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湖南平伍高速伍市塘沙屋遗址发掘情况介绍

发布时间:2020-07-30文章出处:“湖南考古”微信号作者:张世轩

  平江(湘赣界)至伍市高速公路,是湖南省“七纵七横”中的第三横——平江(湘赣界)至安化高速公路的最东段,与平江(伍市)至益阳高速公路、益阳至马迹塘至安化高速公路共同构成湘北地区的东西大通道。同时是湘赣高速省际通道,与 G60 沪昆高速公路、大浏高速公路-铜鼓至南昌高速公路、长浏-上栗至南昌高速公路组成 4 条江西北部与湖南的省际通道。

  2017年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岳阳市文物管理处、平江县文物管理所,抽调业务人员组建了平江(湘赣界)至伍市高速公路项目文物调查勘探队,调勘发现高速公路项目沿线涉及文物点共计5个,分别为位于三市镇的石湾里遗址、大园里遗址,三阳乡的泗洲塘墓地,长寿镇的鹅公岭墓群和伍市镇的塘沙屋遗址。新建高速公路工程属于破土工程,工程的施工势必影响文物的保存,施工前须对项目沿线涉及文物点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20年6-7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业务人员对塘沙屋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以下对塘沙屋遗址发掘情况作以简要介绍。

  01遗址概况及工作方法介绍

  塘沙屋遗址位于伍市镇汨罗江南岸一处山前二级台地之上,东部地势较高,大部分山体基岩出露,整体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丘陵地貌。整个台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多被现代房屋所占据,本次发掘选取合适地点,布设10米×10米规格探方6个,实际发掘面积为600平方米。

图一 遗址整体航拍照片

  02本次发掘收获

  1地层堆积

  第1层,表土层,灰褐色黏土,较疏松,孔隙较大,厚8-20厘米,为长时间耕作形成,整体水平分布于发掘区内;第2层,垫土层,浅黄色黏土,厚14-28厘米,为近现代平整田地时形成,普遍存在于发掘区内;第3层,清代文化层,黄褐色黏土,夹杂少量砖石块、青花瓷片,厚5-30厘米,整体呈东北厚西南薄倾斜状分布于发掘区内。

图二 发掘区地层剖面照

图三 ③层出土瓷片

  2晚期墓葬

  在发掘区东部,发现一晚期墓葬,编号M1,叠压于第2层之下,打破第3层,墓葬在上世纪平整田地时被破坏,封土无存,券顶塌陷至墓底,未见随葬器物。

  M1为长方形并列双室券顶砖室墓,墓室平砖错缝顺砌,以楔形转券顶,未铺地砖。其中左右室营建年代早晚有差异,据墓圹打破关系得知,左室营建、下葬年代晚于右室。

  茔园整体平面形状为近扇形,墓室后侧有一半圆形石砌墓围。墓围以条石垒砌,中填以黄泥,宽0.6-0.8米,直径5.2米。墓室前端为石块垒砌成花瓣状“祭台”结构,两侧有石砌八字挡墙形成对墓室的合抱之势。茔园最前端弧形石围由单层石块形成,长16.2米,宽0.3-0.42米。祭台外侧石墙均由两层石块堆砌而成,宽0.4-0.6米。墓室前端石墙依生土壁由三层石块垒砌而成。墓前祭台平面前低后高,墓室所处第二级台地高于墓前祭台平面0.4米。整个茔园规划利用原地貌进行改造,形成整体中轴对称、前低后高、逐级抬升、墓室位于茔园核心和最高位置的特点。遗址第3层中出土青花瓷片年代特征为清代早中期,据地层关系判断,M1年代上限应为清代中期。

图四 M1俯视照片(自西南向东北)

图五 M1平剖面图

  地表茔园的出现、发展,是丧葬习俗领域内的重大变革,也是唐宋之际厚葬表现方式由地下转移至地表的重要物化体现。[1]这一习俗转变始于北宋,至南宋中后期时发展成熟,对后世墓葬无论是墓室、随葬品,还是地上建筑及附属设施方面影响至深,这在本次发现的塘沙屋M1中亦可见一斑。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宋墓》,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35页。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湖南平伍高速伍市塘沙屋遗址发掘情况介绍

发布时间:2020-07-30

  平江(湘赣界)至伍市高速公路,是湖南省“七纵七横”中的第三横——平江(湘赣界)至安化高速公路的最东段,与平江(伍市)至益阳高速公路、益阳至马迹塘至安化高速公路共同构成湘北地区的东西大通道。同时是湘赣高速省际通道,与 G60 沪昆高速公路、大浏高速公路-铜鼓至南昌高速公路、长浏-上栗至南昌高速公路组成 4 条江西北部与湖南的省际通道。

  2017年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岳阳市文物管理处、平江县文物管理所,抽调业务人员组建了平江(湘赣界)至伍市高速公路项目文物调查勘探队,调勘发现高速公路项目沿线涉及文物点共计5个,分别为位于三市镇的石湾里遗址、大园里遗址,三阳乡的泗洲塘墓地,长寿镇的鹅公岭墓群和伍市镇的塘沙屋遗址。新建高速公路工程属于破土工程,工程的施工势必影响文物的保存,施工前须对项目沿线涉及文物点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20年6-7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业务人员对塘沙屋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以下对塘沙屋遗址发掘情况作以简要介绍。

  01遗址概况及工作方法介绍

  塘沙屋遗址位于伍市镇汨罗江南岸一处山前二级台地之上,东部地势较高,大部分山体基岩出露,整体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丘陵地貌。整个台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多被现代房屋所占据,本次发掘选取合适地点,布设10米×10米规格探方6个,实际发掘面积为600平方米。

图一 遗址整体航拍照片

  02本次发掘收获

  1地层堆积

  第1层,表土层,灰褐色黏土,较疏松,孔隙较大,厚8-20厘米,为长时间耕作形成,整体水平分布于发掘区内;第2层,垫土层,浅黄色黏土,厚14-28厘米,为近现代平整田地时形成,普遍存在于发掘区内;第3层,清代文化层,黄褐色黏土,夹杂少量砖石块、青花瓷片,厚5-30厘米,整体呈东北厚西南薄倾斜状分布于发掘区内。

图二 发掘区地层剖面照

图三 ③层出土瓷片

  2晚期墓葬

  在发掘区东部,发现一晚期墓葬,编号M1,叠压于第2层之下,打破第3层,墓葬在上世纪平整田地时被破坏,封土无存,券顶塌陷至墓底,未见随葬器物。

  M1为长方形并列双室券顶砖室墓,墓室平砖错缝顺砌,以楔形转券顶,未铺地砖。其中左右室营建年代早晚有差异,据墓圹打破关系得知,左室营建、下葬年代晚于右室。

  茔园整体平面形状为近扇形,墓室后侧有一半圆形石砌墓围。墓围以条石垒砌,中填以黄泥,宽0.6-0.8米,直径5.2米。墓室前端为石块垒砌成花瓣状“祭台”结构,两侧有石砌八字挡墙形成对墓室的合抱之势。茔园最前端弧形石围由单层石块形成,长16.2米,宽0.3-0.42米。祭台外侧石墙均由两层石块堆砌而成,宽0.4-0.6米。墓室前端石墙依生土壁由三层石块垒砌而成。墓前祭台平面前低后高,墓室所处第二级台地高于墓前祭台平面0.4米。整个茔园规划利用原地貌进行改造,形成整体中轴对称、前低后高、逐级抬升、墓室位于茔园核心和最高位置的特点。遗址第3层中出土青花瓷片年代特征为清代早中期,据地层关系判断,M1年代上限应为清代中期。

图四 M1俯视照片(自西南向东北)

图五 M1平剖面图

  地表茔园的出现、发展,是丧葬习俗领域内的重大变革,也是唐宋之际厚葬表现方式由地下转移至地表的重要物化体现。[1]这一习俗转变始于北宋,至南宋中后期时发展成熟,对后世墓葬无论是墓室、随葬品,还是地上建筑及附属设施方面影响至深,这在本次发现的塘沙屋M1中亦可见一斑。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宋墓》,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35页。

责编:韩翰

作者:张世轩

文章出处:“湖南考古”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