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离石信义遗址考古发现与收获
山西离石信义遗址的发现为探索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原与河套两大区域文化交流、互动融合以及不同建筑模式的空间分布提供了丰富资料
对于认识庙底沟二期文化向北传播的路线以及与晋西北、陕北同时期文化遗存之间的交流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是考察两大区域文化之互补发展趋势的重要线索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2020年8月27日,在山西省吕梁市召开了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离石信义遗址现场研讨会,各专家学者就信义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进行了现场考察、座谈与交流。
信义遗址地形与地貌
发现与收获
信义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信义村北,处于小东川河与阳坡沟交汇处东北台地上。时代为仰韶晚期——龙山时期。2020年3月-8月,为配合国道209改线工程吕梁新城区段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吕梁市文物调查考古勘探队,对遗址进行了发掘。
信义遗址发掘后航拍
虽然是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但是发掘过程中始终坚持多学科合作和科技考古理念,运用网格化系统采样方法,对所有房址和灰坑进行采样,通过浮选、提取植硅体、土壤微形态、稳定同位素、石器微痕分析等鉴定、检测和分析技术,尽可能获取复原先民活动留存下的信息。同时对白灰地面和墙裙、灶等关键位置选择破坏性小的方法进行局部解剖,了解房址的建筑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和方法,初步了解了信义遗址内部的史前生业经济模式。
本次发掘共揭露房址13座、灰坑5座。根据出土陶器和测年数据,确定其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时期。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遗迹有房址12座,灰坑5座。典型遗迹单位为F1、F2、F6、F7、H3等。
D区房址与活动面示意图
其中F2为前后套间,后室底平面为圆角方形,剖面为袋状,南北长475cm,东西宽410cm,地面抹白灰,中部有直径1米的圆形火膛,地面上残留较多的陶片、兽骨及部分人骨等,西北角有一圆形储藏坑。前室底部南北长480cm,东西宽510cm,地面未抹白灰,门道宽0.9米,踩踏面保存较好。出土可复原(接近复原)的陶器13件。器形以夹砂深腹罐、小口高领罐为主。这些器物均出土于房址地面上。
此外,后室中部靠近墙角的白灰地面上残留一些肋骨和下颌骨,经鉴定属于一年龄介于20-30岁的女性个体。选择肋骨进行了测年。根据陶器的文化特征及BETA测年数据,判断F2的建造、使用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
F2出土部分陶器
F6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口小底大,南北长600cm,东西宽440cm,门道位于西部。四壁及底部均抹白灰。地面中部有一圆角方形灶。
F6清理后
F7三维正射影像
F7底部平面为圆角方形,剖面为口小底大的袋形,底南北长480cm,东西宽390cm,门道位于西部,宽210cm,残留进深90cm。门道两侧及墙壁四周均抹白灰墙裙,高度约90-106cm。房址中部有一圆角方形、抹有白灰面的火膛,南北长136cm,东西宽126cm。
F7北壁及门道白灰墙裙
龙山时期的遗迹单位为F13。房址门道被破坏,残留部分底平面为圆角方形,地面抹白灰。中部有一直径1.2米的圆形灶坑。填土内出土较多的鬲足、鬲口沿残片,此外还有蛋形瓮足、甗腰等残片。
D区房址分布示意图
信义遗址发现的房址和灰坑,除F13属于龙山晚期以外,其他房址和灰坑出土陶器主要器类,有夹砂深腹罐、小口高领罐、敞口浅腹盘、圆腹罐、折沿盆、陶豆、陶杯等。未见斝、釜灶和鼎等器类,与以陕晋豫交界地区为核心的典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差别明显,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但从文化编年和测年结果看,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
土样浮选
信义遗址发现的房址全部为土构建筑,先民们充分利用山梁断崖,在土梁边缘地带挖掘了底平面为圆角方形、上部为穹窿式结构的土窑洞,并且依自然地形成排分布。每座窑洞前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活动空间和将他们串联起来的路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小型聚落。这种居址形式与河套地区流行的石构建筑完全不同,形成了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特色鲜明的两大建筑传统。
信义遗址房址分布示意图
信义遗址的发掘为探索史前时期中原与北方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及其不同建筑模式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新的素材,是考察两大区域文化之间融合、互补发展趋势的重要线索。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学术交流
2020年8月27日上午,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离石信义遗址现场研讨会在山西省吕梁市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高校与考古文博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就离石信义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进行了现场考察、座谈与交流。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院长王晓毅表示,信义遗址的发掘遵循边发掘、边整理、边认识的思路,在与山东大学的合作下逐步开展多学科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收获。
二十余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围绕离石信义遗址的最新发现展开热烈讨论。
从聚落功能角度出发,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广明表示信义遗址F2的功能值得深思,遗迹内保存完好的石灰石面和石灰石,信义遗址或许是以石灰生产为主要特点的聚落,希望未来研究能更多地关注石灰生产。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芬指出,东低地与西高地特色鲜明、截然不同。在特殊地理单元当中做聚落考古,要选择合适地区进行详细的区域系统调查,除了常规调查外还要包含资源域调查,调查不在于面积大小和年代久远,要选择合适的单元设计合适的题目,就古人如何生活,在文化边缘交界地带如何碰撞发展,建立起时间和空间的调查材料。具体到信义遗址而言,该遗址灶的使用过程、使用期,窑洞功能分区,房子之间的功能匹配都值得开展深入研究。对于信义遗址的灶膛遗迹,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党郁认为室内巨大的灶可能不适用于生产食物,更有可能用于宗教或取暖。
F7清理后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罗运兵指出,不同于南方地区灶多于角落分布,信义遗址内多数灶位于房屋正中位置,这可能和取暖有关。此外在动物考古方面罗运兵还注意到,信义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中有猪、牛、狗、鹿,但尚未发现羊,与石峁遗址羊占较大比例形成鲜明对比,这可能关系到河套地区农牧交错带形成的年代以及畜牧业南传。
出土的动物骨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表示,此次考察对庙底沟时期、庙二时期遗址有了深刻认识,要把遗址放在大的背景下思考,原来习惯于把庙底沟文化当作一个中原传统的代表,放在花心位置,如今这些偏北部的发现和西北因素,加深了庙底沟是一个更黄土高原、更西高地的认识,由此可见山西在东西互动中处于重要位置。
会议最后,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先生总结发言。首先对离石地区德岗遗址与信义遗址出色的田野工作表示肯定,遗址的发掘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次庙底沟文化向北扩张,信义遗址虽从南而来但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现象与建筑方式,并提出遗址选址从低向高转移在何处种地的思考。最后他指出,这里既有文化过程的研究,又要把眼界打开才能激发出遐想和思考。
出土器物赏析
出土石器
出土骨器、鹿角、蚌刀
出土蚌环、石环、石钺残片
出土玉环、石钺残片
出土红石头和白陶片
文 | 赵 辉
图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
责编:韩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