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楚都纪南城考古进展显著
“……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刻方连些。冬有穾厦,夏室寒些。川谷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氾崇兰些。经堂入奥,朱尘筵些。砥室翠翘,挂曲琼些。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帱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容备些。……”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一首《招魂》,传诵千年。诗人笔下的楚国宫殿,美轮美奂,引人遐思。那么,诗人日思夜想的宫殿和郢都,究竟是怎样的呢?
楚纪南故城(以下简称“纪南城”)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纪南镇,南距荆州城5公里、长江10公里,北距纪山约25公里,东北距雨台山1公里,东南距鸡公山遗址2.5公里,海拔32米(图一)。
图一 纪南城地理位置图
纪南城东西长约4550米,南北宽约3588米,城垣为夯土筑成,周长15506米,城内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是迄今发现的东周时期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座都城遗址。纪南城之名,始见于西晋杜预《左传·桓公二年》注:“楚国,今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也”。据《左传》、顾颉刚《秦汉的方土与儒生》诸资料,自春秋至汉代,人好以《诗经》言事。查《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四月》,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句。纪南城之名,理应取义于此。经勘察及与文献对照,郢都在今湖北荆州纪南城。
1961年,纪南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60~80年代末期纪南城经过了长期、多点位的考古发掘工作,成果颇丰。2005年,楚纪南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纲要和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属100处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重要大遗址之一(图二)。
图二 纪南城历年考古发掘地点位置图
2010年11月,湖北省政府批准设立荆州楚纪南故城大遗址保护区,并要求将其建成我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示范区。2011年2月,受湖北省文物局委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计划》的编制任务。2011~2024年,为配合“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之夏商周课题”和“楚纪南故城大遗址保护工程”,新时代纪南城考古工作持续、系统、科学地展开,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收获。
一 城址年代得以明确
2019~2021年,通过对纪南城东城垣进行了解剖发掘,基本搞清了现有城垣堆积状况及其建筑年代,并发现了早期城垣遗迹的存在,为城址形制变迁和始建年代确认提供了新线索(图三)。
图三 纪南城东城垣发掘正射影像
纪南城现存超出地表以上的东城垣由墙体及内、外护坡组成,整体底宽约48米(内坡脚至外坡脚)。主墙体呈台阶状逐级夯筑而成,底部挖有基槽,打破既有文化层及相关遗迹。内护坡长18米,外护坡长16米,均未发现夯筑迹象,应堆筑形成。外护坡下发现灰坑,其年代对城垣的年代判断有直接指示。据陶片判断该灰坑时代约为战国中期,结合其碳14样本测年数据可以判定纪南城现存城垣的年代应不晚于战国中期。
本次发掘的最大收获是在现有城垣底部发现了更早的城垣堆积。根据叠压关系将现有城垣定为二期城垣,新发现的早期城垣定为一期城垣。一、二期城垣之间有文化层和遗迹间隔,并前者较之后者往城内错位约2米。一期城垣残存墙基部分,剖面略呈倒梯形。残宽约12米,残厚约1.2米。由于一期城垣内基本不出包含物,对其年代判断只能依靠地层和遗迹中与之产生关系的遗迹遗物来进行。综合陶器年代分析和测年数据可以推断纪南城东垣一期城垣的年代应为战国早期,这是对纪南城城垣始建年代的最新判断(图四)。
图四 纪南城东城垣一期墙基西端北壁剖面
二 宫城区布局逐步清晰
2013年和2014年,以20世纪70年代勘探显示的东、北宫墙为线索,通过勘探追踪发现了宫墙东南拐角及两段西宫墙:宫墙东南拐角往西长约15米,宽约12米,拐角往北长约30米,宽约10米,保存厚度约80厘米;西宫墙北段长约120米,整体宽度在10~14米之间,残存厚度5~25厘米;西宫墙南段长约36米,宽度、残存厚度基本与北段一致。据此,整个宫城区范围得以明确: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06、东西宽802米,面积达726612平方米。虽然东南西三面没有证据表明宫门的大小数量,但是,1975年北宫墙的勘探显示有两个缺口,疑为宫门。
最新考古工作对宫城区布局影响最大的是“环形界沟”的发现。环形界沟基本位于宫城区中心,北边距北宫墙230米,东边、西边分别距东、西宫墙135米左右。平面整体呈长方形,东北、西北角为直角,西南角为锐角,东南角为钝角。南北长565~575、东西宽463~525米,面积约27万平方米,相当于整个宫城区面积的三分之一。每段界沟宽窄不一,在7~18米之间,深约1.6米。环形界沟每边的缺口应当对应着几个宫门。
环形界沟将宫城区分隔为核心宫殿区和护卫区,其中松12(11)、13(14)、15(16)、6、7、8、9、10、22、24、20、21、25、62等17个台基分布在环形界沟内,组成了核心宫殿区,而环形界沟与宫墙之间分布有松1、39、30、27、31(32)6个台基,组成了护卫区。不难看出,核心宫殿区内的台基分布有较大规律性,可以将其分为三群,分别代表各自的功能:西北部的一群6个松12(11)、13(14)、15(16)最高大,所处地势最高,可能是宗庙所在,传世文献显示楚人非常重视对神灵和祖先的祭祀,同时楚地以农业为主,楚国以农兴国,所以,楚国的祭祀对象主要是神灵、祖先和社稷,那么西北群三个台基是否分别代表祖庙、神庙和社庙?东北部一群三组5个台基松6、7、8、9、10,现在地表能看出并经勘探确认松7、8,松9、10之间均有连廊相通,呈东西排列,并为一大一小,一高一低。松6东侧原本也可能有一个小台基与之相连,其布局类同松7、8,松9、10。这一组可能是寝宫所在,松9在三组台基中最大,又处于最前面,应该是王宫,后面的松6、7则是后宫。而与之相连略显矮小的松10、松8等应该是为宫内主人服务的侍从住处。位于宫殿区东南部的一群三组呈品字形分布,包括松22、24,松20、21,松62、25共6个台基。据勘探和以往资料分析,这三组台基均呈南北向排列,通过连廊两两相通,高低大小基本相等,推断该群台基的性质为朝堂,是楚王召见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同时,东北群是寝宫,东南群是朝堂,也符合《考工记·匠人》记载“前朝后寝”总格局。
纪南城外东北部九店墓地曾出土《日书·相宅篇》,记载了楚人浓厚的方位吉凶观念,其认为东北、东南方向为吉,西北、西南方向为凶,与前文对核心宫殿布局的分析基本吻合。“盖西北之寓,亡长子”,纪南城宫殿区西北群为宗庙,可以用祖神镇住西北的凶兆;“盖东[北]之寓,君子处之,□大□□□□爽”,宫殿区东北群适合楚王、王后居住,正好为寝宫所在地;“盖西南之寓,君子处之,幽思不出”,宫殿区西南部为一片空地,不见任何建筑台基;“盖东南之寓,日以处,必有□出□”,宫殿区东南群为楚王处理政务之所。
综上,纪南城宫城区被环形界沟分隔成为了“三群一环”,不存在中轴线对称布局。界沟内核心宫殿区的布局规律性是分为三群,每群又都为三组或者三个台基,台基群呈倒“品”字形分布,界沟外则是护卫区或者其他功能区。核心宫殿的三组、三群之数显然这不是巧合,而是故意所为。但是,文献不曾有记载,也不见有学者就此类问题进行过论述,是否可以认为这与楚人某种宗教信仰有关?这种信仰应该与数字“3”有很大关系,好比古人对9、8有着某种特殊的崇拜意义一样。这种带有环形界沟的宫城布局一方面体现了南方“水城”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体现了楚人对周礼的改革与创新(图五)。
图五 纪南城宫城区夯土台基分布及功能区分示意图
三 大型建筑初见端倪
纪南城2024年度考古工作主要是对城内东北部纪城片区内广宗寺北台基群进行发掘。该台基群位于纪南城内中部三条古河道交汇处东北部,南距松柏宫城区约1.5公里,隔龙会桥河相望。
1975年对纪南城遗址开展的普探工作表明,纪城区有十五座夯土台基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广宗寺一带,是一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并于勘探时发现台基表面及周围覆盖有红烧土和红色的瓦砾层。2023年11~12月对该片区进行复探表明,虽地表已不见高大台地,但距地表20~30厘米即可见东周文化层,至40~50厘米深度开始出现成片规则分布的夯土堆积。此区域内至少存在6处夯土台基,相互之间有低洼带间隔,形成疑似院落群组的存在,是纪南城集中宫殿布局的首次发现,极为重要,需要逐年揭露并进行关键性解剖,2024年首先对广宗寺北台基群最南部纪7号台基进行发掘(图六)。
图六 纪南城2024年度发掘区域位置图
图七 纪7号台基及其上建筑平面范围示意图
通过对纪7号台基的发掘及周边区域的勘探,基本确定纪7号台基为东周时期夯土台基,平面形状近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30米,面积约24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较丰厚。于纪7号台基南侧居中位置勘探发现一处向南凸出的夯土结构,与台基相连,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2米,疑为台基残存台阶结构(图七)。
台基平面保存大量建筑倒塌堆积,从目前平面揭露情况并根据勘探结果判断,应为一处东西向排房形大型建筑,东西长约35米、南北宽约20米,面积约为700平方米。主建筑东部可能存在附属设施区域,该区域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约12米,面积约为240平方米。附属设施区域东南部有一座偏房,平面形状近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约8米,东西宽约4米,面积约32平方米。(图八)。
在纪7号台基西北部、北部分别发现纪2号台基、纪3号台基相关线索。纪3号台基南部似有廊亭遗迹,平面形状略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约7米,南北宽约5米。台基之间存在低洼间隔带及大量瓦片废弃堆积(图九)。
图八 纪7号台基上建筑遗存发掘、勘探点位图
由于此前发掘、勘探的城内夯土台基均保存较差,被晚期遗存破坏严重。纪7号台基是新时代纪南城首次发掘到的具有较为完好垮塌堆积和建筑结构的大型建筑地点,为研究纪南城内宫殿格局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下一步将重点围绕纪7号夯土台基,厘清建筑布局、沿革和年代。同时,以初露的纪2号、纪3号台基线索进一步做好广宗寺北台基群发掘工作,找到台基之间连接结构和该组台基群的外围可能存在的院落结构,进而较为客观地判断该组台基群乃至整个纪城片区的性质及年代问题。
图九 纪7号、纪2号、纪3号台基及相关遗迹分布图
新的发现和研究指引了纪南城这座体量巨大的都城遗址的下一步工作方向:以两期建城和初露端倪的大型建筑为线索,进一步厘清城内布局和功能分区,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城址年代依据,继而大力充实城址形制变迁和周边聚落形态研究,为东周都城和楚文化研究注入新动力。
供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文物局
执笔:闻磊 李卓 黄芃雨 黄强
来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