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北京通州发现338座汉代至明清墓葬

发布时间:2018-04-20文章出处:北京青年报作者:赵婷婷
  通州区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工程考古有了新发现。北京市文物局透露,该区域新探明汉代至明清墓葬338座,其中一座汉代马蹄形窑址内发现大量烧制完成且摆放整齐的青砖,直观地展现了汉代砖窑的形制、烧制手法及烧砖用途。
 
唐代墓室局部出土器物 图片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338座墓葬跨越汉代至明清
   
  通州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土地开发项目D区D-04地块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区域的北部,占地面积约63万平方米,距离2016年新发现的路县故城遗址约850米。目前,该区域正在开展全面考古勘探、发掘工作。现已完成考古勘探32万平方米,探明各类古代遗迹370处,其中汉代至明清墓葬338座,汉代窑址32座。为了不影响项目建设进度,考古发掘工作在同步开展。据北京市文物局透露,截止到4月18日,该区域已发掘清理完成儿童瓮棺葬2座,汉代墓葬54座,唐代墓葬7座,明清时期墓葬2座,汉代窑址13座,出土陶、瓷、铜、玉石器等各类文物300余件(套)。
 
汉代窑址全景 图片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从出土的器物来看,汉代墓葬以陶制冥器为主,种类多样,主要包括罐、灶、俑、仓、盒、奁等。此外,有的墓葬还出土了汉代铜镜、铜带钩、玉环等。唐代墓葬及明清墓葬的出土文物主要为陶器、瓷器、铜钱、铜带扣等。
    
  马蹄形砖窑紧邻墓葬  解密汉代青砖烧制
 
  在发掘完成的窑址中,一座汉代马蹄形窑址显得尤为独特。在窑室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窑床有大量烧制完成并摆放整齐的青砖,上下两层交叉摆放,为了更好地烧制,每块青砖间还都留有一定空隙。更令人惊奇的是,青砖的规格与窑址周边多座汉代墓葬用砖规格一致。考古人员据此初步推断,该座窑址应该是为周边修建墓葬提供用砖的烧砖陶窑。
 
唐代墓室全景 图片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文物专家介绍,半倒焰式马蹄形窑址是北京地区汉代烧砖用的常见窑址形制,这类窑址的窑门一般高度较低,不大适合人的进出。装窑和取出产品之处极有可能在窑室顶部,工人在装坯和取出成品时只需将顶部打开即可,而且用泥封顶非常简便。
 
  北京地区汉代窑址发现数量较多,但在窑址内发现大量烧制完成且摆放整齐的青砖则较为少见。专家表示,该座窑址的发现,很直观地展现了汉代砖窑的形制、烧制手法及烧砖用途,证明了汉代砖室墓葬与窑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为通州汉代路县故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资料。
 
  今年已开展考古勘探、发掘47项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城市副中心建设中文物的保护力度,并取得一系列考古新发现。从2018年初到现在,北京市配合各类建设工程开展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已达47项,其中勘探40项,发掘7项。目前,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土地开发项目考古勘探面积已经过半。市文物局表示,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市文物局将打破常规、主动对接,集中考古力量确保按时保质完成文物保护工作,保证考古工作不影响建设进度。
 
(原文标题:通州发现338座汉代至明清墓葬  图文转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4月20日第A04版)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北京通州发现338座汉代至明清墓葬

发布时间:2018-04-20

  通州区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工程考古有了新发现。北京市文物局透露,该区域新探明汉代至明清墓葬338座,其中一座汉代马蹄形窑址内发现大量烧制完成且摆放整齐的青砖,直观地展现了汉代砖窑的形制、烧制手法及烧砖用途。
 
唐代墓室局部出土器物 图片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338座墓葬跨越汉代至明清
   
  通州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土地开发项目D区D-04地块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区域的北部,占地面积约63万平方米,距离2016年新发现的路县故城遗址约850米。目前,该区域正在开展全面考古勘探、发掘工作。现已完成考古勘探32万平方米,探明各类古代遗迹370处,其中汉代至明清墓葬338座,汉代窑址32座。为了不影响项目建设进度,考古发掘工作在同步开展。据北京市文物局透露,截止到4月18日,该区域已发掘清理完成儿童瓮棺葬2座,汉代墓葬54座,唐代墓葬7座,明清时期墓葬2座,汉代窑址13座,出土陶、瓷、铜、玉石器等各类文物300余件(套)。
 
汉代窑址全景 图片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从出土的器物来看,汉代墓葬以陶制冥器为主,种类多样,主要包括罐、灶、俑、仓、盒、奁等。此外,有的墓葬还出土了汉代铜镜、铜带钩、玉环等。唐代墓葬及明清墓葬的出土文物主要为陶器、瓷器、铜钱、铜带扣等。
    
  马蹄形砖窑紧邻墓葬  解密汉代青砖烧制
 
  在发掘完成的窑址中,一座汉代马蹄形窑址显得尤为独特。在窑室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窑床有大量烧制完成并摆放整齐的青砖,上下两层交叉摆放,为了更好地烧制,每块青砖间还都留有一定空隙。更令人惊奇的是,青砖的规格与窑址周边多座汉代墓葬用砖规格一致。考古人员据此初步推断,该座窑址应该是为周边修建墓葬提供用砖的烧砖陶窑。
 
唐代墓室全景 图片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文物专家介绍,半倒焰式马蹄形窑址是北京地区汉代烧砖用的常见窑址形制,这类窑址的窑门一般高度较低,不大适合人的进出。装窑和取出产品之处极有可能在窑室顶部,工人在装坯和取出成品时只需将顶部打开即可,而且用泥封顶非常简便。
 
  北京地区汉代窑址发现数量较多,但在窑址内发现大量烧制完成且摆放整齐的青砖则较为少见。专家表示,该座窑址的发现,很直观地展现了汉代砖窑的形制、烧制手法及烧砖用途,证明了汉代砖室墓葬与窑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为通州汉代路县故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资料。
 
  今年已开展考古勘探、发掘47项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城市副中心建设中文物的保护力度,并取得一系列考古新发现。从2018年初到现在,北京市配合各类建设工程开展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已达47项,其中勘探40项,发掘7项。目前,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土地开发项目考古勘探面积已经过半。市文物局表示,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市文物局将打破常规、主动对接,集中考古力量确保按时保质完成文物保护工作,保证考古工作不影响建设进度。
 
(原文标题:通州发现338座汉代至明清墓葬  图文转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4月20日第A04版)
 
责编:荼荼

作者:赵婷婷

文章出处: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