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胡家草场西汉墓出土大批简牍
为配合湖北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建设,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荆州博物馆在胡家草场墓地发掘古墓葬18座,其中12号墓出土了一批漆木器、简牍等共计111件(套)珍贵文物。根据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和竹简“岁纪”记录,初步判断12号墓属西汉早期,不早于汉文帝前元十六年。简牍编号共4642个,保存状况总体良好。内容分为岁纪、历日、法律文献、日书、医方、簿籍、遣册等7类。2019年5月6日,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专家点评胡家草场简牍“数量多、保存好、种类丰富、价值重大”。
此次出土岁纪简刷新了人们对古代朔日设置的认识
岁纪简约165枚。从竹简形制看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宽0.3厘米,第二组宽1厘米,长皆为27.5厘米。卷题“岁纪”单独书写在一枚宽简的正面。
第一组记秦昭王元年至秦始皇时的大事。每年一简,单栏书写。有的年份记月日,有的则不记月日,据《史记·六国年表》“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推断简文可能与“秦记”有关。
第二组记秦二世胡亥至汉文帝时的大事。每年一简,按月分栏书写。《汉书·艺文志》有《汉大年纪》五篇,这组简汉代大事记部分可能与之有关。如有一枚简记到:“九年,七月,以丙申朔,朔日食,更以丁酉。”《汉书·高帝纪》记载高帝九年:“夏六月乙未晦,日有食之。”两相比照,可知简文所记是高帝九年之事,不同的是,简文所记日食时间(七月朔日丙申),比《汉书》所记晚一天。并且因为朔日发生日食,而将七月朔日改为丁酉。因为发生日食而更改朔日的记载此为首见,刷新了人们对于古代朔日设置的认识,为研究西汉早期历法提供了珍贵资料。
岁纪记事始自秦昭襄王,终于西汉文帝,所记皆为国家大事,未见私人事宜,很可能是官修史书,目前科学发掘出土的秦汉简中仅此一见,如然,则为编年类史书编纂体例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范本,具有极其重要而独特的史学价值。
竹简的红外扫描
历日简为探索古代历法推算定提供了可靠研究资料
历日类含“历”、“日至”两种文献,简长46厘米,宽0.7厘米。历简有101枚,首简简背书写卷题“历”,正面书写十月至后九月月份名,其余竹简分栏书写一年之中各月朔日的干支。日至简有102枚,第一支简正面概述“立冬、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八个节气在一年中对应的月份,简背书写元年刑德所居方位;第二支简正面书写“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个节气名,简背有卷题“日至”。“历”和“日至”两类简文时间跨度皆从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下推至公元前64年,长达100年,为探索古代历法推算与节气设定提供了长时间段的可靠研究资料。
与银雀山、张家山、孔家坡等地出土的历日简相比,此次出土的历日简数量最多、年代跨度最大,长达百年。卷题“历”和“日至”都是首次发现。“日至”是首次出土的以八节注历的汉初历谱,尤为重要,有助于推动西汉历法以及历谱文本编制的研究。
3000枚律典文献有望成为出土资料中最完整西汉律典范本
法律文献主要是律典和令典,约3000枚。简长30厘米,宽0.5厘米。律典分3卷。第1卷内容与睡虎地77号汉墓出土律典“□律”基本相对应,未见卷题;第2卷卷题“旁律甲”;第3卷卷题“旁律乙”。3卷皆有目录,目录有小结,分别记“凡十四律”“凡十八律”“凡十三律”。新见律名有外乐律、蛮夷诸律等。外乐律有助于推进西汉宗庙乐舞制度的研究,蛮夷诸律是汉初少数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如简2636详细记录了蛮夷受田的标准和依据:“蛮夷邑人各以户数受田,∟平田,户一顷半,∟山田,户二顷半,阪险不可貇(垦)者,勿以为数。”
令典分为两卷,第1卷有卷题“令散甲”。两卷皆有目录,目录有小结,分别记“凡十一章”、“凡廿六章”。
法律文献是研究秦汉法制史的重要资料。和已公布的同类出土文献相比,律典有目录,新见律名有外乐律,蛮夷杂、蛮夷士等六种律,在已知出土文献中数量最多,体系最完备,整理刊布后,有望成为出土资料中最为完整的西汉律典范本。令典则是首次发现,有望开启汉令分类、编辑与令典形成研究的新篇章。
竹简的绘图、揭取
医方简为探究早期中医“经方”学术源流提供了新资料
出土日书约490枚,分为5卷。简长27.5~30.3厘米,宽0.7厘米。首见卷题“五行日书”和“御疾病方”。内容有雷、家、失火等篇,部分简文由文字与图表组成。如“雷”篇由8支简组成,竹简下部为“雷”与“土、木、风、火、石、金、鬼、水”所对应的八个方位的组合图,上部为雷在各个方位的吉凶解说,在出土文献中为首次发现。
胡家草场日书形制各异,内容与以往所公布的秦汉日书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较多异文,在具体篇目的选择上亦有自己的特点,有助于推进有关秦汉日书文本编纂与流传的讨论。
医方约450枚,另有4件木牍。按照形制,竹简分为两卷。第1卷简长29~29.2厘米,宽0.6~0.7厘米。目录由10支简组成,每简分栏书写,共记录45个方名,每个方名皆有编号。内容较为庞杂,涉及农业种植、牲畜饲养、巫祝术、病方等,巫术色彩比较浓厚。第2卷简长27.4~27.8厘米,宽0.6~0.7厘米。目录由6支简组成,共记录30个方名,每个方名皆有编号。内容主要是治疗各种疾病的医方,基本褪去巫术色彩。
部分医方与东汉末张仲景撰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名方”在药物组成和功用主治上都十分接近,这将把传世经方的临床应用历史提前300余年。简文中收载的一些后世医方中常用的药物如“黄连”、“甘遂”等,在已知出土医学文献中均属首见,为探究早期中医“经方”的学术源流、本草学的起源以及相关医药名物的训诂等,都提供了有重大价值的新资料。
此外,出土的簿籍分为木简和木牍,木简60多枚,两道编绳,木牍2件。内容主要是物品价值和出入钱的记录。遣册简120多枚,所记器物大多可以与出土器物相对应。
(图文转自:国家文物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