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英国出土的罗马时代骸骨与中国人有关?

发布时间:2016-10-11文章出处:澎湃新闻作者:周婉雯
  英国《每日邮报》于2016年9月23日刊登了一篇有关在当地出土的罗马时代骸骨的文章,并指出当中两副骸骨与中国人有关。文章刊出后,引起了不少讨论。
 
  22副埋葬于公元2至4世纪的骸骨从英国伦敦萨瑟克区遗址(Southwark)出土,考古学家认为其中两副骸骨与中国人有关。这两副骸骨在罗马墓地的出现,更使考古学家相信中国与罗马比想象中有更多的接触。
考古学家在萨瑟克区遗址发现骸骨;取自《每日邮报》。
 
  中国人对“长大平正”的罗马人感到十分好奇,而罗马人对当时的中国虽认识不深,但他们非常重视中国的丝绸。所以即使中国与罗马相隔超过5000英里,两地也进行了很多贸易,丝绸之路见证着两地频密的贸易往来。
 
  伦敦博物馆的考古学家Rebecca Redfern及其同事在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中发表的报告表示罗马帝国在西欧和地中海的扩张,导致许多族群的迁移和同化,推动了族群之间的往来。当时的中国人实际上可能在罗马的不同地方安定下来,甚至在当地营商或从事其他工作维生。虽然现今已无法证实,但明显的是当时来到欧洲的人比之前发现的更多。
 
  此外,考古学家在同一遗址发现了一副女性骸骨,该女生的牙齿显示她可能是非洲人,因而推测她可能在非洲长大,然后被带到伦敦。但DNA测试发现她有蓝眼睛,其血统可追溯至欧洲东南部及欧亚西部。考古学家表示,由于中国与印度、印度与罗马之间存在着奴隶贸易,所以她有可能是以奴隶的身份被送到当地,亦有可能是来自亚洲的奴隶在当地繁衍的后代。
女性骸骨;取自《每日邮报》。
 
 这篇文章发表后,生物考古学家Kristina Killgrove很快便作出回应:虽然罗马帝国内出现亚洲人并不出奇,但由Rebecca Redfern及其同事所发表的结论需要再三审视。她们研究了22具来自萨瑟克区遗址的骸骨,分析其牙齿、骨头的形状等。所用的新方法是以统计骨头和牙齿的差异去显示与祖先的不同,这方法类似于法医学家用来判断某骸骨属于哪一种人。
 
  但这方法亦有坏处,不完整的样本、主观的方法、不足的对比数量令结果变得不准确。因为没有人能肯定骨头与牙齿的形状经过二千多年会有何变化,所以以古代人与现代人作比较未必能得到准确结果。
 
  因此,虽然他们的研究能够反映当时人口的多样性,但未能显示当时有中国人出现在罗马伦敦。Kristina Killgrove亦建议若能在研究中加上DNA的科学分析会使研究变得更有说服力。把古代DNA数据与现代的数据对比,有助于了解研究对象的身份。另外,一些无法从传统考古学方法中鉴定的东西,例如被烧过、体积过小等的东西都可以通过DNA的分析而继续进行研究。DNA的检测在考古研究上愈趋重要,科学与考古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密。透过DNA的科学方式可以更为准确地解释历史。
 
  过往有不少考古研究也需要利用DNA的分析才能获得准确结果,透过DNA检测更能弥补只靠考古学分析的不全面。在处理区分族类的议题上,除了依靠文字记载等历史数据,也常运用到DNA分析。
 
  例如,早几年轰动一时的曹操陵被发现后,有研究人员希望透过DNA作进一步的研究。曹操家族DNA研究者李辉在河南省文物局确认曹操墓的位置后,进行了一些科学检测。在研究曹操家族时,除了会详细询问家谱、家族的来历和传说,亦会进行DNA测试。在研究过程中,李辉曾遇到一个辽宁的曹氏家族,声称家谱已被烧掉,但他们相信自己是曹操后人,李辉本不看好他们,但在检测DNA后,他们被确认为曹操后代。反之,一些有家谱,看起来言之有据的后代,检测后却发现与曹操无关。因此,检测结果不一定与初步判断相同,科学的测试可以减低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曹操高陵墓道(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例子是小河墓地的考古研究。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的罗布泊沙漠,由数层墓葬及其他遗迹、遗物所构成,墓葬约有330个。考古学家在墓地挖出了一具女性干尸,由于具有欧洲人外貌,有专家当场判断其为欧罗巴人种,但经DNA检测后,发现她具有东方人的遗传特征,所以,配合DNA的检测可以令结果更为准确。
新疆小河墓地(图片来自网络)
 
  即使没有DNA检测,只以考古所用的资料作研究,报告亦未能完全说明这两具骸骨是来自于中国人。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的法医专家表示两具骸骨是来自亚洲的人种,但亚洲地域广阔,且不说“亚洲”本身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研究者应多比较和分析其他地区才能判断两骸骨来自哪个地方。他们现在单靠过往的历史知识和以同位素分析的饮食结构判断两副骸骨的身份;他们以中国与印度、印度与罗马存在奴隶买卖为理由之一,认为两具骸骨是中国人,但以奴隶身份进入罗马的奴隶不只是中国人,其他亚洲奴隶也会被卖到罗马。即使中国与罗马曾有密切的贸易关系,也不代表只有中国才会跟罗马接触,所以以贸易关系来判断两具骸骨来自中国人的说法并不可靠,若能与其他亚洲地区作比较或以中国为目标,进行更多具说服力的研究会较好。
 
  最后,区分族类的标准其实不止是分辨其种族血统,文化亦是区分族类的一个重要元素。人类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养成不同的文化习惯,而这些习惯影响着自我的身份认同,所以血统并不是判断一个人族类观与身份认同的唯一标准。当涉及这些更多不同的标准时,族类的区分将会变得更为复杂。

(作者:周婉雯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研究助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英国出土的罗马时代骸骨与中国人有关?

发布时间:2016-10-11

  英国《每日邮报》于2016年9月23日刊登了一篇有关在当地出土的罗马时代骸骨的文章,并指出当中两副骸骨与中国人有关。文章刊出后,引起了不少讨论。
 
  22副埋葬于公元2至4世纪的骸骨从英国伦敦萨瑟克区遗址(Southwark)出土,考古学家认为其中两副骸骨与中国人有关。这两副骸骨在罗马墓地的出现,更使考古学家相信中国与罗马比想象中有更多的接触。
考古学家在萨瑟克区遗址发现骸骨;取自《每日邮报》。
 
  中国人对“长大平正”的罗马人感到十分好奇,而罗马人对当时的中国虽认识不深,但他们非常重视中国的丝绸。所以即使中国与罗马相隔超过5000英里,两地也进行了很多贸易,丝绸之路见证着两地频密的贸易往来。
 
  伦敦博物馆的考古学家Rebecca Redfern及其同事在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中发表的报告表示罗马帝国在西欧和地中海的扩张,导致许多族群的迁移和同化,推动了族群之间的往来。当时的中国人实际上可能在罗马的不同地方安定下来,甚至在当地营商或从事其他工作维生。虽然现今已无法证实,但明显的是当时来到欧洲的人比之前发现的更多。
 
  此外,考古学家在同一遗址发现了一副女性骸骨,该女生的牙齿显示她可能是非洲人,因而推测她可能在非洲长大,然后被带到伦敦。但DNA测试发现她有蓝眼睛,其血统可追溯至欧洲东南部及欧亚西部。考古学家表示,由于中国与印度、印度与罗马之间存在着奴隶贸易,所以她有可能是以奴隶的身份被送到当地,亦有可能是来自亚洲的奴隶在当地繁衍的后代。
女性骸骨;取自《每日邮报》。
 
 这篇文章发表后,生物考古学家Kristina Killgrove很快便作出回应:虽然罗马帝国内出现亚洲人并不出奇,但由Rebecca Redfern及其同事所发表的结论需要再三审视。她们研究了22具来自萨瑟克区遗址的骸骨,分析其牙齿、骨头的形状等。所用的新方法是以统计骨头和牙齿的差异去显示与祖先的不同,这方法类似于法医学家用来判断某骸骨属于哪一种人。
 
  但这方法亦有坏处,不完整的样本、主观的方法、不足的对比数量令结果变得不准确。因为没有人能肯定骨头与牙齿的形状经过二千多年会有何变化,所以以古代人与现代人作比较未必能得到准确结果。
 
  因此,虽然他们的研究能够反映当时人口的多样性,但未能显示当时有中国人出现在罗马伦敦。Kristina Killgrove亦建议若能在研究中加上DNA的科学分析会使研究变得更有说服力。把古代DNA数据与现代的数据对比,有助于了解研究对象的身份。另外,一些无法从传统考古学方法中鉴定的东西,例如被烧过、体积过小等的东西都可以通过DNA的分析而继续进行研究。DNA的检测在考古研究上愈趋重要,科学与考古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密。透过DNA的科学方式可以更为准确地解释历史。
 
  过往有不少考古研究也需要利用DNA的分析才能获得准确结果,透过DNA检测更能弥补只靠考古学分析的不全面。在处理区分族类的议题上,除了依靠文字记载等历史数据,也常运用到DNA分析。
 
  例如,早几年轰动一时的曹操陵被发现后,有研究人员希望透过DNA作进一步的研究。曹操家族DNA研究者李辉在河南省文物局确认曹操墓的位置后,进行了一些科学检测。在研究曹操家族时,除了会详细询问家谱、家族的来历和传说,亦会进行DNA测试。在研究过程中,李辉曾遇到一个辽宁的曹氏家族,声称家谱已被烧掉,但他们相信自己是曹操后人,李辉本不看好他们,但在检测DNA后,他们被确认为曹操后代。反之,一些有家谱,看起来言之有据的后代,检测后却发现与曹操无关。因此,检测结果不一定与初步判断相同,科学的测试可以减低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曹操高陵墓道(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例子是小河墓地的考古研究。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的罗布泊沙漠,由数层墓葬及其他遗迹、遗物所构成,墓葬约有330个。考古学家在墓地挖出了一具女性干尸,由于具有欧洲人外貌,有专家当场判断其为欧罗巴人种,但经DNA检测后,发现她具有东方人的遗传特征,所以,配合DNA的检测可以令结果更为准确。
新疆小河墓地(图片来自网络)
 
  即使没有DNA检测,只以考古所用的资料作研究,报告亦未能完全说明这两具骸骨是来自于中国人。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的法医专家表示两具骸骨是来自亚洲的人种,但亚洲地域广阔,且不说“亚洲”本身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研究者应多比较和分析其他地区才能判断两骸骨来自哪个地方。他们现在单靠过往的历史知识和以同位素分析的饮食结构判断两副骸骨的身份;他们以中国与印度、印度与罗马存在奴隶买卖为理由之一,认为两具骸骨是中国人,但以奴隶身份进入罗马的奴隶不只是中国人,其他亚洲奴隶也会被卖到罗马。即使中国与罗马曾有密切的贸易关系,也不代表只有中国才会跟罗马接触,所以以贸易关系来判断两具骸骨来自中国人的说法并不可靠,若能与其他亚洲地区作比较或以中国为目标,进行更多具说服力的研究会较好。
 
  最后,区分族类的标准其实不止是分辨其种族血统,文化亦是区分族类的一个重要元素。人类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养成不同的文化习惯,而这些习惯影响着自我的身份认同,所以血统并不是判断一个人族类观与身份认同的唯一标准。当涉及这些更多不同的标准时,族类的区分将会变得更为复杂。

(作者:周婉雯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研究助理)
 
 

作者:周婉雯

文章出处: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