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发现周代诸侯大墓,确定遗址为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

发布时间:2019-01-03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作者:种建荣

  刘家洼遗址位于陕西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北,分布于洛河支流长宁河上游的鲁家河两岸。2016年底发现有墓葬被盗,经申报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市、县相关文博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伊始,我们即遵照国家文物局倡导的“加强区域考古”与“精细化发掘”的理念,树立课题研究意识,以厘清遗址布局结构,判断聚落性质,及其在关中地区周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为首要目标,并借鉴“大周原考古”的大遗址考古方法与经验,连续两年在对该遗址展开全面系统调查与勘探的同时,重点发掘了包括周代诸侯大墓在内的两处墓地,认定该地为芮国后期的又一处都邑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取得一系列重要收获与认识,对推动关中东部周代考古乃至周代历史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家洼墓地地貌

  遗址布局的认识

  调查确认遗址范围约3平方公里。其西、南、北三面以自然冲沟为界,东面由一条人工壕沟与外相隔,壕沟南、北两端与自然冲沟相接,由此,以自然冲沟和人工壕沟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大型遗址区域,东西2000米、南北1500米。鲁家河穿遗址区中心而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两区。遗址区内可采集到丰富的周代文化遗物,断崖上可看到较多灰坑及夯土墙等遗迹。

刘家洼墓地发掘现场

  在遗址东区中部的位置,调查和勘探发现有一面积10余万平方米城址。城址西面邻鲁家河河道、南、北、东三面由夯土墙相围合,亦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城址区,位置居中、地势险要。城址内采集到陶鬲、盆、罐、豆、三足瓮等春秋陶器残片,此外还有一块陶范残块。勘探有大量灰坑和板瓦等建材堆积,属重要建筑所在,应是高等级人群居住区。

刘家洼墓地范围示意图

  东、西两区都勘探发现了一般居址密集区和墓地。已确认的墓地有4处,共210余座墓葬,东区3处,西区1处。墓地的边缘或附近都分布有一般居址,但其主体部分不见任何居址遗存。所有墓葬均南北向,除东I区墓地两座带墓道的“中”型大墓(M1与M2)外,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但规模大小有别。

  墓地发掘主要收获

  勘探发现墓葬共4处210余座,其中东区墓地3处,西区1处。东I区墓地共发掘大、中、小型墓葬71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其中有带墓道的中字型大墓2座(M1与M2),大型竖穴土坑墓1座(M3)。中字型大墓西北部各有一座南北向车马坑。西区墓地共发掘墓葬44座、均为中、小型墓,探明马坑2座,发掘1座。

  全部墓葬均南北向,头向以北向为主,个别为南向。除了大型竖穴墓M3有壁龛殉人外,其他墓葬均未见腰坑、殉人等迹象,主体与两周时期周系墓葬的特征保持了明显的一致性。

  就单个墓葬发掘而言,无疑是东I区三座大墓收获最大,令人瞩目。两座“中”字形大墓形制结构基本相同,总长、深度相当,长64、深12米,椁室大小相若,均南北长7米,东西宽5米。

  两墓均遭严重盗扰,人骨不存,墓主葬式不明,出土随葬品多寡有别。M1劫后残留各类随葬品总计240件(组),重要的包括彩绘木俑、铜簋、2组10件编磬、2套残存9件编钟,铜铎、漆木建鼓、铁矛、大玉戈等。M2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出土各类文物400件(组)。主要有鼎7、簋1、盘1与1件铜鍑;2套编钟编磬,及钟虡、磬架,4件建鼓、1件陶埙、1件疑似木质琴瑟类乐器。特别是西侧钟架保存较好,长达5.3米,上有嵌蚌饰的木雕漆绘图案,下伏圆雕兽形虡座甚为壮观;另外,惹人注意的还有1件长2、宽1.3米的三栏床榻的遗存,四角为铜构件;1件长约1.4米金首铜樽权杖,权杖头上饰蟠螭纹。除此,两墓都出土有大量的车马器,不少兵器与少量玉器。最关键的是,M2椁室东北角建鼓铜柱套上刻铭“芮公”作器,下压的1件铜戈上亦有“芮行人”铭文。据此判断,此墓主当为春秋早中期的一代芮国国君。

大墓M1出土金虎

大墓M1木俑

大墓M1出土棺环

大墓M2椁室

大墓M2随葬铜鼎

大墓M2出土青铜簋

大墓M2出土石磬

  竖穴土坑大墓M3,墓口长7、宽5米,与两“中”字形墓椁室大小相若。独特之处在于椁室四壁共置9个壁龛,每龛有1年轻女性殉葬,下肢甚屈,身上见朱砂。虽然被盗,仍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器物。重要有2件铸有“芮公”的同铭铜鼎、5镈9钮的编钟、大量的车马器,及罕见木格漆绘墙围与1件漆器。但该未发现任何兵器,推测墓主可能为M2芮公夫人。

大墓M3墓室

芮公铜鼎

  除了大墓,东I区中型墓M6、M49、M27随葬亦很丰富。其中M27与M49出土有青铜器铭文资料,M27两件鬲口沿上铸有 “芮太子白”等铭文,为判定墓地性质提供参证。

芮太子白铜鬲

  学术价值的初步认识

  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等特征分析,遗址的时代属春秋早中期。遗址内的夯土建筑、城墙、壕沟、陶范及制陶等手工遗存,以及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文化特征,青铜器礼器有七鼎六簋、五鼎四簋等组合形式,芮公、芮太子等青铜器铭文的综合分析,这里当为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芮国,这个历史上与周同姓的诸侯的最后政治中心,经刘家洼的发掘得以确认,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东周诸侯国发现演变的典型案例。

中型墓出土铜器

中型墓出土玉琮

  大墓出土的金首权杖、青铜鍑、铁矛等,部分中、小型墓所出螺旋状金耳环、金手镯等饰物,充溢着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气息。相关墓葬的墓主既有可确认的芮公,亦有与其他中小型墓葬错处的中小贵族或平民,墓葬间没有发现打破叠压关系或明显的分区,显然都属于芮国的同时期墓葬。不同文化传统、族系背景的居民共用同一墓地的现象,揭示了芮国后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实图景,呈现出地缘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周代社会组织、人群结构的重要材料。

权杖和金牌饰(右下角)

小型墓出土金耳环

  西周春秋时期诸侯级墓葬的乐器组合,基本都是青铜编钟、石编磬一套。刘家洼中字型大墓的乐器组合均为编钟、编磬各两套,并配有多件建鼓、铜铙(鉦)、陶埙等器,竖坑大墓为五镈九钮,成为目前所知春秋早期墓葬出土乐悬制度中的最高级别,充分展示出芮国贵族对音乐的喜好和感官享受的追求,也为我国古代乐器发展史和音乐考古的研究,提供了最重要资料。

大墓M1出土编钟石磬

大墓M1出土甬钟

大墓M3镈钟

大墓M3钮钟

  M2所出的三栏木床,四角加有青铜角饰,将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提前到春秋早期。雕纹钟、磬架,漆木几案、豆、盒等,是研究春秋时期木作髹漆工艺技术发展水平的珍贵资料。众多金器、铁器,是认识我国古代黄金及冶铁业发展重要信息。

小型墓出土陶器组合

  两周之际伴随着周王室的东迁,关中东部地区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既往对两周时期周王室在当地的经略与分封模式更为模糊。刘家洼墓地的发现上接梁带村芮国墓地,为研究东周时期关中东部诸侯国的存灭概况,与北方其他民族的交流,政治格局变迁,人群流动和地方管理模式提供了绝佳的资料。(作者:种建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发现周代诸侯大墓,确定遗址为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

发布时间:2019-01-03

  刘家洼遗址位于陕西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北,分布于洛河支流长宁河上游的鲁家河两岸。2016年底发现有墓葬被盗,经申报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市、县相关文博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伊始,我们即遵照国家文物局倡导的“加强区域考古”与“精细化发掘”的理念,树立课题研究意识,以厘清遗址布局结构,判断聚落性质,及其在关中地区周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为首要目标,并借鉴“大周原考古”的大遗址考古方法与经验,连续两年在对该遗址展开全面系统调查与勘探的同时,重点发掘了包括周代诸侯大墓在内的两处墓地,认定该地为芮国后期的又一处都邑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取得一系列重要收获与认识,对推动关中东部周代考古乃至周代历史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家洼墓地地貌

  遗址布局的认识

  调查确认遗址范围约3平方公里。其西、南、北三面以自然冲沟为界,东面由一条人工壕沟与外相隔,壕沟南、北两端与自然冲沟相接,由此,以自然冲沟和人工壕沟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大型遗址区域,东西2000米、南北1500米。鲁家河穿遗址区中心而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两区。遗址区内可采集到丰富的周代文化遗物,断崖上可看到较多灰坑及夯土墙等遗迹。

刘家洼墓地发掘现场

  在遗址东区中部的位置,调查和勘探发现有一面积10余万平方米城址。城址西面邻鲁家河河道、南、北、东三面由夯土墙相围合,亦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城址区,位置居中、地势险要。城址内采集到陶鬲、盆、罐、豆、三足瓮等春秋陶器残片,此外还有一块陶范残块。勘探有大量灰坑和板瓦等建材堆积,属重要建筑所在,应是高等级人群居住区。

刘家洼墓地范围示意图

  东、西两区都勘探发现了一般居址密集区和墓地。已确认的墓地有4处,共210余座墓葬,东区3处,西区1处。墓地的边缘或附近都分布有一般居址,但其主体部分不见任何居址遗存。所有墓葬均南北向,除东I区墓地两座带墓道的“中”型大墓(M1与M2)外,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但规模大小有别。

  墓地发掘主要收获

  勘探发现墓葬共4处210余座,其中东区墓地3处,西区1处。东I区墓地共发掘大、中、小型墓葬71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其中有带墓道的中字型大墓2座(M1与M2),大型竖穴土坑墓1座(M3)。中字型大墓西北部各有一座南北向车马坑。西区墓地共发掘墓葬44座、均为中、小型墓,探明马坑2座,发掘1座。

  全部墓葬均南北向,头向以北向为主,个别为南向。除了大型竖穴墓M3有壁龛殉人外,其他墓葬均未见腰坑、殉人等迹象,主体与两周时期周系墓葬的特征保持了明显的一致性。

  就单个墓葬发掘而言,无疑是东I区三座大墓收获最大,令人瞩目。两座“中”字形大墓形制结构基本相同,总长、深度相当,长64、深12米,椁室大小相若,均南北长7米,东西宽5米。

  两墓均遭严重盗扰,人骨不存,墓主葬式不明,出土随葬品多寡有别。M1劫后残留各类随葬品总计240件(组),重要的包括彩绘木俑、铜簋、2组10件编磬、2套残存9件编钟,铜铎、漆木建鼓、铁矛、大玉戈等。M2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出土各类文物400件(组)。主要有鼎7、簋1、盘1与1件铜鍑;2套编钟编磬,及钟虡、磬架,4件建鼓、1件陶埙、1件疑似木质琴瑟类乐器。特别是西侧钟架保存较好,长达5.3米,上有嵌蚌饰的木雕漆绘图案,下伏圆雕兽形虡座甚为壮观;另外,惹人注意的还有1件长2、宽1.3米的三栏床榻的遗存,四角为铜构件;1件长约1.4米金首铜樽权杖,权杖头上饰蟠螭纹。除此,两墓都出土有大量的车马器,不少兵器与少量玉器。最关键的是,M2椁室东北角建鼓铜柱套上刻铭“芮公”作器,下压的1件铜戈上亦有“芮行人”铭文。据此判断,此墓主当为春秋早中期的一代芮国国君。

大墓M1出土金虎

大墓M1木俑

大墓M1出土棺环

大墓M2椁室

大墓M2随葬铜鼎

大墓M2出土青铜簋

大墓M2出土石磬

  竖穴土坑大墓M3,墓口长7、宽5米,与两“中”字形墓椁室大小相若。独特之处在于椁室四壁共置9个壁龛,每龛有1年轻女性殉葬,下肢甚屈,身上见朱砂。虽然被盗,仍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器物。重要有2件铸有“芮公”的同铭铜鼎、5镈9钮的编钟、大量的车马器,及罕见木格漆绘墙围与1件漆器。但该未发现任何兵器,推测墓主可能为M2芮公夫人。

大墓M3墓室

芮公铜鼎

  除了大墓,东I区中型墓M6、M49、M27随葬亦很丰富。其中M27与M49出土有青铜器铭文资料,M27两件鬲口沿上铸有 “芮太子白”等铭文,为判定墓地性质提供参证。

芮太子白铜鬲

  学术价值的初步认识

  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等特征分析,遗址的时代属春秋早中期。遗址内的夯土建筑、城墙、壕沟、陶范及制陶等手工遗存,以及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文化特征,青铜器礼器有七鼎六簋、五鼎四簋等组合形式,芮公、芮太子等青铜器铭文的综合分析,这里当为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芮国,这个历史上与周同姓的诸侯的最后政治中心,经刘家洼的发掘得以确认,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东周诸侯国发现演变的典型案例。

中型墓出土铜器

中型墓出土玉琮

  大墓出土的金首权杖、青铜鍑、铁矛等,部分中、小型墓所出螺旋状金耳环、金手镯等饰物,充溢着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气息。相关墓葬的墓主既有可确认的芮公,亦有与其他中小型墓葬错处的中小贵族或平民,墓葬间没有发现打破叠压关系或明显的分区,显然都属于芮国的同时期墓葬。不同文化传统、族系背景的居民共用同一墓地的现象,揭示了芮国后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实图景,呈现出地缘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周代社会组织、人群结构的重要材料。

权杖和金牌饰(右下角)

小型墓出土金耳环

  西周春秋时期诸侯级墓葬的乐器组合,基本都是青铜编钟、石编磬一套。刘家洼中字型大墓的乐器组合均为编钟、编磬各两套,并配有多件建鼓、铜铙(鉦)、陶埙等器,竖坑大墓为五镈九钮,成为目前所知春秋早期墓葬出土乐悬制度中的最高级别,充分展示出芮国贵族对音乐的喜好和感官享受的追求,也为我国古代乐器发展史和音乐考古的研究,提供了最重要资料。

大墓M1出土编钟石磬

大墓M1出土甬钟

大墓M3镈钟

大墓M3钮钟

  M2所出的三栏木床,四角加有青铜角饰,将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提前到春秋早期。雕纹钟、磬架,漆木几案、豆、盒等,是研究春秋时期木作髹漆工艺技术发展水平的珍贵资料。众多金器、铁器,是认识我国古代黄金及冶铁业发展重要信息。

小型墓出土陶器组合

  两周之际伴随着周王室的东迁,关中东部地区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既往对两周时期周王室在当地的经略与分封模式更为模糊。刘家洼墓地的发现上接梁带村芮国墓地,为研究东周时期关中东部诸侯国的存灭概况,与北方其他民族的交流,政治格局变迁,人群流动和地方管理模式提供了绝佳的资料。(作者:种建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责编:荼荼

作者:种建荣

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