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墓地2018年发掘主要收获
孙家岗遗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常德市澧县大坪镇大杨村,一处比周围高出1至2米的岗地上,总面积约22.9万余平方米。墓地位于岗地东部,1991年曾在墓地南部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33座,2016—2017年对墓地北区进行了全面揭露,并对墓地南区进行小面积发掘,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105座,其中1座为瓮棺墓,其它皆为长方形土坑墓。2018年继续对南墓区进行发掘,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91座,皆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图一 孙家岗遗址2018年发掘航拍
发掘区不见新石器时代地层堆积,近现代堆积之下为原生土面,所有土坑墓皆开口于生土面上。皆呈西南-东北向,据随葬品分布情况判断,头向西南,普遍在245度左右。墓圹长度普遍在1.9米至2.4米间,墓圹宽度则普遍在0.6-0.8米左右。保存较好墓葬残深普遍在15-25厘米间,皆不超过35厘米。部分墓葬遭近现代人类活动扰动,破坏较大,多仅余墓底,少量随葬陶器残片幸存在原生土面上,已无法复原出原墓圹的位置与大小。所有墓内人骨都已朽腐不见痕迹。
孙家岗遗址2018年度发掘主要收获可概括为3个方面。
一是完成了对墓地南区北部墓群的完整揭露。结合1991年和2017年的发掘,该墓群残存可辨墓葬计127座,集中分布在东西长50米,南北宽约17米的区域内,墓群北、东、西三面因近现代扩挖渔塘及水田改造等扰动情况严重,现存的墓葬数量肯定远小于实际墓葬数,实际墓群分布范围也应当比现在要大得多。
二是获取一批随葬品,有陶器和玉器两类。陶器240余件。以广肩斜腹平底的带领罐为主,占陶器数量的七成以上。其它器类还见有盆、圈足盘、平底钵、高柄杯、斜腹杯、壶、豆、鬶、和器盖等,另见1件鼎和2件纺轮。普遍为泥质陶,陶色有红、橙红、红褐、灰、黑等。杯盘类器多为细腻精致的磨光黑陶,罐、盆类器多饰绳纹或蓝纹,并见少量方格纹,其它器类则基本素面。每一个土坑墓中,随葬罐类器数量不一,多者可达10件,但其它器类一般仅1-2件。玉器计28件,灰白色不透明。其中20件为玉器残粒,器形不辨,完整或较完整可辨器形者8件,有笄、鹰首笄和鸟首璜等,并见1獠牙神面牌饰。
图二 陶器(M142:11)
图三 陶器(M142:3、4)
图四 陶器(M158:1)
图五 陶器(M160:1)
图六 玉器残粒
图七 玉器(M147:1)
图八 玉器(M149:1)
三是辨析出孙家岗遗址墓地各土坑墓中普遍存在一种“垫器葬”的独特葬式。首先是在墓地保存情况较好的土坑墓中,多可见葬具腐朽垮塌痕迹,判断当时已普遍使用了某种葬具。其中M165葬具朽痕较清晰,在其东部,可以看到葬具叠压于随葬陶罐之上。其次,各土坑墓中随葬陶器在空间上存在上下分层现象。下层多为罐、盆类个体较大器型,破碎严重,平铺于墓底,陶片接触墓底生土,全墓圹分布,部分贴于墓壁底部。上层壶、杯、盘、豆等小型器多能保持较完整的立体状态,部分在墓圹边缘,甚至紧临墓壁。第三,所有玉器,无论完整器或残粒,皆分布于墓圹中部,所区分葬具垮塌痕迹范围之内,并叠压于下层破碎的随葬陶器之上,且玉与陶间还有少量墓土相隔。综上,推断孙家岗遗址墓地土坑墓中存在一种先在墓底垫放破碎陶器(多为罐、盆类、打碎放入,或放入后敲碎),之后放入葬具,葬具上或其边缘再放置盘、杯、壶等日常宴饮用器,玉器则随尸体置于葬具之内的特殊葬式。
图九 M165葬具痕迹
图十 M165葬具痕压于陶器上
图十一 M170随葬器物
图十二 M160随葬器物
图十三 M149(打破M150)及其随葬器物
孙家岗遗址的考古工作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规划,“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重大研究课题的一部分。2018年墓地的进一步发掘为我们了解后石家河文化时期洞庭湖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和社会情况提供了更多的基础资料。
(图文转自:湖南考古网)
责编:荼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