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桃李营子遗址2020年度考古发掘收获

发布时间:2021-02-19文章出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号作者:

  一、地理位置

  桃李营子遗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桃李营子村西南1500米处,距国道101线400米,东侧1100米处为阜新市的母亲河——细河,现遗址区为大片玉米地。此地地势平缓,遗址基本位于一片平地的中心,现地表种植玉米、花生等作物。

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二 桃李营子遗址地表航拍全景照(自北向南拍摄)

图三 桃李营子遗址航拍全景照(自南向北拍摄)

  二、发掘目的

  1、保护抢救文物

  桃李营子地块的考古发掘工作是为了配合奈曼至营口高速公路福兴地(蒙辽界)至阜新段工程而开展的配合基本建设考古项目(辽文物发[2017]9号)。通过考古发掘的方式,采集记录相关信息,可切实有效的保护好地下文物,将工程建设对文物本体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避免地下文物因工程建设而遭到破坏。

  2、进行学术研究

  通过考古勘探可知,桃李营子地块地层堆积较厚、遗迹现象较为丰富,应为一处重要的金元时期的聚落址。通过发掘桃李营子遗址,可以全面了解该聚落址的结构、功能,同时也能获取一批遗迹、遗物资料,从而确定桃李营子地块的具体年代和性质,既有利于研究辽西地区金元时期城址的选址成因及内部布局,也对探讨金元时期的乡野社会组织方式、复原当时社会生活面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技术准备

  人员构成:此次发掘工作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阜新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阜蒙县博物馆共同派员参与合作完成。

  文物保护预案:在发掘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文物局新颁布的田野考古规程,最大限度的提取更多历史信息。田野发掘严格遵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2009年),以最小堆积单位为发掘作业的对象,现场及时做好各种信息采集工作(记录、绘图、影像、出土物及相关样品采集等),同时注意现场把握遗迹单位的完整性。建立整体布方体系,统一布方。全面收集考古过程中的各类遗物,人工遗物全部收集,动植物遗存、土壤等样本系统收集并及时检测。正确处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优先考虑出土文物的妥善保护。发掘现场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门的保护设备,安排专人负责发掘记录、测绘、摄影、测量等工作,保证发掘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安排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人员负责出土文物安全保护、现场提取、室内的修复文物等。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等科研机构签订科技考古研究的合作协议,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出土的各类遗存进行碳十四测年,人骨和动植物标本鉴定分析。此外,我院常年从事田野考古发掘项目,已建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并获得可移动文物修复单位一级资质(文物博函[2011]1946号),拥有相关的保护具备对考古发掘现场和出土文物的进行有效管理和妥善保护的能力。

  四、简要工作经过

  2020年7月末至9月中,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明确这是一处金元时期遗址,面积大、堆积深。因工程开工在即,9月中至12月初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1000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址26座,灰坑88座。

图四 辽宁大学老师、阜新市博物馆专家参观工地

图五 省考古院领导视察工地

图六 省文物局专家组工地验收

  五、遗迹情况

  1 地层堆积

  地层堆积较厚,普遍达到了1.1-1.4米,依据堆积层次,可划分为3层。遗迹多开口于③层下打破生土。

  第①层:耕土层,厚0.25-0.45米,灰黑色土,土质松软,出有极少量残破陶片。因所出遗物较少,遗迹不丰富,其时代特征不明显。

  第②层:黑土层,薄厚不均,厚0.1-0.35米,土质较硬,出土遗物较少,有陶片及少量瓷片,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罐、盆等。瓷片以白瓷片为主。此层下清理遗迹有房址1处,灰坑10余座,根据遗迹遗物推测其是金元时期文化层。

  第③层:灰土层,土质松软,堆积较厚,厚达0.5-0.6米,含有大量草木灰和碳粒,出土遗物较多,有大量的陶片及瓷片,陶片仍以泥质灰陶为主,可辨器型为罐、盆、瓮。瓷片以白瓷片为主,另有少量黑釉瓷器,器型以碗、盘为主。此层下清理的遗迹、遗物均较为丰富,发现大量的金元时期的房址,所出遗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推测其为金元时期的村落遗址的倒塌堆积。

  ③层下为生土。

图七 发掘区航拍③下遗迹

图八 发掘区③下遗迹平面图

  2、遗迹及遗物

  房址:发现26处,均为半地穴房址,但由于后期破坏及生产活动破坏,所有房址均保存不理想,房址的墙壁上半部基本不存,导致房址大多仅存有灶、烟道。

  F7:近长方形,较完整。南北长4,东西宽2.44,深0.1米。由门道、灶、炕、地面四部分组成。门道位于东南角,稍高出室内地面。炕位于房址的北侧,一条“L”形隔墙与一条“一”字形隔墙分出三条烟道,三条烟道在炕的末梢合为一条,在西北角有烟囱。灶位于炕的东南角,自灶门处逐渐向下,火塘两壁火烧痕迹明显。火孔两个,向上与烟道相通。室内地面为后加工的地面,较硬。炕内隔墙是直接在生土上挖槽而成。

图九 F7全景照片

  F5近长方形,南北长6.48,东西宽4.57米。有门道、地面、炕(主炕、副炕、炕板石、隔墙、烟道)、灶(主灶、副灶)四部分总成。门道位于房址的东南。主炕位于房址北侧,有石板炕面,3道较大石板和4道稍小石块平铺而成。两条“L”形隔墙和一条“一”字形隔墙分出四条烟道,四条烟道在西北侧合并通到烟囱。主灶位于炕东南角,由灶口、火膛组成,长条状。副灶位于炕的西南角,未清理。副炕“∣”字形隔墙上残有部分炕板石,隔墙分出2条烟道,1条通向主炕南侧烟道,1条与主炕合并后的烟道直通。室内地面为后加工的地面,较硬。隔墙是在生土面上用混有灰土的生土砌筑而成,烟囱处被灰坑破坏形制不详。

图一〇 F5炕面石板照片

图一一 F5炕内结构及灶址照片

  另外还有几组存在打破关系的房址,第一组F10打破F13,F13又打破F4;第二组F14打破F22,第三组F5、F12均打破F11;第四组F23打破F26。

  F10,近长方形,东西宽3.34,南北长4.3米。由灶、炕、地面三部分组成。炕位于房址的北侧,三条“L”形隔墙分出四条烟道,四条烟道在炕的末梢合为一条。灶位于炕的西南角,自灶门处逐渐向下,火塘两壁火烧痕迹明显。火孔两个,向上各与两条烟道相通。室内地面为后加工的地面,较硬。炕内隔墙是用生土和灰土混合垒砌而成。

图一二 F10、F13、F4及F15全景照片

  F13,近方形,东西宽2.7,南北长2.5。炕位于房址的北侧,一条“一”字形隔墙分出二条烟道。灶位于炕的西南角,由灶门和2个火膛组成,两火膛底部相通。最内侧火膛与2条烟道直接相通。隔墙是在生土面上用混有灰土的生土砌筑而成。

  F4破坏较重,仅剩4条烟道,整体形制不甚清晰。

  灰坑数量较多,多开口于③层下,打破生土,多数为圆形,少数为方形或圆角方形,出土遗物较少。

图一三 H52、H53、H54、H55全景照片

  出土的遗物种类较多,有陶、瓷、铜、铁、骨、石六类。陶器均为泥质灰陶,可辨器型有大量的陶盆、陶罐。瓷器有碗、盘、碟,多为无纹饰且施釉不到底的冮官窑系瓷,还有部分耀州窑系瓷。另外还有铜钱、铜簪、铁刀、铁锁、骨簪、骨镞、石夯锤等遗物。

  六 结语

  1.经过对房址的解剖,隔墙的形成因素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生土上挖槽形成烟道,一种是生土混灰土在生土面上堆砌而成。

  2.从阜新地区以往发掘的同时段遗址看,此遗址有三个不同的特点:堆积厚(可能跟风口、风沙大有关)、延续时间长(房址之间打破关系较多)、房址较为密集。

  阜蒙县桃李营子遗址是阜新地区迄今为止发掘的面积较大的金元时期遗址之一,而且在发掘区的周围还存在大量的房址、灰坑等遗迹,发掘清理出的遗迹、遗物为我们了解阜新地区金元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社会结构提供了一批较好的实物资料。

(图文转自:“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桃李营子遗址2020年度考古发掘收获

发布时间:2021-02-19

  一、地理位置

  桃李营子遗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桃李营子村西南1500米处,距国道101线400米,东侧1100米处为阜新市的母亲河——细河,现遗址区为大片玉米地。此地地势平缓,遗址基本位于一片平地的中心,现地表种植玉米、花生等作物。

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二 桃李营子遗址地表航拍全景照(自北向南拍摄)

图三 桃李营子遗址航拍全景照(自南向北拍摄)

  二、发掘目的

  1、保护抢救文物

  桃李营子地块的考古发掘工作是为了配合奈曼至营口高速公路福兴地(蒙辽界)至阜新段工程而开展的配合基本建设考古项目(辽文物发[2017]9号)。通过考古发掘的方式,采集记录相关信息,可切实有效的保护好地下文物,将工程建设对文物本体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避免地下文物因工程建设而遭到破坏。

  2、进行学术研究

  通过考古勘探可知,桃李营子地块地层堆积较厚、遗迹现象较为丰富,应为一处重要的金元时期的聚落址。通过发掘桃李营子遗址,可以全面了解该聚落址的结构、功能,同时也能获取一批遗迹、遗物资料,从而确定桃李营子地块的具体年代和性质,既有利于研究辽西地区金元时期城址的选址成因及内部布局,也对探讨金元时期的乡野社会组织方式、复原当时社会生活面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技术准备

  人员构成:此次发掘工作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阜新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阜蒙县博物馆共同派员参与合作完成。

  文物保护预案:在发掘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文物局新颁布的田野考古规程,最大限度的提取更多历史信息。田野发掘严格遵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2009年),以最小堆积单位为发掘作业的对象,现场及时做好各种信息采集工作(记录、绘图、影像、出土物及相关样品采集等),同时注意现场把握遗迹单位的完整性。建立整体布方体系,统一布方。全面收集考古过程中的各类遗物,人工遗物全部收集,动植物遗存、土壤等样本系统收集并及时检测。正确处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优先考虑出土文物的妥善保护。发掘现场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门的保护设备,安排专人负责发掘记录、测绘、摄影、测量等工作,保证发掘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安排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人员负责出土文物安全保护、现场提取、室内的修复文物等。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等科研机构签订科技考古研究的合作协议,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出土的各类遗存进行碳十四测年,人骨和动植物标本鉴定分析。此外,我院常年从事田野考古发掘项目,已建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并获得可移动文物修复单位一级资质(文物博函[2011]1946号),拥有相关的保护具备对考古发掘现场和出土文物的进行有效管理和妥善保护的能力。

  四、简要工作经过

  2020年7月末至9月中,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明确这是一处金元时期遗址,面积大、堆积深。因工程开工在即,9月中至12月初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1000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址26座,灰坑88座。

图四 辽宁大学老师、阜新市博物馆专家参观工地

图五 省考古院领导视察工地

图六 省文物局专家组工地验收

  五、遗迹情况

  1 地层堆积

  地层堆积较厚,普遍达到了1.1-1.4米,依据堆积层次,可划分为3层。遗迹多开口于③层下打破生土。

  第①层:耕土层,厚0.25-0.45米,灰黑色土,土质松软,出有极少量残破陶片。因所出遗物较少,遗迹不丰富,其时代特征不明显。

  第②层:黑土层,薄厚不均,厚0.1-0.35米,土质较硬,出土遗物较少,有陶片及少量瓷片,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罐、盆等。瓷片以白瓷片为主。此层下清理遗迹有房址1处,灰坑10余座,根据遗迹遗物推测其是金元时期文化层。

  第③层:灰土层,土质松软,堆积较厚,厚达0.5-0.6米,含有大量草木灰和碳粒,出土遗物较多,有大量的陶片及瓷片,陶片仍以泥质灰陶为主,可辨器型为罐、盆、瓮。瓷片以白瓷片为主,另有少量黑釉瓷器,器型以碗、盘为主。此层下清理的遗迹、遗物均较为丰富,发现大量的金元时期的房址,所出遗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推测其为金元时期的村落遗址的倒塌堆积。

  ③层下为生土。

图七 发掘区航拍③下遗迹

图八 发掘区③下遗迹平面图

  2、遗迹及遗物

  房址:发现26处,均为半地穴房址,但由于后期破坏及生产活动破坏,所有房址均保存不理想,房址的墙壁上半部基本不存,导致房址大多仅存有灶、烟道。

  F7:近长方形,较完整。南北长4,东西宽2.44,深0.1米。由门道、灶、炕、地面四部分组成。门道位于东南角,稍高出室内地面。炕位于房址的北侧,一条“L”形隔墙与一条“一”字形隔墙分出三条烟道,三条烟道在炕的末梢合为一条,在西北角有烟囱。灶位于炕的东南角,自灶门处逐渐向下,火塘两壁火烧痕迹明显。火孔两个,向上与烟道相通。室内地面为后加工的地面,较硬。炕内隔墙是直接在生土上挖槽而成。

图九 F7全景照片

  F5近长方形,南北长6.48,东西宽4.57米。有门道、地面、炕(主炕、副炕、炕板石、隔墙、烟道)、灶(主灶、副灶)四部分总成。门道位于房址的东南。主炕位于房址北侧,有石板炕面,3道较大石板和4道稍小石块平铺而成。两条“L”形隔墙和一条“一”字形隔墙分出四条烟道,四条烟道在西北侧合并通到烟囱。主灶位于炕东南角,由灶口、火膛组成,长条状。副灶位于炕的西南角,未清理。副炕“∣”字形隔墙上残有部分炕板石,隔墙分出2条烟道,1条通向主炕南侧烟道,1条与主炕合并后的烟道直通。室内地面为后加工的地面,较硬。隔墙是在生土面上用混有灰土的生土砌筑而成,烟囱处被灰坑破坏形制不详。

图一〇 F5炕面石板照片

图一一 F5炕内结构及灶址照片

  另外还有几组存在打破关系的房址,第一组F10打破F13,F13又打破F4;第二组F14打破F22,第三组F5、F12均打破F11;第四组F23打破F26。

  F10,近长方形,东西宽3.34,南北长4.3米。由灶、炕、地面三部分组成。炕位于房址的北侧,三条“L”形隔墙分出四条烟道,四条烟道在炕的末梢合为一条。灶位于炕的西南角,自灶门处逐渐向下,火塘两壁火烧痕迹明显。火孔两个,向上各与两条烟道相通。室内地面为后加工的地面,较硬。炕内隔墙是用生土和灰土混合垒砌而成。

图一二 F10、F13、F4及F15全景照片

  F13,近方形,东西宽2.7,南北长2.5。炕位于房址的北侧,一条“一”字形隔墙分出二条烟道。灶位于炕的西南角,由灶门和2个火膛组成,两火膛底部相通。最内侧火膛与2条烟道直接相通。隔墙是在生土面上用混有灰土的生土砌筑而成。

  F4破坏较重,仅剩4条烟道,整体形制不甚清晰。

  灰坑数量较多,多开口于③层下,打破生土,多数为圆形,少数为方形或圆角方形,出土遗物较少。

图一三 H52、H53、H54、H55全景照片

  出土的遗物种类较多,有陶、瓷、铜、铁、骨、石六类。陶器均为泥质灰陶,可辨器型有大量的陶盆、陶罐。瓷器有碗、盘、碟,多为无纹饰且施釉不到底的冮官窑系瓷,还有部分耀州窑系瓷。另外还有铜钱、铜簪、铁刀、铁锁、骨簪、骨镞、石夯锤等遗物。

  六 结语

  1.经过对房址的解剖,隔墙的形成因素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生土上挖槽形成烟道,一种是生土混灰土在生土面上堆砌而成。

  2.从阜新地区以往发掘的同时段遗址看,此遗址有三个不同的特点:堆积厚(可能跟风口、风沙大有关)、延续时间长(房址之间打破关系较多)、房址较为密集。

  阜蒙县桃李营子遗址是阜新地区迄今为止发掘的面积较大的金元时期遗址之一,而且在发掘区的周围还存在大量的房址、灰坑等遗迹,发掘清理出的遗迹、遗物为我们了解阜新地区金元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社会结构提供了一批较好的实物资料。

(图文转自:“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号)

作者:

文章出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