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2018年水下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发布时间:2018-08-13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刘志岩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北距成都市约60公里,南距眉山市约20公里。岷江干流于都江堰分水,穿成都平原后在此地交汇。20世纪20年代起,遗址所在的岷江河道内陆续有文物出水;2005年岷江河道内修建饮水工程,出水一段木鞘,内藏7枚银锭;2011年岷江河道内取沙,发现了金册、西王赏功金币等文物;2013年以来江口明末战场遗址遭到严重盗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于2017年对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100平方米,出水各类文物30000余件,实证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

发掘区全景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2018年度水下考古以确认遗址性质,了解文物分布规律,寻找与战争、沉船相关的遗迹、遗物为目的,开展相关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本年度工作于2017年12月26日开始河道内围堰施工,2018年1月24日正式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4月20日发掘结束,前后历时近4个月。

  考古调查分为陆地调查和水面探测。陆地调查的范围涉及遗址周边3个乡镇的7个村,调查方式为走访村民、填写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历年发现文物情况、河道内施工情况、盗掘情况以及相关历史传说等,最后收到调查问卷100份。水面探测工作采用多源数据、多种方法相结合,以磁法和激发极化法进行直接探测,以电阻率法和两栖地质雷达进行间接探测,然后对探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和综合解译,本年度水面探测面积近13万平方米。陆地调查与水面探测二者结合,初步确认遗址内文物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包括大码头、望江台、巫店子和大石包四个地点。

  本年度围堰总长度约为1000米,围堰内宽度约为150~100米,围堰内面积约为70000平方米。围堰为堆石坝结构,施工方法为砂卵石碾压填筑堰体,粘土心墙防渗,土工膜袋装砂卵石抗冲护坡。围堰内通过截流排水沟与水泵排水,在发掘区南端设置集水井,导流后采用水泵进行统一抽排。

水面探测

  本年度分别选择了望江台和巫店子两个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总计10000平方米。堆积情况为全新统现代河冲积堆积层,由北向南倾斜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粗沙土,灰褐色,较疏松,包含少量砂卵石以及现代生活垃圾。第二层为砂卵石夹粗沙,灰褐色,较致密,包含物主要为现代生活垃圾以及少量民国、明清时期碎瓷片。第三层为砂卵石夹粗沙,黑褐色,较疏松,填充于底部基岩的冲刷槽内,包含物主要为明清时期各类遗物。三层以下为基岩河床。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灌口组,主要由砖红色粉砂岩组成。基岩表面因河水侵蚀形成东北-西南向冲刷槽。冲刷槽上宽下窄,圜底。堆积中未发现遗迹现象,出水遗物主要分布于基岩冲刷槽内。

船钉

发簪

火铳

  本年度考古发掘总计出水文物12000余件,从材质上来看,可分为金、银、铜、铁、木等类别,包括来自于张献忠大西政权铸造的西王赏功金、银币,制作的用于运载银两的木鞘以及铭刻年号和国号的五十两银锭;来自于明藩王府的金宝和银册;来自于明代多个地区官库的银锭;以及大量的金银首饰和生活用具。据明史记载,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世子承袭王位,止授金册,传用金宝,也就是说每个藩王府只有唯一一枚金宝,因此较金册显得更为稀少和珍贵。本次发掘出水的这枚金宝,虽然残损,但可清楚辨识出印面的篆书蜀字,当来自蜀藩王府。更为重要的是本年度发掘出水一件三眼火铳,这是遗址内首次发现火器。此外,铁刀、铁剑、铁叉等兵器以及铁制船具、船钉等均大量出水。

金宝

戒指 双流银锭 耳环 箭镞 手镯

  本年度考古发掘更加重视科技应用。除继续开展水面探测工作外,在信息提取方面强调多维数据的采集,对发掘区域地貌及出水文物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获取高精度纹理信息。通过对三维点云数据和影像的处理,实现多维海量数据的互动及研发可视化程序等。

  此外,本年度考古发掘工作面向全国公开招募志愿者,收到报名表六百余份,录取八人,来自全国多个省份以及海外留学生。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后,根据特长被分配到不同岗位,独立承担工作,全程参与考古发掘及相关工作。在发掘期间,我们还面向社会开放了考古工地,使公众能够走进考古现场,亲身感受考古发掘,加深对考古认识和理解。

  本次考古发掘出水的大量兵器,尤其是火器的发现,为确认这是一处古代战场遗址提供了更多证据。出水的蜀王金宝,是国内首次发现明代藩王金宝实物。发现诸多铭刻川内地名的银锭,为张献忠在四川的活动范围提供了实物证据。船具、船钉的大量发现,为我们认识沉船地点提供了新线索。本年度的考古发掘确认了遗址的性质,在遗址分布范围和文物分布规律等方面有所突破,但限于遗址的特殊埋藏环境和现有技术等主客观条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认识有待于后续开展工作。(作者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2018年水下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发布时间:2018-08-13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北距成都市约60公里,南距眉山市约20公里。岷江干流于都江堰分水,穿成都平原后在此地交汇。20世纪20年代起,遗址所在的岷江河道内陆续有文物出水;2005年岷江河道内修建饮水工程,出水一段木鞘,内藏7枚银锭;2011年岷江河道内取沙,发现了金册、西王赏功金币等文物;2013年以来江口明末战场遗址遭到严重盗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于2017年对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100平方米,出水各类文物30000余件,实证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

发掘区全景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2018年度水下考古以确认遗址性质,了解文物分布规律,寻找与战争、沉船相关的遗迹、遗物为目的,开展相关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本年度工作于2017年12月26日开始河道内围堰施工,2018年1月24日正式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4月20日发掘结束,前后历时近4个月。

  考古调查分为陆地调查和水面探测。陆地调查的范围涉及遗址周边3个乡镇的7个村,调查方式为走访村民、填写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历年发现文物情况、河道内施工情况、盗掘情况以及相关历史传说等,最后收到调查问卷100份。水面探测工作采用多源数据、多种方法相结合,以磁法和激发极化法进行直接探测,以电阻率法和两栖地质雷达进行间接探测,然后对探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和综合解译,本年度水面探测面积近13万平方米。陆地调查与水面探测二者结合,初步确认遗址内文物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包括大码头、望江台、巫店子和大石包四个地点。

  本年度围堰总长度约为1000米,围堰内宽度约为150~100米,围堰内面积约为70000平方米。围堰为堆石坝结构,施工方法为砂卵石碾压填筑堰体,粘土心墙防渗,土工膜袋装砂卵石抗冲护坡。围堰内通过截流排水沟与水泵排水,在发掘区南端设置集水井,导流后采用水泵进行统一抽排。

水面探测

  本年度分别选择了望江台和巫店子两个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总计10000平方米。堆积情况为全新统现代河冲积堆积层,由北向南倾斜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粗沙土,灰褐色,较疏松,包含少量砂卵石以及现代生活垃圾。第二层为砂卵石夹粗沙,灰褐色,较致密,包含物主要为现代生活垃圾以及少量民国、明清时期碎瓷片。第三层为砂卵石夹粗沙,黑褐色,较疏松,填充于底部基岩的冲刷槽内,包含物主要为明清时期各类遗物。三层以下为基岩河床。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灌口组,主要由砖红色粉砂岩组成。基岩表面因河水侵蚀形成东北-西南向冲刷槽。冲刷槽上宽下窄,圜底。堆积中未发现遗迹现象,出水遗物主要分布于基岩冲刷槽内。

船钉

发簪

火铳

  本年度考古发掘总计出水文物12000余件,从材质上来看,可分为金、银、铜、铁、木等类别,包括来自于张献忠大西政权铸造的西王赏功金、银币,制作的用于运载银两的木鞘以及铭刻年号和国号的五十两银锭;来自于明藩王府的金宝和银册;来自于明代多个地区官库的银锭;以及大量的金银首饰和生活用具。据明史记载,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世子承袭王位,止授金册,传用金宝,也就是说每个藩王府只有唯一一枚金宝,因此较金册显得更为稀少和珍贵。本次发掘出水的这枚金宝,虽然残损,但可清楚辨识出印面的篆书蜀字,当来自蜀藩王府。更为重要的是本年度发掘出水一件三眼火铳,这是遗址内首次发现火器。此外,铁刀、铁剑、铁叉等兵器以及铁制船具、船钉等均大量出水。

金宝

戒指 双流银锭 耳环 箭镞 手镯

  本年度考古发掘更加重视科技应用。除继续开展水面探测工作外,在信息提取方面强调多维数据的采集,对发掘区域地貌及出水文物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获取高精度纹理信息。通过对三维点云数据和影像的处理,实现多维海量数据的互动及研发可视化程序等。

  此外,本年度考古发掘工作面向全国公开招募志愿者,收到报名表六百余份,录取八人,来自全国多个省份以及海外留学生。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后,根据特长被分配到不同岗位,独立承担工作,全程参与考古发掘及相关工作。在发掘期间,我们还面向社会开放了考古工地,使公众能够走进考古现场,亲身感受考古发掘,加深对考古认识和理解。

  本次考古发掘出水的大量兵器,尤其是火器的发现,为确认这是一处古代战场遗址提供了更多证据。出水的蜀王金宝,是国内首次发现明代藩王金宝实物。发现诸多铭刻川内地名的银锭,为张献忠在四川的活动范围提供了实物证据。船具、船钉的大量发现,为我们认识沉船地点提供了新线索。本年度的考古发掘确认了遗址的性质,在遗址分布范围和文物分布规律等方面有所突破,但限于遗址的特殊埋藏环境和现有技术等主客观条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认识有待于后续开展工作。(作者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责编:荼荼

作者:刘志岩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