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家文物局发布四项“考古中国”丝绸之路考古重大成果之四: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发布时间:2019-11-22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公众号作者:中国文物报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为防止吐蕃入侵而修筑的军事设施。

  烽燧由烽燧本体、居住房屋等建筑构成的一处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综合性军事设施遗址。

  记载‘计会交牌’制度的木质实物标本,尚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

  对实证唐代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地区对于中央政府文化认同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的荒漠地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烽燧。孔雀河烽燧群共有11座烽燧组成,沿孔雀河北岸,呈东西向分布在库尔勒市至营盘古城之间长约150公里的范围内。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

  1896年斯文·赫定首次发现了孔雀河烽燧群;1914年斯坦因对孔雀河烽燧群中的脱西克、克亚克库都克等九座烽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从1989年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开始至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巴州文物局等单位也多次对孔雀河烽燧群进行调研。

  201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申报了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意,发掘面积600平方米,目前发掘工作刚刚开始一个月,但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根据发掘情况表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修筑于一处大型红柳沙丘上,是由烽燧本体、居住房屋等建筑构成的一处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综合性军事设施遗址。

  烽燧地处沙丘东部,处于迎风面的东、北两侧因风蚀坍塌严重。根据现状观察烽燧平面大致呈方形,立面呈梯形,由三层或四层土坯夹铺一层芦苇草,中部夹放胡杨立木垒砌而成。下底边残长8,通高约7米。

居住房屋F2

  在沙丘西部清理表层沙土后,发现房屋三间。房屋修筑方式是利用“减地法”向下掏挖,在原始生土堆积中,掏挖修筑出三间半地穴式房屋,室内面积约80平方米。

垃圾堆积剖面

  在沙丘南坡下,发现有一处“垃圾堆”遗迹,垃圾堆依靠沙丘南坡呈斜坡状堆积,包含有芦苇草、牲畜粪便及各类生活遗物,截止目前已清理发掘出土遗物800余件(组),其中包含有珍贵的纸文书、木牍633件(组)。纸文书出土时多呈团状,经初步释读,确认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为一处游弈所级机构驻地,孔雀河烽燧群一线的军事防线,被称为“楼兰路”。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驻守“楼兰路”沿途,管理若干烽铺,负责附近沿线的防御。文书性质主要为唐武周至开元年间,该游弈所与下辖的各个烽铺及上级管理机构之间符帖牒状的军事文书,内容详细记录了与孔雀河沿线烽燧有关的各级军事设施名称,如临河烽、马铺烽、沙堆烽、黑河铺、猪泉谷铺、榆林镇、通海镇、掩耳守捉、于术守捉、焉耆守捉、安西都护府等,填补了历史文献关于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军镇防御体系记载的空白。文书另见有授勋告身、账单、私人信札、书籍册页、文学作品等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学诸多方面;出土木牍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内容主要记载烽铺与游弈所间计会交牌与平安火制度,关于记载‘计会交牌’制度的木质实物标本,尚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

出土文书

出土木牍

  从出土遗物、碳十四测年表明,烽燧遗址修筑于唐代,我们初步认为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是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为防止吐蕃入侵而修筑的军事设施。咸亨元年(670)后,吐蕃控制了青海吐谷浑地区,打开了通往安西四镇的门户,焉耆东境在此时已处于唐与吐蕃争夺的前沿阵地,作为连接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咽喉要地,需要严密防守。为防止吐蕃沿“楼兰路”偷袭焉耆镇,故在镇东的孔雀河一线修筑各级军事设施,设置警烽线路。

铠甲残片

  通过本次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发掘工作,了解了烽燧遗址结构布局,确定了烽燧修筑年代;出土的各类文书、木牍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诸多方面填补了历史空白,对了解唐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实证唐代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地区对于中央政府文化认同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国家文物局发布四项“考古中国”丝绸之路考古重大成果之四: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发布时间:2019-11-22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为防止吐蕃入侵而修筑的军事设施。

  烽燧由烽燧本体、居住房屋等建筑构成的一处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综合性军事设施遗址。

  记载‘计会交牌’制度的木质实物标本,尚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

  对实证唐代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地区对于中央政府文化认同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的荒漠地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烽燧。孔雀河烽燧群共有11座烽燧组成,沿孔雀河北岸,呈东西向分布在库尔勒市至营盘古城之间长约150公里的范围内。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

  1896年斯文·赫定首次发现了孔雀河烽燧群;1914年斯坦因对孔雀河烽燧群中的脱西克、克亚克库都克等九座烽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从1989年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开始至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巴州文物局等单位也多次对孔雀河烽燧群进行调研。

  201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申报了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意,发掘面积600平方米,目前发掘工作刚刚开始一个月,但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根据发掘情况表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修筑于一处大型红柳沙丘上,是由烽燧本体、居住房屋等建筑构成的一处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综合性军事设施遗址。

  烽燧地处沙丘东部,处于迎风面的东、北两侧因风蚀坍塌严重。根据现状观察烽燧平面大致呈方形,立面呈梯形,由三层或四层土坯夹铺一层芦苇草,中部夹放胡杨立木垒砌而成。下底边残长8,通高约7米。

居住房屋F2

  在沙丘西部清理表层沙土后,发现房屋三间。房屋修筑方式是利用“减地法”向下掏挖,在原始生土堆积中,掏挖修筑出三间半地穴式房屋,室内面积约80平方米。

垃圾堆积剖面

  在沙丘南坡下,发现有一处“垃圾堆”遗迹,垃圾堆依靠沙丘南坡呈斜坡状堆积,包含有芦苇草、牲畜粪便及各类生活遗物,截止目前已清理发掘出土遗物800余件(组),其中包含有珍贵的纸文书、木牍633件(组)。纸文书出土时多呈团状,经初步释读,确认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为一处游弈所级机构驻地,孔雀河烽燧群一线的军事防线,被称为“楼兰路”。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驻守“楼兰路”沿途,管理若干烽铺,负责附近沿线的防御。文书性质主要为唐武周至开元年间,该游弈所与下辖的各个烽铺及上级管理机构之间符帖牒状的军事文书,内容详细记录了与孔雀河沿线烽燧有关的各级军事设施名称,如临河烽、马铺烽、沙堆烽、黑河铺、猪泉谷铺、榆林镇、通海镇、掩耳守捉、于术守捉、焉耆守捉、安西都护府等,填补了历史文献关于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军镇防御体系记载的空白。文书另见有授勋告身、账单、私人信札、书籍册页、文学作品等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学诸多方面;出土木牍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内容主要记载烽铺与游弈所间计会交牌与平安火制度,关于记载‘计会交牌’制度的木质实物标本,尚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

出土文书

出土木牍

  从出土遗物、碳十四测年表明,烽燧遗址修筑于唐代,我们初步认为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是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为防止吐蕃入侵而修筑的军事设施。咸亨元年(670)后,吐蕃控制了青海吐谷浑地区,打开了通往安西四镇的门户,焉耆东境在此时已处于唐与吐蕃争夺的前沿阵地,作为连接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咽喉要地,需要严密防守。为防止吐蕃沿“楼兰路”偷袭焉耆镇,故在镇东的孔雀河一线修筑各级军事设施,设置警烽线路。

铠甲残片

  通过本次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发掘工作,了解了烽燧遗址结构布局,确定了烽燧修筑年代;出土的各类文书、木牍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诸多方面填补了历史空白,对了解唐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实证唐代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地区对于中央政府文化认同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

责编:荼荼

作者:中国文物报

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