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 | 江苏盐城盐业考古取得重要收获
近两年来,围绕“江苏盐业考古”课题,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江苏盐业考古联合工作队,开展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勘探,在调查中发现重要线索,并积极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同时,把“盐业考古”的课题意识始终贯穿于基本建设考古中。近期,在盐城沙井头遗址、缪杭遗址、后北团遗址等盐业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取得了重要收获,填补了盐城盐业考古和城市考古的多项空白。
一、主要发现
1.沙井头遗址
沙井头遗址位于盐城市亭湖区毓龙街道人民北路与黄海中路交叉口,处于古代东沙冈(范公堤)上。自20世纪60年代调查资料显示,遗址周边区域内有高出地表约3米的高台地,在南北长1500米、东西长1000米范围内,采集到铁犁、陶纺轮、铜镞、铜带钩、五铢钱、瓦当、陶水管等种类丰富的战汉时期遗物。
沙井头遗址出土瓦当
因考古前置工作开展,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间,揭露出规整的汉代道路,较为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规模、多类型的排水设施,以及房址,大量瓦当和绳纹瓦片等遗迹遗物,同时也在遗址东北角发现贝壳沙堤堆积。
历年来沙井头遗址周边区域出土遗物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结合近年来基本建设考古中发掘出的东闸新村高等级汉代墓葬、大松林墩汉墓群、二墩村汉墓群等资料,沙井头遗址出土了极可能与汉代盐渎县高等级建筑遗址相关的遗迹遗物。
沙井头遗址出土陶水管
2.缪杭遗址
缪杭遗址位于盐城市东台梁垛镇董贤村九组,遗址四周被老河道环绕,遗址总面积6.75万平方米。遗址东距粱垛河约300米,西距泰河村遗址约3千米。2022年至2023年间,考古发掘揭露出蓄卤池、淋卤坑等制盐遗迹,出土了长沙窑、繁昌窑、越窑、德清窑、宜溧窑等不同窑口瓷器400余件。
缪杭遗址全景照
2022年发掘区内清理出蓄卤池一座,编号G1,池平面近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2.2米,南北宽14米,深约1.9米,近底部为较规整长条形槽。槽底淤土采样后经盐度分析检测证实,该池槽底淤土盐度含量明显高出遗址内其他地层盐度含量2到3倍,推测该池当为制盐过程中的蓄卤池。此外在蓄卤池G1东部约20米处,清理出淋卤坑一组,由H2、H8两个灰坑及一条窄沟(G6)组成。其中H2较大、较浅,H8较小、较深,一大一小、一深一浅的两个坑通过窄沟相连。
2023年东部探沟区内,则发现两条平行分布的蓄卤池G12与G15。两座蓄卤池方向均为北偏西20°,其间区域未见草木灰堆积及其他相关遗迹,地面加工平整,池内则均发现数层草木灰烬层,且出土大量唐代晚期瓷器小件。G12南北长45.6米,口部宽4.9米,深1.85米;G15南北长20米,口部宽4.75米,深1.15米。
本次考古发现揭露出与盐业生产中引蓄水、淋卤等工艺流程相关的遗迹现象,证实该遗址为一处唐代制盐聚落。南宋之后随着海岸线东移,该遗址距离海岸线愈远,逐渐转变为一处从事农业生产的普通村落。
缪杭遗址唐宋时期遗物
缪杭遗址长条形蓄卤池
东台缪杭遗址淋卤坑俯视图
3.后北团遗址
后北团遗址位于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后北团村二组,原为低矮土墩,总面积约16.9万平方米。2023年因农田改造抢救性发掘610平方米,发掘共清理灰坑、灶、沟、池、淋卤坑、房址等遗迹,出土瓷器、陶器、琉璃器等小件器物共200余件,其中瓷器数量最多,主要有碗、盘、盏和杯等,时代多为明清时期,少量为南宋时期。发掘出的明清时期盐灶、淋卤坑等制盐相关遗迹,证实后北团遗址为一处南宋至明清时期的制盐聚落。
大丰后北团遗址制盐相关遗迹
大丰后北团遗址明代淋卤坑
发掘探方T1、T2、T3所在区域出土了较多粗瓷碗、瓷盘等日常生活用具,该区域推测为盐民的生活区。探沟TG1、TG2所在区域则为盐业生产区,两条探沟内均发现有含草木灰较多的地层或灰坑。其中,TG2发现了3座盐灶和1组淋卤坑,还发现1条可能与引蓄海水有关的储卤池。
淋卤坑
淋卤坑1处,主体为砖砌,发现于TG2内,编号H45。H45由一大一小、一深一浅的两个坑组成,两坑之间有坡道相通,整体平面呈近“凸”字形。浅坑为近方形,在浅坑的东南角和西南角残留有几块青砖,浅坑边长约1.7米,斜壁平底,残深0.26米,坑内填黄灰色土,西南角和东南角各残存青砖2块;深坑平面近圆形,坑壁为青砖垒砌,上大下小,口部外径约1.65米,口部砖砌内径1.1米,底部内径0.83米,残深0.82米,深坑南部留有豁口,宽0.28厘米。H45深坑内堆积分4层,第②层和第④层堆积含较多草木灰烬,第③层为青黄色淤积粉沙土。
盐灶
后北团遗址TG2内发现了紧邻分布的3座灶址,编号Z7、Z8和Z9,均开口于TG2的③层下。Z8口部平面呈近“凸”字形,由操作间、火道和灶膛组成。操作间平面近梯形,口部长1.89米,宽1.3米。灶膛平面为近圆形,用长条砖和残砖错缝平砌而成,口部外径1.54米,内径1.24米,残深0.86米。Z8内堆积可分三层,Z8①层为青灰色土杂少量烧土粒和白色硬结物;Z8②层为黄灰色土杂较多烧土块和部分碎砖块;Z8③层为草木灰烬层,多为黑色灰烬,少量青白灰。Z8①层、②层为废弃堆积,出有少量清代瓷片;Z8③层为使用时期堆积,未出土陶瓷片。Z9与Z8形制近同,灶膛口部外径1.21米,内径0.9米,底径0.98米,残深0.54米。3座灶址比日常生活用灶规模要大,在盐灶旁边还发现了淋卤坑和储卤池,在保存较好的Z8灶膛口部砖块附着有白色硬结物,结合开口层位、灶膛口径及包含物信息等可明确TG2内的3座灶应为明清时期使用锅?煎盐的盐灶。
4.盐业调查
历史时期盐城地区所处的两淮盐场制盐工艺主要采用煎盐法,具体流程包括开辟摊场、引纳海潮、晒灰取卤、淋灰制卤、煎炼成盐等。该地区盐业遗存不仅表现为地下埋藏数量多且密度大的制盐遗迹、遗物方面,更体现在大量盐业古镇、盐运码头、盐业文物等地上遗存或传世遗存。
近两年来,盐业考古联合工作队分阶段分区域对盐城地区历史时期盐业遗址开展系统考古调查,陆续完成了串场河盐官官署遗址重点调查、伍佑盐场遗址周边系统调查、大丰和东台境内串场河沿线盐业调查。发现了以盐官官署、制盐作坊、盐工定居聚落为代表的古代盐业遗址一百余处。具体包括西溪遗址、伍星村遗址、港西遗址、稽家舍遗址、汪舍村遗址、丁家舍遗址、方家舍遗址、南夏家舍遗址、孔堡七组遗址、晏溪河五组遗址、如意村遗址等。
结合近期盐业遗址调查发掘收获,参考《两淮盐法志》《淮南中十场志》等文献记载,盐业考古联合工作队初步形成了盐城地区盐业遗址调查认定的若干方法,具体包括:一、盐城地区盐业遗址的调查必须与盐城古代海岸线(尤其是不同时期形成的三条南北向沙堤西岗、中岗、东岗)变迁相适应。大体上,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盐业遗址主要分布于西岗至中岗之间区域,商周至秦汉时期的盐业遗址主要分布于中岗至东岗之间区域,汉至北宋时期的盐业遗址主要分布于东岗至范公堤之西区域,北宋以后的盐业遗址主要分布于范公堤以东区域。二、盐城地区历史时期盐业遗址调查必须充分注意到串场河在盐业生产流通管理体系中的主线与枢纽地位。自唐代以来,伍佑场、西溪场、安丰场等串场河沿线场镇,非但是该地区盐业管理、税收等官署所在地,更是贸易、生化、信仰等方面的区域中心。三、盐城地区历史时期盐业遗址调查必须充分重视遗址周边现地貌。在未遭遇大规模平田改造区域,该地区历史时期盐业遗址通常范围较为明确,核心区域通常被一圈河道环绕;遗址环绕的河道通常与历史上的水道相通,且大多距离运盐主河道较近;遗址核心聚落区的范围存在一定区域,既不能太大也不可太小,其空间容量与煎盐生产工艺、产销管理制度、附属草场面积等密切相关。四、盐业遗址调查勘探中必须充分重视草木灰灰烬层与灰黑色淤土层。历史时期盐城地区盐业生产聚落普遍使用草木灰撒灰结晶工艺和大面积使用蓄(储)卤池淋卤工艺的背景,使得该地区制盐聚落在不同时期存在大范围的草木灰灰烬和灰黑色蓄卤池淤土。五、盐业遗址调查要特别重视涉及盐业生产、盐民生活等各类典型遗物。调查过程中除了需特别关注盘铁等直接反映制盐环节的遗物外,还需特别关注展盐业生产聚落内反映盐民日常生活的遗物,如盐城地区唐代制盐聚落中常见宜溧窑、德清窑、长沙窑、繁昌窑等不同窑口瓷器,其中宜溧窑、德清窑占比较高。
二、学术价值
综合近几年江苏盐城地区盐业考古工作成果,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沙井头遗址为理解历史时期中央政府对盐业生产的有效管理提供了考古支撑。文献记载,西汉早期即在盐城境内置“盐渎县”,西汉盐渎县城位置的确定及高等级建筑遗址的揭露,为理解西汉王朝对江淮区域盐业生产的统一管理提供了考古支撑,也为理解盐业在西汉社会中的重要性提供了实证材料。
(二)缪杭遗址、后北团遗址制盐相关遗存的发现,对研究江淮东部地区唐宋明清时期的盐业生产意义重大。缪杭遗址揭露出的淋卤坑、蓄卤池等遗迹为研究唐宋时期海盐的生产工艺、盐民的生活和盐城地区的海岸线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内大量长条形蓄卤池的分布,展现该地区唐代制盐作坊极可能是官营或在官府直接控制下的“聚团公煎”。结合《淮南中十场志》中北团距西团五里的记载,后北团遗址应属于草堰场下属的“北团”,该遗址盐灶的发现与史书记载该地产盐相印证,为探讨明代制盐聚落分布提供了实证材料。
(三)实证历史时期江苏盐业生产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为明清两淮盐业在全国盐业中的重要地位追溯到了源头。盐业考古调查及发掘证明自秦汉到明清时期,江苏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央王朝直接管控的重要产盐区,从汉代沙井头遗址,到唐代缪杭遗址,再到明清后北团遗址,实证了江苏盐业在制盐工艺、盐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连续性与传承性,为理解历史时期盐业在国家管理与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了考古资料。
执笔:陈刚 夏春晖 杨广帅 刘薛艳
作者单位: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来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