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发现 | 2024年度晋南中条山西段旧石器考古调查收获

发布时间:2025-03-27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

  晋南中条山地区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涑水河间,地貌上包括了山前台地、黄土丘陵、河流阶地等。已往的发现显示,自200多万年至1万年间,远古人类在此繁衍不息,创造出了多彩的旧石器文化。该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介于以泥河湾——周口店为核心的“小石器传统”与南方大砍砸器——手斧文化之间,是研究我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过渡以及人类演化的重要“演化场”。

中条山西段新发现旧石器和化石地点分布图

  中条山西段地区作为汾渭地堑的一部分,可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北为运城盆地,以南为三门峡盆地。运城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的南端,为一断陷盆地。受构造运动、河湖演变等影响,运城盆地内的地貌可分为峨眉台地、涑水平原、栲栳塬和鸣条岗隆起4个次级构造地貌单元。其中,栲栳塬作为较低一级黄土台地,主要为一套连续的河湖相沉积,晚更新世中晚期至全新世沉积风成黄土。此次中条山北麓发现的地点主要位于栲栳塬这一地貌单元。中条山西段南麓作为三门峡盆地的一部分,区域内发育有多级湖滨阶梯、河流阶地、黄土台地等。结合过往研究及本次调查,中条山西段南麓地区地层堆积呈现出如下特点。早更新世地层主要出露于以西侯度为中心的中条山西南端,最多可见14条古土壤,下伏一套河湖相堆积,以西侯度、安里剖面为代表。而随之向东,冲沟切割变浅,地层出露较晚,多仅见到S6,以南韩村为代表。至芮城县城西侧,冲沟发育较弱,多仅见到S2。在靠近黄河区域,地层堆积上部多可见L1ss、S1,下伏一套河湖相堆积,以西王村为代表。

南韩村东沟地点剖面和出土石制品

  本年度调查区域为以西侯度为中心的芮城、永济境内中条山南北两麓,共计400平方公里。调查共新发现旧石器和化石地点147处,其中90处地点在原生层位中采集到遗物。核查过往发现旧石器和化石地点24处,其中8处采集到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调查共采集石制品、动物化石等标本700余件。旧石器地点埋藏类型多样,包括黄土堆积、河湖相堆积和地表采集3类。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石英砂岩、砂岩为主,另有少量花岗岩、燧石、石英等。原料多采集自沟通中条山的冲沟砾石层,其次为古汾河、黄河阶地砾石层,另有少部分直接利用山体基岩碎块。旧石器地点时代以旧石器时代早、中期为主,晚期地点较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主要有南韩村东沟和郭平店地点。

  南韩村东沟地点位于南韩村东侧的南北向冲沟中。该条冲沟为料场村北沟的一条支沟,沟内上游切割较浅,未至中条山山体。中下游切割较深,东西两壁较陡直。沟内断面地层堆积序列明显,可见多条黄土—古土壤条带,自L1至L8均可见到,包括野外标志层的“红三条”S5。冲沟东西两侧地层堆积略有差异,西侧受到中条山洪积物侵蚀。该套洪积物构造在S5古土壤之上,其上未见古土壤条带,表明其时代应晚于S5形成时期,且持续时间较长。该套洪积物巨厚,砾石大小不一,以棱角和次棱角为主,岩性以石英岩、石英砂岩为主,与中条山山体相同。该地点发现较为丰富,共采集石制品和动物化石60余件。其中在S6、L6、S5以及S4下的砾石层中均有发现。石制品类型多样,可见石核、石片、工具、断块、断片等,多覆有较厚的石锈,磨蚀程度不一。原料以石英岩、石英砂岩、石英为主,毛坯均为砾石。石核均为锤击剥片石核,可见单、双和多台面三类。工具可见刮削器、手镐等。石制品尺寸整体以小型和中型为主,大型较少。该地点时代较早,依据黄土—古土壤序列推断,其年代为距今70-50万年。

郭平店地点出土石制品

  郭平店地点位于永济市城北街道郭平店村西约200米涑水河北岸的台地上。该地点地层堆积可分为黄土堆积和河流相堆积两部分,自上至下依次为灰黄色粉砂土(L1)、棕红色古土壤、灰黄色粉砂土(L1)和砂层(未见底)。石制品均采自底部砂层中,共70余件。另有少量动物化石碎片,种属不可辨。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砂岩、石英、燧石等。基本未磨蚀,多胶结有较厚的砂。石制品整体以小型为主,其次为中型,另有少量为大型,类型可见石核、石片、工具、断片和断块。石核均为锤击法剥片,可见单、双台面和盘状石核,多以自然面和片疤为台面,整体利用率较低。工具可见刮削器和凹缺器,硬锤修理。修理方式多样,可见正向、反向和交替修理,整体属北方小石器工业传统。

  该地区在石器技术上仍以北方传统的小石片技术为主,早晚略有变化。早更新世,砸击剥片较为发达,如西侯度、狼涧遗址。至中、晚更新世,锤击剥片占据主要地位,砸击剥片偶见。本次调查未发现十分明确的阿舍利技术产品,仅在七里村地点中存在一些疑似现象。在山西,阿舍利技术主要分布在汾河流域,典型的有汾河下游的丁村遗址、古汾河与黄河交汇的匼河遗址以及汾河上游的古交盆地等。汾河谷地应是这一技术的主要分布区域。石叶及细石叶技术仅见于黄河东岸的柿子滩遗址群,汾河下游的7701地点以及中条山东端的沁水流域的下川遗址群等。本次调查在不同地貌部位均为发现明确的石叶、细石叶技术产品,其原因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该区域旧石器遗存原料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砂岩,另有少量石英、花岗片麻岩、砂岩、燧石等。毛坯以砾石为主,另有少量基岩断块等。原料来源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直接采集自冲沟中的由季节性流水搬运而来的砾石,也是最主要的来源方式;第二类为直接采自山体基岩断块,主要见于中条山西端南北两侧的七里村地点、西姚温地点等;第三类为采自古汾河、黄河等的阶地或河滩砾石堆积中,其中燧石等优质原料即来源与此。整体来看,原料的开发利用仍以就近采集使用为主,燧石等优质原料可能存在较长距离的携带搬运。

  遗存年代上,除西侯度等属于早更新世早期外,其余以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为主,早更新世中晚期未有明确的发现。本次调查新发现遗存主要集中于中更新世中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部分可早至中更新世早期。

  本年度调查新发现旧石器和化石地点100余处,时代自中更新世早期延续至晚更新世晚期,极大地丰富了该区域的旧石器文化面貌,拓展了该区域旧石器遗存的时空范围,为研究这一区域的石器技术、人类行为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永济市文物保护中心

  执笔:袁文明 李占扬 石晓润 黄国强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新发现 | 2024年度晋南中条山西段旧石器考古调查收获

发布时间:2025-03-27

  晋南中条山地区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涑水河间,地貌上包括了山前台地、黄土丘陵、河流阶地等。已往的发现显示,自200多万年至1万年间,远古人类在此繁衍不息,创造出了多彩的旧石器文化。该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介于以泥河湾——周口店为核心的“小石器传统”与南方大砍砸器——手斧文化之间,是研究我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过渡以及人类演化的重要“演化场”。

中条山西段新发现旧石器和化石地点分布图

  中条山西段地区作为汾渭地堑的一部分,可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北为运城盆地,以南为三门峡盆地。运城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的南端,为一断陷盆地。受构造运动、河湖演变等影响,运城盆地内的地貌可分为峨眉台地、涑水平原、栲栳塬和鸣条岗隆起4个次级构造地貌单元。其中,栲栳塬作为较低一级黄土台地,主要为一套连续的河湖相沉积,晚更新世中晚期至全新世沉积风成黄土。此次中条山北麓发现的地点主要位于栲栳塬这一地貌单元。中条山西段南麓作为三门峡盆地的一部分,区域内发育有多级湖滨阶梯、河流阶地、黄土台地等。结合过往研究及本次调查,中条山西段南麓地区地层堆积呈现出如下特点。早更新世地层主要出露于以西侯度为中心的中条山西南端,最多可见14条古土壤,下伏一套河湖相堆积,以西侯度、安里剖面为代表。而随之向东,冲沟切割变浅,地层出露较晚,多仅见到S6,以南韩村为代表。至芮城县城西侧,冲沟发育较弱,多仅见到S2。在靠近黄河区域,地层堆积上部多可见L1ss、S1,下伏一套河湖相堆积,以西王村为代表。

南韩村东沟地点剖面和出土石制品

  本年度调查区域为以西侯度为中心的芮城、永济境内中条山南北两麓,共计400平方公里。调查共新发现旧石器和化石地点147处,其中90处地点在原生层位中采集到遗物。核查过往发现旧石器和化石地点24处,其中8处采集到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调查共采集石制品、动物化石等标本700余件。旧石器地点埋藏类型多样,包括黄土堆积、河湖相堆积和地表采集3类。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石英砂岩、砂岩为主,另有少量花岗岩、燧石、石英等。原料多采集自沟通中条山的冲沟砾石层,其次为古汾河、黄河阶地砾石层,另有少部分直接利用山体基岩碎块。旧石器地点时代以旧石器时代早、中期为主,晚期地点较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主要有南韩村东沟和郭平店地点。

  南韩村东沟地点位于南韩村东侧的南北向冲沟中。该条冲沟为料场村北沟的一条支沟,沟内上游切割较浅,未至中条山山体。中下游切割较深,东西两壁较陡直。沟内断面地层堆积序列明显,可见多条黄土—古土壤条带,自L1至L8均可见到,包括野外标志层的“红三条”S5。冲沟东西两侧地层堆积略有差异,西侧受到中条山洪积物侵蚀。该套洪积物构造在S5古土壤之上,其上未见古土壤条带,表明其时代应晚于S5形成时期,且持续时间较长。该套洪积物巨厚,砾石大小不一,以棱角和次棱角为主,岩性以石英岩、石英砂岩为主,与中条山山体相同。该地点发现较为丰富,共采集石制品和动物化石60余件。其中在S6、L6、S5以及S4下的砾石层中均有发现。石制品类型多样,可见石核、石片、工具、断块、断片等,多覆有较厚的石锈,磨蚀程度不一。原料以石英岩、石英砂岩、石英为主,毛坯均为砾石。石核均为锤击剥片石核,可见单、双和多台面三类。工具可见刮削器、手镐等。石制品尺寸整体以小型和中型为主,大型较少。该地点时代较早,依据黄土—古土壤序列推断,其年代为距今70-50万年。

郭平店地点出土石制品

  郭平店地点位于永济市城北街道郭平店村西约200米涑水河北岸的台地上。该地点地层堆积可分为黄土堆积和河流相堆积两部分,自上至下依次为灰黄色粉砂土(L1)、棕红色古土壤、灰黄色粉砂土(L1)和砂层(未见底)。石制品均采自底部砂层中,共70余件。另有少量动物化石碎片,种属不可辨。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砂岩、石英、燧石等。基本未磨蚀,多胶结有较厚的砂。石制品整体以小型为主,其次为中型,另有少量为大型,类型可见石核、石片、工具、断片和断块。石核均为锤击法剥片,可见单、双台面和盘状石核,多以自然面和片疤为台面,整体利用率较低。工具可见刮削器和凹缺器,硬锤修理。修理方式多样,可见正向、反向和交替修理,整体属北方小石器工业传统。

  该地区在石器技术上仍以北方传统的小石片技术为主,早晚略有变化。早更新世,砸击剥片较为发达,如西侯度、狼涧遗址。至中、晚更新世,锤击剥片占据主要地位,砸击剥片偶见。本次调查未发现十分明确的阿舍利技术产品,仅在七里村地点中存在一些疑似现象。在山西,阿舍利技术主要分布在汾河流域,典型的有汾河下游的丁村遗址、古汾河与黄河交汇的匼河遗址以及汾河上游的古交盆地等。汾河谷地应是这一技术的主要分布区域。石叶及细石叶技术仅见于黄河东岸的柿子滩遗址群,汾河下游的7701地点以及中条山东端的沁水流域的下川遗址群等。本次调查在不同地貌部位均为发现明确的石叶、细石叶技术产品,其原因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该区域旧石器遗存原料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砂岩,另有少量石英、花岗片麻岩、砂岩、燧石等。毛坯以砾石为主,另有少量基岩断块等。原料来源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直接采集自冲沟中的由季节性流水搬运而来的砾石,也是最主要的来源方式;第二类为直接采自山体基岩断块,主要见于中条山西端南北两侧的七里村地点、西姚温地点等;第三类为采自古汾河、黄河等的阶地或河滩砾石堆积中,其中燧石等优质原料即来源与此。整体来看,原料的开发利用仍以就近采集使用为主,燧石等优质原料可能存在较长距离的携带搬运。

  遗存年代上,除西侯度等属于早更新世早期外,其余以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为主,早更新世中晚期未有明确的发现。本次调查新发现遗存主要集中于中更新世中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部分可早至中更新世早期。

  本年度调查新发现旧石器和化石地点100余处,时代自中更新世早期延续至晚更新世晚期,极大地丰富了该区域的旧石器文化面貌,拓展了该区域旧石器遗存的时空范围,为研究这一区域的石器技术、人类行为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永济市文物保护中心

  执笔:袁文明 李占扬 石晓润 黄国强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