项尚未完结,目前的考古发掘在石渚老街两侧的易家坪和樊家坪两地小范围内开展,共布5×5㎡探方20个,实际发掘面积475平方米。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已清理完近现代建筑基址与生活垃圾,进入了明清时期的废弃堆积层,已清理的遗迹有一座清代早期的砖室木棺夫妻合葬墓(M1)、1处清代的灰坑(H1),已揭露一条初步判定为明末清初时期的河卵石路面(L1),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
 

M1被清理之后
 
  M1在考古队进场之前已遭盗掘,经村民举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我所与省文物鉴定中心依法对被盗墓葬进行了司法鉴定,并在考古队进场后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M1位于易家坪所处台地的北坡,该墓葬用青砖砌券顶墓室,墓室顶部已被破坏,仅存底部,墓砖之间用三合土粘合,较为完整的墓砖尺寸为长22、宽14、厚6.5-5厘米,端面模印“易氏祖墓”四字。残存的墓室内有两副保存较好木棺,松木质,通体髹黑漆,棺盖与棺身之间有榫卯契合,棺盖已被人为扰动,顶部稍窄长,头端略宽高,脚端略窄矮;两棺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大且高者居左,其内仅存男性遗骸一具;小且低者居右,内尚存残损的衣物,但不见遗骸,当为女性墓主所有。因墓室被盗扰,棺内积水,且有恶臭,清理现场未见随葬物品,但公安机关立案后收缴了九片扇骨,经鉴定为一折扇的组件,包括7片扇骨和2片扇柄,均为竹质,2片扇柄保存相对完好,扇柄头部位有一直径为0.15厘米的孔,扇柄柄头宽0.5、柄为宽0.6、厚0.3、长23.5厘米,柄外侧刻划有隶体文字,字迹漫漶不清,扇骨都有残缺,较完好者长23.1厘米,扇柄和扇骨头部均施有一层黑漆。当地民众传言此折扇出于右侧女性木棺之内。
 
  从已有的考古发现来看,折扇作为随葬品出现于墓葬中最早见于明代,流行于明清时期,尤其是常见于南方地区明代晚期之后的墓葬,这与明代晚期折扇的广为流行有关。M1随葬的折扇因仅存扇骨,具体时代尚无法确定,从墓葬形制和地层关系推测M1为清代早期古墓的可能性最大。墓葬所体现的“男尊女卑”观念和折扇文化对研究明清时期石渚地方文化具有重要价值。H1与L1性质尚不明确,有待继续清理,此处从略。
 

清理L1
 
  石渚发掘区表层近现代建筑垃圾中混杂有大量长沙铜官窑窑业遗物,包括大量瓷器残件和一些匣钵、火照等窑具,瓷器品类有碗、壶、盏、碾槽、碟、罐等,釉面以青釉为主,少量乳浊白釉,装饰技法有釉下诗文、釉下褐绿彩绘等,多见釉下褐绿彩绘花鸟纹瓷碟残片,彩绘精炼生动,此外还有少量特殊色泽的瓷片,可能是窑变所致,为研究长沙铜官窑瓷器的呈色机理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这些标本所使用的制瓷技术和瓷器产品与石渚湖北岸一带谭家坡、瓦渣坪等窑场之间并没有显著区别,证实石渚窑场是长沙铜官窑遗址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在整个“草市石渚”的产销体系中占据着很关键的位置。遗憾的是历年的基建工程对石渚原始地貌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当地村民反映当年兴修石渚机台和湘江大道时都挖出过许多窑业遗物。尽管如此,对石渚的进一步考古发掘依然值得期待。

青釉褐绿彩绘花鸟纹瓷碟残件
 
  除了长沙铜官窑唐五代窑业遗物之外,此次考古工作还获取了不少明清时期的历史遗物,以青花瓷为主,器类多为碗、杯、盘残件,以小型器为主,可辨识的文字款识有 “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年造”、 “万福攸同”、“大清雍正年制”、“佳器”、“福”、“贵”、“寿”等,纹样主题有葡萄、蕉叶、缠枝花草、菊花、凤鸟、蝗虫、鱼、花瓶等。这批历史遗物中既有粗糙的本土青花,也不乏可能来自景德镇的精细青花瓷,从侧面证实了明清时期石渚市的热闹与繁华,它们充实了湖南陶瓷考古标本库,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明清地方物质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原文刊于:湖南考古 主办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张兴国

文章出处:湖南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