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陕西西安西咸新区三桥新街东段小学唐代及清代墓葬发掘收获
2023年7月至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三桥街道三桥新街东段小学建设区域东北部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项目地块位于西安高架快速干道以南,三桥新街以北,西三环以东,阿房路以西,地处唐长安城外西北方。发掘区域内共清理21座墓葬,其中唐墓16座,清墓5座。发掘前建设项目的基坑已开挖至1米深度,地层已达生土,墓葬顶部均遭到破坏。
墓地全景(上北)
01唐代墓葬
发掘的16座唐代墓葬相互之间没有打破关系,均为斜坡墓道单洞室墓,依平面形制可分为靴形墓、刀把形墓和“甲”字形墓三种。墓向在174~193°之间,主要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水平残长约3.7~8.7米。墓道平面呈长方形,直壁或口大底小,其中M1和M15墓道有一过洞和一天井。部分墓葬在墓道与甬道之间有砖砌封门,少量墓室内设有土棺床或砖棺床。发现有人骨的墓葬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
靴形墓有M17等7座,墓室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随葬器物有陶罐、陶瓶、陶钵、陶炉、开元通宝等,M16墓主头下枕有一筒瓦。
M17全景(上西)
M17出土器物
刀把形墓8座,墓道偏于墓室东侧,墓室平面多呈长方形,随葬器物主要有陶罐、陶风帽俑、陶武士俑、陶天王俑、陶镇墓兽、开元通宝等。其中M11是此次发掘的唯一一座砖室壁画墓,墓向188°,残长5.29米,墓室平面略呈弧方形,残存部分直壁,采用“一平一侧”式顺砌,底部平整,用条砖纵向平铺,长3.1、宽2.87~3.26、残高0.54~0.73米。四壁应均有壁画。北壁被盗扰严重,仅存部分白灰皮。西壁壁画仅存底部,底层为白灰面,其上用红色颜料绘有6扇屏风,南部2扇保存较好,北部4扇分界不清。南壁西段壁画也有红色颜料绘制的屏风,至少存在3扇,仅西侧2扇较清楚。屏风内有黑色颜料绘制的线条,因保存情况较差无法辨识绘制内容。东壁壁画仅存底部,可见用黑色颜料绘制的靴子和衣裙下摆。墓室西半部有砖棺床,平面呈长方形。墓葬经盗扰,残存12件随葬品,包括2件陶镇墓兽、1件陶天王俑、1件陶天王俑底座、7件陶风帽俑和1件陶猪。
M11全景(上西)
M11西壁壁画
M11出土陶镇墓兽
“甲”字形墓仅有M7,墓道略偏向墓室东侧,墓室平面略呈梯形,南宽北窄,直壁,底部平整。墓葬被盗扰,未发现人骨及随葬品。
02 清代墓葬
发掘的5座清代墓葬位于发掘区域西北部,相互之间没有打破关系,均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除M8平面形状呈“甲”字形外,其余墓葬平面形状均呈刀把形。墓向245°~305°,由墓道和墓室组成,水平残长约4.6~5.6米。其中单人葬墓1座,两人合葬墓3座,三人合葬墓1座。合葬墓中既有异性组合(一男一女、一男二女)也有同性(两男、两女)组合。墓主均使用木棺,仰身直肢葬,随葬器物多为陶板瓦+铜钱的组合。墓葬出土板瓦有3件画有朱书或墨书道符,出土铜钱为顺治通宝或康熙通宝。
M4全景(上西北)
M4出土道符板瓦
03 初步认识
16座唐墓之间均无打破关系,缺乏纪年材料,根据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特征,我们大致可以推断这批墓葬的年代在唐前期。如在关中地区靴形墓不见于高宗后期及以后,故靴形墓的年代下限为高宗前期;M1等5座墓葬出土的开元通宝面背俱有肉好周郭,轮郭规整,铜质纯净,光背,“元”字次划长横左挑,“通”字走部三笔作三撇状,“宝”字贝部内两横不与左右两竖笔相连,具有武德至开元年间开元通宝的特征。综合来看,除M7未出土随葬品难以判断年代外,这批唐墓的年代大致在高祖至玄宗时期。
M11属单室弧方形砖室墓,墓室面积在3.5米见方以下,使用砖棺床,且有壁画,就现有资料来看,此类墓葬的墓主应为五品及以上官员。其余单室土洞墓的墓主应为包括庶人在内的无官品者;M1与M15有单天井,或许墓主的等级地位较其他墓主稍高。
M16、M17和M21三座墓葬均为靴形墓,均随葬陶钵和陶瓶,M17和M21还出土有陶炉,在已公布的资料中这样的随葬器物组合十分少见。这三座墓出土的陶瓶可称为净瓶,与钵均属于佛具,这一类器物多见于佛寺遗址。这三座墓葬使用佛具随葬可能与墓主信仰佛教有关。
5座清墓之间也无打破关系,根据墓葬形制、葬俗及出土铜钱,我们初步推断这批墓葬年代属于清代早期。清代墓葬分布集中,墓道朝向较为一致,均属于竖穴墓道土洞室墓,多为合葬墓,葬具葬式统一,随葬器物多为陶板瓦+铜钱的组合,墓葬年代应接近。从出土铜钱年号看,这批墓葬应属顺治至康熙时期。
清墓规模不大,出土遗物较少,墓主身份、等级应不高。另外,合葬墓中性别组合存在一男一女、两男、两女、一男两女等形式,应存在夫妻合葬、家族合葬等多种情况。
5座清墓中出土有3件道符板瓦,这一习俗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华北、黄河中下游一带。经鉴定,本次清墓随葬板瓦的3位墓主死亡年龄均为28~36岁之间,性别为两女一男,使用道符板瓦随葬可能与墓主非正常死亡有关。清墓中道符板瓦的发现反映了道教对社会底层民众丧葬习俗的影响。
这一批唐墓和清墓的发现,为研究西安地区同时期中小型墓葬形制、丧葬习俗、佛教道教的传播发展等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作者:付仲杨 王耀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来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